司馬懿為什麼害怕曹睿?

gthy18—2453029


司馬懿字仲達,在歷史上,司馬懿是一個非常善於偽裝與隱忍的政治家,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裝病甚至自殘。



其人胸懷異志抱負,曹操生前就對他很不信任,並對其有過評價: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甚至於把對司馬懿的這種防範意志傳給下一代,以示警戒。

那麼讓人奇怪的是,戰功赫赫、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為什麼不敢在魏明帝曹叡在的時候奪權呢?為何選擇韜光養晦,蟄伏起來呢?

這裡就不得不來談談魏明帝曹叡這個人了。曹叡這個人是有真本事的,作為曹操的嫡系子孫,曹叡深得曹操真傳。曹叡雖然年輕,但不得不說他很有謀略,並不比曹操和曹丕差,在駕馭朝臣方面更是比他的父輩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曹叡有自己獨立見解,是一個有主見的君主,這讓他在大局上有著屬於自己的判斷,不會聽由司馬懿的,更不會受其支配。再者,此時的司馬懿力量還不夠雄厚,沒有實權,所以他必須要小心翼翼,畢竟自己的生死掌握在曹叡手裡面。

曹叡也是一個很有能力、很有城府的皇帝。從宏觀來看,曹叡積極發展國家的軍事實力,政治和文化領域也有較大進步,魏國在他的統治下,走向了頂峰。所以史學家王仲犖先生對曹叡有過這樣一句評價:“曹叡統治時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時期”。可見曹叡本身確實是有硬實力,有魄力,不容小覷。


再者,除了曹叡問題外,曹叡在位時期,曹家當時的整體勢力也依舊還是很強大的。雖然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等老臣大多已經戰死,但勢力威望仍然還在。除此之外,當時還有著一批忠於曹魏的文武百官,他們同樣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這些人讓司馬懿不敢妄動。

其實在那時,曹叡想殺司馬懿,可以隨便找個理由,但之所以不殺,是因為惜才,畢竟能夠對付諸葛亮、陸遜這種級別人物的人還是少數。

司馬懿是無奈之下選擇隱忍的,他選擇對曹叡唯命是從,以退為進,保全自身,他確實是怕了曹叡,怕了這個有能力作為的君主。


因為怕了,他選擇隱忍,不過事後證明他是對的,司馬懿用他的壽命把對手都熬死了,曹叡由於後期的驕奢淫慾掏空了自己的身體,只活到三十六歲便駕崩,立了還只有八歲的曹芳為帝,並讓曹爽和司馬懿進行輔佐。

曹爽當政,年幼的曹芳不能控制朝廷。機會終於來了,此時的司馬懿就如一頭飢渴的猛虎,慢慢的露出了他猙獰的獠牙,他先是通過裝病騙過了的曹爽,再趁機將其誅殺。從此以後,司馬家族徹底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成為了三國曆史的人生贏家。


夏目歷史君


司馬懿為什麼怕曹睿,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曹睿是個明君,曹睿的才能堪比曹操,勝過曹丕。曹丕在位六年,基本是碌碌無為。而在曹睿的時候,先是親率大軍進長安,派張郃率軍在街亭大敗馬謖,使得原本很順利的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多次北伐,無功而返,病逝於五丈原,另外,曹睿派司馬懿平定了遼東,這個可是連曹操都沒有辦到的事情,由此可知,曹睿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司馬懿在曹睿時期,一點反意都不敢有的,只可惜曹睿壽命太短,只活了三十六歲。

面對如此厲害的君主,司馬懿自然是心有敬畏之意的,而當曹睿死的時候,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當曹睿託付司馬懿的時候,他應該是多麼希望司馬懿像諸葛亮那樣呀,忠於小皇帝,可是司馬懿並不是這樣的人。

但是曹睿已經沒有辦法了,因為他的年紀已經到了,他只能將這個八歲的孩子交給司馬懿和曹爽,而曹睿豈不知道曹爽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可是,他又有什麼辦法呢?曹叡在的時候,司馬懿自然是有所忌憚的,而當曹睿死後。

