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著名詩人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陰暗面?

我家在東北嘎啦


今天,我們介紹五個唐代著名詩人的陰暗面。

一、王勃——私殺官奴

我們都知道王勃作為初唐四傑之一,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自幼聰敏好學,據《》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注《漢書》,作《》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等。

按理來說,他應該擁有一個順暢的仕途,但是恰恰相反。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才沒有被處死。

二、宋之問——殺害外甥

宋之問,初唐時期著名詩人,與沈佺期共稱"沈宋",為律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劉希夷,憑藉一首《代悲白頭翁》取得了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相比肩的詩史地位,並被後人孫昱《正聲集》推為集中之首。劉希夷是宋之問的親外甥,兩個人年齡差不多,後來還一起中了進士,但是劉希夷卻死於親舅舅宋之問之手。

在《全唐詩》中,宋之問有一首《有所思》,劉希夷有一首《代悲白頭翁》,奇怪的是,這兩首詩內容相差不大。至於原因,《劉賓客嘉話錄》雲:"劉希夷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宋生不得其死,天報之也。"

三、崔顥——有文無行

崔顥憑藉一首《黃鶴樓》享譽大江南北,但是歷代對他的記述卻不是很多,這是為什麼呢?舊版《辭源》中關於崔顥的註釋,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外,僅有"唐詩人,有文無行。終員外郎……"至於他是如何的"有文無行",也沒有進行詳細論述,我們只能從下面的論述來理解。

崔顥"少年狂傲,縱情迷性,歧視女人"害了他,相傳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時)聞崔顥詩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兒無禮,不予接而去。"我們還是來看看崔顥這首獻詩是怎樣寫的吧!《王家少婦》(有人題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閒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就是這樣一首寫閨房樂的詩,惹惱了方正君子的李邕,不予接而去。真正讓人為崔顥的缺乏忠貞人性而感到惋惜。並且崔顥早期作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豔",而且在娶妻一事上貫徹的原則是:"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不免流於輕浮。

四、白居易——素口蠻腰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

這個其實有點說不上是陰暗面,是詩人的風流韻事。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就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痺,於是他賣掉那匹好馬並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五、元稹——風流才子

唐朝著名詩人元稹,從小聰明機智,少年得志,和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後人合稱"元白"。元稹為後人留下了很多耳熟能詳的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

僅從詩句看的話我們會認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但是結合歷史記述來看,他是一位始亂終棄、並且風流的文學學士形象。我們都知道《鶯鶯傳》的初稿就是元稹寫成,有說法稱張生的人物原型元稹自己。在文中,作者為了替張生遺棄崔鶯鶯的行為開脫,藉口大罵鶯鶯"妖孽"、"不妖其身,必妖於人",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評論說:"篇末,遂墮惡趣。"

元稹為了攀附權貴拋卻舊愛娶了韋叢,後來韋叢去世不久就又娶了別人,文人的愛情生活、風流韻事其實不足以用來評判一個人的高下,他又時代的背景,文化的薰陶,我們只要略作了解便可。


一往文學


白居易。不敢說所有人都有陰暗的一面,但是大多數人肯定會有。白居易也不例外。


白居易曾在張尚書的宴會上見過關盼盼,關盼盼是張尚書的愛妓,能歌善舞,風姿無雙。後來張尚書去世,張府落寞,很多人勸關盼盼改嫁或是侍奉他人,畢竟關盼盼色藝雙絕,非常搶手,再說在唐代改嫁或者是更換門庭都不叫事。關盼盼全部回絕,立志為張尚書守節,彭城張府舊宅中有一座小樓,名叫燕子樓。關盼盼對張尚書情深義重,於是在燕子樓一住就是十幾年,寂寞孤苦,心如古井之水,難起波瀾。請看她寫的詩: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真是心如止水了。


