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經歷安史之亂,唐朝中後期統治衰弱,直到滅亡並迎來五代十國的亂世。由於這段時期太過混亂,大量的史料缺失,以至於大量的經濟數據都是一片空白,最基本的人口數據都殘缺不全。

筆者之前三篇系列文章,陸續研究了唐朝前期的人口和耕地,以及不同時期的財政收入,本文將在前面研究基礎上,探究唐朝中後期至五代十國的真實人口數據。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安史之亂後的人口形勢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唐朝對全國的統治力大幅衰弱,此後再沒有全面的戶口統計,從史料記載的統計數據看,忽高忽低、波動太大,難以反映全國人口的真實情況。

失真的人口統計。平定安史之亂後,唐代宗廣德2年(764年)的戶口數據:戶籍293萬,人口1692萬,表面上比天寶15年的5292萬減少了2/3,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安史之亂雖然重創了唐王朝,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但還不至於造成2/3的人口損失,真實原因是大量州縣不申報戶口以及戶籍隱漏。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戶口統計不全是唐朝中後期的常態。以元和15年(820年)的戶籍資料為例,全國301個州府,只有169個州府有戶籍數據,而未上報戶口數據的132個州府在開元時期總戶數為161萬戶,連中央直接控制的淮南道都沒有相應的戶籍數據。

實際上,有戶口數據的州府也不一定是全面的,底下縣鄉也會存在漏報、少報的情況,畢竟古代不便,官府深入基層核實百姓戶籍是非常困難的,當中央政權力量不夠強大時,統計數據的缺失更會放大。例如同樣沒有遭到"安史之亂"波及的江西和浙江,江西在開元時期有35萬戶,到元和年間增長10%,至38.5萬戶,而浙江戶籍則從83.9萬戶減少到34.3萬,降幅達到60%。顯然沒有經歷戰火的江南地區,存在嚴重的逃戶、漏報和隱瞞戶籍的情況。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元和中興後,上報戶籍的藩鎮、州、府增加,中央控制的戶籍才重新增長。唐憲宗元和15年(820年)的戶數只有237萬,到了823年就增加到335萬,僅3年時間就增長了41.4%,顯然不符合人口的自然增長規律。是什麼原因造成公元820年後人口異常增長呢?因為唐憲宗李純採取了對藩鎮用兵的策略,817至818年陸續平定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819年宣武節度使韓弘歸順朝廷。此後,中央的直接控制區大幅增加,大量方鎮和州縣開始向朝廷申報戶口。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前面這些主要是闡明一個道理: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府權威喪失,藩鎮、府、州、縣都存在不報、少報、漏報、隱瞞戶籍的情況,史書記載"安史之亂後,唐朝只有1600餘萬人口"的說法是片面和錯誤的。

那麼安史之亂後,唐朝真實的人口是多少呢?

先看安史之亂的波及範圍。安史之亂是唐朝的分水嶺,國家經濟從興盛走向衰弱,政權從統一走向分裂,對唐朝乃至中國古代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只看對人口影響的話,安史之亂主要的波及範圍是河東道、兩都、河北道、河南道等北方地區,南方和四川地區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自然不會存在人口傷亡的情況。否則北方打仗損失了60%的人口,南方百姓正常生活也死了大量百姓,這不符合常理。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再看戰亂波及地區的人口變化。北方是戰亂波及地區,雙方直接交戰地區的死亡率極高,從河南道、關內道上報戶籍的州府情況看,河南道從87萬降為16萬,損失82%(仍有漏報的情況),關內道從68.6萬減到28.4萬,損失59%。再看全國重要府、州的人口比較,北方交戰的京兆府(長安)、河南府(洛陽、叛軍都城)、河中府、汴州都存在人口大量減少的現象,洛陽損失85%、汴州90%、長安33%。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如何估算安史之亂後的人口?北方、南方分別估算:1)北方整體都受到戰亂波及,直接交戰區甚至損失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隴右道因為"撤兵勤王"而徹底丟失。當然損失80%-90%的人口太過誇張,否則也不能組織三十多萬的大軍,因此假定北方人口損失率為50%;2)雖未受戰火波及,南方也不是完全不受影響,唐朝中央需要江南、淮南地區的賦稅用於平叛,因此百姓的負擔會加重,逃戶、客戶必然增加。賦稅加重,百姓過得不好,人口可能不增長甚至減少,假定南方人口保持不變。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約3576萬。以天寶元年(742年)的戶籍統計為基礎,戶籍人口5098萬,比天寶15年少200萬,4%的差異暫不考慮,其中:

1)北方,1521萬。原有492萬戶,人口3042萬,按50%折損率估算。安史之亂後,北方有戶籍246萬,人口1521萬。

2)南方,2055萬。戶籍405萬,人口2055萬。

因此,全國共有651萬戶,人口3576萬。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唐朝後期:戶籍人口約3500萬

主要探究"黃巢之亂"前夕的人口形勢,這段時間在憲宗、武宗、宣宗的努力下,國家大體平靜,雖然藩鎮割據,偶有爭端,並未出現大規模的戰亂,因此全國人口應該總體穩定,約3500萬,下面加以驗證。

從前面的表格可以看到,公元840年前後,唐朝中央已知的戶籍數約500萬,但各藩鎮、府、州、縣上報的戶籍仍存在少報、漏報的情況。然後此時盧龍、成德、魏博等河朔3鎮和淄青節度使重新反叛,戶籍自然不向朝廷申報,4個藩鎮在天寶年間的戶數約195萬。按人口損失50%估算,4大藩鎮安史之亂後的戶籍約98萬。因此,唐朝後期的戶數至少598萬,按照唐朝戶均5.7人計算,總人口3409萬,與上面估算的誤差約5%。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考慮逃戶及漏算,唐朝中後期人口約4600萬

筆者在文章《唐朝經濟研究之一:真實的人口數據》中,考究天寶年間的實際人口約6700萬,相較官方統計的5300萬,高了約30%。

我們結合官方數據,估算唐朝中後期的人口約3500萬,如果考慮逃戶和漏算的30%,則實際人口應該為4600萬。

唐朝末期:黃巢起義,人口損失50%,約2300萬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義,拉開了唐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接著878年的黃巢起義,更是掘開了唐王朝的墳墓。與安史之亂只波及了北方不同,黃巢起義將戰亂燒向了全國,除了原本藩鎮割據的河南、關中、山東等地,淮南、江南、福建、廣東、貴州、湖南等富裕的南方地區也都受到了起義軍蝗蟲般的掃蕩。黃巢率領起義軍攻克長安的時候,縱兵燒殺搶掠了4個多月,在流竄作戰期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對於抵抗的州縣,動輒屠城,福州、廣州等城市居民被屠戮殆盡。

黃巢起義是中國古代一次影響深遠的人口滅絕事件,估計人口損失約50%,因此唐朝末期的人口約2300萬。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五代十國:戰亂紛飛,人口停滯或減少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後,中國進入新的軍閥大混戰時期,短期的50餘年,北方先後出現5個短命朝代,南方也相繼誕生10個小國家。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五代十國,各國之間的戰爭不斷,比較大型的戰爭就有22起,小型戰爭更是不計其數。各大割據勢力為了擴大地盤,紛紛招兵買馬,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割據嶺南(廣東)的南漢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張遇賢起義,人數一度超過10萬。五代十國是一段混亂期,百姓生活艱難、流離失所,因此人口應該是不增長或者減少的。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如何估算五代十國的人口?史書沒有五代十國開始時的人口數據,相關史料也比較少,只能從北宋統一天下的記載中發現線索。根據《宋史》和《太平寰宇記》記載,北宋980年完成統一時,從全國各大割據勢力得到的戶籍為524萬。古代戶籍數據不是實時更新,像五代十國這種混戰期,可能10年都不重新統計戶籍,北宋拿到的戶籍都是極早的數據。因此,五代末期(960年)的戶數可以認為是524萬。

驗證:另外結合北宋983年的人口數據650萬戶,如果按9‰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反推,戶數約528萬,兩者相差不大,估算是靠譜的。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戶均人口按多麼估算合理呢?自"黃巢起義"至"朱溫篡唐",再到五代十國,天下紛爭80多年,百姓家庭必然殘缺不全,很難達到"五口之家"的理想模式。可以參照的歷史時期是唐朝初年,貞觀13年(639年)的戶籍為304萬,人口1235萬,戶均4.06人。因此按戶均4人計算,五代末期的人口約2100萬。

唐朝經濟研究之四:中後期至五代的人口探究

總結:安史之亂至五代,一個人口毀滅的黑暗期

安史之亂將強盛的唐帝國推向了深淵,導致國家損失了30%的人口,2100萬人死亡;唐朝中後期,經過代宗、憲宗、武宗和宣宗等皇帝的努力,國家人口保持在4600萬左右,但是"黃巢之亂"重新帶來了災難,導致了相對值50%、絕對值2300萬的人口滅亡。等到五代初期,全國人口只有2300萬,再經歷50多年的紛爭,北宋建立時,全國人口約210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