司馬懿面對的就是兩個人,一個是曹爽,而另外一個就是曹芳,司馬懿背後有著士族支持,他一直在等待機會,等待曹爽犯錯的機會,果不其然,在公元249年,發生了高平陵之變。

那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呢?原因也很簡單,主要理由有兩點,第一是司馬懿此時的力量還很弱,第二是司馬懿此時並沒有反心。

雖然曹操看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又夢見三馬同槽,他還特意去告訴曹丕說,司馬懿得提防著,但是司馬懿與曹丕的關係很好,畢竟,他和陳群等人是太子四友,而曹操的那些顧慮終究是心血來潮。

當他看到司馬懿確實很低調,還很勤懇的做事,也對曹操放心了。我們再來看看,曹丕在位的時候,司馬懿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黃初五年,曹丕伐吳,命司馬懿鎮守許昌,讓司馬懿領軍五千。

黃初六年,曹丕再次伐吳,再讓司馬懿鎮守許昌。也就是說,司馬懿到曹丕的時候,仍然沒有打過仗。那我們再來看黃初七年,曹丕臨終的時候,讓司馬懿、曹真、陳群、曹休成為曹睿的輔政大臣,我們可以看到,曹魏的軍權在曹真和曹休的手裡,司馬懿又拿什麼造曹丕的反呢?

那大家認為司馬懿什麼時候有篡魏的想法呢?歡迎大家共同回覆討論。


歷史簡單說


曹睿(204一239)字元仲,三國時魏文帝曹丕長子,也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即魏明帝。

曹睿雖然壽命很短,只活到三十六發,但是文治武功方面卻卓有成效,幾次打退吳蜀的攻伐,在文學上也有所建樹,著有巜善哉行》巜悼歌行》等。稱得上一個睿智的君主,在史上的評價也很高。當時的孫權曾品價其: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四,偷取天位,而叡麼麼壽不兇跡,阻兵盜上,未優厥誅。陸遜稱其為: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級,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從當時作為敵對方的孫權,陸遜品價可見其厲害。 與其說司馬懿懼怕曹睿,不如說是敬畏,倘若曹睿是個長壽皇帝,我想,司馬懿永遠不敢翻盤,相反,只會更加忠心。要知道司馬懿是何等聰明之人,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豈敢奪權篡位。眾所周知,篡位不成,可不是一個人腦袋,是九族之累,那腦袋可是咔嚓咔嚓往下掉的,死樣很難看的。所以,我敢肯定司馬懿不敢賭。


車工00


司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曹操、曹丕、曹叡、曹芳),而曹叡是曹魏第二位皇帝,年輕有為,曹魏在他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有人說,天不怕地不怕的司馬懿偏偏非常害怕曹叡,他為什麼那麼害怕曹叡呢?
個人認為有四個原因,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馬懿只是一個臣子,而曹叡是皇帝,臣子對皇帝,那是天生的害怕。

司馬懿再有本事,再牛,他也是一個臣子,在曹操時期,他看不起曹操是宦官的孫子,不想為曹操辦事,裝病在家。沒想到曹操強行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這曹操如果知道司馬懿將來會架空自己的後代,說什麼也不會強行讓司馬懿當官的。在曹叡時期,司馬懿升為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將軍曹真一同抗蜀。

他當的官再大,也是一個臣子,翻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他得聽從君主的命令,為皇帝辦事。從這一方面說,司馬懿不是怕曹叡,而是怕皇權,怕這個世間的最高權力。其他大臣,如陳群、曹真,見了皇帝曹叡,也會害怕吧。

其次,曹叡掌權時期,還有不少曹氏、夏侯氏宗親掌握兵權,司馬懿自然不敢飛揚跋扈。

曹叡掌權時期,還有曹真,監視著司馬懿,與司馬懿一同防禦蜀漢。在曹叡病重將亡時,他第一次選的託孤大臣是燕王曹宇(曹操之子),還有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這些人都是曹氏宗親,對曹魏忠心不二。

