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為何要放棄皇位,扶持福臨當皇帝,真的是因為孝莊下嫁嗎?

蜜瓜醬


其實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就已經對皇位有了一定的興趣,只不過皇太極的至尊地位不可撼動,所以多爾袞只能在皇太極離世後有所行動。不曾想皇太極在五十二歲時突然暴斃身亡,這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是莫大的打擊,但是對於多爾袞來說,卻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在皇太極離世後,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其實應該是長子豪格,但是由於多爾袞的勢力比較強大,所以他也有資格來爭奪帝位。

但是這段歷史的結局卻是豪格和多爾袞都沒有機會繼承皇位,多爾袞還扶持年幼的福臨登基,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而選擇讓黃口小兒上位呢,這其中是否和孝莊太后有關?無論是在野史中還是在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關於多爾袞和孝莊太后情史的演繹,這段撲朔迷離的愛情故事也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謎團,如果說多爾袞與孝莊太后沒有私情,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會有扶持福臨登基的舉動,如果說他們有關係,但似乎又沒有真憑實據,所以關於他們二人關係的猜測一直都沒有間斷過。

在皇太極離世後,多爾袞是可以放手一搏去爭取皇位的,實際上多爾袞原本也是這樣計劃的,可是他的強勁對手豪格並不讓賢,豪格作為嫡長子,他的身份其實更有資格繼承皇位,只不過由於當時的清朝還沒有入關,所有的規矩還沒有制定好,一切都在摸索階段,皇太極生前不僅沒有選擇繼承人,也沒有公開表示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多爾袞才有機會鑽這個空子。當時多爾袞和豪格都有足夠強大的勢力和兵力在後方支持,所以一時間兩方力量僵持不下,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開始有人想要加入到這場政治角逐中,畢竟想要當皇帝的人不在少數,面對越來越混亂的皇位爭奪戰,多爾袞選擇退出,而且還扶持了福臨繼位。

其實多爾袞這樣做並不是完全出於他和孝莊太后之間的私情,他主要還是為了自己考慮,選擇福臨登基的好處非常多,首先福臨年幼,他登基後朝政會由多爾袞把持,多爾袞確實也達到了這個政治目的,福臨這個皇帝形同虛設,而多爾袞則掌握著實權。其次如果當時多爾袞冒然登基,名不正言不順,有可能招來群臣反對,被人冠以謀逆之罪誅之,多爾袞心裡也沒有100%的勝算,多爾袞自然就失去了掌握朝政的機會,所以當時多爾袞選擇扶持福臨登基完全是出於個人政治目的。


歷史課課代表


多爾袞也想要皇位,可形勢不允許,只能退而求其次。


突然出現的權利真空,大家都想躍躍欲試

皇太極生前沒有立儲君,而是以四王共同治理國政。等到皇太極去世,維持滿清統一的紐帶突然中斷,權利出現真空,統治集團需要尋找新的代理人。

議定新君時,豪格與多爾袞都是熱門人選,雙方各有優勢。

按照推舉制的原則,就能力、威望、實力與地位等因素而言,多爾袞應該當仁不讓。

可此時的情形,已經與皇太極上位時大不一樣,如今的大清不是當年的後金。在思想觀念、組織結構、決策與執行上,大清已經明顯漢化。為此,兩黃旗的大臣堅決要求立皇太極的兒子為新君。

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又兼具皇長子身份,使得他具備其他宗室所沒有的優勢。他的支持者之多,也是多爾袞必須顧及的力量。

還有一個對多爾袞不利的因素:兩黃旗的將士與多爾袞兩白旗之間曾有過裂痕,兩黃旗八大臣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具體的勢力對比

兩白旗全部擁戴多爾袞;兩黃旗中,有兩位重臣支持多爾袞;

豪格雖有身份優勢,卻只有七個牛錄是其嫡系部隊,加上擁戴皇子的兩黃旗八大臣,主力部隊還是不足兩個完整的旗;

手握兩紅旗的代善,態度模糊,很有可能只是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不願得罪人;

