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四追繳欠款失敗,康熙為什麼說他一向以精明自詡?

宋安之


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把追討國庫欠銀的差事辦砸了,仔細想想才會發現,原來他是故意如此。在接下這個差事之前,鄔思道就已經替胤禛仔細分析過。欠國庫官銀的有三種人:第一種是不得不借;第二種是不安分而借;最後一種人最可惡,純屬貪得無厭,見別人借,他也借。

其中第二種人,鄔思道分析得最透,這些人都是跟著康熙打江山的功臣,也是最不好對付的。鄔思道還說:以康熙的心慈手軟,真正到最後要抄家治罪的話,對於這些人,康熙是下不了手的。這已經給這件事情定了性:追討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同時,鄔思道又明確指出,胤禛必須接下這個差事,成為皇子中唯一肯為康熙分憂的人。當時的清朝,繁榮之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康熙當時急需的不是哪個皇子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幫他收拾爛攤子。

以胤禛的能力,如果真想辦好這個差事,自然會對這三種人,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事實上他又是如何做的呢?他限定所有人十日內還清欠款,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然後胤禛又派出田文鏡這個真正的孤臣,一點情面不講,激化了矛盾。這中間還有一件事,太子找胤禛打招呼,胤禛雖然一臉為難,還是暗中將太子的幾個人欠的銀子緩一緩追討。但這件事,胤禛並沒有通知田文鏡。果然,魏東亭受到挑唆後,攀扯出了太子人馬,田文鏡立馬開始追查,使局勢更加混亂。

事實上,要辦成這件差事,必然會有很多的第二類人落馬,而這些人是康熙真正的鐵桿心腹,也是他的統治基礎所在,康熙肯定是不會同意的。正如鄔思道所料,當這些人直接去找康熙告狀的時候,康熙就動搖了,安撫了這些老臣,把期限放寬到兩年。表面上看,胤禛因為辦事操切,受到處罰,而事實上,他是這次追討庫銀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在追繳到部分欠銀的同時,康熙的聲名和威望沒有受到任何損害。胤禛成功做到了為康熙分憂。同時,他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孤臣,身邊沒有小團伙,讓康熙用起來更加放心。這件事使胤禛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為什麼康熙要整治老八,就是因為老八的身邊人馬太多了,已嚴重威脅到康熙的統治。

其次,隨著追討欠銀失敗,胤禛反而回避風險,能從這件事情中及時抽身而退。他如果處置了那批老臣,得罪了王朝統治的基礎,那麼皇位就連想也不用想了,只怕康熙也會放棄他。從這一點來說,追討欠銀失敗,反而給胤禛留下了退路。

第三,如果事情真辦成了,那麼胤禛就會在眾兄弟之中脫穎而出,再加上那個親王的爵位。到時候,他就成了眾矢之的,以後面臨的就是所有人的圍攻,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怕他早晚會被人揪住小辮子。追討欠銀失敗,受到康熙的怪罪,反而讓眾兄弟對他解除警惕,使得自己更加安全。

在追討欠銀的過程中,太子被逼得賣官鬻爵,這件事情最終被人捅到康熙那裡,康熙對太子極為失望。這一點胤禛事先不一定能想到,算是意外的一個收穫。因為“行事操切”,導致追討欠銀失敗,最多隻會被認為辦事不力。但同時,胤禛一心為公,肯幹實事的正面形象更加突出。不得不說,胤禛的心思真是伶俐透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從此件事情可以看出,康熙被譽為聖祖仁皇帝,絕非浪得虛名。

康熙對於雍正評價: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這句話內涵頗多。一方面體現了康熙對於雍正過往的評價,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此次辦事不力的批評。 過往評價是正面的,表達了康熙對於雍正不黨不爭,用心做事的認可。在康熙看來,不黨不爭,用心做事才是真正的精明。因為,康熙自己上位皇帝也是如此,儘管環境差距很大。

有了這個前提,康熙後面的批評才見份量:你這種精明人,怎麼辦出這麼糊塗的事情?

一是追比國庫欠款,難度之大,人所共知。區別對待,方是上策!

