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是明朝頭號開國元勳,他兒子究竟犯了什麼罪,竟被皇帝一劍劈死?

福垊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從一介布衣而登上皇位,不得不說他有非常強的過人之處,除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之外,賢臣良將當然也是不可少的,而提起大明王朝的開國第一功臣,自然就是“六王”之首的許達了,可以說朱元璋的江山有一半是徐達打下來的,按理說徐達位極人臣,他的兒子們應該都會得到保護,不會差到哪裡去,那麼他的四兒子徐增壽為何會被建文帝處死呢?(徐達劇照)


公元1385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大半生的一代賢臣徐達去世了,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縱觀徐達一生,他22歲跟隨朱元璋,之後打敗陳友諒而聲名鵲起,後來為朱元璋東征西討,奠定了明朝的根基,因此被認為是明朝的第一功臣。

朱元璋對徐達是好評如潮,稱讚他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可見其才能之卓著。


徐達生有四子四女,徐達依次給四個兒子起名徐輝祖、許膺緒、徐添福、徐增壽,他還把長女嫁給燕王朱棣做王妃,後來成為皇后,徐皇后和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壽乃一母所生。

徐達去世後,長子徐輝祖承襲了徐達的爵位魏國公,次子徐膺緒承襲了指揮使,老三徐添福早夭了,老四徐增壽承襲了左都督,在父親徐達的光環下,他的三個兒子在朱元璋一朝都過得風風光光的。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這三弟兄就各為其主了,老大徐輝祖一直對朱棣不感冒,他知道朱棣有反心,但他是堅定不移的支持建文帝的,在朱棣派三個兒子進京面聖時,徐輝祖卻建議朱允炆將朱棣的兒子扣為人質,特別是朱高煦,此人極有野心。

朱允炆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問徐增壽朱棣有無反意,徐增壽是朱棣的小舅子,朱棣老婆的親弟弟,自然是支持朱棣的,他信誓旦旦的打包票說朱棣絕不敢反,正是在徐增壽的包庇下,朱允炆才將朱棣的三個兒子都放走了。

(徐增壽劇照)


真的如徐輝祖所猜的那樣,朱棣確實是反了,徐增壽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和京城的兵力部署全部透露給朱棣,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在朱允炆身邊做臥底,為朱棣做起了內應,使得朱棣在“靖難之役”的行動上因為有了情報而逐漸佔了上風。
當朱棣的燕軍到底南京城外的龍潭時,徐增壽即刻派人跟他聯繫,準備裡應外合,以迎接燕軍入城,不料消息走漏,被抓了個現行。

認證物證俱在,在朱允炆面前,徐增壽啞口無言,無言以對,只能跪在地上不停的叩頭,祈求朱允炆能放他一馬。

對於這個吃裡扒外的叛徒,朱允炆是憤怒不已,對於他作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朱允炆是越想越來氣,他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便將徐增壽賜死在大殿之下。(朱允炆劇照)


此時城外交戰正酣,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燕軍進城,建文帝朱允炆見大勢已去,就放火燒了皇宮,從此人間蒸發。
朱棣登基之後,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晉封為定國公,並准許他的子孫世襲罔顧,一直到明末,都受到了皇恩浩蕩。






遺產君


徐達身為朱氏明朝的開國功勳,其身份地位自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徐達的一名女兒被嫁給了朱棣做老婆,在朱棣造反期間,徐達的一名兒子確實是慘遭朱棣處死。

徐達有子女七人,其中四兒三女。

作為開國功勳,徐達一家也是人丁興旺,徐達的兒子一共有四人,其中二兒子徐添福早夭,另外幾位都做到了不低的位子,題目中所述,被建文帝一劍劈死的徐達之子,正是徐達四子,徐達四子,名為徐增壽。

這件事,還要從朱棣起兵謀反說起。

身為皇帝的身邊人,做臣子的,平日裡必然要為皇帝出謀劃策,雖然朱允炆經驗不足,但朱允炆也不算庸才,若是有良臣輔佐,相信朱允炆也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