鑲藍旗的濟爾哈朗,牆頭草,一面表示支持皇子,一面表示要和多爾袞商量。

在這種實力對比中,各方都能感受到形勢嚴峻,都會產生投鼠忌器的心裡。多爾袞如果強行上位,一定會遭到強勁反彈,到時大清就會四分五裂。權衡利弊,多爾袞不敢冒險,轉而尋求與兩黃旗的合作。

無可奈何的妥協

皇太極去世後第五天,在新皇帝的推舉會議上,索尼與鰲拜首先提出,應該立皇子。多爾袞怒斥他們沒資格說話,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後,阿濟格與多鐸提議,應該由多爾袞沿襲大統。多爾袞沉默,沒有表態。

多鐸又說:“如果多爾袞不願意,就立我為皇帝,因為多鐸的名字出現在太祖遺詔裡。”

多爾袞立刻反駁:“太祖遺詔裡面也提到豪格的名字,不止你一人。”多爾袞的高明之處在於反駁多鐸時,也將豪格排除在外。

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讓代善當皇帝。”

代善立即表示:“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那肯定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長子,應該繼位。”代善這個表態很厲害,在不經意間“將軍”多爾袞。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難堪重任。”說完,便轉身離開會場,“定策之議,未即歸一”。

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開始躁動。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已經老了,早就不太過問國事了,現在哪還有精力管這事?”隨即起身離開,阿濟格見多爾袞繼位無望,也跟著離開了。

留在會場的多鐸不表態,濟爾哈朗也一言不發。多爾袞當機立斷表態:“大家說得很有道理,我也贊成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主動退出,就應該立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大,等他成年後再歸政。”

多爾袞的提議,滿足了多數人的意願,立即獲得通過。

孝莊在這個過程中有所行動,卻起不到決定作用。至於太后是否下嫁,缺乏史料依據。多爾袞放棄皇位,順治繼位,從根本上說,是滿清旗主王爺勢均力敵的產物。


秋媚讀史


顯然不是的!

多爾袞和孝莊之間的愛恨情仇野史上那是一大堆!

不過那畢竟是野史,不足為據!而且野史中孝莊下嫁這些事兒也是順治登基後,多爾袞當了攝政王,大權在握,搞出這麼一檔子事兒。

跟之前的皇位之爭關係不大!

其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形勢所迫!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是想玩兒兄終弟及這一出!

但是呢,情況不允許,因為他有個強大的對手,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

論資歷,他是皇太極長子,親王爵位,軍功赫赫。

論實力,他是正藍旗主,不比多爾袞的正白旗差多少,而且其背後的各方支持勢力,也不比多爾袞差。

眾所周知 ,清朝搞的是八旗制度,軍力都在八旗貴族手裡。

豪格握有正藍旗不必說,同時面對多爾袞,他還有著兩黃旗的支持。兩黃旗由於是皇太極所屬,一直在八旗中地位尊崇。這一次他們也是希望由皇太極的子嗣繼位,繼續保持其優勢地位。

這樣一來,豪格便有三旗在手,同時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也在暗地裡支持豪格,這就相當於半個清朝的力量。

而多爾袞呢?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鐸的鑲白旗;最後的兩紅旗在大阿哥代善手裡,此人暫時是保持中立態度。

所以局面對於多爾袞並不佔優,如果打起來,局面會很被動。

所以這時候的多爾袞,以退為進,推出了皇九子福臨,讓他來繼承皇位,同時以福臨年幼為由,推舉濟爾哈朗與自己一同輔助政。

這招不可謂不妙,福臨因為同是皇太極之子,他的出現,讓兩黃旗直接沒有了支持豪格的理由。而濟爾哈朗北推上了輔政的位置也不好明確的支持豪格。

如此一來,多爾袞反而佔據上風!

