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現代詩是否需要押韻?有人寫詩歌不押韻,只是散文分行,稱為散文詩,你認為這算詩嗎?

詩文社


個人認為,詩押韻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詩所營造的意境是否能表達美的情感。古詩詞有通俗易懂的,有晦澀朦朧,都能成為經典,體現詩詞之美。現代詩不押韻的很多依舊能讓人喜愛,說明了它所達到的境界,依舊可以不輸古詩。1


來自桃花源


所謂詩?我認為只要是灌注情感的,讀來能被大眾接受的且能引起共鳴的以詩體形式出現的即為詩!至於散文詩也是詩的一種。

古往今來,可謂唐朝過後沒有詩,宋朝過後沒有詞,元朝過後沒有曲,清朝過後沒有文。這些都是由歷史決定的!民國時聞一多,胡適,郭沬若等大家也都爭論過詩。他們為什麼要爭論詩呢?我認為:一個原因就是古體詩的格律韻節只代表古代的一種詩詞形式,已無法超越,要寫詩得改革近代的白話文形式。二個原因就是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達,詩又不同於白話文,可以用隱藏的內函表達自己的“除舊納新”“憤世疾俗”的思想。三個嘛也許就是文化改革勢在必行!不改革詩領域將無路可走!

綜上所述,詩路改革確實是實質性因素的。就當今詩壇詩出多家,有格律詩,有韻腳詩,有現代詩,有散文等,仿古體中又有幾個能趕上或越古體詩的呢?也只能稱自娛自樂而已了,但現代詩卻有所不同,如《再別康橋》《雨巷》等等就突破了古體而叫人耳目一新!我認為到我們這一代詩仍需改革!既然超越不了古體為何不去另闢蹊徑?歌曲為什麼現在得到廣泛認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其實歌曲中的詞曲形式就是詩的一種發展形式。其實詩的文化仍然被大眾認可!

我認為改革詩體勢在必行!盲目仿古是沒有出路的!


葛平凡


這是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每個人的認識不同,意見也不會一致。

關於現代詩押不押韻的問題,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不同於法律,可依規而行。也不同於古詩,古詩有幾位大師著作的韻律書可作參考。而現代詩由於必較自由開放,各位名家也是各抒己見,沒有統一的認識,沒有統一的觀點。

我個人認為不論古詩還是現代詩都應該注重意境。其它都應為意境服務。在不影響意境的前提下,最好押韻。

有些人認為,現代詩不需要押韻,也無可厚非。他把它稱為詩,也不是不可以。這是他的自由,更是他的權力。

有些人不認可,同樣也無可非議。

作品是要拿出來給大家看的。只要大多數讀者認可稱讚,就是好作品。

就像賣桃子一樣,儘管你把它誇得天花亂墜,沒有買主,也是白搭。

你說別人的作品不好,可人家的讀者不少。正如一句老話說的,有賣狗屎的就有挖醬的。你生氣也沒用。

就說這些吧。閒話少說,做好自己才是正經。


草田張


畢加索曾說:一切藝術都是謊言。又說:藝術一旦得到承認,它就一文不值,任何值得一做的事情,都不會得到承認。。。這是一家之言。但是,詩歌必須探索發展,卻是不爭的。個人認為,是詩不是詩?不應該受押韻不押韻限制,也不應受到格律的禁錮。否則,豈不是成了僵化死板的八股文,全然沒有生氣。。。古人的大膽突破就不講了,就說說近現代的詩詞創作,如徐志摩,戴望舒,直接將詩歌由駢文變成白話文。下來,我們看看徐志摩都寫了什麼?如《偶然》,我是天空的一朵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如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時候》:在天晴了的時候,該到小徑中去走走。。。如按照傳統詩人的看法,肯定是這都是寫得什麼玩意?狗屁不通。但是,今天我們不但盛讚這些“狗屁不通““一無是處"的詩篇。而且褒獎其為新詩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這份開拓可能比其文筆更讓人敬仰,稱頌,故均成里程碑似巨匠。。。散文詩算不算詩呢?老牛認為是。原因嘛,很簡單,詩歌只有兼容幷蓄,海納百川走向強大的,哪有固步自封,自高自戀走向狹隘,斷自己後路的。當然,我們也不否則,在探索開拓詩歌新領域過程中,很多人的文化素質修養並沒有這麼多到相應水準,寫出的新詩不僅言語索然無味,而且意境全無,令人撓頭。。。竊以為,這只是個水平提升的問題,和方向並不矛盾。如火車剛出現,還跑不過馬車。但假以時日,必是一日千里,精品泉湧,不遜李杜之大家,定是如過江之鯽。。。





大力牛魔王之龍在天涯


其實這個問題,胡適、郭沫若、聞一多早就爭吵過了。胡適、郭沫若認為押韻與否不要緊,

中國新詩發展,從1919年至今已逾百年。然而新詩從產生起就開始受到質疑,什麼樣的才算新詩?

