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中國疆土面積大嗎?為何?

千山萬水215610010


根本沒有的事。明朝時期中國的疆域面積非常小,遠遠到不了960萬。這是明朝無能、軟弱、廢物的體現。

明粉最會吹,但是一到疆域問題上就遮遮掩掩了。

在明粉的眼中,明朝吊打一切。但真實的明朝可不是這樣,真實的明朝是軟弱無能的。

最簡單的案例就是蒙古部族:

土木之變,明朝皇帝被瓦剌俘虜,甚至還被人家打到北京城下。

庚戌之變,被吹上天的嘉靖皇帝根本不敢喘大氣,緊閉北京城門,任由俺答汗在北京城外燒殺搶掠。

明粉吹大萌朝的時候,絕對不會告訴你這些。其實,即便是在最強勢的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戰績也是一般的,朱棣雖然號稱御駕親征,但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很強,根本就追不上對方。

再比如西域的問題。

宇宙帝國大萌朝始終都沒辦法突破嘉峪關的防線,對西域的察合臺汗國後裔沒有任何辦法,最終導致“關之西一民非民,尺地非土”。西域再次納入中國版圖,還是清朝完成的。

關於明朝的疆域,下面這張(清代)中國地理示意圖是最能詮釋的:

圖上的灰色部分是明朝疆域的基本盤,綠色、紅色、黃色部分是清朝增加的疆域。

明朝穩定的疆域只有兩京、十三布政使司。邊疆地區,包括東北三省、蒙古、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都不在範圍內。

總而言之,感謝清朝滅亡了明朝這個軟弱無能的垃圾時代。


HuiNanHistor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明朝時期中國的疆土是很大的,也有900萬平方公里。

國家的疆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並不能一概而論。

以滿清為例,滅亡的時候領土面積其實遠沒有今天中國這麼大。

為什麼?

第一,臺灣割讓給日本。

第二,西藏在英國扶持下脫離滿清控制,不受管轄。

第三,東三省一度被沙俄佔領,依靠列強分贓不均,沙俄才被迫撤退。

第四,新疆被阿古柏控制,依靠左宗棠力排眾議,自籌資金,抬棺出征,這才收復。

第五,外蒙古早已實際上獨立,內蒙的王公很多已經幾乎獨立。

這樣一算,滿清的領土面積為700多萬平方公里。

其中真正穩定的領土,只是長城以內的大約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並非滿遺吹噓的1000多萬平方公里。

中國奪回東三省、臺灣、內蒙古,完全是依靠抗戰勝利。

完全控制西藏、新疆則是靠解放軍的大進軍!

明代的穩定的領土,其實和滿清一樣,主要就是長城內的地區。


對於新疆

當時叫做西域,是瓦剌等遊牧民族控制。

明成祖時期,大明在西北最遠方向控制哈密,並在附近設置七衛。

不過,從嘉峪關向西到哈密,都是不毛之地,明軍只能勉強維持軍事運輸線。

然而,在明世宗嘉靖年間受到吐魯番、瓦剌等的數次攻擊,運輸運輸無法維持,被迫放棄,後退到嘉峪關。


對於雲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將雲南納入版圖,並在邊境上設置六個宣慰司,分別為車裡、老撾、八百大甸、木邦、孟養、緬甸。

這個6個宣慰司的面積超過了今天我國的邊境,包括緬甸北部地區。

到明末,隨著國家內亂,大明已經無法估計這些宣慰司,這些土司多向緬甸東籲王朝稱臣。

對於越南

明成祖時代,大明趁著越南內亂,一度完全佔領越南,建立交阯承宣布政使司,就是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

不過因為越南人不斷起兵反叛,在越南的統治維持了20年,最終放棄。


對於東北

大明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兩岸設置羈縻衛,並統合為奴兒干都司以控制遼東地區,勢力一度到達庫頁島。

明宣宗即位後,奴兒干都司於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廢棄,共持續25年。

但直到大明滅亡之前,大明仍然保持對遼東的控制,也就是遼東都司。

對於蒙古

大明多次對北元、韃靼、瓦剌用兵,擊斃北元殘餘勢力,在戈壁修建了四十多個衛所。明太祖和明太宗時期與北元、韃靼和瓦剌的邊界大致沿著陰山、大青山向東北至西拉木倫河一線。

