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著名诗人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阴暗面?

我家在东北嘎啦


今天,我们介绍五个唐代著名诗人的阴暗面。

一、王勃——私杀官奴

我们都知道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自幼聪敏好学,据《》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注《汉书》,作《》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等。

按理来说,他应该拥有一个顺畅的仕途,但是恰恰相反。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才没有被处死。

二、宋之问——杀害外甥

宋之问,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沈佺期共称"沈宋",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希夷,凭借一首《代悲白头翁》取得了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相比肩的诗史地位,并被后人孙昱《正声集》推为集中之首。刘希夷是宋之问的亲外甥,两个人年龄差不多,后来还一起中了进士,但是刘希夷却死于亲舅舅宋之问之手。

在《全唐诗》中,宋之问有一首《有所思》,刘希夷有一首《代悲白头翁》,奇怪的是,这两首诗内容相差不大。至于原因,《刘宾客嘉话录》云:"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三、崔颢——有文无行

崔颢凭借一首《黄鹤楼》享誉大江南北,但是历代对他的记述却不是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旧版《辞源》中关于崔颢的注释,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外,仅有"唐诗人,有文无行。终员外郎……"至于他是如何的"有文无行",也没有进行详细论述,我们只能从下面的论述来理解。

崔颢"少年狂傲,纵情迷性,歧视女人"害了他,相传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时)闻崔颢诗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我们还是来看看崔颢这首献诗是怎样写的吧!《王家少妇》(有人题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就是这样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惹恼了方正君子的李邕,不予接而去。真正让人为崔颢的缺乏忠贞人性而感到惋惜。并且崔颢早期作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而且在娶妻一事上贯彻的原则是:"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不免流于轻浮。

四、白居易——素口蛮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这个其实有点说不上是阴暗面,是诗人的风流韵事。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就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五、元稹——风流才子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从小聪明机智,少年得志,和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后人合称"元白"。元稹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等。

仅从诗句看的话我们会认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但是结合历史记述来看,他是一位始乱终弃、并且风流的文学学士形象。我们都知道《莺莺传》的初稿就是元稹写成,有说法称张生的人物原型元稹自己。在文中,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行为开脱,借口大骂莺莺"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说:"篇末,遂堕恶趣。"

元稹为了攀附权贵抛却旧爱娶了韦丛,后来韦丛去世不久就又娶了别人,文人的爱情生活、风流韵事其实不足以用来评判一个人的高下,他又时代的背景,文化的熏陶,我们只要略作了解便可。


一往文学


白居易。不敢说所有人都有阴暗的一面,但是大多数人肯定会有。白居易也不例外。


白居易曾在张尚书的宴会上见过关盼盼,关盼盼是张尚书的爱妓,能歌善舞,风姿无双。后来张尚书去世,张府落寞,很多人劝关盼盼改嫁或是侍奉他人,毕竟关盼盼色艺双绝,非常抢手,再说在唐代改嫁或者是更换门庭都不叫事。关盼盼全部回绝,立志为张尚书守节,彭城张府旧宅中有一座小楼,名叫燕子楼。关盼盼对张尚书情深义重,于是在燕子楼一住就是十几年,寂寞孤苦,心如古井之水,难起波澜。请看她写的诗: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真是心如止水了。


偏偏有人闲得难受,不想让关盼盼安稳度日,哪怕这日子了无生趣,但终归是还算平稳。白居易真是闲得没事干,写了一首给关盼盼的绝句:“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意思就是说,张尚书对你这么好,别为了他独守空楼了,怎么人家死了也不见你跟随,你应当陪伴张尚书于泉下啊,你应该去死啊。

关盼盼读到这首诗后,翻来覆去的看,泪流满面,张公啊张公,从你死后,我也不是没想过随你而去,我怕若是这样做了,百年之后,人人都以为张公重色。他死了有爱妾随身而去,那是在玷污张公的清誉,所以我才在此偷生,怎奈平地会起波澜啊!


