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雍正王朝》中鄔思道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每年八千兩的幕酬?

用戶5547786370


《雍正王朝》的精彩劇情裡,“鄔思道討薪”的全過程,堪稱讓人忍俊不禁的經典:

曾是雍正帝心腹謀士的鄔思道,雍正登基後飄然隱去,在李衛的撮合下“隱”入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幕府,成了享受每年八千兩白銀“幕酬”的師爺。之後的一年裡,鄔思道雖說幫田文鏡解決了不少麻煩,可這天價的年薪,也把田文鏡鬧得抓狂。鬧到雍正帝造訪河南前,終於叫忍夠了的田文鏡吐血買單,然後把喜滋滋數錢的鄔思道掃地出門。

雖然以劇情說,這場“討薪鬧劇”,只是鄔思道精打細算的脫身之計。
可這每年“八千兩白銀幕酬”的薪資水平,細算也叫人咋舌:以《大清會典》記載,康雍乾時代清朝的親王,哪怕到了劇中八爺十三爺那級別,每年的“歲俸”也就一萬兩白銀。鄔思道這獅子大開口,基本就是“準親王”待遇。可要叫鄔思道自己說,他還真值這麼多錢。不止因他足智多謀,更因清朝這個極度熱門的行當——師爺。

當鄔思道離開雍正的潛邸,成功在李衛田文鏡等人的衙門裡“再就業”時,有著兩千年悠久歷史的“幕僚”行當,也就是大清朝的“師爺”們,正進入黃金時代。以《佐治藥言》等典籍記載:十八世紀的大清朝僅州縣兩級,就有師爺上萬人。幾乎每個“官老爺”身邊,都坐著好幾位師爺。這群看似低調的人,早已是大清權力場上的隱形力量。

《佐治藥言》


待遇當然也水漲船高。且不說《雍正王朝》裡鄔思道這類,親歷過“九子奪嫡”大場面的狠角色。就算是州縣普通師爺,以清代文學家龔自珍的話說,收入也是做塾師的數倍。《儒林外史》裡的師爺倪廷珠,每年的薪水有千兩白銀。至於總督巡撫級別衙門裡的師爺?晚清《蜀海叢談》裡統計,四川總督巡撫布政使各衙門的師爺,年薪三千至八千兩白銀,算上灰色收入,每年撈上萬兩白銀很正常。對比下來,鄔思道真沒多要。

如此油水豐厚的工作,自然惹得清代的讀書人紛紛躋身其中。所以清朝三個世紀裡,“師爺”這個行當也藏龍臥虎。比如《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放在真實歷史上也確有其人,雖不曾在“九子奪嫡”中運籌帷幄,卻也是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得力臂膀。清初小說家蒲松齡,也曾為寶應縣知縣做過多年師爺。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清代的各級官員們,別管官大官小,都要不惜血本請師爺?甚至還放手給師爺交權?因為不請師爺,官位再大,十有八九也坐不穩。

清代高度封建集權,於是上下各級衙門,都是繁文縟節扎堆,丁點的事都程序複雜。做官這事,比起之前任何朝代,都可謂壓力山大。外加大清八股取士,官員科場登第前,基本都只知死啃八股文,丁點實際工作能力沒有。真到了工作崗位上,一邊是堆積如山的案牘,一邊是衙門裡“滑如油”的小吏,還有一年比一年“水深”的官場環境。倘若沒有明白人幫襯,可不就被人往溝裡帶?

於是,作為官員最能信得過的明白人,師爺的身價,也就在清代連年飆升。甚至別說請師爺,師爺請少了都不夠用。清代的省級衙門裡,師爺就分成了“刑名”“錢穀”“書啟”“掛號”“徵比”“賬房”“閱卷”“著書”等類。每個“工種”都任務繁重,單一個負責戶籍田賦的“錢穀師爺”,負責的工作就有六十多項。不請師爺?再精力旺盛的“官老爺”,也要活活累癱。

以這個意義說,當官的花錢請師爺,還真是花得值。

而且,越是到了關乎官員前途的關鍵時刻,師爺的角色,也就越發的重要。比如“刑名師爺”,主要分管司法訴訟。放在錯案追責十分嚴格的清代,那些靠讀八股爬上高位的官員們,斷案這事兒多是短板,斷錯了案又後果嚴重,就得靠“刑名師爺”們來把關。又比如“書啟師爺”,看上去只是寫寫信。可清代陷阱密佈的官場權力網裡,每封信都要字斟句酌,寫給朝廷的奏章,更是半個字不敢馬虎。沒真本事可不敢提筆。