但明代天氣逐步變冷,沙漠擴大,明軍被迫撤退回長城一線。


對於臺灣

元代對於臺灣控制形同虛設,而明代才真正將臺灣控制住,大家都知道鄭成功統治臺灣的故事。

可以說,明朝鼎盛時期,已經達到了997萬平方公里,直轄統治區也有400多萬平方公里,這其中包括當時的南京、北京,中國的13個省,還有長城以北的部分地區。


上面說了,領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大明是建立的蒙元領土的基礎上,確定了明朝的領土。可以說,蒙元對於中國的控制,對大明的領土是有很大貢獻的。

道理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大明奠定了當時的版圖,也沒有後來滿清在此基礎上的領土確定。因為大明垮臺以後,滿清繼承的領土至少有400多萬。

而實際上滿清滅亡交給中華民國的穩定領土,也只有這400多萬。


薩沙


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明初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後期因政治腐敗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明鄭結束。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範圍。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於中南半島設三宣六慰抵達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明成祖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長治久安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


鍾文豪歷史專欄


明朝時期中國疆土面積大嗎?

借用滿清所編明史來講;超大!並且這是滿清抹黑過的。

來看看明朝的幾個邊疆軍事機構;

幹難河衛;管理現蒙古國東部到貝加爾湖以北的廣大區域。

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烏思藏都指揮使司;管理今天中國西藏及其現在印度所佔藏區,另外巴基斯坦和印佔克什米爾在其管轄範圍之內。

三宣六慰管理範圍;現今緬甸大部,泰國部分,柬埔寨、老撾全部。

舊港宣慰司;管理今天菲律賓、印尼和其他南洋國家的大部。

奴兒干都司;治所在今天的俄羅斯阿穆爾河入海口。管理今天中國東北直至北冰洋範圍內的廣大領土。

亦力巴里衛指揮使司;管理範圍在今天新疆大部,包括今天中亞部分領土。另外越南在成祖時收復,宣宗時放棄,直到明世宗嘉靖時再次收復直至明亡。

如上所述;鼎盛時的大明王朝領土面積超過二千萬平方公里,相比於漢、唐、元毫不遜色。當然,比逼格、比領土,漢唐元明比滿清,一個真金子,一個狗卵子。





拖拖煤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明朝的領土是中國疆域最有爭議的!畢竟明朝領土跳躍速度太快。

咱們來看一看開國之君朱元璋時期的疆域。簡單的用這幾句話來概括,收復了漢人所有的領土,而且還繼續向外擴張,以下地圖不全。

首先咱們再看這一張圖。

這是永樂年間明朝最鼎盛時期的地圖,而且不光是領土上的,在影響力面前更是無法估量,這就得需要歸功於鄭和下西洋。明朝不光收復了故土,而且還把其餘的領土一一歸納到明朝的版圖中,非常的了不起。肯定不少人對上邊的地圖產生疑問,其實上邊是最正確的。首先看奴兒干都司,是屬於正兒八級的明朝領土,不過並沒有進行殖民,只是設立了行政機構,這就會導致不少人認為東北不屬於明朝,其實這是錯誤的。主要就是奴兒干都司屬於流放之地,去的人都是不光明磊落的人,比如罪犯和身份低賤的人去建設東北,所以就和蘇聯時期建設西伯利亞基本是屬於情況。而西藏也是基本這情況的。在永樂大帝朱棣在位時,擴展了中國的國土面積。中國以北直抵戈壁沙漠一帶,以東北方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等地,南部包括越南等地,據記錄,當時中國領土最大達1100萬平方公里。

下邊一張地圖基本就是明朝往後的所有地圖了,基本也就定型了。

由於明朝國力的衰弱,明朝開始採用收縮政策,將很多的地方棄用,因為國家真的沒有閒心去照顧這麼多的土地,國家的國庫每年都無法支撐這麼多的財政指出。只能放棄。這種情況是在朱瞻基以後所實施的。而後來也基本維持在35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種情況在大清入關以後,才有所改變。