況且清朝畢竟出於上升期,不適合搞內訌,大家還是希望和平收場,豪格自然也沒了話說。

於是這就成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當然,大家疑惑的是皇太極那麼多兒子不選,多爾袞為何要選了皇九子。

是因為對莊妃的特殊感情嗎?我不否認這個說法,但是主要原因不在這兒。

主要是福臨的一個身份問題!

福臨他媽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其乃是來自蒙古科爾沁部落。當時科爾沁部落是清朝重要的盟友,後宮五大福晉有三位都是來自科爾沁部落。分別是中宮皇后哲哲、東宮宸妃海蘭珠、以及次西宮莊妃布木布泰,前面兩位分別是她的姑姑和姐姐,她們幾乎壟斷後宮的勢力。

子憑母貴,在皇太極的這些兒子裡面,出去早夭的,地位最高的就是福臨了,差不多算是嫡子了。至於豪格,他母親只是個繼妃,而且後來還被皇太極給休了。所以他的身份不咋樣。若不是軍功撐著,他連叫板的機會都沒有。

還好清朝不搞嫡長子繼承製,不然豪格根本就沒機會。

但是即使不看這出身,那也得看其背後的科爾沁部落啊,推選了福臨就相當於得到了科爾沁部落的絕對支持,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福臨當時年幼,易於掌控啊!

這才是多爾袞選擇福臨的最根本原因!


白話歷史君


皇太極去世已有五天了,而新君嗣位的大事還沒有最後的議定。哲哲皇后和莊妃商議後,發出懿旨敦促負責國務政事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禮親王代善加緊辦理。崇德乙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齊集崇政殿決定皇位繼承人。天剛剛亮時,多爾袞匆匆趕往三官廟,詢問索尼對皇位繼承人的意見。索尼答得直言不諱:先帝有許多皇子在,必立其一,別的我就不知道了。多爾袞聽後,心裡已涼了半截,要知道,這是盛京,沒有兩黃旗的支持,誰也別想繼承帝位。前面就是崇政殿,多爾袞抬頭看去,只見兩黃旗護軍已經彎弓搭箭,將崇政殿團團包圍。不遠處,大清門外,兩黃旗的大臣會集在那裡,手扶腰劍,面呈怒色!!多爾袞拾級而上,剛要入殿時,聽到身後有塞率的聲響,他一回首,只見莊妃一身縞素地站在殿角的白玉柱旁,她的身旁是剛剛六歲的福臨。多爾袞看了一眼皇嫂,眼晴突然一亮:立皇子,立皇子………,他在嘀咕著。崇政殿!肅殺的氣氛令人窒息!!兩派人員,截然分坐兩旁,劍拔弩張的氣勢一觸即發!代善,多爾袞,濟爾哈朗,豪格等親王們坐在上首。兩黃旗大臣鰲拜厲聲首發宏論:先帝有子,皇子繼位,天經地義!多爾袞聽了十分不滿,怒斥:諸王尚末發言,大臣有什麼說話資格?退下!!鰲拜心中十分不快。濟爾哈朗道:先帝有那麼多的皇子,到底立哪一位呢?阿濟格即刻站立直言:皇上本一國之君,必文武雙全,謀略蓋世者承當。當潮惟有多爾袞能相當擔任。多鐸立即附和:所言極是,睿親王多爾袞文有韜略,武能率兵征戰,立睿親王為君,是大清國之福。本是同根生,兄弟當然支持多爾袞為君哦。這時索尼再也忍不住了,立時反對:兩黃旗堅決不同意!有皇長子在,又怎麼能由睿親王繼位?鰲拜厲聲吼道:立皇子!我們這些人,吃的是先皇的飯,穿的是先皇的衣,先帝的養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如果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寧可一死,跟隨先帝。此時,宮外的兩黃旗人馬嘈雜聲也大起來,看這情形,若答應自己的兄弟與兩白旗大臣請求繼承皇位,勢必引發兵變,看來,只有先退,才能立起形象,想到這,多爾袞緩緩起身,直視眾人:我們本是兄弟,一族同胞,怎麼能自相殘殺呢?辦法總會有的,先帝屍骨末寒我們卻要血流大殿,對得起先帝在天之靈嗎?不錯,立皇子,但既然立皇長子豪格有人反對,我們不能再議別人嗎?一翻有情有理的話果然將眾人鎮住了。代善,阿濟格見狀,也相繼離去。大殿中,只剩下兩黃旗大臣和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三位親王。皇位啊,皇位!!多爾袞想,那是自己一直覬覦的目標,偏偏父皇努爾哈赤在活著.時沒有明示,被皇兄奪了去,而今皇兄仙逝,正是奪回來的天賜良機,可是偏偏又遇上勢力強於自己的豪格。這時,殿外的兩黃旗臣子們一齊高聲呼喊:立皇子!立皇子!!殿外的太陽正白花花地射下刺目的光亮,多爾袞知道,在這樣的烈日照射下,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必須找出一個方案,一個令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他踱步至殿門口,斜目,突然,大殿平臺的拐角處,一陣風起,颳起一朵自色的花兒,不用說,那是剛才莊妃娘娘失落於此的。差點忘了,多爾袞自責,真的是利慾薰心了嗎?何不讓莊妃的兒子福臨即位呢?他才六歲,對什麼還不明白,當他,由我輔政,不,再拉一個敦王之子的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就是這樣,大權還不是掌握在我手中,同時,還有機會出入宮室,和寡嫂莊妃娘娘親近親近,說不定莊妃對自己有情有義呢?於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形成了………。