刑名師爺—駱照

有著“再造大清”光環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其麾下就是牛氣師爺薈萃。比如擅長斷案的“刑名師爺”駱照,不但給曾國藩刷足了業績,其著作《清理積案規則十條》更是中國近代司法史的寶典。精通文墨的“書啟師爺”馬家鼎,更在曾國藩被太平軍揍得滿頭包時大顯身手,以一封封妙筆生花的奏摺,成功哄得咸豐帝消了氣,繼續賦予曾國藩軍政大權,這才熬來了湘軍的華麗逆襲。他成功路上的每一步,都有師爺“加持”。

至於與曾國藩一度齊名的駱秉章,同是親歷太平天國戰爭,他在湖南巡撫任上時,更乾脆把大權全甩給了最親信的師爺。那位操縱其幕府,上演人生傳奇的師爺,正是多年後的近代中國大英雄左宗棠。大清的師爺,就是這麼厲害。

駱秉章

但說到底,清朝師爺的厲害,還是建立在清王朝這腐朽的權力體制下。所以泡在這染缸裡,師爺們的“黑化”,終究也難免。晚清年間的清朝師爺,就到了“凡幕皆劣”的地步。不同衙門的師爺,甚至還勾搭連環,以至於“把持公事,弊端百出,不勝枚舉”。

曾經上演多少傳奇的師爺,在清朝覆滅前的最後幾年,基本成了各類小說裡的嘲諷對象。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等名著,提到官場的師爺,基本就是猛踩狠錘——大清既然已爛透,滋生在大清權力體制上的師爺,自然也跟著臭大街。

白花花的“八千兩白銀幕酬”,折射的,何嘗不是清王朝的腐朽過程?

參考資料:《大清會典》、肖木《清代的師爺》、李玉川《閒話清代師爺》、陳晨《清代師爺與地方政治》


歷史風雲錄


鄔思道是相當厲害的一個人,他之所以向田文鏡索取八千兩的年薪,著實不是真的為了錢,而是有意為之的。鄔思道這麼做,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鄔思道索取高額幕酬是在“演戲”

鄔思道在雍正皇帝登基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也知道雍正帝的許多事情,雍正帝對鄔思道即心存感激又頗為忌憚。

鄔思道自然也是知道雍正帝對他的忌憚,所以在胤禛登基後,鄔思道離開雍正帝,先後到李衛和田文鏡那裡當起了幕僚。

這個題目說的是鄔思道在田文鏡那裡當幕僚期間發生的事,當時田文鏡是河南巡撫,雍正帝那會正準備去河南查看。

按照清代的官員薪酬標準,田文鏡當時每年應該有兩筆收入,即年薪和養廉銀,其中年薪在一百多兩,養廉銀在一萬兩左右。也就是說當時田文鏡一年的收入大概也就是一萬兩出頭一點。

幕僚不是朝廷命官,幕僚的酬金是聘主官員自己給付的。也就是說鄔思道提出的這筆八千兩的年薪必須是田文鏡自己給付的。

這樣一來問題就明顯了,田文鏡如果能支付給鄔思道八千兩的年薪,那說明田文鏡很可能還有其他收入,這樣一來外人很容易以為田文鏡是貪官。

所以,鄔思道向田文鏡提八千兩年薪其實是故意的,鄔思道心裡很清楚田文鏡是不會支付這筆年薪,這樣一來鄔思道就可以順理成章的離開田文鏡。所以鄔思道這樣做的真正用意不在於錢,而是為了離開田文鏡,因為雍正帝要來河南了,他要避開雍正帝。

鄔思道故意提八千兩年薪還有個用意,那就是讓雍正帝看到他鄔思道並不是無慾無求的。無慾無求的鄔思道更令雍正帝忌憚,而對錢財有所求的鄔思道則會令雍正帝少一些忌憚。由此也可見這鄔思道確實是很厲害的。

通過上文的分析,大家應該都明白了鄔思道向田文鏡提出八千兩的幕酬其實是別有用意的。鄔思道此舉一是為了避開雍正帝,二是為了減輕雍正帝對自己的忌憚。


歷史守望者


幕酬八千兩放在清朝是個什麼概念?

首先這個八千兩,一般是指白銀,而銀價在各個朝代的購買力略微不同。

以《紅樓夢》為例,它隱喻的就是清朝康雍乾時期,所以以《紅樓夢》為參考比較準確。用一種比較粗略的算法——賈府一餐螃蟹24兩銀子,相當於小戶人家過一年。

我們假設這個小戶人家都吃低保(最低最低的標準了),如果我們按照低保400元(現在都是六百到八百)一個月的標準,一年4800。還不算小戶人家至少是三個人,就算是兩個人吃低保,一年也應該是9600,由此可以得出個24兩銀子摺合人民幣的最低標準,4800除以24等於200元,實際上,這個標準非常低,起碼應該是400元(一家三口兩個人拿低保)。