無數詩人、詩論家都希望找到理論上的突破:胡適提出“自然音節”,郭沫若提出“內在韻律”,聞一多提出“格律美”……然而百年之後再看,誰才是正確的呢?

胡適:新詩要有“自然音節”

1917年2月,胡適在《新青年》率先發表《白話詩八首》,最早開始新詩創作。1920年3月他的《嘗試集》出版,也就是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

因此朱自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胡適之氏是第一個"嘗試"新詩的人。"

剛開始創造新詩的時候,胡適還在美國留學,他已經開始與同僚爭辯“白話文”是否能入詩。他的同學們都不同意,認為白話文是個什麼東西,怎麼能入詩?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胡適給自己規定,不準再用古文寫詩。他在一封給任叔永的信中表示“吾志決矣,吾自此以後,不更作文言詩詞”。

他更是積極嘗試各種新詩體式,五言、七言、雜言……還有古代的詞,如《沁園春》《百字令》等。


在《談新詩》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提出的“自然音節”,他說:“現在攻擊新詩的人,多說新詩沒有音節。不幸有一些做新詩的人也以為新詩可以不注意音節。這都是錯的。攻擊新詩的人,他們自己不懂得`音節'是什麼,以為句腳有韻,句裡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調子,就是有音節了。… …壓韻乃是音節上最不重要的一件事。至於句中的平仄,也不重要。”

意即新詩中有無平仄、押韻與否都不要緊。

他倡導的“自然音節”的內涵有二:一是語氣的自然節奏,二是每句內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諧。”在胡適的“自然音節論”中,他特別強調音調自然的輕重高下,語氣的自然區分。他認為,“語氣自然,字句和諧,就是無韻也不要緊”。

可以說,胡適“自然音節”的理論,雖然不能完全擺脫舊體詩的影響,在最初確實導致了“詩體解放”,對打破舊的格律有重大作用。

郭沫若:詩歌要有“內在韻律”

雖然胡適是最早寫白話詩的人,但五四時期要論新詩最高成就還得屬郭沫若。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它的問世有如響徹長空的驚雷,震動了當時的文藝界。

郭沫若認為詩歌的韻是內在的,也不強調尾字押韻,因而提出了“內在韻律”說。他認為:“自文字發明以後,詩歌表示的工具由言語更進化為文字。詩歌遂復分化而為兩種形式。詩自詩,而歌自歌。歌如歌謠、樂府、詞曲,或為感情的言語之複寫,或不能離樂譜而獨立,都是可以唱的。而詩則不必然。”“詩之精神在其內在的韻律(Intrinsic Rhythm,內在的韻律(或日無形律)並不是甚麼平上去入,高下抑揚,強弱長短,宮商微羽;也並不是甚麼雙聲疊韻,甚麼押在句中的韻文!這些都是外在的韻律或有形律(Extraneous Rhythm。內在的韻律便是‘情緒的自然消漲。”

他認為內在韻律就是“情緒的自然消漲”,它與詩的外在韻律相對,這在其詩歌中也有直接體現。

我飛奔,

我狂叫,

我燃燒。

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

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

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我剝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齧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經上飛跑,

我在我脊髓上飛跑,

我在我腦筋上飛跑。

就如他在《論節奏》開篇中說:“抒情詩是情緒的直寫。情緒的進行自有它的一種波狀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後揚,或者抑揚相間,這發現出來便成了詩的節奏。”在他看來,詩既有外在節奏,更應有內在的節奏。(或者謂外在韻律與內在韻律的結合)”


郭沫若“內在韻律”說其實是對胡適“自然音節”的補充,但也有其侷限性。郭沫若極其追求情感的解放,試圖讓詩歌中情感成為內部的推動力。

聞一多:格律詩要注重“三美”