关盼盼于是和诗一首:“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自此以后,关盼盼不吃不喝,绝食身死。终于相随张公与地下。白居易啊白居易,你没事听听歌,再不行听听琵琶,你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小新9293


卑鄙诗人:为求升官,不惜为武则天男宠端尿壶

宋之问是初唐诗人,生在武则天时代,以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震惊了当时整个文坛,一举夺得“思乡诗”之首。此外,他还在皇室两次举办的诗歌大赛中一举夺魁,“夺锦才”这一著名的古谚就是出自于他,通常被用来形容文采特别出类拔萃的文人。

在新唐书里面记载他是“伟仪貌,雄于辩”,意思就是不仅长得帅,口才也非常好。再加上他出众的文采,你一定认为他是个完美的男人。

事实并非如此,他的人品堪称劣迹斑斑。

他身上没有中国文人的那种铮铮傲骨,只一心向往上爬。当时是武则天当权,为求做官,他不惜想要攀附龙床,写下了“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希望效仿张易之兄弟,渴望亲近武则天的心情。在《太平广记》里也记载了宋之问的这次毛遂自荐,结果却因为强烈的口臭被武则天拒绝了!

这次遭拒并没有阻挡他一心往上爬的执念,他转而投向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旧唐书记载道:“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这还不算,在《控鹤监秘记》中更记载:“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意思就是宋之问为巴结张易之兄弟,不惜为他们兄弟俩倒尿壶,以表现自己的忠心,当时的人都笑话他。但他完全不在意。

在张氏兄弟的帮助下,他确实也风光一时,但不久,武则天人老失势,被迫让位给太子李显,恢复了大唐,宋之问也被贬到了泷州。他在流放途中,当了逃兵,去了洛阳,被友人张仲之藏在家中。《新唐书》记载“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意思就是他的友人张仲之与王同皎想要去谋杀武三思,宋之问知道这件事后,他不惜牺牲朋友的性命,去向武三思告密,虽然他是如愿升官了,但却遭到天下人的唾弃。最终,连统治阶级者都看不起他,下旨赐死。

其实,在当时像他这般千方百计来求取功名利禄的诗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宋之问却是其中最为执着的一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品格和朋友的性命,最终还是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滥情诗人:最爱蓄妓,三年换新人

说起白居易,想得最多的就是《琵琶行》、《长恨歌》。当你念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诗词时,你会觉得作诗的人一定很懂女性心理,是个从心底里对女性尊重、爱护的男人。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当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时,就开始纵酒蓄妓。他在《对酒吟》里就描述过自己这种生活。“一抛学士笔,三佩使君符。未换银青绶,唯添雪白须。公门衙退掩,妓席客来铺。履舄从相近,呕吟任所须。金嘶衔五马,钿带舞双姝。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合声歌汉月,齐手拍吴觎。今夜还先醉,应须红袖扶。”这是他关于蓄妓的最早记载。

其实,按照朝廷的规定,以白居易的官职只能在家里养三个家妓,但是他却远远超出规定数量。其中,最为熟知的就有樊素和杨柳,来自“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就是描写她们两人的。在孟棨的《本事诗·事感》中也对此有所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翻译过来,就是说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

如果单是风流而多情也就罢了,可白居易却是风流而薄情。在他心中,这些美艳的少女只是花钱买来的玩物,喜欢就放在家里,一旦年老色衰,那就对不起了!在《追欢偶作》中,他写下:“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啥意思?就是这些女孩一旦老了丑了,就赶紧该送的送,该卖的卖,尽快处理完,再买进一批新鲜货色,更换的频次是十年换了三批。

虽然,他自己自诩为情圣,但在后人眼里,却是标准的渣男。

悯农诗人:短短数年,从悯农到酷吏

一般,我们在读《悯农》时,都会想象作者一定是经历民间疾苦,对广大农民有着深刻同情和关怀,也能做到严于律己的人,李绅在前期确实如此。他儿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产又被族人所侵占,跟着自己的母亲吃尽了苦头,所以他早早就见识了世态炎凉。《悯农》中关于农民的悲苦场景,应该是他亲身所见所闻,有感而作。关于该诗的写作时间已无法考证,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推测出是在他高中进士的时期。