那麼一頓奢華的大餐,4800元-9600元,也是差不多的。

而乾隆朝有很多戰事,社會發展也不是很穩定,更何況乾隆晚年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所以生產力發展不如雍正朝以後,所以銀的購買力應該很高。所以我們戰且可以粗略把這個時期的銀價確定為一兩大約等於200-500元。

那麼,一年八千兩幕酬相當於:

8000X200~8000X500。

也就是1600000~4000000元。

一百六十萬到四百萬,那麼月薪不超過40萬。

月薪40萬,放在今天,大概是一個企業高管的收入。然而鄔先生是謀國的智庫,他不屬於官,出主意當然要拿回報,40萬並不多。當然如果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傭人和謀士,要這個價又顯得高得離譜。

接下來說劇情,《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每看一次,都能獲得新的理解和領悟。而鄔先生這個角色,更是堪稱點睛之筆。

必須說明一下的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不同於二月河的小說原著《雍正皇帝》,而小說原著,也不同於真的歷史。

在真實的史實中,鄔先生這個人,只是紹興師爺,江浙幕僚團體的一個代表,專門從事幕後策劃工作,集陰謀陽謀,大小智慧於一身,也就是說,鄔思道只是來源於現實,經過藝術提煉和加工的虛構人物。

所以,自然不能以看真實史實的標準來衡量劇中人物和劇情,但是這不妨礙扣人心懸的劇情和爭鋒相對的權謀成就它成為經典。相對來說,電視劇中的鄔先生的功成身退的經歷是最耐人尋味的。

《雍正王朝》20集,雍正順利繼位,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潛邸,一進大門就問,鄔先生在哪裡?而見到他以後,說“順便來看看你”——

電視劇是拍給全國觀眾看的,一方面,要表達劇本中的生殺權謀,一方面,又要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所以有些東西不好拿捏,不能表現得太露骨。在這裡,導演把握得非常好,你既可以往善意理解,也可以往腹黑理解。

往善意理解,雍正一直依靠鄔先生出謀劃策,現在成功繼位了,回來感謝一下,通報一下,這是禮節。往惡意理解,伴君如伴虎,飛鳥盡良弓藏,過河拆橋,回來處理瞭解機密的謀士。

其實不用二元對立的理解,可能他兩者的用心都有,也許只是一念之差就會起殺心。

但是,看這一段的時候,觀眾一定會覺得兩個人表情神態很有內涵,這就是精妙之處。

雍正說,老十三也是太費事了,有個豐臺大營,還看不住這個院子麼?用得著把順天府和善撲營的人都調來麼?說話的時候是一副炫耀的樣子。

那麼在這裡,這個院子指的是他的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宮。


這就很有意思了,雍正在皇宮裡繼位,但是三路人馬在守著潛邸。那麼多兵,不守新皇帝,不守暢春園,守他的家,豈不是多此一舉?

所以,這裡可以理解為雍正重視鄔先生以及家人的安全,也可以理解為雍正告訴鄔先生——你是被重兵包圍的。

然後鄔先生說,是我安排的——還五路人馬!

這裡至少可以有三層理解。

第一層,你知道三路人馬,我安排了五路,具體手續還是我在安排。我辦事你放心!

第二層,三路看家,兩路護駕(假設),看家的人比護駕的人還多......或者你安排三路人來看住我,我自己安排了五路。

第三層,我都安排了五路人來看住我自己了,我自覺吧?你放心吧?

到這裡,雍正轉過背去,說,既然是安排的自然好。但是他說話的情緒並不是很高興,而是有點不耐煩。接下來雍正說——

這就更腹黑。要感謝,真心要安排,要麼就是物質獎勵,要麼就是封官進爵,來痛快的。而雍正用的是——你的名分,慢慢安排。

首先,名分,說明是名頭,身份,那就是要給職位,而不是給一筆錢打發了。

其次,慢慢安排,可以理解為慎重,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刻意的託詞,有意推脫。

很多事情,如果慢慢弄,最後可能就弄沒了,大家都瞭解的衙門作風。

實際上,對於這個極其聰明的謀士,雍正此時的情感是感謝與防備並存,感謝是因為他輔佐自己一路走來,功不可沒,防備是因為這個人曉得得太多了,忠誠還好,不忠誠則隨時可能掐住自己命脈。而人心隔肚皮,誰又說得清楚。

雍正懷疑,鄔先生就要給他吃定心丸,於是——

首先推脫自己不要官。

那麼你不出來做官,想幹嘛?

雍正依然是懷疑的,提出三種隱法,潛臺詞——你是想去當公務員,還是去做生意,還是去當小老百姓呢?