偏偏有人閒得難受,不想讓關盼盼安穩度日,哪怕這日子了無生趣,但終歸是還算平穩。白居易真是閒得沒事幹,寫了一首給關盼盼的絕句:“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意思就是說,張尚書對你這麼好,別為了他獨守空樓了,怎麼人家死了也不見你跟隨,你應當陪伴張尚書於泉下啊,你應該去死啊。

關盼盼讀到這首詩後,翻來覆去的看,淚流滿面,張公啊張公,從你死後,我也不是沒想過隨你而去,我怕若是這樣做了,百年之後,人人都以為張公重色。他死了有愛妾隨身而去,那是在玷汙張公的清譽,所以我才在此偷生,怎奈平地會起波瀾啊!


關盼盼於是和詩一首:“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

自此以後,關盼盼不吃不喝,絕食身死。終於相隨張公與地下。白居易啊白居易,你沒事聽聽歌,再不行聽聽琵琶,你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小新9293


卑鄙詩人:為求升官,不惜為武則天男寵端尿壺

宋之問是初唐詩人,生在武則天時代,以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震驚了當時整個文壇,一舉奪得“思鄉詩”之首。此外,他還在皇室兩次舉辦的詩歌大賽中一舉奪魁,“奪錦才”這一著名的古諺就是出自於他,通常被用來形容文采特別出類拔萃的文人。

在新唐書裡面記載他是“偉儀貌,雄於辯”,意思就是不僅長得帥,口才也非常好。再加上他出眾的文采,你一定認為他是個完美的男人。

事實並非如此,他的人品堪稱劣跡斑斑。

他身上沒有中國文人的那種錚錚傲骨,只一心向往上爬。當時是武則天當權,為求做官,他不惜想要攀附龍床,寫下了“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這樣的詩句,表達自己希望效仿張易之兄弟,渴望親近武則天的心情。在《太平廣記》裡也記載了宋之問的這次毛遂自薦,結果卻因為強烈的口臭被武則天拒絕了!

這次遭拒並沒有阻擋他一心往上爬的執念,他轉而投向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舊唐書記載道:“易之兄弟雅愛其才,之問亦傾附焉。“這還不算,在《控鶴監秘記》中更記載:“之問尤諂事二張,為持溺器,人笑之。”意思就是宋之問為巴結張易之兄弟,不惜為他們兄弟倆倒尿壺,以表現自己的忠心,當時的人都笑話他。但他完全不在意。

在張氏兄弟的幫助下,他確實也風光一時,但不久,武則天人老失勢,被迫讓位給太子李顯,恢復了大唐,宋之問也被貶到了瀧州。他在流放途中,當了逃兵,去了洛陽,被友人張仲之藏在家中。《新唐書》記載“仲之與王同皎謀殺三思安王室。之問得其實令兄子曇與冉祖雍上急變,因丐贖罪,由是擢鴻臚主簿,天下醜其行。”意思就是他的友人張仲之與王同皎想要去謀殺武三思,宋之問知道這件事後,他不惜犧牲朋友的性命,去向武三思告密,雖然他是如願升官了,但卻遭到天下人的唾棄。最終,連統治階級者都看不起他,下旨賜死。

其實,在當時像他這般千方百計來求取功名利祿的詩人,並不在少數,只不過宋之問卻是其中最為執著的一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品格和朋友的性命,最終還是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濫情詩人:最愛蓄妓,三年換新人

說起白居易,想得最多的就是《琵琶行》、《長恨歌》。當你念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詩詞時,你會覺得作詩的人一定很懂女性心理,是個從心底裡對女性尊重、愛護的男人。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當白居易官至翰林學士時,就開始縱酒蓄妓。他在《對酒吟》裡就描述過自己這種生活。“一拋學士筆,三佩使君符。未換銀青綬,唯添雪白鬚。公門衙退掩,妓席客來鋪。履舄從相近,嘔吟任所須。金嘶銜五馬,鈿帶舞雙姝。不得當年有,猶勝到老無。合聲歌漢月,齊手拍吳覦。今夜還先醉,應須紅袖扶。”這是他關於蓄妓的最早記載。