這時的司馬懿,只是一個在邊疆領兵打戰的勞力,只是資格有點老而已。他只是在有戰爭時,帶領軍隊出戰敵國,這些士兵不是他的私兵,不是他的鐵粉。只要曹叡一句話,曹魏軍隊就站在皇帝一邊,對不會聽司馬懿的。

再次,曹叡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牢牢掌握大權。

曹叡登基時,已經是22歲的成年人了,完全有能力接過父親曹丕的班,將曹魏治理得井井有條。他處事沉著、剛毅,深諳帝王制衡之道,剛當皇帝不久,便將四個輔政大臣玩的團團裝,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便於自己掌權。曹休與曹真也在頻繁的調動中,積勞成疾,不久去世,只剩下了司馬懿和陳群兩個輔政大臣。這兩人是外姓,對曹叡不構成威脅,還非常聽話。此時的曹叡,大權在握,在朝中說一不二。《三國志》中相關描述如下:

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

最後,司馬懿做出害怕曹叡的表象,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舉,最終取得勝利。

司馬懿,善於偽裝,尤其是在皇帝曹叡面前,就和小兔子一樣乖,曹叡說啥,他聽啥。司馬懿深諳自保之策,他沒有和曹叡對著幹,相反,他還故意做出一副害怕的表象。司馬懿成功騙過曹操、曹丕、曹叡,還有曹爽,於公元249年,成功發動高平陵之變,滅曹爽三族,掌握曹魏大權。

總結:曹叡剛剛登基時,司馬懿對於皇帝曹叡,那不叫怕,是一個臣子對皇帝起碼的尊重。後來,曹叡從四個輔政大臣手中奪權,掌握曹魏大權,司馬懿才真的感覺到曹叡厲害,為了存活下去,便一直以一個乖孩子的表象出現。司馬懿是明智的,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子孫三代,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大權,奠定了西晉基業。


魁哥說歷史


曹操很喜歡孫子曹睿,經常帶在身邊教誨,因此,對司馬懿的一些看法讓曹睿從小就耳聞目睹,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一定會有猜忌,因此司馬懿怕曹睿,也是怕曹操的一個繼承。
“君疑臣臣死”,司馬懿懂的這個理,所以自己沒有躺在功勞薄上翹尾巴,時時以一種敬畏之心伺候著曹睿,小心翼翼的幹好活,不發牢騷、叫幹啥就幹啥,時刻任勞任怨,終於讓曹睿在死前放下心來。


星下靜思


主要是因為司馬懿自視實力不夠、時機不到。

第一、人和

先說明曹睿是要感謝他爺他爹的餘威,因為到曹睿這個魏明帝時期,距離曹操過世也才不過七年,此時曹操留下的老臣眾多,都是看著曹睿長大的,司馬兄沒有造反的人脈,資歷不夠,此時反曹等於找死,人和不夠;

第二、天時

曹睿繼位後,大力強化皇權:“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曹真曹休司馬懿,因為和蜀漢、孫吳、東北公孫氏戰事而被曹睿差遣,無法有效干預朝政,即遠離政治中心,曹睿將人事軍權經濟等政務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司馬懿沒有絲毫可乘之機。

其實,對於曹睿的評價,馬植傑先生較為中肯:綜觀叡之行事,優缺點各佔一半。

優點:善為軍計、明察斷獄、容人直諫。

缺點:後期太過驕奢淫逸。

其他方面,也許司馬懿與曹丕私交甚好,也在曹魏一朝享盡高官厚祿,在封建思想裡,知遇之恩還是深入人心,對待曹氏一族應該還是心懷感激,就是有這個念頭,也只能一忍再忍,做好為子孫謀福利的奠基而已。



黃昏史話


司馬懿奪權,有一個心態變化過程,他的野心是隨著他地位的提升而逐步產生的。咋們不能因為他發動高平陵政變,就把他妖魔化了,覺得他打孃胎生下來就是個腦後長有反骨,天不怕,地不怕的奸臣胚子。