這依然是在挖坑。你說大隱隱於朝,那就是還是想做官從政,那你前面說的都是騙人的。你說中隱隱於市,你這個知道這麼多秘密的人跑出去亂說怎麼辦?你說小隱隱於野,你是不是想跑?跑到我看不見的地方陰我?

然而鄔先生說了個半隱——

他說半隱的時候,雍正是一副腦洞大開的表情——

半隱的理由很充分——

我對政治無心,但是我需要你養活,我不會在你身邊礙眼,但是你隨時找得到我。

當鄔先生講完理由以後,雍正是覺得有道理,並且是感動了的,兩個人都含著淚——

這一關,鄔先生就算是滿分混過去了。

他如果留下來為官,早晚是年羹堯一樣的下場,如果逃走,更有可能被政敵利用,也很難保全,暫且求一個監視居住,雖然免死,但是沒有得到自由。

接下來,去李衛府上,說白了就是監視居住。而雍正經常也會問李衛他的情況。如果沒有西北戰事,可能鄔先生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但是這只是腹黑的看法,實際上鄔先生一直在履行一個忠臣,謀士的諾言,他幫李衛搞清楚了諾敏案。這個是暗中幫了雍正。

接下來田文鏡有一些麻煩,鄔先生又去幫田文鏡,當然也有人說,他是為了躲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個瘸子加罪犯,能跑多遠?

田文鏡是個暴脾氣,是很不尊重鄔先生的,無論雍正,年羹堯,李衛,對鄔先生都尊敬有佳,唯有田文鏡是把他當一個臭書生打發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也募不到糧。

於是鄔先生想到一個釜底抽薪,一箭雙鵰的辦法——直接去西北,幫年羹堯出主意,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糧食,其次,為雍正解圍,立一個大功。

鄔先生進大帳之前,甘肅巡撫範時捷正在跟年羹堯撕逼,範時捷何許人也?清朝開國元勳范文程之孫,一等精奇尼哈番範承斌之子,這樣的人都選擇不伺候了,可見年羹堯已經是搞得天怒人怨了。

接下來鄔先生用自己的智慧,點化了年羹堯,西北立刻就大捷——


如果說奪嫡上位之前都是陰謀詭計,那麼雍正繼位以後,每一件大事,鄔先生都是在默默出力效忠的,這些就不是陰謀而是陽謀。這一點雍正會看到,也會越來越放心。

其實,根據電視劇的表達,鄔先生是想用這種方式一直為雍正出力,但是又不爭名奪利的。因為對於一個智慧超群的謀士來說,用自己的能力輔佐一個有抱負的君主造福萬民,是一種人生境界。

而鄔先生做了這些,是一定要要銀子的,因為你天天陽謀,既不要名,也不要利,難不成是要成為千古聖人,比皇帝還聖麼?

然而無奈,田文鏡非常不尊重鄔先生,還非常吝嗇。最終鄔先生也就借坡下驢——反正已經幫雍正坐穩王位,自己可以安心全隱了。

第31集,西北已經平叛,雍正到河南看黃河抗洪,這時候鄔先生是在田文鏡府上的,他這個時候找田要他的工資是合理的。

第一,剛開始去西北賣命之前就說好了的。做人要講信用。

第二,要讓皇帝知道自己還是個凡人,做事情還是要回報的。愛錢才是正常人。

這是農民工正常向老闆討要工資的神態。

如果田文鏡給他了,還養著他,那麼雍正來了會知道鄔先生只不過是個吃貨,做一切都是為了給自己搞錢,而不是覬覦天下,也就放心了。

然而田文鏡是在是太摳,而且情商很低,他給了鄔先生四千兩,然後打發他走人.....

這可就不能怪鄔先生想跑了,是你田文鏡主動不養我的。

話說士可殺不可辱,田文鏡寧願留著一府的廢人,也不願意多花錢養一個關鍵謀士。既然是這樣,是很傷鄔先生自尊的。畫面中,鄔先生其實很氣憤,也很失望,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寶寶自由了終於可以跑了的偷著樂的心態。

鄔先生要的幕籌,最終到手就是四千兩,一個幫國家省下了幾十萬擔糧食,一個挽救朝局於水火之中的功臣,一個人幫你打下了天下,又坐穩了天下的人,要幾十上百萬的年薪,這個算很大個事麼?