茹叔敬


首先,多爾袞放棄皇位絕不是主動的,在權力尤其是皇權面前,沒有人能如此“高尚”,多爾袞也不能。

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猝然“駕崩”,他不僅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一觸即碎”的大明,還留下了一個僧多肉少、危機四伏的皇權攤子。幾大親王、郡王像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阿濟格甚至年輕的多鐸都有摻和的資格,而且還都有站到頂端的可能。但是,後來為什麼卻是六歲的福臨(順治)“勝出”呢?而多爾袞又為什麼能“心甘情願”地攝政呢?

一、形勢複雜。符合條件的繼承人太多而且成分複雜。看一下上面提到的幾個可能的繼承人就會發現,多爾袞在裡面,無論是年齡、資歷還是級別都不上不下,非常尷尬。從年齡來看,代善和濟爾哈朗最大,像代善已經六十好幾了。從資格上說,多爾袞還有點發言權,和代善他們都算是最早跟隨努爾哈赤創業的一代,還差點成了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的政治手腕更勝一籌)。從業績上來說,拜少數民族的傳統所賜,這群人自幼征戰,別說代善他們,就連多鐸和阿濟格這個年齡都已經是戰功卓著了,多爾袞的那點戰績不顯眼。所以,多爾袞在這場皇位之爭中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甚至還略處下風。以肅親王豪格為例,在女真八旗中,他位列戶部尚書,不僅是正藍旗統領,父親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正黃、鑲黃)也明確支持他,而多爾袞直接的支持者只有自己的兩白旗。所以,形勢不僅複雜,還對多爾袞不利。於是多爾袞決定……

二、曲線救國。位置雖然尷尬,但多爾袞還是決定逆勢而上。他制定了兩個計劃,一個是自己直接說了算(當皇帝),另一個是自己間接說了算(攝政),因為他也有自己的底牌。底牌之一,“兄終弟及”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合法繼承傳統。自己是大清奠基者努爾哈赤的嫡子(雖然列第十四),和皇太極同父異母,而且也曾被列為接班人,他爭皇位名正言順。底牌之二,豪格雖然具備以上優勢,但他卻有一個硬傷:非嫡長子,他的母親只是皇太極的一個側妃。而且,豪格有勇無謀,還易衝動,雖然有三旗在手,卻不知道如何搞聯合陣線,與支持者形不成鐵板一塊。底牌之三,皇太極嫡長子福臨。其母莊妃布木布泰為皇太極五正妃(“崇德五宮”)之一,極受寵愛。哪個母親不願意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所以多爾袞在和莊妃的交流和統一戰線建立上沒有任何問題。更重要的是,福臨時年六歲,放到現在連小學都沒上,箇中奧妙不言而喻。底牌之四,攝政,而且是聯合攝政。這是多爾袞的最後一步,而且也是加強保險係數的一步:如果他獨自攝政的話,那就是司馬昭之心,很容易遭到反對併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拉上了鄭親王濟爾哈朗——這樣不僅顯得民主,而且還拉來了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支持。

