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上著名的兩位大詩僧寒山與拾得的故事

唐代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縣境內,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清寺裡有兩位高僧,分別是寒山與拾得,兩位高僧其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佛教史上著名的兩位大詩僧寒山與拾得的故事

拾得是個苦命的孩子,剛一出世便被父母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當時天台山的高僧豐乾和尚化緣從此經過,慈悲為懷,將其帶至寺中撫養,並起名“拾得”,在國清寺中將他受戒為僧。

拾得受戒後,就被派至廚房幹雜活,當時寒山也正放棄了讀書,獨自一人住在浙江天台山的一所寒巖裡,自號為“寒山子”,他當時還沒有到國清寺,與拾得偶遇後,兩人言語相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日後拾得常將一些餘羹剩菜送給尚未入寺的寒山吃,他們可謂是貧賤之交。

國清寺的豐乾和尚見他們如此要好,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自此後,他們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

寒山和拾得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作對,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彙編成《寒山子集》三卷。

寒山與拾得是國清寺繼豐乾和尚以後的兩位唐代高僧,與豐幹合稱為“國清三隱”。後來拾得還外出傳道,雲遊各地,據說還東渡到了日本,如今日本還建有“拾得寺”和“寒山寺”,而寒山一直在蘇州楓橋鎮上施藥舍茶,最後在楓橋寺院圓寂。蘇州楓橋這座寺廟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而出了名,此院遂改名為後來聞名中外的蘇州寒山寺,直到現在,寺院裡面還有一塊寒山和拾得畫像的碑刻,以表對二位高僧的紀念。

佛教史上著名的兩位大詩僧寒山與拾得的故事

我國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誼,便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至清代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和合二仙”也是相親相愛、情深義重的象徵,在民間,他們多以童子面目出現,表示祥和、圓滿的意思。

關於寒山與拾得之間的玄妙對談,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領受的,試看下面這則記載在《古尊宿語錄》中的問答: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

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厭惡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說:“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個絕妙的問答,蘊含了現實社會中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雖經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佛教史上著名的兩位大詩僧寒山與拾得的故事

文至最後,附上寒山與拾得兩位高僧的《寒山拾得忍耐歌》,以饗大家: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雲: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雲: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郝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世人愛榮華,我不爭場面;名利總成空,貪心無足厭。金銀積如山,難買無常限;

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三寸氣斷了,拿只那個辦。

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

好個爭名利,轉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談,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作者:繭破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4c1ae66513e6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