所以,可以這樣理解,鄔先生要錢非常正常,不排除有想脫離雍正的意思,但是更大程度是是因為田文鏡太不懂得尊重人才了,所以,鄔先生最後說——

鄔先生扮演者李定保老師,是優秀的老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已經去世多年,向老藝術家致敬。


HannibalLecter


鄔思道在《雍正王朝》裡面,是個料事如神的謀士。有別於《三國演義》的謀士,更多謀的是“軍事”。鄔思道可以說謀的範圍,集政事、人事於一身,兼職軍事,不偏科,全能型謀士。

何以如此神乎其神?蓋因鄔思道似有一雙火眼金睛,洞悉人性,瞭解人心。如此,便能相對預測事情發展的趨勢,從而在與太子、八阿哥競爭中,把握先機。



激流勇進

可以說鄔思道是現實中,紹興師爺的縮影。屢試不第,心中又有“一心為公”的政治抱負。當雍正攜全家向其行拜師禮,隨後又背誦其十年前的文章,這些行為藝術深深打動了鄔思道,讓其死心塌地地輔佐雍正。

雍正登基當夜,結束使命的鄔思道,便提出辭呈,有范蠡之風。同時也決定徹底遠離朝堂,這個是非之地。第一步便想好三個雍正,不能拒絕的理由:

  1. 有腿疾,有損雍正在朝廷的威望;
  2. 雍正用他這個,康熙朝“刑餘之人”,會背上不孝的罵名;
  3. 謀劃繼位行的是陰謀詭計,繼位後宜使用的光明大“道”。

中隱於李衛府

第二步選擇落腳點。鄔思道無范蠡經商之材,選擇了在雍正“潛邸”奴才李衛處“中隱”,謀份差事,自己與李衛交情甚深,解決溫飽自然不成問題。還笑納了雍正派的“貼身丫鬟”如月,完全在雍正監控之下,隔絕了鄔思道與雍正政敵勢力的匯流,徹底打消雍正殺他的念頭。

離開李衛

凡事要循序漸進,過急過緩,效果都不佳。有心退隱的鄔思道,清楚若果一步由“中隱”馬上“小隱”,會受到雍正的猜疑。於是借“諾敏一案”獻計作為見面禮,談好了八千兩的價錢,投入田文鏡帳下。從李衛到田文鏡,也意味著監控的放鬆。也想好理由離開:

  1. 李衛雖不識字,但機靈,遇事有主意,不像田文鏡有點愣,自己派不上多大用場;
  2. 雍正對李衛有知遇之恩,又恩同再造,給了李衛不一樣的人生。李衛也絕不敢做出一點不忠於雍正的事,故鄔思道在李衛這裡,也就混個好一點的溫飽。

八千兩幕酬

剛好在山西遇到田文鏡之時,其正為“山西庫銀”一案傷腦筋。故人相遇,加上酒勁,李衛一旁做僚機,鄔思道半調侃地說只要八千兩幕酬,以後便投入田文鏡帳下。解決田文鏡的燃眉之急,自然不在話下。要不說田文鏡“愣”,自己也是清官,哪裡能養得起這個“打工皇帝”。但他也顧不上那麼多了,一心撲在“山西庫銀”一案,爽快地應了下來。

於是在酒桌之上,鄔思道完成了“轉會”。傳遞出的信號:鄔思道也是個沒什麼大志的,貧賤能移,完全可以為五斗米折腰的,不足為慮。

後記:

從李衛處到田文鏡,起碼還在朝廷勢力範圍內,雍正可以知道鄔思道的消息。等到雍正在新政、西北戰事忙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鄔思道之時,其知道田文鏡拿不出八千兩幕酬,故意激怒他,哪怕兌現一半,作為晚年的退休金,達到“小隱”的目的,徹底隱退。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4331998377394880"} --}

公子霜塵


鄔先生之意不在錢,而是以賺錢之名行跳槽之實。他當過雍正的謀士,事成之後也要防止胤禛卸磨殺驢,為自己留一條生路。

《雍正王朝》中,鄔先生如同胤禛的張子房,雍正能夠順利地當上皇上,鄔思道居功至偉。當乾坤已定,雍正動了鳥盡弓藏的殺心但尚有人性之時,鄔先生以“半隱”的名義跑到李衛那兒。在李衛身邊,就在雍正的掌控之中,鄔先生雖居二線卻無任何自由。等遇見田文鏡,鄔先生知道跳槽的機會來了。

鄔先生當著在場所有人的面,以開玩笑的口吻提出八千兩銀子的年薪,力助田文鏡成為凌煙閣功臣。當時在場有鄔先生、李衛、田文鏡、丫鬟(雍正的耳目)、鄔先生這話其實也是說給雍正聽的。田文鏡並不知道鄔先生與雍正的關係,只知道他是紹興師爺不知別有洞天,於是便答應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徙,這種方式是自汙其名。鄔先生讓雍正知道,自己跳槽是為了謀生,沒有其他意思,好打消雍正的顧慮。西漢蕭何,為了防止劉邦的猜忌,也曾霸佔過百姓財產。

貨幣是一種價值尺度,工資是衡量員工能力的主要表現。鄔先生已經在田文鏡面前展現出自己的才能,提高身價既是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也能讓田文鏡重視。

