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說到韓愈和柳宗元,可能大家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或因兩人的文章對後世的典範意義而被並稱為“韓柳”。也許有人感嘆韓柳文章的精煉達意,在八大家中排在前位。也許有人能記誦他們的名篇名句,如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江雪》《黔之驢》《捕蛇者說》。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是的,《師說》中“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打破傳統師道觀念,為後代樹立了老師標準;《黔之驢》中“技止此耳”,對官高位顯、無才無德、外強中乾者進行了無情諷刺;《捕蛇者說》中“熟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抒發了對時弊的憤慨…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韓柳文章之外,也有許多故事。他們雖然在唐代不同時期先後登上歷史舞臺,政治立場完全不同,但在文學和藝術上的確非常契合,成為相伴一生的君子之交。他們在發起古文運動時互相支持扶助,共同前進,成為彼此最堅實的臂膀。讓我們通過閱讀重新認識他們。

唐代“鐵三角”韓柳劉

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劉禹錫在前往洛陽履新時,在揚州遇到白居易,寫了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這首詩中的“懷舊”之意明顯,令人感到格外傷感。當時韓愈已逝兩年,柳宗元也過世七年,是什麼讓劉禹錫如此久久難忘?說到三人相識,是從科舉考試開始。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劉禹錫和柳宗元同登進士,後又通過博學宏詞科考試,而韓愈卻卡在博學宏詞科考試上。

到了貞元十九年,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三人陸續調到御史臺任監察御史,三人成為同事。加上之前三人幾乎同一時期參加科考,又可稱為同學。同學加上同事這層關係,似乎就有了更多互相瞭解的機會,三人間像磁石一般互相吸引,由此形成了唐朝“鐵三角”。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鐵三角”形成後,他們相互間都受到啟發,對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都產生深遠影響。韓愈的文章偏政論,但因政見問題,他還因《論天旱人飢狀》被貶謫,而柳劉二人卻無礙;都說一朝君王一朝臣,舊君王過世後直到唐憲宗即位,韓愈才被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

三人雖然在政治上沒能實時同步,但在文學方面的確是同頻共振。貞元十七年,貢士李翊向韓愈請教寫文章的技巧,韓愈回覆了《答李翊書》,由此揭開“古文運動”序幕。他明確反對句式固化、辭藻堆砌的文風,提倡“務卻陳言”的寫法。

柳宗元對韓愈的想法是鼎力支持,和他共同提出了文道合一、氣盛言宜、文從字順等觀點,並躬身實踐。他們的文章打破了傳統駢文的格局,成為了當時文壇的領袖。後世明代的歸有光、清代的“桐城派”也受韓柳方法影響,做了一定的繼承與發展。

韓柳文法能分優劣否

韓愈和柳宗元雖然並稱為“韓柳”,但文學史上對二人的文法評價仍有較大差異,乃至出現優劣之說,那麼到底誰優誰劣呢?從唐宋時期便有相關的爭論,自歐陽修提出韓優柳劣之論開始,各方觀點都自成一說,甚至出現高下褒貶憑個人喜好,沒有任何依據的現象。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對韓柳文優劣評判的背後,是“文以載道”的價值取向問題。韓愈的文章相對張揚個性、劍拔弩張,而柳宗元因為年紀稍長,其行文及思考更顯出理性的深刻。史上,韓愈作為恢復儒家道統,拯救文治之衰的文章大家,受到後人熱烈讚頌;而柳宗元因“永貞革新”而被視為“大節”有虧。

此外,對於兩者文章優劣評判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對儒、釋、道的態度。韓愈主張將排佛和復興統一起來,柳宗元則主張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儒學和佛學,歐陽修將兩人進行優劣區分,就基於他們對待儒佛的不同態度。因此,對韓柳優劣評判其實反映的是儒“道”純粹的問題。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後人研究文法,已不再孤立地看待問題。比如,生於晚清的“譯界泰斗”林紓在研究韓柳文法時,就將他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林紓自幼研習古文,自十三歲至二十餘歲期間便校閱殘爛古籍不下兩千餘卷。壯年時還在京師大學堂等教授古文,在白話文運動興起時,泣血呼籲不能廢除古文。

作為古文大家,林紓曾說“天下文章,能變化陸離不可方物者,只有三家:一左、一馬、一韓而已”,這裡的韓就是韓愈。他對韓愈、柳宗元的文章極其推崇,還專門著書來逐一分析韓柳古文代表篇目,後人再經過一定的校注,成為了大家手上看到的這本書目。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林紓雖然整體上推崇韓柳,但對兩人的喜愛程度及欣賞之處並不盡相同。從程度上看,林紓更重韓愈的文章,花的心血也更多,對他的文章研究了四十餘年;而對柳宗元,林紓認為他是韓愈的知音與對手,是對韓愈的“互補”,甚至某些方面連韓愈都不如柳宗元。

在文章方面,林紓認為柳宗元的遊記、騷體、寓言文章質量最高,即使連韓愈也無法達到;而韓愈擅長雄壯之文,也掌握了作文的精髓,加上謀劃佈局、機關輾轉,形成了韓愈文章的獨特風貌。因此,政見、喜好不應該作為文章優劣的評判,而應該返璞歸真回到文法上來。

林紓與“韓柳”文研究

林紓的《韓柳文研究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韓文研究法,選取韓愈的代表性文章64篇,包括雜著、序、書、贈序、祭文、墓銘、論文、其他等;第二部分為柳文研究法,選取柳宗元的代表性文章73篇,包括雅詩歌曲、賦、論、碑、設喻之文、託諷之風、傳、寓言等。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林紓對上述百餘篇文章都逐一做了分析,並詳細歸納出韓柳古文的六大特點,包括文風特色、結構佈局、用字造句、本意題旨、擅長文體、承啟作用等。這些點評分析周密詳實、見解獨到,從中基本可以窺視韓柳文的全貌,也算是引導後人理解古文內涵、學習古文創作之法的良冊。

林紓評價韓愈《進學》時提到“昌黎所長在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菜文,以自得之神髓,略施丹鉛,風采遂煥然於外”;評價柳宗元《漁者之對智伯》時提到“華色似漢京,氣勢似《南華》,詞鋒似《國策》”;這些溢美之詞體現的是對韓柳文風的自然讚歎。

林紓評價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曲折詳盡,造語尤綺麗”;評價柳宗元《捕蛇者說》“‘悍吏之來吾鄉’六字,寫得聲色俱厲……妙在‘恂恂而起’‘弛然而臥’,竟託毒蛇為護身之符”;這些對用詞的分析,很好地指出韓柳文畫龍點睛之妙,也顯示林紓讀文的精細與論文的精闢。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林紓評價韓愈“昌黎一出,覺日光霞彩照耀四隅”,而柳宗元文如“華山之石,一拔萬仞,其上珍松、古柏、奇花、異卉,皆閒出重巒疊巘之間”。因而,既對比研究,又擷取所長,最後融會貫通,成就了古文研究的大成,也應了那句“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今天,我們之所以閱讀這本《韓柳文研究法校注》,並不是為了真的能在考試中得高分,或一下子就成為古文大家,而是引導迴歸古文學習的初心。我們學習古文、學習傳統文化,也需要識得文化之美,重新學習文法文理,找回文化自信,或許還有更多,不妨多做些探討和研讀。

詳闡韓柳文章奇思,帶讀者品味極致純粹的古文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