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新皇帝的選舉按照多爾袞的計劃一步步執行下來,豪格出局,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順治),多爾袞、濟爾哈朗聯合攝政。

最後,至於孝莊,即使和多爾袞的那點事是真的,對於沒接受過周、孔思想教育,而且習慣於“父死,子妻其後母”的少數民族來說,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中原民族少見多怪才導致大驚小怪!




彼岸歷史


公元1643年,皇太極實然薨逝,由於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在滿洲貴族中,一場皇位爭奪戰一觸即發。若依中國傳統皇位繼承古制,一是子承父位,一是兄終弟及,因此在皇太極死後,最有可能爭得皇位的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正值英年,史稱他容貌不凡,有弓馬才,且久經戰陣,功勳卓越,又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支持。多爾袞是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兄弟,雖比豪格小几歲,但戰功更加顯赫,地位比豪格要高,有正白、鑲白兩旗支持。努爾哈赤生前規定,只有八旗旗主才有選舉權,當時有資格選舉的有七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這七人當中,阿濟格、多鐸是多爾袞的親兄弟,自然支持多爾袞,阿達禮也站在多爾袞這邊。代善沒有表示,豪格僅得到濟爾哈朗的支持。可以看出,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多爾袞明顯佔了優勢。

皇太極死後第五日,多爾袞召集諸王議立儲君,索尼、鰲拜提議立皇子,被多爾袞叱趕出去,代善也表示應立豪格,豪格卻謙讓不從,說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阿濟格和多鐸支持立多爾袞,多爾袞也假意不肯接受。這時濟爾哈朗提議立福臨。福臨是皇太極子,才得五歲,豪格和多爾袞都同意了。

有野史說是多爾袞同意立福臨為帝,是因為與孝莊皇后的關係不尋常,其實以多爾袞的實力,要想當皇帝並非沒有可能,但他身為滿清貴族,就要維護滿清的利益,顧全大局,他明白到如果自己當皇帝,就不能使豪格及反對泒心服,一旦兵戒相鬥,必然會自相殘殺,造成內部分裂。他看到福臨尚小,由自己輔政,自己既可以得到實權,又避免了內部爭鬥,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應有的遠見卓識。


史上吹


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形式所迫。而扶持扶持福臨當皇帝,肯定跟孝莊下嫁沒有關係,頂多二人合謀促成了福臨繼位。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由於生前未下旨立儲,所以各旗主為了擁立誰繼位爭得不可開交。

當時有兩大勢力,一方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一方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二人都久經沙場,戰功卓著。

豪格的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藍旗外,還有他父親掌握的兩黃旗,以及鄭親王濟爾哈朗掌管的鑲藍旗。而且皇太極的二哥,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皇長子,理應繼承大統,所以他堅決支持豪哥。


而多爾袞這邊實力也非常強大,他本身是豪格的叔叔,身份地位高。他身後除了兩白旗支持,還有手握重兵的兩兄弟阿濟格和多鐸做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雙方實力不相上下,互不相讓。爭鬥充滿了火藥味,隨時都有擦槍走火的趨勢。朝中大臣們也憂心忡忡,怕事態惡化,發生兵變。

正當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皇太極手下的兩黃旗重臣以死相要挾:“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比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多爾袞對豪格本來就無必勝把握,而當前又出現這種狀況,多爾袞也害怕朝廷內亂,傷及大清根本,無奈只得妥協,接受了由皇太極兒子繼位的方案。


