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賭博氣死老爹,請郎中誤死老孃,媳婦被累死,自己苟活卻被人贊

有這麼一個人,他一手釀成了家破人亡,剩下自己苟活於世,卻被人人稱讚為樂觀堅強。

他就是餘華筆下《活著》中那個早就該死卻活到最後的徐富貴。

《活著》一書自1993年出版以來就暢銷不衰,2019年登頂京東圖書暢銷榜榜首,豆瓣上給出了9.4分好評,1994年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9.2的高分。

讀完《活著》,掩卷長思,久不能語。我這才開始去審視國人最忌諱談的生死問題。


他賭博氣死老爹,請郎中誤死老孃,媳婦被累死,自己苟活卻被人贊

1、年少時輕狂的以為無所不能,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是萬般無奈

富貴,原本是徐家闊少爺,家中田產超過百畝,娶了城裡米行老闆的漂亮女兒,這樣的人生不是巔峰是什麼?

他也這麼想,年少時他輕狂的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獨子是他最值得炫耀的資本,徐家只能靠他延續香火,他不為所欲為還能有誰?

鄉下存不下他,就往城中妓院裡鑽,一去就是十天半個月。嫖賭不分家,很快他就染上了賭癮:既驚險又刺激,自以為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俗話說:“十賭九騙”。他能嚐到的甜頭都是蠅頭小利,傾家蕩產卻只消一次,百畝田產拱手送人了,連家也得給人家騰出來。

他老爹氣得在床上躺了幾天,用田產、房產替兒子還清賭債後就一命嗚呼了。

他要改過自新,浪子回頭,他終於長大了,可悲慘的命運才剛剛開始,漸漸的他才發現自己被命運裹挾著,生死都是萬般無奈。

後來,他老孃病重,他到城裡請郎中時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去當炮灰。2年後歸來時,老孃已走遠,女兒也得病成了聾啞人。

解放後,他分到了5畝田,終於可以本本分分的過日子了,雖然清苦,卻也幸福。可他沒享受多久清福,一重重打擊就接踵而至。


他賭博氣死老爹,請郎中誤死老孃,媳婦被累死,自己苟活卻被人贊

電影《活著》劇照

兒子給縣長夫人獻血時,被抽取過量而死。縣長偏偏又是當壯丁時的生死之交,連個仇都沒法報。

美貌如花的女兒聾啞後無人提親,無奈嫁了個偏頭女婿。婚後,兩人生活和睦,可還是沒有度過生孩子的關口,大出血要了女兒的命。

這次,他媳婦再也抗不過去了,撇下他一個人輕輕的走了。媳婦跟著他沒過上一天好日子,得了軟骨病還日夜操勞,最終撒手人寰先他而去了。

剩下他一人,就和女婿一起撫養起外孫。外孫4歲時,女婿在搬運工地幹活時,又被水泥板給夾死了。

外孫7歲時,得了高燒,渾身無力。他心疼外孫想給弄點好吃的,就煮了一鍋新鮮的豆子,可就是別人家吃的再平常不過的豆子,活活將外孫撐死了。

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再有人死就是他自己了。40年來再也沒有聽過嘩嘩作響的錢幣聲,他卻過得越來越踏實,比以往更加灑脫和堅強。他也想通了,自己死時,安安心心的死就是。

中國60年來所有的災難,都一一發生在他身上,活著的意志成了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東西。

“我太難了”,這組詞早已成了2019年的流行語。是的,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每個拖著難處砥礪前行的時代都是偉大的時代,每個被難處壓倒卻又跨過去的人都是勇敢的人。


他賭博氣死老爹,請郎中誤死老孃,媳婦被累死,自己苟活卻被人贊

2、人生的坎,過去了是新生,過不去就是個死

能讓一個正常人想到死,往往是自以為遇到了人生過不去的坎。

富貴最後一賭輸光家產時,也想過自己吊死一了百了,可是轉念一想,那一屁股債又不會隨著他一起吊死,與其像野狗一樣吊死,還不如被老爹揍死。

就這樣,以前那個浪蕩公子死了,真正的富貴活了,雖然死亡仍然不斷向他襲來,但他卻越活越從容,越活越淡定。

回過頭再去看那些過不去的坎,才發現那些都算什麼呀?選擇了去死,自己固然可以撒手不管,可坎總是還要親人去收拾。選擇了活著,挺過去了就是新生。

我們一直拿臥薪嚐膽的故事激勵自己,可你知道越王勾踐被困會稽時,也曾嘆息:“我難道此生就如此了嗎?”

謀臣文種用商湯被困、文王被押、桓公逃亡,最終都成就霸業的先例,讓勾踐放棄了死戰,忍辱苟活。也才有了後來的勵志名句:“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


他賭博氣死老爹,請郎中誤死老孃,媳婦被累死,自己苟活卻被人贊

就連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也因兵敗兩度要投江自盡,都被屬下救回。

每次自殺未遂都是曾國藩的重生,自己最看重的面子不再是生死問題,他選擇了大膽放權、退居幕後,最終剿滅太平天國的功勞還是他的。留得了有用之軀,他才有了做晚清名臣的可能。

相比較而言,霸王項羽垓下兵敗後在烏江自刎,歷來都讓人扼腕痛惜。

如果他渡過烏江、重整旗鼓,也許他會改掉殘暴多疑的性情,也許歷史會改寫,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死了就是死了,不再有任何可能。

死亡,有很多種死法,也很容易。當一個人連死都不怕的時候,還會怕活著嗎?其實,活著才是更大的勇氣。


他賭博氣死老爹,請郎中誤死老孃,媳婦被累死,自己苟活卻被人贊

電影《鴻門宴》馮紹峰飾演項羽


3、向死而生,每個人都該修的死亡學分

活著只是一段悲喜交加的旅程,唯有死亡才是不可避免的永恆。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在他的著作《存在與時間》中,闡述瞭如何面對死亡的終極答案:

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他認為,死是一個過程,人出生後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亡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的消亡,也是向死過程的結束。人只要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企業家李開復是在抗擊淋巴癌的過程中才親身體會了這個概念。他在《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中找到了自己最有價值的人生:

做個真實的自己,擁抱健康和家人。

我們不能等到與死亡交手的時候才去珍惜生命的可貴,死亡學分修的越早,就能越早明白人生真正的價值。

當一個人敢於直面死亡時,還有什麼不能放得下。當一個人能把過不去的坎放下時,還有什麼生活不能面對。


他賭博氣死老爹,請郎中誤死老孃,媳婦被累死,自己苟活卻被人贊


初中課本上學到《敬畏生命》時,覺得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柳樹、蒲公英等很多植物種子都是隨著風傳播的,很少有哪顆種子能落地生根。

長大後,才漸漸明白,這些種子不就像我們每個人嗎?

我們被時代裹挾著前行,很少有人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筆,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追尋生命的意義。

向死而生的追尋中,生活總是讓我們千瘡百孔,總是有萬般的無奈壓在心頭,但活著,總有一天能找回真實的自我,找到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