胡適的“自然音節”,郭沫若的“內在韻律”衝破了舊體詩的束縛,但仍未為新詩的體制建立一個標準,這時,以聞一多、饒孟侃、朱湘、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派詩人出現了。

集詩人和畫家為一身的聞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實踐新詩格律的詩人。他不同意胡適主張的“自然音節論”,認為自然音節“當然沒有詩底音節那樣完美’。他也不贊同郭沫若的觀點。聞一多先生認為詩歌的音樂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揚格律,聲稱“詩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只有不會做詩的才感覺得格律的縛束。”

讀聞一多的代表作《死水》,就能感覺到他的格律詩觀念體現,整首詩方方正正的,有些句子還像是為了字數刻意湊字。但聞一多眼裡,《死水》是他“第一次在音節上最滿意的試驗”。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繡出幾瓣桃花;

在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他提出“三美”主張:“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而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是為了強化新詩形式和語言的表現力,使詩的內容與感情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表達與抒發。

雖然聞一多過於追求格律詩的形式,使得現代詩的自由性無法發揮,但他確實溝通起了傳統詩學和現代詩學,對新詩格式有了創新。


從胡適、郭沫若到聞一多、徐志摩等人,中國新詩的理論有力推進了新詩的探索,雖然他們的理論都有一些缺陷,但作為中國新詩最偉大的一批開創者,後人哪能不仔細研讀他們的理論呢?


一往文學


律詩是要押韻的,有意境而且要求平仄

五絕有仄起式,平起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絕有仄起式,平起式。

(一)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

平起式

1.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散文詩,現代詩沒有那多講究了。只要文章內容好,有宣傳的價值,使人讀了不枯燥無味,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韻味無窮。不過用詞一定要凝練,內容要濃縮,短小精,讀起來琅琅上口,百讀不厭就算是。


荷塘月色999


總有人分不清新詩和散文詩的區別,我們在這裡先不談押韻問題,先跟大家談談詩歌和散文詩的區別吧。按現代對詩的定義,包括古詩、樂府、騷、律詩、詞、曲、現代詩都屬於詩一大類。前幾種容易解釋,因為他們都屬於韻文。常常被混為一談的是新詩和散文詩。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顧城的《門前》、北島的《一束》等,無論押不押韻,都是詩;高爾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楊禮讚》、魯迅的《野草.題辭》等才是如假包換的散文詩。就是說分行的無論有沒有押韻,都屬於詩一類;散文詩一般不分行,也不押韻,它和詩的最大區別就是1.本質上:屬於詩,也屬於散文﹐有詩的情緒和幻想﹐有散文的外觀和內涵,給讀者美和想象。;2.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 3.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現在我們再來說押韻問題。從《詩經》、《樂府詩集》、騷體詩、古體詩到唐詩、宋詞、元曲,用現代觀點來看,都是詩一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講究音韻(主要是句尾押韻)。漢末,詩開始講究平仄,唐代以後,平仄大行其道,規矩也越來越多,詩詞如果不合平仄韻部,便被斥為野詩或“打油詩”。所以有這些規矩,主要是因為詩詞曲都是為了吟唱,講究平仄聲韻是為了便於吟唱時韻律流暢、悅耳、不拗口。就是說,它們都是古代的歌詞。《集異記》裡就說到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共詣旗亭”,暗聽梨園伶官唱各自的詩以決高下,結果其他姑娘唱了王昌齡和高適的詩,而最漂亮的姑娘則唱了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和高適被王之渙譏諷為“田舍奴(鄉巴佬的意思),我豈妄哉?”。再看看俞文豹《吹劍續錄》的一段趣事: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既然是歌詞,當然不能佶屈聱牙,嘔啞嘲哳,必是行雲流水,講究平仄聲韻是必然的,就算是現代歌詞,也要音韻和諧,方才悅耳動聽。

我們學寫詩(如七律、五律、七絕、五絕等)、詞(如《沁園春》、《菩薩蠻》、《賀新郎》等)、曲(如《天淨沙》、《醉花陰》、《喜遷鶯》、《刮地風犯》等)當然要講究平仄押韻。因為我們是在模仿學習古人作品,那就得按古人的規矩辦。但是現代詩又叫自由詩,只要有詩的靈氣,詩的韻味,詩的哲思,詩的色彩,為什麼要拘泥於形式?古人從律詩到長短句,從長短句到更加靈活多變的曲子詞,一直在改變,我們為什麼要食古不化,抱殘守缺,墨守成規?我們有什麼理由拿古人逐漸拋棄了的枷鎖來桎梏自己?這是很可笑的倒退。