這個方案讓大清的第三股勢力看到了希望,那就是統治後宮的博爾濟吉特氏女人們。由於孝端皇后沒有子嗣,為了她們蒙古族的利益,她力推她妹妹孝莊的兒子福臨繼位。

而福臨繼位的唯一障礙就是豪格,於是孝莊暗中拉攏多爾袞,並以福臨年幼,由多爾袞攝政為誘惑。二人一拍即合,於是爭奪皇位的天平倒向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

1643年,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輔政,年號順治。


有不同觀點,歡迎留言區分享。梁姐,更多歷史,請關注花木童說史。


花木童說史


多爾袞為何要放棄皇位,扶持福臨當皇帝,真的是因為孝莊下嫁嗎?


崇德八年,52歲的皇太極突然暴斃,毫無徵兆,清廷陷入一片混論之中,圍繞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爆發了激烈的爭奪。

多爾袞對豪格!

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多爾袞根本沒有資格入圍,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皇太極死的太突然,沒來得及確立繼承人,雖然他一直想打破可汗選定的傳統作法——貴族共和制(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侄子都可以擔任可汗),把汗位傳給嫡長子豪格,但是嫡長子繼承製沒有確立,所以,貴族共和制還是被大家認可的。

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在兩個旗主弟弟的支持下,對汗位志在必得,而皇長子豪格戰功卓著,得到了皇太極二哥代善和兩黃旗大臣的擁戴,實力雄厚。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內,王公大臣們為爭奪汗位吵的面紅耳赤,崇政殿外,各旗士兵刀劍出鞘,將大殿圍得水洩不通,一場大戰隨時可能爆發。

面對大清分崩離析的危險,鄭親王濟爾哈朗提議,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大業,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這個提議既讓兩黃旗滿意,也讓多爾袞大權在握,皆大歡喜,最終6歲的順治順利登上皇位,即順治帝,福臨的母親即孝莊文皇后。

問題來了,多爾袞放棄皇位,並不是他沒有實力爭奪,他的突然退出,引出了一個清朝謎案,多爾袞是因為孝莊下嫁而放棄皇位的嗎?

其實,孝莊有沒有嫁給多爾袞都是一個問題?

孝莊13歲嫁給皇太極,成為莊妃,兒子福臨登基後,她被尊為皇太后,孫子康熙繼位,她被尊為太皇太后,這個女人機智過人,擅長謀略,頗具才幹,她兩次拒絕垂簾聽政,一生輔佐兩代帝王,成為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隨著6歲兒子福臨的登基,同時被推上歷史舞臺的,還有他的生母——孝莊太后。

多爾袞率軍入關,佔領北京,入主中原,平定天下,總攬朝政,位極人臣。此時,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消息,成為天下最大的緋聞,那麼,孝莊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呢?專家們對這件事分歧明顯。

認為孝莊下嫁多爾袞的人依據如下:

1、這是滿人的風俗。男人死後,妻子嫁給兄弟,甚至是子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滿人入關前,生活環境惡劣,一個家庭沒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無法生存,作為遊牧民族,天天為生計奔波,哪有功夫學習儒家思想,認為女人守節簡直是“資源浪費”,生存和繁衍才是正理,兄死娶嫂是很流行的風俗,完全沒有中原的貞節觀念,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人搶走幾個月後,又被搶回來,照樣當皇后;皇太極最愛的女人海蘭珠就是再嫁之婦,但並沒有人覺得她嫁過人而看不起她。

31歲的孝莊年輕寡居,嫁給32歲的小叔子,完全符合滿洲風俗。

2、福臨6歲繼位,孝莊帶著兒子孤兒寡母,政治上安全依靠多爾袞,一個年輕的寡婦,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委身於咄咄逼人的小叔子多爾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清宮檔案中,出現了“皇父攝政王”字樣,由此可以判斷出來,孝莊只有下嫁了,多爾袞才會被稱之為“皇父”。