凡是難度極大的事情,處理方式肯定不能一刀切。而雍正採用的方式恰恰是一刀切,看似公平,但因太過武斷不近人情,導致無法有效落地。

鄔先生已經分析的很清楚,國庫欠款的人分為有錢不還、故意拖欠;假公濟私、牟利拖欠;眼紅他人、跟風拖欠;遭遇困難,不得不借等多種類型。雍正處理的時候就應該對症下藥,開出不同的處方。 有錢不還、故意拖欠者,可以查明實據,嚴辭訓戒,限期歸還,紀律處分; 假公濟私、牟利拖欠者,可以查明實據,移交刑部,嚴加審訊,罰沒贓款,以律定罪; 眼紅他人、跟風拖欠者,可以約談訓誡,警示指正,限期歸還; 遭遇困難,不得不借者,可以查明實據,約談摸底,減免部分或全部欠款,寬限期限,量情奪勢。

二是內外有別,皇家臉面還是要顧的,社會影響還是要考慮的。

國庫欠款為何如此嚴重?還不是皇家子弟帶頭借款,借而不還。此種風氣下,大臣們才敢跟風追進。但康熙並不想把此事捅個底朝天,那樣的話,皇家的威嚴何在?皇上的威信何在?你讓皇上在滿朝大臣們面前如何交代?更何況,皇室子弟已經涉及到了近親的阿哥們,甚至是未來的儲君太子。康熙以為雍正會有所區別,家裡事兒,關起門來家裡說,家裡解決。結果冷麵王雍正思想是超前的解放,居然一視同仁,一起搬到了朝堂上解決,皇家顏面大失。此事,雍正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私下密奏,將外臣與皇家國庫欠款分為兩類,一併奏報康熙,而不是捅破天。

說白了,康熙的批評含義是說:精明人辦了件不精明的事兒。


城市與地產


《雍正王朝》電視劇康熙皇帝懸重賞追繳朝廷官員欠款差事,眾位皇子深知康熙皇帝派下的這件差事難辦,搞不好還會得罪朝廷百官眾臣,因此,除四阿哥胤禛外,其他皇子都不願接手此項差事。唯獨四阿哥胤禛聽取自己的智囊鄔先生的意見接下了這份差事。結果由於追繳欠款過程中橫生枝節,追繳欠款一事失敗,未能達到預期結果,康熙皇帝對四阿哥胤禛說:“你一向以精明自詡……”,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理解:

首先,以四阿哥胤禛的“智囊”鄔先生的能力來說,鄔先生在勸說四阿哥胤禛接受這項差使前就預料到有可能完不成這項差使,但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要四阿哥胤禛以國家大局為重,通過追討欠款一項差事在朝廷百官中立威,康熙皇帝豈能不知,意在警示四阿哥。

其次,追繳欠款一事實為康熙皇帝對眾皇子和朝中百官的勢力的一次瞭解測試,從康熙對四阿哥胤礽的話中可以看到,康熙皇帝責備四阿哥雖然一向以精明自詡,但該做的準備沒做,該瞭解的情況沒了解,該緩的沒緩,導致追繳欠款失敗,一方面是告誡四阿哥對朝中局勢要有個全面瞭解,另一方面,康熙皇帝也通過追繳欠款一事深入瞭解到太子的不堪大用,瞭解到了八阿哥為首的幾位阿哥的私心所圖。



另外,康熙皇帝通過告誡四阿哥一事,表面是貶斥之意,暗裡卻含褒揚之心,畢竟在此前,四阿哥主持的賑災一事已顯示了他卓越的才能,在康熙眾皇子中嶄露頭角。


風輕雲淡51055


康熙說這話,證明除了江南籌款,以前雍正辦差過程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這次追討欠款失敗,康熙是有些失望的。雍正前面辦差一路順風順水,有點飄飄然了,沒有細緻收集資料,區別對待,各個擊破,而是一路平推,老實人給逼死了,真正有問題的卻逍遙法外。富商可以平推,官員則不同,他們是朝廷施政的倚仗,要嚴管,但是也不能搞垮,這個度要拿捏好,雍正工作沒有做好,康熙比較的不滿意,所以直接提出批評。


傻客氣


想要弄明白康熙皇帝的這句話,就要先弄明白,康熙皇帝安排胤禛追繳國庫欠款的真正用意何在?

《雍正王朝》之所以用幾乎一半時間放在康熙朝,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講述“九王奪嫡”事件,而追繳國庫欠銀就是康熙皇帝考察眾位皇子,尤其是皇四子胤禛的關鍵一局。

個人認為,《雍正王朝》中,胤禛在圓滿完成江南籌款任務,被康熙皇帝向“孤臣”方向培養時,就已經決定了皇位繼承人的人選,那就是皇四子胤禛。這也是《雍正王朝》為何以黃河決口、國庫嚴重虧空為考據的原因所在。

康熙皇帝想要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胤禛尚在回京途中,而且朝臣尤其是佟國維、馬齊等朝中重臣都向康熙皇帝推薦了皇八子胤禩,但康熙皇帝並未同意。他為什麼不同意,他在等,他在等胤禛回來,想把這項出力不討好的差事交給胤禛。

為什麼呢?