朱允炆在朱棣起兵謀反之前,其實也曾經迫害過朱棣,正所謂,薑還是老的辣,雖然朱允炆為了防止朱棣等藩王起兵謀反,進行了削藩政策,但卻在朱棣這裡翻了車,朱棣在朱允炆迫害自己時,用裝瘋賣傻躲過使臣的監視,藉此讓朱允炆掉以輕心。不是說朱允炆顧忌親情,而是因為朱允炆顧忌自己的名聲,不願意揹負殘害手足的名頭,放過了朱棣。

在朱棣起兵謀反以後,朱允炆其實也是很驚訝的,要知道,有威脅的藩王可都是被朱允炆特意關照過了,剩下的,要麼就是還沒顧得上,要麼就是自己認為威脅不大的。對朱棣,朱允炆其實並不不太相信朱棣竟然會起兵謀反,畢竟,朱棣本人都已經瘋了。

等到朱棣兵臨城下,朱允炆將徐達的四子一劍斬殺,為何斬殺徐增壽?還不是因為徐增壽站錯了隊,徐增壽身為朱允炆身邊人,在朱棣起兵謀反之前,就經常在朱允炆身邊進讒言,讓朱允炆對朱棣的裝瘋賣傻信以為真,結果導致了現如今的朱棣兵臨城下。徐增壽雖然站在了最後的勝利者,朱棣那一邊,但是很可惜,徐增壽並沒有看到朱棣勝利的結局,在朱棣成功之前,徐增壽就被看出其謀逆的朱允炆一刀劈死。

徐增壽的死,就像是內奸被發現以後的下場,雖然他站對了隊伍,但卻因其不忠沒有笑到最後。

說起來徐達的長子也因為二朱之爭而死,跟老四徐增壽不一樣的是,雖然朱棣與他們有姻親關係,但徐達長子卻是在朱棣得勝以後寧折不彎,陪先帝朱允炆共同仙逝。


魏青衣


徐達,字天德,被稱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但是,他的四個兒子卻有四個結局,特別是四子徐增壽不但沒有增壽,竟被“天資仁厚”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劍劈死,年僅28歲。

徐增壽到底做下何等“惡事”,竟惹的建文帝如此憤怒。

可以說,徐增壽是朱棣的頭號間諜,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能夠成功,徐增壽居功至偉。

暗助朱棣三子脫險

  • 1398年,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為徹底解決日益膨脹的藩王勢力,他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提出的削藩提案,大刀闊斧實施消藩。

  • 1398年7月,廢周王朱橚(燕王同母兄弟)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 1399年4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自此,建文帝與朱棣的博弈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此期間,朱棣的三個兒子均在南京的家中,即: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當時,有大臣給建文帝提議,應當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扣留,以此為質,對燕王進行削藩。

徐增壽得到消息後,非常著急,於是找到建文帝,對他講:“燕王已經富貴已極,沒有必要造反。如果你將他的三個兒子扣留,不是逼他造反嗎?” 建文帝一聽,感覺有些道理,遂放棄扣留朱棣兒子作為人質的打算。

不久,在徐增壽的操持下,朱棣的三個兒子平安回到了北平,因此心下大定。隨後,於1399年7月,起兵10萬,發動“靖難之變”。

可以說,徐增壽此舉直接消除了朱棣的後顧之憂,同時也廢掉了建文帝手中的一張好牌。後來,明白過來的建文帝能不怒嗎?

暗助朱棣奔襲南京

1401年2月至12月,朱棣的燕軍與建文帝的南軍相互攻防對戰,燕軍雖屢戰屢勝,先後攻佔廣平、順德、大名等多處重鎮。然而,由於南軍兵勢強盛,燕軍所佔之地又經常發生得而復失的現象。最後,打來打去,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當時,朱棣煩悶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此時,從南京城來了一名小太監,交給朱棣一封書信。朱棣打開一看,原來是“小舅子”徐增壽送來的親筆密函,告訴他:“南京城兵力空虛,當火速襲取。”