4、順治的瘋狂報復行為,順治在漢人老師的教導下,開始覺得母親和叔叔之間的關係不符合君臣之禮,多爾袞剛死兩個月,順治就開始清算,定了多爾袞十大罪狀,並且挖墳、掘墓、鞭屍、砍腦袋,如此仇恨多爾袞,定是與逼迫孝莊下嫁有關。

5、支持下嫁的專家認為,明朝遺臣張煌言詩中所說“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就是描寫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隆重婚禮,也成了太后下嫁的最直接證據。

而持反對觀點的專家則認為:

1、張煌言為南明將領,率兵抗清數十餘年,且生活於南方,這種事多半是道聽途說,更多的是造謠汙衊,不足為信。

2、多爾袞之所以同意立福臨為帝,更多的考慮是立一個年幼的皇子為君,更加容易操控,而且生母的身份一定要尊貴才能服眾,孝莊出身於蒙古族,福臨是皇太極的兒子中,唯一具有蒙古血統的,福臨稱帝對於籠絡漠南蒙古非常有利,而且福臨作為皇太極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算是嫡子,所以,福臨是唯一的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

3、皇父這一稱呼在古代並不一定非得是父親,孟心史所言“皇父之稱,猶之尚父仲父,純為報功,不關瀆倫。”,所謂,皇父,是天下君父之意,滿文檔案顯示,子侄、大臣皆有稱呼皇帝為皇父的例子,順治尊稱多爾袞為皇父更多的是因為多爾袞居功至偉,多爾袞授意順治尊自己為皇父,是為了樹立個人的絕對權威,側面顯示了多爾袞視順治帝位兒皇帝。

4、多爾袞的夫人元妃去世,命令朝鮮進香,多爾袞的心腹、全權負責朝鮮事物的鄭命壽直言“在皇帝如母,差遣進香陳慰雲,則使名即同皇太后及皇后之喪。”,從中可以看出,孝莊非但沒有嫁給多爾袞,相反,多爾袞通過抬高自己妻子的地位來壓制孝莊。

雙方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很難推翻對方,對入關多年的清廷來說,逐漸接受儒家思想,如果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宮廷史書也不會記載,況且,順治一直生活在多爾袞的陰影之下,消滅多爾袞肉體的同時,一定會修改史書,打壓多爾袞的功績。

小編認為,以多爾袞的能力和野心,他絕對不是那種為了女人而捨棄皇位的人,之所以選擇福臨是他的無奈之舉,通過綜合考慮,在多種選項中,福臨才是最優的那一個。

我們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但二者之間有私情的可能性卻是極大的。這一點,從孝莊死後的遺詔中可以看出端倪。

孝莊的內心包裹的嚴嚴實實,不讓任何人窺探到她的秘密,直到臨終前,她才不得不對自己的歸屬做了交代。

據“太皇太后遺詔”記載,孝莊彌留之際,交代孫子康熙,皇太極陵墓安寢很久了,不要因為我而輕易啟動陵墓,我捨不得你們父子倆,就把我安葬在你父親順治的孝陵附近吧。

古人講究夫妻合葬,皇帝、皇后同陵同穴,然而孝莊“捨不得兒孫”的理由拒絕與皇太極合葬太過於牽強,我們知道,順治與孝莊關係不睦是不爭的事實,怎麼希望埋葬在順治墓地附近呢。

康熙對孝莊至孝,不敢違逆孝莊遺詔,但是,這樣的遺詔卻讓他非常為難,如果遵詔行事,違背祖制,如遵祖制,又違背孝莊遺詔,左右為難之家就一拖再拖,這一拖就是35年,直到康熙去世,孝莊也沒有安葬,雍正繼位後三年,才匆忙將孝莊葬在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

孝莊遺詔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她可能無臉面對皇太極才不得不做此決定。

多爾袞死了,孝莊也入土為安了,但是,幾百年來,圍繞二人的傳聞從來就沒有停息過。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這個問題應該拆分為兩個問題,一是多爾袞為什麼放棄皇位,而是讓順治帝上位。二是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了嗎?