其實,按照朝廷的規定,以白居易的官職只能在家裡養三個家妓,但是他卻遠遠超出規定數量。其中,最為熟知的就有樊素和楊柳,來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就是描寫她們兩人的。在孟棨的《本事詩·事感》中也對此有所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翻譯過來,就是說樊素的嘴小巧鮮豔,如同櫻桃;小蠻的腰柔弱纖細如同楊柳。

如果單是風流而多情也就罷了,可白居易卻是風流而薄情。在他心中,這些美豔的少女只是花錢買來的玩物,喜歡就放在家裡,一旦年老色衰,那就對不起了!在《追歡偶作》中,他寫下:“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啥意思?就是這些女孩一旦老了醜了,就趕緊該送的送,該賣的賣,儘快處理完,再買進一批新鮮貨色,更換的頻次是十年換了三批。

雖然,他自己自詡為情聖,但在後人眼裡,卻是標準的渣男。

憫農詩人:短短數年,從憫農到酷吏

一般,我們在讀《憫農》時,都會想象作者一定是經歷民間疾苦,對廣大農民有著深刻同情和關懷,也能做到嚴於律己的人,李紳在前期確實如此。他兒時父親就去世了,家產又被族人所侵佔,跟著自己的母親吃盡了苦頭,所以他早早就見識了世態炎涼。《憫農》中關於農民的悲苦場景,應該是他親身所見所聞,有感而作。關於該詩的寫作時間已無法考證,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推測出是在他高中進士的時期。

李紳是27歲時高中進士,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步入官場,逐漸在仕途上崛起。他選擇投靠了李德裕、元稹,加入了“牛李黨爭”,一路升至宰相,他的生活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在出任蘇州刺史時,曾前往李紳的府邸赴宴,當場為他家中的一名家妓所傾倒,即興賦詩一首《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首詩正好從側面印證了李紳的排場之大,“司空見慣”這個成語也是源自這裡。

權力和金錢不僅改變了李紳的生活,也在悄然改變他的個人品行。唐代筆記小說集《云溪友議》中曾記載,李紳年輕時曾和李元將關係很好,見面稱呼李元將為“叔”。待李紳在官場上發跡後,李元將為巴結他而主動降低輩分,“榮達後,元將稱弟稱侄皆不悅”,就是稱自己為“弟”、“侄”,但李紳始終很冷漠,“及為孫,方似相容”,最後逼得李元將不得不自稱為“孫”,李紳才勉強接受。

他對待自己的親友尚且如此,對待廣大勞動人民更是一副”酷吏“模樣。宋代的《太平廣記》曾將李紳歸為“酷暴”類。據載,李紳在任淮南節度使期間,“以舊宰相鎮一方,恣威權”,“持法峻,犯者無宥。狡吏奸豪潛形疊跡。然出於獨見,僚佑莫敢言”。翻譯過來,就是他獨斷專行,執法嚴苛,六親不認。最後,淮南一帶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終日惶惶不安,“懼罹不測,渡江淮者眾矣”,最後大批渡江逃難。下屬發現後,趕緊向他彙報“戶口逃亡不少”,他卻輕描淡寫地說:“汝不見掬麥乎?秀者在下,粃粏隨流者不必報來”。翻譯過來,就是”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顆粒飽滿的總在下面,那些隨風而去的秕糠,不用報告“。

此時,他早已忘記“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苦難歲月,對“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盛世”已是淡然處之。有人說他是人格分裂,其實只是權力和金錢腐蝕了一個人的初心。


梁簡文帝《誡當陽公大心書》曰:“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古人早已把立身和文章區分得很清楚。

錢鍾書先生也說過:“正人可以作邪文,邪人可以作正文。”

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單單從他的文章去認識他;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的人品問題,而直接就否定了他的文章。