李绅是27岁时高中进士,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步入官场,逐渐在仕途上崛起。他选择投靠了李德裕、元稹,加入了“牛李党争”,一路升至宰相,他的生活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在出任苏州刺史时,曾前往李绅的府邸赴宴,当场为他家中的一名家妓所倾倒,即兴赋诗一首《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正好从侧面印证了李绅的排场之大,“司空见惯”这个成语也是源自这里。

权力和金钱不仅改变了李绅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他的个人品行。唐代笔记小说集《云溪友议》中曾记载,李绅年轻时曾和李元将关系很好,见面称呼李元将为“叔”。待李绅在官场上发迹后,李元将为巴结他而主动降低辈分,“荣达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就是称自己为“弟”、“侄”,但李绅始终很冷漠,“及为孙,方似相容”,最后逼得李元将不得不自称为“孙”,李绅才勉强接受。

他对待自己的亲友尚且如此,对待广大劳动人民更是一副”酷吏“模样。宋代的《太平广记》曾将李绅归为“酷暴”类。据载,李绅在任淮南节度使期间,“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翻译过来,就是他独断专行,执法严苛,六亲不认。最后,淮南一带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终日惶惶不安,“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最后大批渡江逃难。下属发现后,赶紧向他汇报“户口逃亡不少”,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汝不见掬麦乎?秀者在下,粃粏随流者不必报来”。翻译过来,就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颗粒饱满的总在下面,那些随风而去的秕糠,不用报告“。

此时,他早已忘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难岁月,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盛世”已是淡然处之。有人说他是人格分裂,其实只是权力和金钱腐蚀了一个人的初心。


梁简文帝《诫当阳公大心书》曰:“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古人早已把立身和文章区分得很清楚。

钱钟书先生也说过:“正人可以作邪文,邪人可以作正文。”

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单单从他的文章去认识他;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人品问题,而直接就否定了他的文章。


蝎子蓝采苹


也说两个吧,温庭钧和鱼玄机。

温庭钧是花间派的始祖,晚唐著名的诗人,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丑、人称“温钟馗”。嗜酒如命、好色至极。

什么叫花间派,就是写女人的,也就是这货每天寻花问柳,风流放荡而来的。能因此搞出一个流派出来,也是登峰造极了。

这个人还狂,每次去参加科考,仗着有才,把自己的卷子写好后,就去帮助左邻右舍的考生答题,每次能做八九套卷子,而且屡教不改,一辈子也没能有个正经出身。

皇帝也批判他道德败坏,诏书里面说他文章再好,也没有什么用。

五十多岁的时候,喝酒闹事,被人把牙都打掉了。

鱼玄机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

是温庭钧的学生,非常崇拜并爱上了温庭钧。不知为何温庭钧没有要她,而是把她推荐给了好友李亿。但是李亿老婆不让,最后没办法鱼玄机被送到道观里面当了女道士。

这位鱼玄机是真厉害,在看到温老师没有希望了,而李大官人也没有可能了,便开始放荡自己,把个道观弄成了淫窝。最后因为争风吃醋,把情人的奴婢打死,而被判了死刑。

轮流至此,估计也是受了她温老师的影响。


疯哥哥l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阴暗面,今天讲一个关于宋之问的故事吧。

宋之问是个很有才华的才子,他的诗歌存世量很多,我们熟悉的有《渡汉江》《灵隐寺》等,其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初唐诗人宋之问

宋之问还是个帅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宋之问生活在武则天时代,武则天好男宠,这位大诗人竟然亲自向武则天推荐自己。但女皇嫌他有口臭,无情地拒绝了他,据说事后宋之问还多方治疗,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

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刘希夷曾写过一首《代悲白头翁》的诗,其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看上了这个句子,让外甥让给他。但是刘希夷也对这句诗非常得意,不肯割爱,于是宋之问让人用土袋压死了刘希夷。