朱棣同諸文武略一考量,大家盡皆贊同。因此,朱棣迅速調整作戰部署,率領精銳大軍繞過山東,進入徐州,向南京逼迫。山東守將盛庸聞報後,立即率領本部兵馬於宿州追上燕軍,並於齊眉山大敗燕軍。

同年4月,朱棣次之朱高煦率領“關寧鐵騎”前來支持,反一舉將南軍擊退。

1402年6月,燕軍順利渡過長江,並攻佔鎮江,大軍直逼南京城。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記載: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這時,已有人向建文帝奏報了徐增壽的一舉一動,心知自己被其所算,大怒之下,令人召徐增壽來前,二話不話,手起劍落,將其當場斬殺於大殿之上。

不幾日,朱棣進入南京城後,親撫徐增壽屍體大哭。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永樂帝。不久,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忠愍”,追封定國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襲。

徐增壽為何要幫助朱棣呢?

原來,徐增壽襲父蔭官至左都督期間,曾隨朱棣一同征戰,因朱棣王妃徐氏是其大姐的關係,頗受朱棣關照。後來,徐增壽返回南京後,兩人也常有書信返來,因此二人關係頗為親密。

所以,當建文帝與朱棣爭鬥之時,他便站到了朱棣一邊,處處為大姐夫著想,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四個兒子四種命運

徐達長子徐輝祖在“靖難之變”中,卻與四弟徐增壽完全相反,因此被朱棣削爵,禁錮家中,不久憂憤而亡,年僅40歲。

徐達次子徐膺緒在“靖難之變”中,卻是個中立派,兩不相幫,依舊保持了世襲指揮使的爵位,直到45歲病逝。

徐達三子徐添福,不但沒有添福,反而早夭。

由此可見,人生好像就是站隊,站什麼樣的隊,就會有什麼樣結局。但是,在站隊的過程中,也應該心中存有一杆稱,該堅持的忠義原則,還是應該堅持。


祥子談歷史


公元1385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大半生的一代賢臣徐達去世了,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縱觀徐達一生,他22歲跟隨朱元璋,之後打敗陳友諒而聲名鵲起,後來為朱元璋東征西討,奠定了明朝的根基,因此被認為是明朝的第一功臣。

朱元璋對徐達是好評如潮,稱讚他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可見其才能之卓著。

徐達生有四子四女,徐達依次給四個兒子起名徐輝祖、許膺緒、徐添福、徐增壽,他還把長女嫁給燕王朱棣做王妃,後來成為皇后,徐皇后和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壽乃一母所生。

徐達去世後,長子徐輝祖承襲了徐達的爵位魏國公,次子徐膺緒承襲了指揮使,老三徐添福早夭了,老四徐增壽承襲了左都督,在父親徐達的光環下,他的三個兒子在朱元璋一朝都過得風風光光的。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這三弟兄就各為其主了,老大徐輝祖一直對朱棣不感冒,他知道朱棣有反心,但他是堅定不移的支持建文帝的,在朱棣派三個兒子進京面聖時,徐輝祖卻建議朱允炆將朱棣的兒子扣為人質,特別是朱高煦,此人極有野心。

朱允炆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問徐增壽朱棣有無反意,徐增壽是朱棣的小舅子,朱棣老婆的親弟弟,自然是支持朱棣的,他信誓旦旦的打包票說朱棣絕不敢反,正是在徐增壽的包庇下,朱允炆才將朱棣的三個兒子都放走了。

真的如徐輝祖所猜的那樣,朱棣確實是反了,徐增壽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和京城的兵力部署全部透露給朱棣,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在朱允炆身邊做臥底,為朱棣做起了內應,使得朱棣在“靖難之役”的行動上因為有了情報而逐漸佔了上風。當朱棣的燕軍到底南京城外的龍潭時,徐增壽即刻派人跟他聯繫,準備裡應外合,以迎接燕軍入城,不料消息走漏,被抓了個現行。

認證物證俱在,在朱允炆面前,徐增壽啞口無言,無言以對,只能跪在地上不停的叩頭,祈求朱允炆能放他一馬。

對於這個吃裡扒外的叛徒,朱允炆是憤怒不已,對於他作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朱允炆是越想越來氣,他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便將徐增壽賜死在大殿之下。