蠍子藍採蘋


也說兩個吧,溫庭鈞和魚玄機。

溫庭鈞是花間派的始祖,晚唐著名的詩人,這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醜、人稱“溫鍾馗”。嗜酒如命、好色至極。

什麼叫花間派,就是寫女人的,也就是這貨每天尋花問柳,風流放蕩而來的。能因此搞出一個流派出來,也是登峰造極了。

這個人還狂,每次去參加科考,仗著有才,把自己的卷子寫好後,就去幫助左鄰右舍的考生答題,每次能做八九套卷子,而且屢教不改,一輩子也沒能有個正經出身。

皇帝也批判他道德敗壞,詔書裡面說他文章再好,也沒有什麼用。

五十多歲的時候,喝酒鬧事,被人把牙都打掉了。

魚玄機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

是溫庭鈞的學生,非常崇拜並愛上了溫庭鈞。不知為何溫庭鈞沒有要她,而是把她推薦給了好友李億。但是李億老婆不讓,最後沒辦法魚玄機被送到道觀裡面當了女道士。

這位魚玄機是真厲害,在看到溫老師沒有希望了,而李大官人也沒有可能了,便開始放蕩自己,把個道觀弄成了淫窩。最後因為爭風吃醋,把情人的奴婢打死,而被判了死刑。

輪流至此,估計也是受了她溫老師的影響。


瘋哥哥l


唐代詩人中有不少鮮為人知的陰暗面,今天講一個關於宋之問的故事吧。

宋之問是個很有才華的才子,他的詩歌存世量很多,我們熟悉的有《渡漢江》《靈隱寺》等,其中“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初唐詩人宋之問

宋之問還是個帥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宋之問生活在武則天時代,武則天好男寵,這位大詩人竟然親自向武則天推薦自己。但女皇嫌他有口臭,無情地拒絕了他,據說事後宋之問還多方治療,但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宋之問有個外甥叫劉希夷,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劉希夷曾寫過一首《代悲白頭翁》的詩,其中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看上了這個句子,讓外甥讓給他。但是劉希夷也對這句詩非常得意,不肯割愛,於是宋之問讓人用土袋壓死了劉希夷。

由此可見,宋之問是個有才有貌但缺德的無恥小人,武周政權倒臺後,他被流放嶺南。《渡漢江》就是宋之問從貶所北歸,途徑漢江(襄陽附近的漢水)所寫,因為他做盡了壞事,擔心家人受到牽連,所以才“不敢問來人”。


民國年間那些事


唐代詩人宋之問才華橫溢,我們如今學習的五言律詩,律詩就是他定型的。宋之問雖然才華了得,卻人品低廉,賣友求榮,為一己之私殺外甥。宋之問是個小人,勾引武則天,武則天嫌棄他口臭,最終想成為男寵的夢想完全落空。

宋之問(約656 — 約712),汾州人,出生平凡,唐朝初期詩人,唐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及第。宋之問有才華又會拍馬屁,深得武則天喜愛,後因結交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獲罪,被貶為瀧州參軍,唐睿宗元年流放欽州,唐玄宗元年被賜死。

宋之問讓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發展定型

律詩是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律詩在字句、押韻方面有嚴格的要求,所以因此而得名。律詩本來起源於南北朝南朝,到唐朝時,宋之問進一步發展定型,在唐朝時期非常盛行,我們常見的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宋之問雖然有才學,但是在人品上簡直一無是處,最後也沒有好的下場。

宋之問因詩殺外甥

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也是一位詩人,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聽後讚不絕口,於是想讓外甥將詩讓給自己。劉希夷答應後又反悔。宋之問非常氣憤,為了將詩佔為己有,便命令家僕把外甥弄死,劉希夷去世不到三十歲。劉希夷死後宋之問把詩霸佔,只改了標題和兩個字,其餘的和原詩一模一樣。

(龍門奪袍)

