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可是我倆終究要分開,滿懷的離別話兒,無法講出來……”

春節宅家看《囧媽》,聽著劇中“囧媽”盧小花唱《紅莓花兒開》,儘管這是一首描繪青春緬懷愛情的歌曲,卻令我卻想到了我和我的的“小小少年”,一路同行,母子一場,終將要看著他長大,獨立探索世界……

講真,看《囧媽》,有沒有某個場景或某句臺詞,令你想起自己的母親?或者想到自己的孩子?

我想到了我兒子。

想起即將10歲的他略帶嚴肅地對我說:“媽媽,為什麼有時候你會那麼幼稚?”

他指的幼稚,是說有時候我在家邊走邊蹦跳,或是和他一起唱歌卻走調且表情誇張等等行為。

我笑著回他:“媽媽原本就是這樣的,你會覺得幼稚是因為你長大了,想法不同了”

我的小男孩,轉眼間長成小小少年,我們同行的日子,我是否會不自覺地“囧”?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01囧媽究竟“囧”在哪?

  • ①無法接納孩子的真實面

電影中的“囧 ”來自網絡用語,表示“悲傷”、“鬱悶”、“失意”、 “尷尬”、 “無奈”等意

囧媽的第一囧,是她把年過40的徐伊萬,仍當成電影《童年的伊萬》裡的小男孩“伊萬”,按照自己的設定去“安排”伊萬的生活,而不是聽真實伊萬的想法。

和母親“溝通”時,徐伊萬表現出種種不耐煩,反覆詢問“我說話你聽得見嗎?”因為和母親的每次對話,總是雞同鴨講。

“在你的心裡面住了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我並不是那個你想象中的兒子。”

徐伊萬的控訴,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共鳴。有多少母親,總想把自己的孩子當黏土,捏成自己想象中的作品。所以有人說,

孩子雖然是母親的原創,但母親無法原創孩子的人生。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 ②明裡暗裡的“強迫”

著有《溫暖的孩子》的行為學家和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認為,親子間最大的問題就是父母喜歡強迫孩子。這種強迫包括肉體上的體罰,精神上的蔑視、歧視、嫌棄、嘲諷、漠視,語言上的咒罵、數落、呵斥,嘮叨,以及跟孩子打冷戰,擺臭臉的“冷暴力”等等。

囧媽的第二囧,是展示出一個母親的全方面控制慾:對孩子各種“強迫”。

大到婚姻生活,小到喝水吃糖,母親都要介入,徐伊萬對母親強加干涉的種種不滿終於在車廂中爆發:

“在你眼裡我的所有事情都是問題

婚姻是問題,身材是問題,

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

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 ③孩子就是全世界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把母親和嬰兒間存在的“母子連心”的狀態稱之為“原初母性貫注”,指的是母親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傾注在寶寶身上,全然忘我的狀態。

這是一種喪失自我的狀態,一般只會自孩子降生後維持幾個月,之後母親便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放手,但有些母親卻無法做到,既限制了孩子發展,也失去了自我。

囧媽的第三囧,就是渾然忘我,把孩子當成生活的全部。

“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

“我能不管你嗎?”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02抽絲剝繭看“囧媽”

  • ①母愛的本質

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維託斯·德呂舍爾在《溫暖的巢穴》中提到:

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雌性動物在分娩階段產生的激素催發了母愛,在分娩後,動物母親會很快通過聲音、氣味、觸感等信號辨認出自己的孩子,從此成為了愛護孩子、無私奉獻的慈母。這種母愛的本能同樣發生在人類身上,母親從守護孩子中體驗到了“幸福”,而孩子天生就渴望母親身體的溫度、心臟跳動的聲響,這給他們帶來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

有研究者為此專門做過實驗:

有產婦在生產前說不喜歡孩子,堅決要求分娩後將孩子送走。通常情況下,這個孩子在醫院一生下來就會被送走,母親和孩子可能一面都見不上。在實驗中,研究者告訴這位母親,因為沒找到合適的領養人,需要母親先照看孩子幾天。然後,研究者每天讓母親和嬰兒接觸幾個小時,讓她給嬰兒餵奶。幾天後,研究者告訴母親說,找到領養人了,要把孩子送走。沒想到,幾天前還決絕地說不要孩子的母親,現在卻堅定地阻止孩子離開。

維託斯·德呂舍爾認為,這個實驗證明,正是由於分娩時產生的激素以及分娩後和孩子的親密接觸,讓這位母親的情感從拒絕轉變為對孩子無盡的愛,這就是母愛的本質。研究者也從之後的跟蹤調查中,證實這位母親確實是愛孩子的好媽媽。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 ②囧媽的產生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一直推崇“60分媽媽”,他認為女性憑著本能都能成為合格的母親,但現實中出現那麼多不會帶孩子或者帶不好孩子的母親,是因為家庭和社會無法給予母親提供穩定安寧的環境,特別是家庭中父親的作為。如果父親無法為妻兒營造一個保護型的、安全的環境,母親就無法安心全情投入,把母性本能和直覺發揮到極致。

《囧媽》中,酗酒、家暴的丈夫,婚姻生活的不幸福讓母親盧小花一步步變“囧”。

  • ③如果孩子沒有母愛?

美國著名的犯罪學家、哈佛大學的格盧克教授夫婦認為,母親對孩子的陪伴與愛無可替代。如果孩子在出生後得不到母親的愛,他就可能會喪失愛的能力,嚴重的會帶著恐懼及攻擊性,發展出發社會人格。

他們曾經帶領30多名專家,花了40多年,對監獄中的500名年輕犯人進行了調查,結果在這些犯人的父母身上找到了共性。

在這些犯人中,80%以上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母親照管、被母親漠視或者敵意對待,95%以上的人在缺乏相互關懷的家庭中長大。

格盧克教授夫婦總結出一個犯罪的誘因:孩子和母親之間缺乏親密的感情。

哈佛大學還有一項長達70年的人生髮展研究,這項研究跟蹤記錄了2000多人一生的成長軌跡,旨在研究什麼樣的人生能讓我們健康和幸福。

在哈佛大學心理分析專家喬治·維蘭特教授的著作《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中,他闡述了這項研究的一些結論:

兒童時代受到良好母愛關懷的人,平均比沒有母親關懷的人,每年多賺8.7萬美元;

在事業上,童年時與母親的關係會影響男性工作效率;

孩提時代和母親關係差的人,年老後更有可能患上老年痴呆症。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美國註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在《母愛的羈絆》中指出,

“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而這愛與傷害,總會被孩子繼承下來。當父母成為先天的父母,兒女與他們關係的調適,乃至傷害的消弭,也許只有依靠後天的自助來漸漸完成。”

著名主持人楊瀾說:

“子女從肉體和精神上脫離母體,是找尋自我的途徑,這種衝動無論萌發得早晚,都來得很有必要,它使得我們擁有了重新感知生活、找到自我的機會,幫助我們與父母達成更為健康的親密關係。”

03《囧媽》的啟示:改變沒那麼難,但也不嫌晚

《囧媽》裡,俄羅斯女孩娜塔莎和徐崢扮演的徐伊萬有這樣的對話:

娜塔莎:你為什麼不選擇逃離呢?

徐伊萬:逃離?逃到哪去?

娜塔莎:你敢不敢把你的心裡話告訴你媽?