換而言之,司馬懿在曹叡時期,他的實力還不足以讓他不怕曹叡

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的地位很低,俸祿僅僅六百石,相當於縣尉待遇。雖然他當時給曹操提了一些建議,但曹操沒重用他。後來他是傍上了曹丕的大腿,並在曹丕繼承皇位後,與陳群一起“錄尚書事”,才開始參與到曹魏高層決策中。

不過曹丕活著的時候,司馬懿雖然位高,但權力並不大。

因為當時魏國有政策,領兵的人一定要是遠支宗室,如曹真、曹休、夏侯玄、夏侯尚等人,近支宗室和外姓人是不能直接統兵的。當時的司馬懿與陳群一樣,只負責政務工作,並不掌兵。

西漢初年的思想家陸賈曾說過:天下安,注意相; 天下危,注意將

生逢三國那種亂世,像曹丕時期的司馬懿是不具有任何威脅的,也不可能有野心。

因為即便司馬懿有野心,那他也得有實力匹配野心才行。當時曹丕既然能抬舉他,想找茬換掉他,自然也是分分鐘的事。

我覺得,司馬懿要是當時就死了,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應該與陳群無異,就是以一個文官的標準來評價他。


不過,司馬懿很能活,曹丕死後,他又先後熬死了曹休、曹真。

曹叡當時手上無人可用,便只能暫時摒棄外姓不能統兵的規矩,讓司馬懿先帶兵。而司馬懿也因此接觸到了兵權。

關於司馬懿領兵這件事,也要說清楚:司馬懿早期為文官,後期為武官,這並不是司馬懿善會專營所致,而是當時的形勢使然

本來曹丕對司馬懿的安排就是文職,包括曹丕後期讓他去“督軍”,也是文職工作。因為所謂的“督軍”並不是武職,而是作為幾路大軍的出征協調者和最終決策者而存在。從性質上來講,仍然是文官定位。

曹丕晚年,曾想讓司馬懿帶兵,但司馬懿知道規矩,便立辭不受。後來是曹丕給他講了大道理,說我讓你代兵,是讓你替我分擔壓力,你不要有心理負擔。

帝(司馬懿)留鎮許昌,改封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帝固辭。天子曰:“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晉書·宣帝紀》

而司馬懿帶兵的效果也不錯,所以他後來才一直帶著兵。

像《新三國》電視劇中,曹丕臨時前逼問司馬懿帶兵後,誰能制他的劇情,這在歷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司馬懿的上位全賴曹丕、曹叡的抬舉。他當時並沒有後來在魏軍中那麼大威信。(搞得好像當時司馬懿在軍中有巨大威信,是曹丕故意不想讓司馬懿帶兵似的)

說到這裡,司馬懿怕曹叡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司馬懿在曹叡時期的定位,其實就是個過渡人物。大將軍曹真死後,曹魏的遠支宗室青黃不接,曹叡抬舉司馬懿,是希望他能暫時穩住局面。待曹魏的遠支宗室有能人出現後,再把軍權還回去

他區區一個過渡人物,說難聽點,就是替皇帝看門的管家而已。他的富貴,全捏在曹叡的手上。曹叡讓他上,他才能上,曹叡讓他下,他也只能下。

他就跟當時的陳群一樣,曹叡讓只會空談的陳群靠邊站,也就是一句話而已,陳群也無可奈何。

當然我們知道,司馬懿與陳群不一樣,他是真有才,有軍事才能,所以在曹叡後期,司馬懿的地位不僅沒有動搖,反而還得到了加強。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威脅銳減,曹叡曾一度將司馬懿明升暗降,將其官職從大將軍“升”為太尉,讓其不再接觸前線的軍隊。