宋之問龍門奪袍

武則天建立大周之後,有次游龍門香山寺,命群官寫詩一首,誰先成功賜錦袍,由上官婉兒當裁判。

東方虯很快就寫好了,他的作品讓武則天滿意,於是賜錦袍,東方虯錦袍還沒有穿熱呢,宋之問卻寫好了。

相比東方虯的詩,可厲害多了,不僅歌頌武則天,還說武則天像佛一樣萬壽無疆,詩的最後兩句是:

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
吾君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

意思是,先王穩定江山,功勞雖大,也不及武皇。武皇體恤百姓,是我們的福氣,沒有武皇就沒有現在的太平盛世。

武則天聽了高興壞了,於是上官婉兒讓東方虯把錦袍脫下來給宋之問。

賣友求榮

公元705年唐中宗復位,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被殺,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參軍,由於忍受不了那兒的生活,便偷偷逃回洛陽,藏在好友張仲之家中。由於張仲之對武則天餘黨武三思不滿,有一天張仲之與人密謀殺害武三思,宋之問知道後出賣好友派侄子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賣友求榮的宋之問被武三思提拔為考功員外郎。

色誘武則天

武則天掌權後,宋之問會拍馬屁,經常寫一些詩逗武則天開心,宋之問非常羨慕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能倚仗武則天的寵愛,宋之問也想爬上武則天的床,於是主動出擊,後來武則天對身邊人說:宋之問有口臭,朕接受不了。宋之問的美夢就泡湯了,唐玄宗即位後將宋之問賜死。


小龍談歷史


唐朝詩人完美人設的背後,有多少黑暗和荒唐?

說起唐代詩人,我們印象中,大概就是風流瀟灑白馬少年,在那個熱血沸騰的時代,詩人們以自己的詩情風流,渲染了唐朝,讓我們心嚮往之。在我們的印象中,寫詩的人總是讓人喜歡。但是,人是複雜的多面體,有的詩人表面寫的一手好詩,但背後卻是骯髒不堪。也就是說,在完美的人設的背後,藏著許多人性中黑暗的東西。

好玩的國學整理了一下,唐朝詩人中人品不佳的詩人排行榜。在這個榜單裡面,大部分是有史料記載,也有是民間野史,假如冤枉了哪位詩人,地下有知,原諒小子。

第一名:宋之問。宋之問在初唐詩人中,算是才情俱佳而且是引領初唐詩風的詩人。聚據記載,宋之問"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但是他的人品卻很差。女皇武則天喜歡帥哥,宋之問就去毛遂自薦去做女皇的情人,無奈這廝有口臭的毛病,不被武則天喜愛。後來又媚附於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後張易之被殺,被貶為瀧州參軍。不久逃回洛陽。我們所熟知的,“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大概就是表達逃回來不敢被人看見的感情。據說他還看上了自己的外甥劉希夷的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想佔為己有,事情不成最終殺害了外甥,成為民間野史中臭名昭著的殺人犯。後來他還幹過出賣朋友求的官職的醜事,最終在宮廷鬥爭中被流放賜死。可見,才情與人品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第二名王勃。之所以把王勃列在第二,是因為有野史說他是個殺人犯。歷史的風塵已經過去了前年,王勃殺人事件至今仍然是一個懸案。沒有人能說清楚王勃是否殺了人。王勃最初在一個王子家當秘書,幾個王子搞鬥雞賭博,王勃寫了一篇關於鬥雞的戰鬥檄文,結果唐高宗認為這是挑撥離間自己的幾個兒子,就把王勃給貶了。王勃到河南的靈寶縣做參軍。在當兵期間,一個名叫曹達的官奴因犯了罪需要處於刑罰,他就躲到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敗露連累自己,就費了九牛二虎把曹達給殺了。你說這孩子那麼會寫詩,怎麼就那麼傻呢。