野史共享


你好,我是淵源歷史小課堂,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你說的建文帝一劍劈死的人是徐達的小兒子徐增壽,因為他背叛建文帝,勾結朱棣篡位。

徐達,朱元璋的發小,明朝開國第一功勳,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位列開國“六王”之首,死後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徐達有3個女兒、4個兒子。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後代,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朱棣。三個兒子除了一個死的比較早,其他的都是子承父業,被封候封管。其中大兒子徐輝祖最像徐達,忠勇無雙,對建文帝忠心耿耿。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適逢朱元璋忌日,朱棣派他的三個兒子做代表來京祭祖,此時,徐輝祖就建議建文帝扣押朱棣的兒子朱高煦。並且說,朱高煦天不怕地不怕,而且驍勇善戰,一看就是不安分的人,以後必是心腹大患。因為他已經察覺到朱棣(他的姐夫)有謀反之心,所以才這麼勸建文帝。但是建文帝不聽啊,他怕天下人笑話他,畢竟朱高煦是來弔唁爺爺的。而且他又問徐增壽對這事有什麼看法,徐增壽當然極力替朱棣說話了。說:燕王與先帝是骨肉兄弟(此處的“先帝”是指建文帝之父朱標),況且現在燕王日子過的很好,為什麼要反呢?建文帝覺得很有道理,就放鬆了對朱棣就警覺。

沒過多久,朱棣就造反了,以“清君側”為名,反動“靖難之役”。他們一路南下,來勢洶洶,建文帝的部隊是節節敗退。諷刺的是,朱棣的先鋒大將就是朱高煦。對,沒錯,就是那個被建文帝放回去的朱高煦。此時想必建文帝腸子都悔青了,後來又查出徐增壽與朱棣勾結,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百官奏議及京城內外的虛實情況,一股腦地全都透露給對方,所以朱棣的部隊才會屢屢取勝。

建文帝知道實情後,立馬下令把徐增壽抓來,不等徐增壽說話,拿出佩劍,親手殺死了這個吃裡扒外的叛徒。大錯已鑄,後悔也來不及,雖然殺了徐增壽這個叛徒,解了心頭之恨,但是江山卻丟了。對待叛徒徐增壽一劍劈死都是輕的,即使五馬分屍千刀萬剮都不過分。


淵源歷史小課堂


中山王徐達是明朝頭號開國功臣,為明朝的創建和統一立下蓋世功勳,由此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可謂位極人臣。徐達薨逝後,被朝廷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其身後事也是備極榮哀。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徐達受到朝廷如此厚待,他的子孫應該也差不到哪裡去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次子徐增壽,最終竟被建文帝一劍砍死,這究竟是怎麼回

事?朱元璋對徐達是好評如潮,稱讚他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可見其才能之卓著。

徐達生有四子四女,徐達依次給四個兒子起名徐輝祖、徐膺緒、徐添福、徐增壽,他還把長女嫁給燕王朱棣做王妃,後來成為皇后,徐皇后和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壽乃一母所生。

徐達去世後,長子徐輝祖承襲了徐達的爵位魏國公,次子徐膺緒承襲了指揮使,老三徐添福早夭了,老四徐增壽承襲了左都督,在父親徐達的光環下,他的三個兒子在朱元璋一朝都過得風風光光的。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這三弟兄就各為其主了,老大徐輝祖一直對朱棣不感冒,他知道朱棣有反心,但他是堅定不移的支持建文帝的,在朱棣派三個兒子進京面聖時,徐輝祖卻建議朱允炆將朱棣的兒子扣為人質,特別是朱高煦,此人極有野心。

朱允炆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問徐增壽朱棣有無反意,徐增壽是朱棣的小舅子,朱棣老婆的親弟弟,自然是支持朱棣的,他信誓旦旦的打包票說朱棣絕不敢反,正是在徐增壽的包庇下,朱允炆才將朱棣的三個兒子都放走了。