兩個正常問題合併在一起以後,就變得不正常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兩個問題根本不在一個時間段,多爾袞為什麼放棄皇位,是在皇太極猝死以後到順治帝登基的時間段。

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也想當皇帝,兩個人不相上下,最後不想兩敗俱傷。只能退而求其次,誰也別當皇帝了,順治帝這個六歲小孩就上位了唄。

至於孝莊下嫁的問題,是在順治帝登基以後的事情了,兩者壓根不在一個時間段好不好!

關於孝莊下嫁的問題,清朝官方資料是沒有這回事的!畢竟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就算是真的有,人家會給你記載下來?

反正同時期的抗清英雄張煌言在《蒼水詩集》有句雲“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就是指太后下嫁這件事說的。

還有多爾袞由皇叔父攝政王成為皇父攝政王,也暗有孝莊下嫁他,成為順治帝的新父之意。

所以說有沒有下嫁呢,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宋安之


1643年9月21日,一邊是衰敗等死的明朝,一邊是蒸蒸日上的清朝。

但是,這個時候,清朝的領頭羊--清太宗皇太極突然死了,年僅51歲。怎麼辦?

如果放在明朝,皇長子繼承皇位,誰都不要爭。

但清朝是清朝,他們可沒有規定長子繼承的制度。誰來當皇帝?皇太極兒子一大堆,兄弟也一大堆,理論上都可以當新的皇帝。

有一派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當皇帝,而另一派支持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當皇帝。

支持豪格的人認為,皇位應當由先皇的兒子繼承,豪格已經成年,34歲了;支持多爾袞的人認為,當前情況下,應該有有勇有謀的多爾袞繼承皇位,大局為重。

當時的清朝只是佔領了東北,人口只有幾十萬,正規軍也就十幾萬,他們雖然人少資源匱乏,但是定鼎中原的夢想正在一步一步接近。明朝已經沒有救了,下一步就是要入關、入關,千載難逢的機遇,不可錯失。

支持多爾袞的人說,在這樣重大的歷史時刻,如果讓豪格繼承皇位,將會葬送我們偉大的事業和偉大的夢想。因為豪格的腦子不太好使,屬於有勇無謀的那種,豪格無力帶領我們完成祖先的夢想--入主中原。如果換做多爾袞繼位,假以時日,必能屯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支持豪格的人說,豪格雖然頭腦簡單了一點,但畢竟是先帝長子,是皇位第一合法繼承人,雖然腦子確實不太好用,但是有我等輔助,問題也不大。如果在先帝有兒子的情況下,捨去先帝的兒子而立先帝的弟弟為新皇帝,我們打死都不幹。

怎麼辦?既要讓皇位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又要發揮睿親王多爾袞的統帥才幹?

鄭親王濟爾哈朗說:既然是這樣,也好辦。

立先帝的幼子當皇帝,由我和多爾袞攝政,這既保證了皇位在先帝兒子手裡,又能發揮多爾袞的雄才大略,兩全其美。經過濟爾哈朗這麼一點撥,大家醍醐灌頂,一致同意。先帝皇太極的幼子中,莊妃的兒子福臨正好合適,一來只有他身上有蒙古血統,迎合皇太極滿蒙聯姻的一貫策略;二來年紀剛好,不大不小,5週歲,好控制,也能出席相關公務活動。

大事就這麼定了。定就定了,誰破壞誰被雷劈死。

這事和莊妃當然有關,因為她是蒙古族,她的兒子當清朝的皇帝有利於滿蒙合作。但是至於什麼下嫁不下嫁多爾袞的事情,真的與大局無關。

1644年三月,李自成打進北京,不久在山海關被多爾袞和吳三桂聯手幹掉主力,多爾袞率軍入關,開啟了清朝定鼎中原的大業,也奠定了清朝268年的基業。滿清上層當初的決策真是無比正確,若是換做豪格當皇帝,基本上做不到。

少數民族人少資源缺,為什麼能以少勝多?因為人家懂得協商、懂得妥協,知道選賢任能。這是優點,真的要好好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