第三名稹。稹是和白居易其名的中唐詩人,甚至比白居易還要牛很多,他們也是一對鐵桿兄弟。稹沒做過什麼大奸大惡的事情,就是在男女關係上,有點混亂。在唐朝,男女關係混亂倒也沒啥,最關鍵的是稹始亂終棄,把好好的一個姑娘給禍害了,後來這傢伙原配夫人去世了,他寫了好多情深意長的悼亡詩,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曾經感動了無數人,但實際上,元禛就是個花心大蘿蔔。

元稹被稱為渣男,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他寫的一本自傳體小說《鶯鶯傳》,後來被王實甫改編為《西廂記》,劇中的“張生”風流倜儻,“鶯鶯”風姿迷人,研究者認為這就是元稹和初戀情人雙文。元稹月下爬牆,雙文待月西廂,一雙玉人兒完成了愛情中最迷人的儀式——巫山雲雨。

但這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元稹赴長安城參加進士考試。取得功名以後,很快娶了長安市長的女兒韋叢為妻。一個典型的陳世美的結局,正是這個結局,元稹被人們扣上了渣男的稱號。這個結局固然悲傷和醜惡,這難道不是愛情中的常態嗎?畢竟在更好的選擇面前,一如既往地深愛初戀而不改其心的事情,是個小概率事件。僅僅如此,元稹算不上渣男。

但在《鶯鶯傳》中,張生大言不慚地說鶯鶯是個“尤物”,說自己是被誘惑的。他說“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我個人認為,元稹只是寫了一本小說,按理說不會暴露自己真正的感情生活,但從陳寅恪到魯迅,都認為這是元稹的自供狀。果然如此的話,那元稹就是個十惡不赦的混蛋!這也應了愛情中最殘酷的一條定律:越是深愛的人,傷害的越深!

第四名: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朦朧派的詩歌,叫花非花,聽起來很美的樣子。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有人說這是一首禪詩,說白居易體悟到的是世事無常,因為一切色相皆是空。但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看成是白居易對愛情的一種祭奠呢?白居易是經歷過一場苦練無果的愛情的。“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難道不能看成是白居易和初戀情人私下約會的情景嗎?白居易的愛情最終沒有抵抗過世俗,緣分也抵不過時間,最終一場春夢夢醒之時,如一場秋雲,聚很難散容易,一切都如浮雲消散了。

那麼,純情男子白居易苦戀的是誰?是一個叫陳湘靈的姑娘。這個名字美啊,因為湘靈原來是傳說中的湘水之神,是個標準的女神。能給自己孩子起這個名字的老爸,很顯然也不是個普通人。是的,陳湘靈的老爸是個算命先生。就是這個身份,造成了白居易與陳湘靈愛情的有緣無分。

白居易初戀無果之後,就踏上了撩妹的征途。

元稹有個著名的文藝女友薛濤,是一個交友廣泛的著名女詩人,著名薛濤紙業集團的老闆。人長得美,詩寫得好,是典型的四川美女。但元稹無情地拋棄了他,白居易就寫詩給薛濤:

峨眉山勢接雲霓,欲逐劉郎此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風猶隔武陵溪。

你要是知道了劉郎的典故,就會發現這首詩相當的曖昧了。劉郎是說東漢人劉晨、阮肇因天下大亂,不願為官入山採藥,遇仙女結為夫婦的傳說故事。在這首詩中,白居易大概是在暗示,薛濤,你可以來追我啊,態度相當輕佻。

白居易除了撩撥朋友的女朋友,還違反唐朝的規定,超標準豢養家妓。他誇讚自己家兩個家妓,一個是櫻桃小口,一個是楊柳細腰,這甚至成了當時家妓的標準。你要是達不到這個標準,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家妓。“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就這兩個美女,簡直把白居易給美翻了。

白居易還公然違反朝廷的規定,當時朝廷規定像白居易這樣的副部級高官,只能有三個家妓,而白居易就相當大膽,公然違反。有人做過統計,在老白的詩作中,有名有姓的歌伎,達幾十個。