當然,這還不至於把朱允炆逼到要殺他的地步。但是後來建文四年(1402年)當魏國公徐輝祖在靈璧統領朝廷大軍阻擋住朱棣大軍的時候,正是這位徐家老三夥同部分早已與朱棣溝壑一氣的大臣在朝堂上製造對徐輝祖不利的言論,使得徐輝祖被臨時撤職調回京師,而朝廷的靈璧大軍也因為臨陣換將而士氣大減隨之瓦解,投降朱棣者達數萬人。

建文帝得知真相,大怒一劍斬殺

自此,朱棣所指揮的燕軍乘勝南下,勢如破竹,6月即攻入京師。而在朱棣即將攻入京師之前,朱允炆這才發現為什麼自己的所有佈置,朱棣都能提前得知,原來都是這位徐家老三的傑作,這才會出現朱允炆在朝堂之上直接一劍砍死徐壽增一幕的出現。

徐壽增雖然死了,但是他的願望最終也算實現了。朱棣攻佔京師之後,追封其為定國公,後來這定國公一系也隨著朱棣遷都北京一同到了北京,自此徐家有明一代,就出現了南魏國、北定國兩系國公的局面。


獨秀文苑


1402年6月,明朝皇宮內,一向柔弱的建文帝龍顏大怒,他拔劍劈死了徐達28歲的小兒子徐增壽。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徐增壽的父親徐達,他是朱元璋的發小,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第一功臣,位居六王之首。他為人謹慎,為了大明王朝戎馬一生,立下不朽的功勳,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因病去世。在開國功臣中他是唯一一個得到善終的人。但是他的兒子許增壽,並沒有增壽,反而不得好死,這是為什麼呢?



徐達一共生育了4個兒子,朱元璋親自賜名:老大徐輝祖、老二徐膺緒、老三徐添福(夭折)、老四徐增壽。徐達死後,有3個兒子承襲了他的爵位。老大襲魏國公,老二襲指揮使,老四襲左都督。徐達的長女則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對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覬覦已久。

建文帝剛坐上寶座時,按照規矩朱棣派三個兒子入京面聖。老大徐輝祖看出姐夫朱棣有謀反的跡象,他向建文帝建議扣押朱棣的兒子當人質。老四徐增壽卻為朱棣的兒子開脫。建文帝柔弱,亂髮仁慈之心,最後竟放走了朱棣的兒子。

徐增壽表面上忠於建文帝,暗中處處維護他姐夫朱棣,充當朱棣的眼線。他常把朝廷機密洩露給朱棣。建文帝也曾懷疑燕王要起兵造反,但沒有足夠證據。於是他分別找來老大和老四,向他們詢問關於朱棣謀反的的事和預防措施。老大徐輝祖向建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看法,他毫無保留地說,燕王有謀反之意,需要小心提防,可惜建文帝並沒有聽取,也沒有采取防備措施。他又問老四徐增壽,徐增壽則替燕王說好話,堅定說朱棣不會造反。據記載,徐增壽說:



燕王和先帝同氣,富貴已極,怎麼還造反呢?”

聽了徐增壽的話建文帝放鬆了對朱棣的猜疑。不久,朱棣打著“清君側”為名義,在北平舉兵造反,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就此爆發。

當燕軍渡江時,建文帝才知道徐增壽與朱棣已經長期勾結。此時徐增壽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裡,當朱棣兵臨城下時,徐增壽還在派人給朱棣通風報信,準備做內應。一群文官發現了這個叛徒的勾當,氣憤至極,他們群起而攻之。皇宮內鬧出很大動靜,被建文帝知道了。他當面質問徐增壽,證據確鑿徐增壽無言以對。建文帝怒而殺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大將軍李景隆,沒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開門迎降燕軍。京師淪陷,建文帝火燒宮殿後消失。此時朱棣得知徐增壽被劈死,他匆匆趕來看到朝堂上徐增壽的屍體,撫屍痛哭,令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寶座,追封徐增壽為定國公。

《明史》載:

王入,撫屍哭。即位,追封武陽侯,諡忠愍。尋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老大徐輝祖對建文帝一直忠心耿耿,事情已成定局,也沒有改變他的立場。等到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輝祖一個人守在徐達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想治他的罪,要他交代罪狀,徐輝祖卻把免死鐵券中的文字寫了下來。朱棣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並軟禁他在家。1407年他在憤恨去世,終年40歲。徐輝祖的後世恢復了爵位。

老二徐膺緒,在“靖難之役”中保持中立。他在這次變動中安然無恙 。成為他姐夫朱棣的外戚,備受恩寵,官至正二品,中軍都督僉事。1416年,因病去世,時年44歲。


小姐姐講史


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按理說以徐達的身份,他的兒子犯了點錯,那也不至於是死罪,那麼究竟是什麼罪讓皇帝一劍怒斬了徐達的兒子呢?

徐增壽私通燕軍被朱允炆一劍怒殺

這道題目中所說的皇帝是指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題中所說的徐達之子是指徐達四子徐增壽。

關於徐增壽被朱允炆一劍怒斬這事,還得從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說起。

靖難之役是歷史上很著名的一個事件,關於靖難之役的起因和過程就不贅述了,本文著重講徐達的兒子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


徐達的長女是朱棣的妻子,所以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就是朱棣的妻弟。朱棣起兵靖難時,徐達幾個兒子的態度並不一致,長子徐輝祖是支持建文帝的。

四子徐增壽的態度則不一樣,他表面上並沒有支持朱棣,但暗地裡卻私通燕軍,為燕軍提供朝廷的部署等重要信息,導致朝廷軍戰事不利。

後來建文帝察覺到徐增壽的行為,招他當面對質,徐增壽知道事情敗露了,無言以對,朱允炆痛心疾首,一怒之下揮劍斬殺了徐增壽。


雖然徐增壽後來被追封為定國公,但是徐增壽當初的行為性質惡劣,也難怪建文帝會一劍了結了徐增壽的性命。


歷史守望者


這位被皇帝一劍劈死的,是徐達的第四個兒子徐增壽,至於劈死徐增壽的皇帝,則是著名的建文帝朱允炆。

根據史書上記載,徐達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徐輝祖、次子徐膺緒、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壽。其中,三子徐添福英年早逝,等到朱允炆登基時,徐達活著的兒子就只有徐輝祖、徐膺緒和徐增壽三人。

當時,徐輝祖作為徐達的長子,不僅繼承了徐達魏國公的爵位,還在朝廷中擔任太傅一職,深受朱允炆的信任,因此對朱允炆忠心耿耿。

二子徐膺緒則擔任指揮使,四子徐增壽襲左都督,這兩人由於和燕王朱棣自小一起長大,所以向來和朱棣關係較好。



在朱允炆剛登基時,燕王朱棣為表忠心,就將3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派來京城面聖。

大臣齊泰建議朱允炆將他們扣留在京城作為人質,防止燕王起兵作亂。但另一名大臣黃子澄認為此舉不妥,朱允炆便徵求徐輝祖的意見。

從血脈關係上說,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母親,正是徐輝祖的親姐姐,所以徐輝祖不僅是他們三人的親舅舅,還是朱棣的小舅子。但是,徐輝祖卻毫不猶豫站在朱允炆這邊,他建議朱允炆扣押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並聲稱他這個外甥驍勇善戰,將來必成大患。

在這關鍵時刻,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卻站出來勸諫朱允炆,總而言之,燕王與陛下是骨肉兄弟,況且富貴至極,為什麼會造反呢?請陛下勿信小人讒言!在徐增壽等人的包庇下,朱允炆最終將朱棣的這三個兒子都放了回去。



結果讓朱允炆沒有想到的是,等到朱棣的這三個兒子回到北京城後,朱棣立馬就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北平舉兵造反,於是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正式爆發,朱棣和朱允炆正式決裂,連帶著徐達的3個兒子也相互決裂,站在了對立陣營互為敵人。