由此可见,宋之问是个有才有貌但缺德的无耻小人,武周政权倒台后,他被流放岭南。《渡汉江》就是宋之问从贬所北归,途径汉江(襄阳附近的汉水)所写,因为他做尽了坏事,担心家人受到牵连,所以才“不敢问来人”。


民国年间那些事


唐代诗人宋之问才华横溢,我们如今学习的五言律诗,律诗就是他定型的。宋之问虽然才华了得,却人品低廉,卖友求荣,为一己之私杀外甥。宋之问是个小人,勾引武则天,武则天嫌弃他口臭,最终想成为男宠的梦想完全落空。

宋之问(约656 — 约712),汾州人,出生平凡,唐朝初期诗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宋之问有才华又会拍马屁,深得武则天喜爱,后因结交武则天男宠张易之获罪,被贬为泷州参军,唐睿宗元年流放钦州,唐玄宗元年被赐死。

宋之问让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发展定型

律诗是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律诗在字句、押韵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因此而得名。律诗本来起源于南北朝南朝,到唐朝时,宋之问进一步发展定型,在唐朝时期非常盛行,我们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宋之问虽然有才学,但是在人品上简直一无是处,最后也没有好的下场。

宋之问因诗杀外甥

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也是一位诗人,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听后赞不绝口,于是想让外甥将诗让给自己。刘希夷答应后又反悔。宋之问非常气愤,为了将诗占为己有,便命令家仆把外甥弄死,刘希夷去世不到三十岁。刘希夷死后宋之问把诗霸占,只改了标题和两个字,其余的和原诗一模一样。

(龙门夺袍)

宋之问龙门夺袍

武则天建立大周之后,有次游龙门香山寺,命群官写诗一首,谁先成功赐锦袍,由上官婉儿当裁判。

东方虬很快就写好了,他的作品让武则天满意,于是赐锦袍,东方虬锦袍还没有穿热呢,宋之问却写好了。

相比东方虬的诗,可厉害多了,不仅歌颂武则天,还说武则天像佛一样万寿无疆,诗的最后两句是: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君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意思是,先王稳定江山,功劳虽大,也不及武皇。武皇体恤百姓,是我们的福气,没有武皇就没有现在的太平盛世。

武则天听了高兴坏了,于是上官婉儿让东方虬把锦袍脱下来给宋之问。

卖友求荣

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被杀,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参军,由于忍受不了那儿的生活,便偷偷逃回洛阳,藏在好友张仲之家中。由于张仲之对武则天余党武三思不满,有一天张仲之与人密谋杀害武三思,宋之问知道后出卖好友派侄子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卖友求荣的宋之问被武三思提拔为考功员外郎。

色诱武则天

武则天掌权后,宋之问会拍马屁,经常写一些诗逗武则天开心,宋之问非常羡慕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能倚仗武则天的宠爱,宋之问也想爬上武则天的床,于是主动出击,后来武则天对身边人说:宋之问有口臭,朕接受不了。宋之问的美梦就泡汤了,唐玄宗即位后将宋之问赐死。


小龙谈历史


唐朝诗人完美人设的背后,有多少黑暗和荒唐?

说起唐代诗人,我们印象中,大概就是风流潇洒白马少年,在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诗人们以自己的诗情风流,渲染了唐朝,让我们心向往之。在我们的印象中,写诗的人总是让人喜欢。但是,人是复杂的多面体,有的诗人表面写的一手好诗,但背后却是肮脏不堪。也就是说,在完美的人设的背后,藏着许多人性中黑暗的东西。