這便是司馬懿當時地位最真實的寫照,皇帝換掉他,也就是一句話而已。

不過,司馬懿命中有運,他剛剛明升暗降沒多久,遼東就造反了。而由於幽州刺史毌丘檢討伐不利,於是曹叡便只得讓司馬懿再次帶兵征討,接觸兵權。

實話實話,平定遼東叛亂這種硬仗,在當時還真的就只有司馬懿能打。司馬懿憑藉此戰的軍功,一舉樹立了其在魏軍中權威,才成為了魏國軍界的一號人物。

曹叡死後,負責輔政的遠支宗室曹爽也意識到了司馬懿掌兵的危險性,所以曹爽很快就找司馬懿的茬,以魏帝曹芳的名義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剝奪了他的兵權,將其升為有名卻無實權的大司馬。(魏國的最高武職,後來又升了更有名無實的太傅)



所以,關於司馬懿這個人,咱們不能把他妖魔化了。雖然他後來發動政變是事實,但他早期的地位並不穩固。他能不能攬權,其實就是曹叡一句話。司馬懿再牛,他也要認清時勢。曹叡既然能提拔他,當然也能把他一擼到底。

至於司馬懿後來為什麼會發動政變,這也很好理解。對司馬懿而言,他其實本身並沒有處心積慮,苦心經營,以篡奪曹氏江山為目的。但是時移世易,當他走到魏國太傅這一步時,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政變資本了

並且,由於曹爽這個人也是壞事幹淨,人心盡失的貨色。當時曹魏內部反感曹爽的人並不止司馬懿一人,曹魏的太尉蔣濟也十分反感曹爽的專權。

在蔣濟這幫人看來,司馬懿與曹爽的鬥爭只是外朝與內朝的鬥爭,而不是司馬家族對抗曹魏政權的鬥爭。高平陵政變後,蔣濟甚至寫信給曹爽,說只要曹爽放權就可以,他保證太傅不會虧待曹爽。他認為,高平陵政變只是一場輕鬆的權力鬥爭。

有蔣濟這幫人的支持,也是司馬懿敢於發動政變的另一個關鍵原因。



只不過司馬懿不這麼認為,他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政治鬥爭一旦開始,就不能對敵人心慈手軟,所以他開展了血腥政治鬥爭,殺掉了曹爽等人。

總而言之,拋開曹叡本身是英主不談,司馬懿在曹叡時期,本身就只是一個管家式的過渡角色,他的地位並不足以讓他有野心,他怕曹叡是必然的結果

。他後來做出有違人臣的高平陵政變,只是因為他的地位變了,心態變了,再加上有一幫士族的支持,才蹦躂了起來。但這是後話,曹叡時期,司馬懿始終沒有蹦躂的資本。


Mer86


在古代啊,一個人的諡號往往代表著對這個人的蓋棺定論。曹睿於公元238年因病逝世,諡號是明皇帝,也就是魏明帝。明這個詞可是一個好諡號,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之在魏國的臣民心中,曹睿是一個有作為的好皇帝。

曹睿字元仲,魏國第二位皇帝。從小就聰明伶俐,讓曹操都驚歎不已:我基於你算是有三世之業了。毫不誇張的說,曹丕能夠成為世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曹睿深的爺爺曹操的喜愛。

公元226年,曹丕突然逝世,年僅23歲的曹睿登基為帝,這個時候對於曹睿來說可謂是內憂外患,於內:曹魏內部有一部分一直想擁立曹植繼位,在外:孫權起兵功伐江夏。

但是曹睿用他的智慧一一化解了這些危機,首先曹睿尊郭皇后為皇太后,追諡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封其弟曹蕤為陽平王。穩住後宮取得郭太后的支持,從而穩住自己的地位。隨後又沉著指揮擊敗孫權。由此可見,曹睿雖然年輕,但是能力很強。

曹睿總共在位12年,期間成功防禦了蜀漢、東吳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很有作為。但是在後期,就變的貪圖享樂,並且大興土木。嚴重的消耗了魏國的國力。並且還因為長期沉溺於酒色,年僅36歲就因病逝世。如果曹睿能夠一直勵精圖治並且還能多活幾年。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統一三國的。