長子徐輝祖選擇堅定不移地站在朱允炆這邊,並親自率軍到前線討伐朱棣的叛亂;二子徐膺緒選擇中立,總而言之,管你狼吃狽還是狽吃狼,我就坐在一旁看大戲,誰贏就支持誰。

四子徐增壽則選擇支持燕王朱棣,他在南京暗中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百官奏議及京城內外的虛實情況等,都全部透露給朱棣,還不斷為朱棣通風報信。

然而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徐增壽為燕王通風報信,漸漸為朱允炆所知道。尤其是等到朱棣大軍渡江向南京逼近時,徐增壽又即刻派人跟朱棣聯繫,準備做內應,以迎接燕軍入城,結果不巧消息走露,徐增壽被人當場抓住。

朱允炆獲悉此事後,就派然將徐增壽押來當面質問,徐增壽沉默無語,這更是激怒了朱允炆,於是他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便將徐增壽砍死在殿廡之下,享年28歲。

後來,朱棣成為大明新皇帝后,為表彰徐增壽的功勞,就追封他為武陽侯,諡號為忠愍,不久又進封為定國公,並准許他的子孫世襲罔替。此後240年,徐增壽的子孫後代一直世代承襲定國公之爵位,直到明朝滅亡。


我是趙帥鍋


朱元璋手下的武將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兩位就是徐達和常遇春,堪稱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徐達堪稱明朝的頭號開國功臣,為明王朝立下了豐功偉績,當然朱元璋待他也不薄,封他為右丞相,魏國公,可謂是位極人臣。

既然父親這樣,他的兒子們肯定也會受到朝廷的豐厚待遇,的確是這樣,在朱元璋時期,徐達的兒孫們都生活在官二代的蔭影下,倍享榮華富貴,但是天有不得風雲,隨著靖難之役的發生,徐達的幾個兒子卻是都遭了殃,其中他的四子徐增壽,竟然還被建文帝一刀砍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徐達一家在對待朝廷的問題上是不和睦的,他的長子徐輝祖是支持建文帝的,但是徐達的長女是朱棣的正妻,徐壽增是徐達的第四子,明成祖朱棣徐皇后的同母弟,他們兩個是支持燕王朱棣的。

朱允炆即位後,朱棣派自己的三個兒子,入朝拜見皇上。這時候徐輝祖已經發現了朱棣力量的強大,建議藉此機會抓起他的三個兒子來,以絕朱棣的後患,但是徐壽增態度卻截然相反,對姐夫一家百般保護,竭力為朱棣一家說情。

甚至還當著建文帝的面,大義凜然的說到:“燕王與先帝是骨肉兄弟(此處的“先帝”是朱標),況且富貴至極,為什麼還要造反呢?請陛下勿信小人讒言!”看他的振振有詞,一番正義,建文帝大為感慨,於是放了朱棣的三個兒子,並放鬆了對朱棣的警惕。

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朱棣還是發動了靖難之役,建文帝聽到消息後,非常後悔沒有聽從徐輝祖的建議,與此同時也就痛恨死了徐增壽,他認為徐增壽是朱棣的人,但是沒有證據,又不好貿然抓人,於是就沒有對他下手。

但是徐增壽並沒有意識到建文帝對她的懷疑,自己也不謹慎,還暗中與朱棣勾結,將朝廷裡的一些重要情報,秘密的傳遞給朱棣,在後來朱棣屢屢能夠大敗朝廷的軍隊,他的情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等到燕軍直逼南京城下的時候,建文帝得到了徐增壽與朱棣勾結的鐵證,朱允炆還得知徐增壽做內應,準備打開南京城門的消息。氣急之下的朱允炆立即命令手下把徐增壽抓起來。

對於這個吃裡扒外的叛徒,建文帝早有耳聞,早就對他心懷不滿,今天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又加之燕軍已經圍城的關鍵時刻,建文帝自然是氣憤至極,拔出佩劍,一下子就將他劈死。徐增壽太聰明,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朱棣即位後,“追封武陽侯,諡忠愍。尋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這時候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命運就慘了,被朱棣幽禁起來,五年後鬱郁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