清代大文豪袁枚在《隨園詩話》說過:“太白‘斗酒詩百篇’,‘東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不過一時興到語,不可以詞害意。”《紅樓夢》中黛玉對香菱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一首詩只要立意好、句子美、有思想、有靈魂,什麼押韻,什麼整齊美觀這些形式和皮毛算得了什麼?如果形式已經傷害了詩的意思和韻味 ,那就大膽拋棄,毫不可惜!


紅狐極客


寫詩詞和寫現代自由詩的人,多了去,可真正被稱之為詩,為世人廣為傳誦,奉為經典的詩句又有幾人哪?

看來,形式的確並不是判斷是否是詩歌或好壞的唯一標準。

如果你寫格律詩,循規蹈矩,平仄規整合韻合律,但是,你只學了詩詞的外形皮毛,而不注重內容的意境,忽視了提煉生活和人的思想高度,只是玩弄音韻和詞彙,那你最多是個標準的文字搬運工,與真正的詩詞作品相差甚遠啊!

那能叫作品嗎?頂多是玩玩,供自己消遣的所謂遊戲罷了。

那麼自由詩呢?也是一樣。你可以不遵守古律的限制,也可以不必押韻,也可以運用堆砌的文字意象來表達什麼想法和感慨,但你的文字必須要優美,必須要似流水潺潺一般地叮咚流暢,要有內在意境上的韻律感,有一種意境上無言的美,讓人產生美的遐想……

並且也要有最重要的內涵,即詩中要有思想,要有靈魂,要有讓人仰止的高度!

否則,你的文字毫無用處,只能讓你自娛自樂,供個人消費。

所以一首好的詩詞作品和自由詩佳作,不僅僅是靠形式來蠃得廣大讀者的心,更重要和更核心的是還要具備大的格局,峭拔的意象和高遠的詩人情懷!

讀讀那些名垂千載的不朽名作吧,那些佳作裡處處都有這類珍貴的血液在偉大地流淌……


高粱179816305


我認為現代詩需要押韻。從唐詩宋詞延變至新詩,現代詩,無不一韻到底。最近十幾年,從《詩刊》上看到押韻的詩反而不如不押韻的詩多。儘管創意再美,意境超前,還是散文分行等等,讀來總有一種味同嚼蠟的感覺。詩歌,即然叫詩歌,就應該讀來朗朗上口,動感及強,形神兼備,韻律十足,這就是我所喜歡、期待的現代詩。也可能廉頗老矣,落後於時代,總是跟不上詩歌的步伐,所以我寫的詩上不了版面,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我可以自娛自樂,只要我願意,可隨時隨地上頭條上發。昨晚,即興一首:

湛藍的天空,

撒滿了白雲朵朵,

交相輝映。雲朵,

像使了定身法似的,

一動不動。

它凝神俯瞰著大地,

那渴望,

那期待,

拼命的壓抑著

內心的激動。

它在等一個人,

一段情,一首歌。

還是那久久難以忘懷的

風鈴?風的蹤影。

等風,哦不是。

它看到了炎炎烈日下,

渾身溼透的麥收的人群。

它看到了瓜田裡,

老農臉上綻開的汗縫。

它願做一頂草帽,

一把遮陽傘,

一塊擦汗的毛巾,

一片涼爽的綠蔭。

總之,儘自己一切可能。

它是藍天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美麗的大海上帆船的身影,

海鷗的歡鳴;靜謐的夜空裡,

那閃爍的繁星。

白雲,我和你一見鍾情。

——《潔白的雲》


仙湖居士666


無論是古詩詞和現代詩我認為(不僅僅是我認為,可能是99%的人都認為)押韻是寫詩的最基本的要求,然後才是平仄。而現代詩是不受平仄之約束的。因此,不管是古詩詞還是現代詩,不押韻就不能算作詩。

至於散文詩,我讀過不少。之所以稱為散文詩,它基本上是押韻的,只不過就是句子太長,有的甚至是一個段落才歸韻。倘若將宅們進行分行排列下來,也可以稱之為詩。

現在看到的有些新詩,如果將它們不分行地發表出來,不也就成了散文詩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