司馬懿在曹睿一朝,雖然功勞很大,但是本身對於曹睿還是很忠誠的。不論是抵禦諸葛亮還是功伐公孫淵,只要曹睿一聲令下,司馬懿是二話不說馬上照辦。這裡邊固然是曹睿帝王之術很老練,但是司馬懿也不會想到曹睿會早死,自己這麼能活。


聯盟大俠


曹操、曹丕、曹睿曹魏三代君主,算的上是明君,精明能幹、能辯忠奸、手握生殺大權。

歷史上任何權臣,包括司馬懿,想造反的話,都是希望皇帝越弱越好,越昏庸越好,以方便控制皇帝,獨纜朝政。但曹丕及曹睿能力膽識都算的上明君,借他司馬懿十個膽子也不敢反。



曹丕及曹睿是曹魏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是全國的精神支柱,在政治上是絕對正確的,歷史上要造反都要講師出有名,皇帝又沒什麼問題,司馬懿打什麼旗號反,借他司馬懿十個膽子也不敢反。

曹丕和曹睿是曹魏政權合法的皇帝,全國名義和實際上的三軍總司令,全國軍隊都聽皇帝號令,司馬懿拿什麼反?三千死士?分分鐘被誅滅,借他司馬懿十個膽子也不敢反。



曹丕和曹睿是皇帝,司馬懿是大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司馬懿怎麼反?而且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命都沒了,害怕都來不及,怎麼敢反。



司馬懿是個城府極深,不輕易顯露自己喜怒衰樂,善於隱忍,善於抓住機會,心狠手辣的人,在沒有實力,沒有十足的把握,沒有機會的情況下,害怕都來不及,怎敢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當時曹丕懷疑自己的妻子甄宓與曹植有染,又恰逢發現自己與甄宓所生的兒子手中有一塊和曹植一模一樣的胎記,愈發印證了自己的猜想,遂賜下毒酒,令下人送與甄宓。然而正當下人送酒之際,曹丕卻無意中從曹睿的貼身奴僕那裡得知曹睿手中的胎記是在玩耍中所留下的疤痕,並非胎記。曹丕悔恨不已,連忙跑去甄宓住所,可惜晚來一步,甄宓已喝下毒酒,已是花容暗淡,奄奄一息,兒子曹睿惶然失措,抱著母親嚎啕大哭。曹丕見狀,心中自責萬分,悔不當初,連忙跑去抱住甄宓,低頭認錯。而甄宓不愧為一代賢后,明知曹丕欲置己於死地,卻無半分惱怒,彌留之際只是如閒話家常一般教導曹睿要好好做人,然後卻是鄭重地告誡曹丕一定謹防司馬懿,其人有狼子野心,不可重用。說完,便香消太虛殿,魂歸九重天,一命嗚呼了。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雖然曹丕心中對於甄宓有著無限愧疚之情,卻並未將甄宓的臨終之言記之於心。反而是小小年紀的曹睿經歷了幼年喪母的悲痛,卻將司馬懿這個名字牢牢的,記在了心裡。

而後在曹睿執政之時,司馬懿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並且曹睿從當年逃出曹府,甄宓的貼身侍女那裡得知甄宓當年被郭女王所陷害的真相,遂依侍女之言,開棺驗屍,發現母親甄宓口塞米糠,亂髮覆面。此正意為哪怕命喪黃泉,亦有口不能言,有面目而無能見人,使其不能訴說自己的冤屈。曹睿見狀,齜牙欲裂,沒想到自己的母親賢良一世,死狀竟如此悽慘。曹睿便秘密地將當時貴為太后的郭女王招至僻處,痛斥其過,並使甄宓婢女與之當面對質。郭女王機關算盡,遂不知善惡到頭終有報,當年一直被她所輕視的婢女竟然能隱忍十多年,直到今日才給予她致命的一擊,情知事情敗露的她無言以對,只能任憑憤怒的曹睿將其處死,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