好玩的国学整理了一下,唐朝诗人中人品不佳的诗人排行榜。在这个榜单里面,大部分是有史料记载,也有是民间野史,假如冤枉了哪位诗人,地下有知,原谅小子。

第一名:宋之问。宋之问在初唐诗人中,算是才情俱佳而且是引领初唐诗风的诗人。聚据记载,宋之问"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但是他的人品却很差。女皇武则天喜欢帅哥,宋之问就去毛遂自荐去做女皇的情人,无奈这厮有口臭的毛病,不被武则天喜爱。后来又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后张易之被杀,被贬为泷州参军。不久逃回洛阳。我们所熟知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大概就是表达逃回来不敢被人看见的感情。据说他还看上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想占为己有,事情不成最终杀害了外甥,成为民间野史中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后来他还干过出卖朋友求的官职的丑事,最终在宫廷斗争中被流放赐死。可见,才情与人品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第二名王勃。之所以把王勃列在第二,是因为有野史说他是个杀人犯。历史的风尘已经过去了前年,王勃杀人事件至今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人能说清楚王勃是否杀了人。王勃最初在一个王子家当秘书,几个王子搞斗鸡赌博,王勃写了一篇关于斗鸡的战斗檄文,结果唐高宗认为这是挑拨离间自己的几个儿子,就把王勃给贬了。王勃到河南的灵宝县做参军。在当兵期间,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因犯了罪需要处于刑罚,他就躲到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败露连累自己,就费了九牛二虎把曹达给杀了。你说这孩子那么会写诗,怎么就那么傻呢。

第三名稹。稹是和白居易其名的中唐诗人,甚至比白居易还要牛很多,他们也是一对铁杆兄弟。稹没做过什么大奸大恶的事情,就是在男女关系上,有点混乱。在唐朝,男女关系混乱倒也没啥,最关键的是稹始乱终弃,把好好的一个姑娘给祸害了,后来这家伙原配夫人去世了,他写了好多情深意长的悼亡诗,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但实际上,元禛就是个花心大萝卜。

元稹被称为渣男,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写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莺莺传》,后来被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剧中的“张生”风流倜傥,“莺莺”风姿迷人,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元稹和初恋情人双文。元稹月下爬墙,双文待月西厢,一双玉人儿完成了爱情中最迷人的仪式——巫山云雨。

但这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元稹赴长安城参加进士考试。取得功名以后,很快娶了长安市长的女儿韦丛为妻。一个典型的陈世美的结局,正是这个结局,元稹被人们扣上了渣男的称号。这个结局固然悲伤和丑恶,这难道不是爱情中的常态吗?毕竟在更好的选择面前,一如既往地深爱初恋而不改其心的事情,是个小概率事件。仅仅如此,元稹算不上渣男。

但在《莺莺传》中,张生大言不惭地说莺莺是个“尤物”,说自己是被诱惑的。他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我个人认为,元稹只是写了一本小说,按理说不会暴露自己真正的感情生活,但从陈寅恪到鲁迅,都认为这是元稹的自供状。果然如此的话,那元稹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这也应了爱情中最残酷的一条定律:越是深爱的人,伤害的越深!

第四名: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朦胧派的诗歌,叫花非花,听起来很美的样子。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有人说这是一首禅诗,说白居易体悟到的是世事无常,因为一切色相皆是空。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看成是白居易对爱情的一种祭奠呢?白居易是经历过一场苦练无果的爱情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难道不能看成是白居易和初恋情人私下约会的情景吗?白居易的爱情最终没有抵抗过世俗,缘分也抵不过时间,最终一场春梦梦醒之时,如一场秋云,聚很难散容易,一切都如浮云消散了。

那么,纯情男子白居易苦恋的是谁?是一个叫陈湘灵的姑娘。这个名字美啊,因为湘灵原来是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是个标准的女神。能给自己孩子起这个名字的老爸,很显然也不是个普通人。是的,陈湘灵的老爸是个算命先生。就是这个身份,造成了白居易与陈湘灵爱情的有缘无分。

白居易初恋无果之后,就踏上了撩妹的征途。

元稹有个著名的文艺女友薛涛,是一个交友广泛的著名女诗人,著名薛涛纸业集团的老板。人长得美,诗写得好,是典型的四川美女。但元稹无情地抛弃了他,白居易就写诗给薛涛:

峨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此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你要是知道了刘郎的典故,就会发现这首诗相当的暧昧了。刘郎是说东汉人刘晨、阮肇因天下大乱,不愿为官入山采药,遇仙女结为夫妇的传说故事。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大概是在暗示,薛涛,你可以来追我啊,态度相当轻佻。