有一點白居易做得很不地道,他家裡的歌女根本沒有勞動保障,他看姑娘們年齡大了年老色衰了,乾脆攆走再換一批。關於這個事情,白居易還吹噓過。《追歡偶作》:“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意思是說,我家裡蓄養的姬妾三年一換,以保證身邊的美女細水長流,保證自己的歲月青山不老。

第五名:崔顥。這個曾經讓李白都羨慕嫉妒恨的詩人,也不知怎麼著,就是被人說成是文人無行的代表。說他娶了好多個姑娘做老婆做小妾,但是一旦姑娘年老色衰,就趕出家門,是個典型的浪蕩好色的文人。但是生命後期的崔顥,寫了不少壯麗蒼涼的邊塞詩,也許是良心的發現而自贖吧。

其他的還有初唐四傑中的楊炯,據說喜歡砍人,性格暴烈,還有寫了憫農詩的李紳,其實就是個大土豪。號稱和杜甫、李白關係很鐵的高適,做了大官之後,李白有難,據說李白的家人求到高適,高適竟然不予理睬。這些人的品行,也不咋地。


以上所說的幾個詩人的事情,有的是正史記載,有的是民間野史。特此說明。


好玩的國學


我來說一個,大家應該都背過這首《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讀,常常被感動,農民伯伯確實很辛苦啊。進而想到,寫出這首詩的人一定是個很同情勞動人民,而且很愛惜糧食的人吧。甚至是個苦哈哈吧。

不存在的!

這首詩的作者叫李紳,安徽人士,唐朝的宰相。曾爺爺當過中書令,曾經陪唐高宗讀過書。

那李紳這個人怎麼樣呢?他本人長得很矮,有個外號叫短李,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由母親撫養長大。後面考中了進士,安排他去國子監當助教,他不去,跑到南方遊玩,給鎮海軍節度使李琦當掌書記,就是大秘。

李琦後面造了反,起事後一個月仆街,老婆入宮當宮女,其中一個叫鄭氏的被皇帝唐憲宗臨幸後生了一個兒子叫李忱,李忱後面當了皇帝,這又是另一個傳奇了,我在頭條號的圖文已經介紹過了。

李琦為人非常跋扈,別人也不敢勸,就只有李紳敢勸。後面觸怒李琦被關了起來,因為這,反而因禍得福,沒有受李琦的牽連。後面還召入京,當了宰相。可見,人一開始還不錯的。但當了大官之後,他李大爺就不是他大爺了。

有一天,劉禹錫到李紳家做客,李紳擺了很豐富的宴,席間還有美女作陪,劉禹錫還看上了一位,李紳很大方,當場讓美女去陪劉詩人,劉禹錫寫了一首感謝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詩名叫做《贈李司空妓》

李司空就是李紳,李紳還有家奴的。可見,絕不是什麼樸素的人。綜合來看,唐朝公務員待遇高,各種灰色收入不少,會寫詩的還有各種外快,所以生活是很奢侈的。

所以,不要以為人家寫了憫農詩,就真的以為詩人是一個苦哈哈。

人家才不會真的擔心什麼盤中餐。


腦洞歷史觀


倒也說不上是陰暗面,人無完人嘛,誰還能沒有點黑歷史。我在這兒扒一下,首先聲明,都是野史傳說,大家圖個樂,不要較真。

殺人奪詩——宋之問


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多麼深刻的故鄉之情,感動了一批又一批的來人。可是他為什麼怯,因為這貨是個逃犯!


宋之問這個人吶,一生還是幹了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壞事,唐朝有個詩人名叫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人年輕小夥子寫了一首詩,題曰《代悲白頭翁》,想著舅舅也是個大詩人,拿去給舅舅看一下唄。

老宋拿著外甥的詩稿,讀到其中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時候,整個人都震驚了,這特麼簡直是神來之筆,我老宋辛苦一輩子怕也寫不出來這麼牛的句子了吧!