在清朝,紹興師爺全國文明,許多官員以請到一位紹興師爺為榮。田文鏡還未就任,正是用人之際。如果鄔先生開價過低,田文鏡反而會覺得便宜沒有好貨。如果不要薪酬,反而會引起田文鏡甚至雍正的懷疑。

鄔先生只要跳槽成功,就離金蟬脫殼更進一步。鄔先生通過這種方式到了田文鏡府上,不僅得到了雍正的認可,而且比之前更加自由。鄔先生作為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濟世救民的人文情懷。當他將有同樣理想的雍正扶上皇位,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要通過自保之道重獲新生。

秋媚讀史


鄔思道乃《雍正王朝》中第一高人,其權謀造詣唯有康熙大帝可以相提並論,已然到了登峰造極之境界。

鄔思道為何要呆在田文鏡幕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向雍正表態。

雍正在登基之夜,本是要殺了鄔思道的。畢竟,鄔思道作為幕僚,知道了雍正太多的隱秘。在做親王的時候,可以動用一些陰謀詭計。在稱帝之後,卻要力圖光明正大。雍正為了登基也做了不少髒活黑活。這些事情一旦傳言開去,都會成為新皇帝的汙點。

因此,在登基之夜,雍正將粘杆處以及性音和尚等許多貼身隨從統統殺死,就是為了磨滅罪證。

當時,雍正也想殺了鄔思道。是鄔思道主動表明,自己無意功名,主動請求歸隱,並且表示,自己不會徹底歸隱,但凡雍正想要找他,他隨時都會出現。

也就是說,鄔思道向雍正表明:我的小命兒隨時都在您老手中,您什麼時候想要取走都成!

此前,鄔思道對雍正幫助太多。登基之夜,雍正還有些抹不開面子,還有些顧念舊情,於是就放走了鄔思道。

鄔思道也很懂事,此後就在雍正幾個心腹大臣麾下當師爺。他很少出謀劃策,卻收取很高的俸祿。他是要告訴雍正,我想得就是富貴,就是錢財,我無意江山,也不會加入敵對陣營。

正因如此,鄔思道才能活命,最後淡出雍正的視線,真正逍遙於江湖。


葉之秋


8000兩白銀在很多人看來對於正直不貪的田文鏡是很難拿得出的,因為清朝一品大員的俸祿不過150兩到200兩白銀。但是到了雍正時期,雍正為了解決康熙末年的吏治問題,以養廉銀來杜絕貪汙腐敗現象。當時一年的養廉銀是一年俸祿的10倍到100倍之間,有史記載光緒年間一品大員的養廉銀達到了15,000 ~20,000兩之間。雍正年間一個布政使的養廉銀5000 2~9000兩之間,當時作為雍正寵臣的田文鏡官至布政使,所以一年能夠拿出8000兩,還是有這樣的實力的。



更何況李衛在把鄔思道帶給田文鏡看的時候,李衛是這樣說的

我們這位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你有問題但凡問他都可以幫你解決。

田文鏡這時候就意識到,李衛是來幫田文鏡出主意,如何才能扳倒諾敏打贏這場官司。但是李衛又說了這樣一句話



鄔思道是紹興人,紹興人要講買賣,有多少錢就出多少主意。

鄔思道順水推車,先把田文鏡讚揚了一番說他是皇帝的寵臣,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只要每年給8000兩的幕銀,就一定能給他打贏這場官司。

這時候,田文鏡思量片刻,很爽快的答應了鄔思道的請求。其實田文鏡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只要這場官司一贏,自己高升是必然的。因為官司一贏,扳倒的天下第一巡撫諾敏,自己就是有功之臣,升任巡撫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拋開每年近2,0000兩的養廉銀以外,朝廷每年還會撥給巡撫各種用度,田文鏡甚至不要花自己的工資,就可以完全支付得起這筆費用的。


但是田文鏡這個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從在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因為一兩白銀就把老狀元罵的狗血淋頭,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這個人是十分刻薄的,而且不懂得人情世故,逞口舌之力。

果然事情結束後,田文鏡成了河南巡撫,對於給鄔思道的白銀卻一拖再拖,藉口自己作為巡撫,還有其他很多事情要支出,要8000兩的工資太高了。田文鏡這屬於典型的吃飽喝足了,抹嘴走人的事情。鄔思道幫他打完了官司,他就忘了原來答應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說,同是雍正的寵臣,李衛卻比田文鏡受歡迎,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原因。鄔思道8000兩白銀,雖然作為幕僚確實是價格很高,但是不知道料事如神,他的點子都管用,而且各個必中,說明他就值這個價錢,田文鏡自己也是承認了的。