白居易除了撩拨朋友的女朋友,还违反唐朝的规定,超标准豢养家妓。他夸赞自己家两个家妓,一个是樱桃小口,一个是杨柳细腰,这甚至成了当时家妓的标准。你要是达不到这个标准,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家妓。“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就这两个美女,简直把白居易给美翻了。

白居易还公然违反朝廷的规定,当时朝廷规定像白居易这样的副部级高官,只能有三个家妓,而白居易就相当大胆,公然违反。有人做过统计,在老白的诗作中,有名有姓的歌伎,达几十个。

有一点白居易做得很不地道,他家里的歌女根本没有劳动保障,他看姑娘们年龄大了年老色衰了,干脆撵走再换一批。关于这个事情,白居易还吹嘘过。《追欢偶作》:“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意思是说,我家里蓄养的姬妾三年一换,以保证身边的美女细水长流,保证自己的岁月青山不老。

第五名:崔颢。这个曾经让李白都羡慕嫉妒恨的诗人,也不知怎么着,就是被人说成是文人无行的代表。说他娶了好多个姑娘做老婆做小妾,但是一旦姑娘年老色衰,就赶出家门,是个典型的浪荡好色的文人。但是生命后期的崔颢,写了不少壮丽苍凉的边塞诗,也许是良心的发现而自赎吧。

其他的还有初唐四杰中的杨炯,据说喜欢砍人,性格暴烈,还有写了悯农诗的李绅,其实就是个大土豪。号称和杜甫、李白关系很铁的高适,做了大官之后,李白有难,据说李白的家人求到高适,高适竟然不予理睬。这些人的品行,也不咋地。


以上所说的几个诗人的事情,有的是正史记载,有的是民间野史。特此说明。


好玩的国学


我来说一个,大家应该都背过这首《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读,常常被感动,农民伯伯确实很辛苦啊。进而想到,写出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个很同情劳动人民,而且很爱惜粮食的人吧。甚至是个苦哈哈吧。

不存在的!

这首诗的作者叫李绅,安徽人士,唐朝的宰相。曾爷爷当过中书令,曾经陪唐高宗读过书。

那李绅这个人怎么样呢?他本人长得很矮,有个外号叫短李,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后面考中了进士,安排他去国子监当助教,他不去,跑到南方游玩,给镇海军节度使李琦当掌书记,就是大秘。

李琦后面造了反,起事后一个月仆街,老婆入宫当宫女,其中一个叫郑氏的被皇帝唐宪宗临幸后生了一个儿子叫李忱,李忱后面当了皇帝,这又是另一个传奇了,我在头条号的图文已经介绍过了。

李琦为人非常跋扈,别人也不敢劝,就只有李绅敢劝。后面触怒李琦被关了起来,因为这,反而因祸得福,没有受李琦的牵连。后面还召入京,当了宰相。可见,人一开始还不错的。但当了大官之后,他李大爷就不是他大爷了。

有一天,刘禹锡到李绅家做客,李绅摆了很丰富的宴,席间还有美女作陪,刘禹锡还看上了一位,李绅很大方,当场让美女去陪刘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感谢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名叫做《赠李司空妓》

李司空就是李绅,李绅还有家奴的。可见,绝不是什么朴素的人。综合来看,唐朝公务员待遇高,各种灰色收入不少,会写诗的还有各种外快,所以生活是很奢侈的。

所以,不要以为人家写了悯农诗,就真的以为诗人是一个苦哈哈。

人家才不会真的担心什么盘中餐。


脑洞历史观


倒也说不上是阴暗面,人无完人嘛,谁还能没有点黑历史。我在这儿扒一下,首先声明,都是野史传说,大家图个乐,不要较真。

杀人夺诗——宋之问


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多么深刻的故乡之情,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来人。可是他为什么怯,因为这货是个逃犯!


宋之问这个人呐,一生还是干了不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坏事,唐朝有个诗人名叫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人年轻小伙子写了一首诗,题曰《代悲白头翁》,想着舅舅也是个大诗人,拿去给舅舅看一下呗。

老宋拿着外甥的诗稿,读到其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候,整个人都震惊了,这特么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老宋辛苦一辈子怕也写不出来这么牛的句子了吧!