徐伊萬:那不敢。絕對不敢。

……

在影片的後半部分,徐伊萬終於把心裡話對著母親一吐為快,在和母親歷經生死,幫助母親圓夢的旅程中,他和母親,都得到了成長——彼此接納和理解。

徐伊萬和母親的和解為我們做出了示範:改變,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如果在親密關係(與父母、伴侶、子女的關係)中,你感覺到“囧”(“悲傷”、“鬱悶”、“失意”、 “尷尬”、 “無奈”……),可以嘗試從以下三方面做出改變。

  • ①行動之前先思考

行為學家通過大量的試驗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在80%以上的時間裡,是依靠自己的感性直覺,來處理事務的。你脫口而出的話,你不假思索的行為,都是你頭腦中被預裝了的固定思維模式在起作用。

比如囧媽盧小花看兒子徐伊萬喝酒:

“喝酒會死的,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

這是媽媽的視角,反過來,從兒子的視角,徐伊萬可能想過去了解母親的過往?也只有當他和母親在森林中互吐心聲,聽母親講起和父親的戀愛、婚姻,看著母親在婚禮派對中歡快起舞的模樣,感受母親在莫斯科紅星大劇院唱響《紅莓花兒開》的光芒,他才彷彿走進了父母的青春,試著去理解他們曾經的浪漫與激情、無奈與不幸。

香港導演許鞍華提起,年幼時她無法理解母親時常流露出的孤獨落寞,直到16歲父親告訴她,其實母親是日本人,戰亂後留在香港卻被婆婆禁止說日語。

因瞭解了母親的過往,許鞍華導演的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裡,才有了陸小芬和張曼玉扮演的母女從牴觸對抗到相互疼惜。

所以,在與父母、子女、伴侶的相處中,你不妨多思考,為什麼他(她)會這樣想?這樣做?如果換做是你,又會怎樣?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 ②營造“促進性環境”

“促進性環境”是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所謂“促進性”,就是滿足基本需要,提供身心健康發展的條件。

他認為,母親在孩子需要她全心投入要毫無保留地投入,而當孩子逐漸長大並開始適應新環境,母親便可適度退出,讓孩子漸漸獨立。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不要用自己的慾望代替孩子的需要。

美國預防研究學會的主席安東尼·比格蘭則認為,父母和孩子間可怕的“強迫”問題會導致人類社會的惡性循環: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總強迫我們,那等到我們當了父母,會代際傳遞地去強迫孩子,等到我們的孩子長大之後呢,繼續用強迫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所以父母給孩子營造的“促進新環境”中,需要避免強迫,可以通過一些非語言信號來影響孩子的心理,強化他的好習慣和積極情緒,這比叨嘮、批評、責罵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

比如當孩子的行為值得肯定時,父母可以寫一張鼓勵的“表揚便條”給他。孩子看書的時候,在他面前放一盞小燈,如果發現他走神了,不要直接批評他,而是通過開關他面前的燈,來刺激和提醒他,這叫“注意力開關”。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東西就如美國精神分析師維奧斯特所說的:

當我說起“我”時,是個獨一無二的、不與其他任何人混淆的“我”,在我為獨立而努力的時候,就讓愛來鼓舞我吧!

再親密的關係也需要騰出空間呼吸,成長更需要獨立。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掌控感。英國小說家拉迪亞德·吉普林說得好:

在父母的家中,我是女兒;在自己的家中,我是主人。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 ③現在就行動:給他(她)一個擁抱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身體接觸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有助於消除緊張和抑鬱。

心理學家亨利·哈羅的著名論文《愛的本質》更是揭示了“接觸安慰”對於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囧媽》裡,徐伊萬的妻子張璐問他:

"你有多久沒有抱抱媽媽了?"

是的,你有多久,沒抱抱父母親?沒擁抱你的另一半?沒抱抱那個你認為長大了不再需要擁抱的少年?

現在,科學家們告訴你,更多的肢體接觸,有助於培養更好的親密關係。當下就行動,給他(她)一個擁抱,帶著愛。

大文豪馬克·吐溫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回首人生時寫道:

“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

2020,願我們都能更好地成長,別辜負愛。


“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囧媽》:尋找自我沒那麼難也不嫌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