另一方面鄔思道這時候離開了雍正,作為一個瘸子,他總要為自己的後事和養老考慮,多要點銀子,這也是他計劃好的事情,同時也要做給雍正看,我是一個有需求的人,所以我不會有什麼么蛾子背叛你的,你放心就好了,我還得和你的這些寵臣們要錢養活自己的。


紅雨說歷史


鄔思道是《雍正王朝》中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身殘志堅、智近於妖,對康熙的帝王心術瞭如指掌,是四爺府上的第一謀士。鄔思道一不貪財,二不好色,之所以盡心輔佐胤禛繼承帝位,只是為了能學以致用,一展平生抱負。

康熙由於受“死鷹事件”的刺激而病倒之後,撤除了胤禛、胤祀的一切差事。心灰意冷的胤禛準備了一批金銀財寶送給鄔思道,以酬謝他多年的輔佐之功。鄔思道卻對琳琅滿目的財寶不屑一顧,替胤禛分析康熙的良苦用心和八爺黨企圖混水摸魚的鬼蜮伎倆。

假如鄔思道是個貪圖富貴之人,那他大可趁此機會,攜財遠遁,逃離京城這個大染缸。回到江南老家,起宅置地,娶幾房妻妾,過幾年逍遙快活的富足生活。然而他並沒有做此選擇,反而極力勸說老四不要在最後關頭失去信心,使多年的謀劃半途而廢。

那麼一向不貪圖富貴的鄔思道為何會向田文鏡開出每年8000兩銀子的天價薪酬呢?

精心佈局以擺脫雍正的監視

雍正繼位後,鄔思道便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但未獲允准。鄔思道的權謀詭計是雍正得以成功繼位的重要法寶,他對這位鄔先生頗為忌憚。如果此人倒向八爺黨,將對雍正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絕對不能讓他脫離監視。雍正替他選了一條中隱於朝的折中方案,讓鄔思道輔佐李衛到陝西擔任布政使。大功告成的鄔思道卻極力想擺脫監視,於是趁田文鏡揭露山西藩庫之機,由李衛出面介紹,他替田文鏡打贏這場官司,條件是如果田文鏡出任巡撫,每年需要支付8000兩銀子的天價幕酬。田文鏡急於打贏這場官司,扳倒山西巡撫諾敏,於是答應了鄔思道這個不合情理的要求。

諾敏倒臺後,田文鏡果然連升三級,先出任河南佈政副使,不久後升任巡撫,成為開府建牙,起居八座的封疆大吏。位高權重的田文鏡對鄔思道越發看不順眼,他一個人每年就要拿8000兩銀子的幕酬,而巡撫的年收入包括養廉銀在內不過一萬多兩,還要支付刑名和錢糧四位師爺每人每年300兩銀子的束脩,日子過得是捉襟見肘。於是,當鄔思道再一次催討幕酬時,忍無可忍的田文鏡對他大發脾氣,鄔思道正好藉機離開,回到江南老家隱居。

田文鏡和李衛的天壤之別

李衛是胤禛下江南賑災時買回來的奴才,後來為監視年羹堯而出去做官。鄔思道在李衛那裡時時刻刻都受到監視,雖然李衛跟鄔思道交情匪淺,但忠於雍正的他還是時常會向雍正報告鄔先生的近況。田文鏡深得雍正賞識,但他沒有參與奪嫡之爭,對雍正和鄔思道之間的關係並不瞭解,因此不會刻意向雍正彙報鄔思道的情況。鄔思道走後,雍正視查黃河,提出想見一見鄔先生,田文鏡這才意識到鄔思道在雍正心中的份量,連忙下令四條驛道,同時去追。

雍正見此情況,下令不用再追,他知道就算派人去追也是追不上的。畢竟鄔思道是立下過大功勞的重要謀士,雍正決定還是遂了他的心願,讓他告老還鄉,隱居鄉野吧!



歷史茶坊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向田文鏡索取,每年8000兩銀子的幕僚酬勞,並且還時常掛在嘴邊,其實是另有深意的!