1、國庫虧空就是發生在皇八子胤禩掌管戶部期間,再讓他來追繳國庫欠銀基本等於白扯,最後的結果不過是又給了胤禩一個“假借賢明收買人心”繼後,而後無功而返。

2、康熙皇帝想要追繳國庫的心思絕對是發自內心,但他知道這裡面的困難重重,有皇親國戚、有重臣權臣、有滿洲貴族甚至皇子、皇太子都會牽扯其中,所以他只能委派一位不講情面、不問世故的“冷麵”皇子擔任這個差事才有可能將錢款追回。皇四子胤禛是最佳人選。

3、追繳國庫欠款更是康熙皇帝對胤禛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考察。當時的康熙皇帝寬仁為本甚至放縱臣下,這一點從朝臣向康熙皇帝哭述欠款難還時,康熙皇帝親自安撫並拿出大內銀子替大臣還款就能看出。他知道當時大清王朝的實際情況,“康熙盛世”只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虛晃罷了。所以,他要看看胤禛在繼承皇位以後,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如何整頓吏治、整頓官風,才能讓清王朝重新走向巔峰狀態。

4、最後一點最為重要,那就是康熙皇帝先要利用胤禛追繳欠款一事讓胤禛和太子胤礽之間撇開關係甚至把關係鬧僵最好。這樣一來,康熙皇帝就能放心大膽的廢黜太子,而不用擔心會牽累到胤禛。(注意:這和胤禛、胤祥在重新推舉太子人選時,依然推舉胤礽的做法,康熙皇帝大為讚賞並不同。康熙皇帝讚賞的並不是胤禛對太子的人臣之禮、兄弟之情而是讚賞他終於明白了自己心復立太子的真正意圖並不是想要傳承皇位,而是想要控制逐步白熱化的皇子奪嫡事件。)

明白了康熙皇帝的真正意圖,就能明白康熙皇帝為什麼以“你,一向以精明自詡”作為對胤禛追繳國庫欠款失敗的評語了。因為胤禛並沒有領悟康熙皇帝的真正意圖或者只看到了一部分。

1、胤禛聽從了太子的安排,將“太子黨”中欠款官員的名單抹去,沒有向其追繳。雖然不明就裡的田文鏡向“太子黨”集團開了刀,但這並未從根本上影響太子和胤禛之間的聯盟關係,這是康熙皇帝對其失望的原因之一。

2、胤禛在追繳國庫欠款的過程中,一味以“冷麵”、“毫無情面”、“嚴令”、“重罰”的手段追繳而並並沒有認真調查、認真分析後分類別、分對象、分情況的逐步追繳,也就是說胤禛全然沒有表現出自己的帝王心術和腹黑手段。康熙皇帝不免會對胤禛繼位以後的情況擔心,這是康熙皇帝失望的第二個原因。

雖然康熙皇帝對於胤禛追繳欠款失敗有些失望,但他心中似乎更堅定了將皇位傳給胤禛的想法,只是尚需磨鍊和捶打。尚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激發和刺激胤禛的帝王心術和腹黑手段,這也算是康熙皇帝為什麼在胤禛費力追繳國庫欠款以後,表面上似乎更認可胤禩的說法,對胤禩的提議一律贊同的原因所在。


正說清代十二朝


三點失敗原因.一、用人不當。在賑災時用田文鏡其得很好效果,是因為救的百萬災民,各種各級官員是不敢頂撞的。而在追繳國庫的事情上,各級官員是通過正常手續借到銀子,要根據各人的情況來對待的。二、沒能理解康熙讓他做“孤臣”的真正含意。自己太想做孤家寡人了,以至十三阿哥來找都回絕了。三、情報工作做的不紮實。情報做好了就知道該追誰的,誰那兒好追,誰確實沒有的緩一緩。

康熙為給雍正鋪路也是廢盡心血,批評到該查的查了嗎?能緩一緩的,緩了嗎?不能審時度勢,該辦的沒有辦。為了雍正大臣的命也是可以用的。


第一次學習努力


康熙是個及其聰明又有智慧的人。他實際上讓老四追欠款是一種試探和暗示。(1)看一看這些欠錢的官員,對還款的態度。(2)他想看一看老四的水有多深,他已經在心裡把老四定在儲君位置,看看將來君臨天下的能力。暗示什麼呢。1.他在提醒國庫空虛,欠款一定要收回,只是遲早的問題,再者就是砍斷了現在還向國庫伸出的手臂。2,他在提醒老四通過這件事情,做好日後對付這些官員的辦法。

這事情為什麼會失敗,是他自己本來就沒打算讓其成功。他以賢明仁慈為根本,不願在望西之年壞了名頭。再者就是有好多老臣和皇子不好辦。他始終認為這個事情要留給後君來做,一要給新君立威,二是一朝皇帝一朝臣,要換掉一些自己沒法動的人。所以,他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後面和稀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