於是老宋就一門心思想著要把這句詩搶過來,自己冠個名,劉希夷肯定不同意啊,老宋眼珠一轉,給人劉希夷殺了。


你現在看這首《代悲白頭翁》,有些詩集上還掛著宋之問的名字。這找誰說理去。

不僅如此,宋之問作為一個大詩人,正遇上了喜歡文人的武則天當政,老宋又一門心思攀附權貴,直接舔皇帝肯定行不通,於是他就去舔武皇的男寵張氏兄弟,另一邊整天給武則天寫詩歌功頌德,但就是沒機會上龍床。原因只有一個——口臭。


後來武則天嗝屁,曾經跪舔的人肯定跑不脫,宋之問就這樣被流放,老宋一看這還得了,於是當了逃犯,即將回到家鄉的時候,便寫下了那句千古不朽的詩。


有文無行——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連李白都拜服的一首詩。


崔顥這個人吶,流傳下來的詩不多,精品就只這一首,但這就足夠了,《唐詩三百首》中更把這首《黃鶴樓》列為七律之首,足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崇拜。

不過崔顥的人品恐怕真是不咋的,《新唐書·文藝》中有這麼一段記述:


崔顥者,亦擢進士第,有文無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終司勳員外郎。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去。

有文無行,意思是這人有才但是沒有品格,人生有三大愛好:賭博、喝酒、美人。更過分的是,娶了美人回家,玩夠了就拋棄,又娶又棄,不亦樂乎。


後來為了見李邕,寫了一首《十五嫁王昌》,李邕一看,覺得這人有病,就沒見他。

大燕偽官——王維


詩佛王維,佛系青年,即使放在今天,也應該是非常吃香的。


王維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一出道就考上了狀元,真是羨煞旁人。當然了,根據民間傳說,這其中玉真公主幫了不少忙。


皆因為王維有才人又帥,玉真公主初見就愛上了他,並且順利推倒,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王維成了玉真公主的小三。但玉真公主30多歲,在青春年少的王維看來畢竟是個老年人,於是王維瞞著公主,娶了媳婦兒。


你拿著老孃的錢去泡別的妞兒,這不作死嘛?貶官貶官!

書要簡短,中間的故事揭過不提,時間來到“安史之亂”,那年安祿山攻破長安,叛軍抓住了王維,誰都知道這是個牛人,就硬塞給他一個官當,王維被迫授偽職


雖然不是心甘情願叛國,但也確實不是什麼光彩事,先當小三,後當偽官,這人生兩大汙點,是洗不乾淨了。



也可自話


玄宗時期的詩人,有一些經歷了安史之亂,在亂世中,果腹尚做不到,如何能獨善其身呢?有這麼兩位,就因此在私德上染上了一些汙點。這兩位就是王維和杜甫。



當然,主要是王維。杜甫是低級官吏,即使被抓了也沒有把他當回事,於是順利逃脫了。但王維不是,王維當時是正五品官員,職位是給事中,負責批覆奏章文案。儘管當時他不是玄宗的核心成員,甚至出逃的時候都沒有帶他,他只能倉促跟著大隊伍逃跑,但是還是被抓了。王維的問題在於有才,才名遠播,年輕時曾一舉登科,名滿天下。被抓之後,安祿山對他青眼有加,力邀他留在洛陽做官。

王維自知左右為難,於是使用了一些避忌的手段,比如故意服用瀉藥,讓自己腹瀉不止,從而裝病不出,還裝聾作啞,時而裝瘋賣傻,讓安祿山沒有辦法,於是他被軟禁在寺廟當差。

在國恥面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儘管他並沒有實際意義的出山、為叛黨服務,但是依然算是投降叛軍,並在叛軍治下苟活,這成了他一生的汙點,或者說是陰暗面。

由於他並沒有實際為叛軍出力,因此這樣的苟活只能算私德有虧,不少人還是給予了理解,連唐肅宗也沒有給他多少懲罰,只是象徵性地貶官了事。之後,王維在仕途上更平順了起來,但是安史之亂,還是成為他一生揹負的包袱和不大不小的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