鵬正


明朝時期的中國疆土並不大,其遼闊程度遠遠不如漢唐元清。今天,我們從它的政治,經濟,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去分析,究竟它為什麼小。

我們知道,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很長的統治時間的。而長的統治時間,會使得一個朝代的綜合實力,國土面積不斷髮生變化。(明朝國土面積最大時,大約為710萬平方公里,後來大縮水,變為350萬平方公里。)

現在,我們在主問題上再提出一個分問題:明太祖為什麼沒有拿下元朝的全部領土。

我們知道明太祖以前是做過乞丐的,做乞丐對他的性格影響特別大,他自尊感太強,自卑感太大,這樣的人他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的,對財富是有一定慾望的。所以,他應該是不會放棄對土地的爭奪的。之所以沒有拿下,那是因為元朝統治者是有計劃的退出中原的,他們保有大約10萬大軍的戰鬥力退回祖地蒙古大草原的。雖然中原無法繼續統治了,但保持一個割據勢力的實力還是足夠的。

(在朱元璋死後,大明的輪廓就已經大致勾勒出來了。)

國內外環境:各方面關係緊張複雜。如建文帝削藩,就帶來了朱棣造反、安南藍山豪族黎利十年抗明、1449年土木堡之變和瓦刺攻打都城、南倭北虜、庚戌之變、萬曆怠政、萬曆三徵(國力耗損巨大。)、東林黨之爭、齊楚浙黨和閹黨作亂、明末三案(滿朝士大夫相互侵軋)……

還有天災干擾,嘉靖關中大地震,明末天災:軍災、寒流、蝗災、瘟疫。特別是明末鼠疫和小冰期,搞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死亡率不斷增加,嚴重虧損了國力,根本沒有力氣用在擴張領土。

對外政策上明朝還實行海禁政策,根本就不利於本國經濟成長,還限制住了領海權的擴張。

總結:皇帝和藩王之間關係不融洽,國內黨派爭鬥劇烈,宦官腐蝕朝廷,外邦經常騷擾,天災人禍還有保守自封的政策。這些都是明朝國土面積小的因素。


應南辰


明朝時期的中國疆土面積差不多相當於現在中國的疆土面積,大概有1000萬平方公里左右,北可以到蒙古地區,南包括越南,西可包括吐魯番,東可以到朝鮮。到了清朝接手明朝的時候疆土面積略有擴大但明朝和清朝的疆土面積差距不大,如果不算上清朝的話,我認為明朝時期的疆土面積算是比較大的。

明成祖時期明朝最大疆域(1424年) 。

《明史·地理志》:“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1100萬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明朝在今藏、 青、 川西置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並分封闡教、闡化、輔教、贊善、護教五王;在今阿里和拉達克設有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封建古格等三王。明朝前期滇省轄境很大,在今國境外的有緬甸、木邦、孟養、大古刺、底馬撒等宣慰司在今緬甸境內,有老撾宣慰司在今老撾境內,有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國境內。

朱元璋不斷擴大疆土面積設置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

朱元璋率領軍隊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招撫女真部落,勢力一度達到黑龍江口與庫頁島。1409年設置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1434年廢棄,明朝軍隊全部退守遼東,將東北北部防務交與隸屬明朝的少數民族部族,至萬曆年間該轄區內衛所增加至384個。明末,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北部的統治,並進佔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及後來的李氏朝鮮,於明初大肆向北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

以上是個人的淺談,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斧正。


新一聊歷史


明朝時期,中國疆土面積,在大部分時間要小於今天的中國。

領土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明朝對於疆土的實際控制力,要超過元朝,但是低於清朝。終明一代,改土歸流從未停止。最終也是因為南方土司、西北起義軍與東北滿人三方聯合剿殺。

明代的穩定的領土,其實和滿清一樣,主要就是長城內的地區。

對於新疆

當時叫做西域,是瓦剌等遊牧民族控制。

明成祖時期,大明在西北最遠方向控制哈密,並在附近設置七衛。

不過,從嘉峪關向西到哈密,都是不毛之地,明軍只能勉強維持軍事運輸線。

然而,在明世宗嘉靖年間受到吐魯番、瓦剌等的數次攻擊,運輸運輸無法維持,被迫放棄,後退到嘉峪關。

對於雲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將雲南納入版圖,並在邊境上設置六個宣慰司,分別為車裡、老撾、八百大甸、木邦、孟養、緬甸。