首先,鄔思道是為了表明,自己給田文鏡做幕僚,是為了謀生,讓雍正放心

在史書記載中,鄔思道是否為雍正出謀劃策,幫助雍正順利繼位,是沒有這個記載的。但是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卻將此部分內容描繪的惟妙惟肖。給人的印象是:雍正正是在鄔思道的精心策劃下,才最終成功繼位。

而雍正繼位成功以後,首先想到的就是鄔思道。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麼一個大謀士,並且深知雍正繼位全過程的人,按道理,雍正是不會留他在世上的。

而鄔思道也深知這個道理,所以雍正順利繼位後,他便提出來要走,並且還說採取半隱而退,這樣讓雍正皇帝能夠隨時找到他,同時他還需要做幕僚賺些錢,來養家餬口。於是,雍正才放心,讓他先到了李衛那裡。

後來,由於一樁案子,李衛把鄔思道推薦給田文鏡,讓他做田文鏡的幕僚。鄔思道提出來每年8000兩銀子的薪酬俸祿。其實,也是為了給雍正表明,自己只是為了謀生,賺些銀子罷了,不讓雍正懷疑自己又有什麼計謀。

其次,8000兩銀子幾乎相當於田文鏡全年俸祿,會讓田文鏡心疼,進而會讓雍正知道

田文鏡為山西巡撫,按照《清全典事例》記載:巡撫的年俸祿為10,000至15,000兩銀子,而鄔思道提出來每年8000兩銀子的幕僚俸祿,幾乎相當於田文鏡全年的收入,而田文鏡又比較清廉,做人又直來直去,不善變通。所以,這8000兩銀子對他來講,絕對不是個小數目。

因此,鄔思道不斷的拿這8000兩幕僚俸祿說事,催田文鏡要錢,其實目的是為了讓他給雍正皇帝彙報,證明自己確實是需要做幕僚謀生。

終於,雍正知道了鄔思道在田文鏡那裡,並且要每年8000兩的幕僚費用,這才放心。

最後,鄔思道歸隱,也確實需要一些銀兩

雖然說,在電視劇中,鄔思道幫助雍正順利繼位,但是雍正也沒給他什麼錢。在電視劇中,雍正形象還是比較清廉的,每次吃飯都把飯菜吃的乾乾淨淨,所以為了不讓鄔思道認為他虛偽,在鄔思道走的時候,就沒給他什麼錢財。

而鄔思道是個謀士,沒有朝廷俸祿,沒從雍正那裡拿到什麼錢,想全身而退,隱居山野,可沒有銀子也是不行的。所以,他繼續以幕僚的身份去謀生,李衛雖然鬼點子多,但是他不敢多要,怕李衛給雍正打小報告。

田文鏡是最合適的人選,一方面是田文鏡忠心,雍正不會懷疑;另一方面,田文鏡性子直,肯定會把這事捅上去的,這樣雍正就知道了。雍正知道這件事以後,田文鏡的銀子肯定會給自己,這樣鄔思道就能順利歸隱了。

結語

《雍正王朝》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通過對鄔思道的刻畫,反應古代謀士的能量,即使這8000兩幕僚俸祿的細節,都能讓人捉摸半天,不能不說確實拍的很棒!您說呢?


管理故事會


《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鄔思道離開雍正,後到田文靜這裡當幕僚。

需要說明的是,田文靜每年給鄔思道八千兩銀子的幕籌,可是他們事先講好了的,相當於簽了合同,這一點很重要。

站在鄔思道的角度看,既然簽了合同,那就一定要履行。田文靜是一個清官,八千兩對他來說是天文數字,他拿不出這麼多銀子。鄔思道卻以開銷大為由,逼田文靜履行合同。最後,由於田文靜履行不了合同,鄔思道也就藉此機會離開了田文靜。

那麼既然鄔思道開銷不大,他為什麼還逼著田文靜給那麼多錢呢 ?真的是為了脫身嗎?

鄔思道此舉並非想脫身!

鄔思道離開雍正時,與雍正有“半隱”約定。既是半隱,他就不能脫離雍正的視線。換句話說,鄔思道哪裡,雍正隨時要知道。二人之間保持這種“半隱”的關係,對鄔思道才是最安全的。假如他想逃離,就等於破壞了與雍正的約定,那就是在找死。所以,他這樣做,不是為了脫身——他脫不了身。

鄔思道到底有什麼目的呢?

一、鄔思道此舉是在“自毀”。所謂自毀,就如王翦滅楚前反覆向秦始皇索要田產財務一樣。通過這種方式,讓雍正知道自己是一個愛財的人,讓雍正對自己放心。

二、考驗一下田文靜到底是不是清官。大家都知道田文靜清廉,但是不是真的清廉呢?藉此機會,側面瞭解一下田文靜這個人,假如是一個貪官,那他估計會向雍正打小報告,這算自己為雍正出謀劃策,讓雍正感覺他還在為自己做事,讓雍正放心。

三、看田文靜是否知道自己與雍正的關係。這一點很關鍵,李衛是認識自己的,也知道自己在田文靜這裡。但田文靜知不知道自己曾經在雍正潛邸做過事呢?自己不清楚。為了搞清楚,他才這樣做。假如田文靜知道自己跟雍正關係密切,對自己的態度會很好。情急之下,田文靜或許會和盤托出:咱們都是四爺的人,你就不要為難我了。知道了這一點,才好相應做出下一步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