于是老宋就一门心思想着要把这句诗抢过来,自己冠个名,刘希夷肯定不同意啊,老宋眼珠一转,给人刘希夷杀了。


你现在看这首《代悲白头翁》,有些诗集上还挂着宋之问的名字。这找谁说理去。

不仅如此,宋之问作为一个大诗人,正遇上了喜欢文人的武则天当政,老宋又一门心思攀附权贵,直接舔皇帝肯定行不通,于是他就去舔武皇的男宠张氏兄弟,另一边整天给武则天写诗歌功颂德,但就是没机会上龙床。原因只有一个——口臭。


后来武则天嗝屁,曾经跪舔的人肯定跑不脱,宋之问就这样被流放,老宋一看这还得了,于是当了逃犯,即将回到家乡的时候,便写下了那句千古不朽的诗。


有文无行——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连李白都拜服的一首诗。


崔颢这个人呐,流传下来的诗不多,精品就只这一首,但这就足够了,《唐诗三百首》中更把这首《黄鹤楼》列为七律之首,足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崇拜。

不过崔颢的人品恐怕真是不咋的,《新唐书·文艺》中有这么一段记述:


崔颢者,亦擢进士第,有文无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终司勋员外郎。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

有文无行,意思是这人有才但是没有品格,人生有三大爱好:赌博、喝酒、美人。更过分的是,娶了美人回家,玩够了就抛弃,又娶又弃,不亦乐乎。


后来为了见李邕,写了一首《十五嫁王昌》,李邕一看,觉得这人有病,就没见他。

大燕伪官——王维


诗佛王维,佛系青年,即使放在今天,也应该是非常吃香的。


王维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一出道就考上了状元,真是羡煞旁人。当然了,根据民间传说,这其中玉真公主帮了不少忙。


皆因为王维有才人又帅,玉真公主初见就爱上了他,并且顺利推倒,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王维成了玉真公主的小三。但玉真公主30多岁,在青春年少的王维看来毕竟是个老年人,于是王维瞒着公主,娶了媳妇儿。


你拿着老娘的钱去泡别的妞儿,这不作死嘛?贬官贬官!

书要简短,中间的故事揭过不提,时间来到“安史之乱”,那年安禄山攻破长安,叛军抓住了王维,谁都知道这是个牛人,就硬塞给他一个官当,王维被迫授伪职


虽然不是心甘情愿叛国,但也确实不是什么光彩事,先当小三,后当伪官,这人生两大污点,是洗不干净了。



也可自话


玄宗时期的诗人,有一些经历了安史之乱,在乱世中,果腹尚做不到,如何能独善其身呢?有这么两位,就因此在私德上染上了一些污点。这两位就是王维和杜甫。



当然,主要是王维。杜甫是低级官吏,即使被抓了也没有把他当回事,于是顺利逃脱了。但王维不是,王维当时是正五品官员,职位是给事中,负责批复奏章文案。尽管当时他不是玄宗的核心成员,甚至出逃的时候都没有带他,他只能仓促跟着大队伍逃跑,但是还是被抓了。王维的问题在于有才,才名远播,年轻时曾一举登科,名满天下。被抓之后,安禄山对他青眼有加,力邀他留在洛阳做官。

王维自知左右为难,于是使用了一些避忌的手段,比如故意服用泻药,让自己腹泻不止,从而装病不出,还装聋作哑,时而装疯卖傻,让安禄山没有办法,于是他被软禁在寺庙当差。

在国耻面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尽管他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出山、为叛党服务,但是依然算是投降叛军,并在叛军治下苟活,这成了他一生的污点,或者说是阴暗面。

由于他并没有实际为叛军出力,因此这样的苟活只能算私德有亏,不少人还是给予了理解,连唐肃宗也没有给他多少惩罚,只是象征性地贬官了事。之后,王维在仕途上更平顺了起来,但是安史之乱,还是成为他一生背负的包袱和不大不小的污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