這個6個宣慰司的面積超過了今天我國的邊境,包括緬甸北部地區。

到明末,隨著國家內亂,大明已經無法控制這些宣慰司,這些土司多向緬甸東籲王朝稱臣。

對於越南

明成祖時代,大明趁著越南內亂,一度完全佔領越南,建立交阯承宣布政使司,就是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

不過因為越南人不斷起兵反叛,在越南的統治維持了20年,最終放棄。

對於東北

大明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兩岸設置羈縻衛,並統合為奴兒干都司以控制遼東地區,勢力一度到達庫頁島。

明宣宗即位後,奴兒干都司於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廢棄,共持續25年。

但直到大明滅亡之前,大明仍然保持對遼東的控制,也就是遼東都司。

對於蒙古

大明多次對北元、韃靼、瓦剌用兵,擊斃北元殘餘勢力,在戈壁修建了四十多個衛所。明太祖和明太宗時期與北元、韃靼和瓦剌的邊界大致沿著陰山、大青山向東北至西拉木倫河一線。

但明代天氣逐步變冷,氣候變化,沙漠擴大,明軍被迫撤退回長城一線。

對於臺灣

元代對於臺灣控制形同虛設,而明代才真正將臺灣控制住,大家都知道鄭成功統治臺灣的故事。當然,此時,大陸已被大清佔據。鄭成功開疆,實為保命。

可以說,明朝鼎盛時期,已經達到了997萬平方公里,直轄統治區也有400多萬平方公里,這其中包括當時的南京、北京,中國的13個省,還有長城以北的部分地區。

上面說了,領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大明是建立的蒙元領土的基礎上,確定了明朝的領土。可以說,蒙元對於中國的控制,對大明的領土是有很大貢獻的。

道理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大明奠定了當時的版圖,也沒有後來滿清在此基礎上的領土確定。因為大明垮臺以後,滿清繼承的領土至少有400多萬。

而實際上滿清滅亡交給中華民國的穩定領土,也只有這400多萬。









當代曹植


在國家的歷史長河中,在國內公開發行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疆域圖(見圖一),這是明朝前期的疆域地圖。有了永樂帝的勵精圖治,明朝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的恢復和發展,到了明宣宗統治的時期已是國泰民安,他統治的時期是明朝政權最穩定的時期。



明朝前期疆域

由上圖可以看出,明朝前期疆域面積大約是1100多萬平方公里。 明朝前期疆域真是夠大了,給足了自尊感。明永樂帝在第二次北伐蒙古班師回朝在北京時說的,“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我們看到,明朝的這些疆域中,地域面積最大的我國東北及現俄羅斯遠東地區,青藏地區(包括不丹,克什米爾等),新疆哈密地區,都是羈縻統治區。分屬於奴爾幹都司、烏斯藏都司、西番五王駐地和哈密衛等。 所謂羈縻統治區,就是明朝中央政府不設正式的行政管理機構,委任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管理這些區域。



土木堡之戰後的年間,明朝對蒙古的邊界線後退,再加上失去河套地區,面積縮小如下 明朝中期的疆域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明朝東北羈縻地區(包括現今我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就與明朝脫幅了。另外,我國內蒙、新疆哈密地區、青海和甘肅部分地區、緬甸的許多地方也早已不屬於明朝。所以,此時明朝的疆域大約是不到570萬平方公里。



明朝後期疆域地區

要論疆域的實際控制和有效統治的版圖,唐朝最大,明朝次之,漢朝第三,滿清時期雖然乾隆時期保持了一段時間,但是控制手段基本都類似與科爾沁部落的同盟協議,並非直屬的行政無條件掌控。元朝97年,短命而亡。並沒有進行有效統治,遊牧特性就是如此,當搶奪地方財產之後,馬上就要轉往另外一地繼續搶奪,然後這個地方隨之被拋棄。


歷史的循環


 明朝永樂年間國土面積約達1000萬平方公里。

  據《明史·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