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農人伯伯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好雨。意思就是清明時節天氣要晴朗,穀雨時節天氣要下雨。簡言之,清明要晴,穀雨要雨。

農村俗話諺語,特別是說氣象農事的,很有地域性,不同地域就有變化不同了,東與西不同,南與北也不同,北旱南澇,西高東低,耕作種養,氣候變化,乾溼冷熱差別都很大。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也是適合一些地域而已。我這裡多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也好,因為清明前後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忙時候。旱地種花生要趕在清明前,水田插秧要趕在清明前後插完,這都要雨水的。所以清明要雨也是合時宜的,穀雨有雨也好,晴也好了。

清明穀雨是24節氣中春季最後兩個,一個是陰曆三月的節,一個是中氣,太陽在春分越過了赤道,開始在北半球直射,已進入深春時節,氣溫大大回升,各地都進入春耕春鍾了,既要雨也要晴,各地所需有不同吧,靈活掌握下誤時就好。在兩廣地區,以春種說,清明雨,穀雨雨都好,在中原華中華東一帶,可能就是要清明晴,穀雨雨的。





樹德漢碩


這個俗話也印證了另一個農諺俗語“清明要晴、穀雨要雨”的必要性、重要性!


其根據與理由是:

清明前後,氣溫逐漸回升,利於越冬前的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已開始撥節孕穗和抽苔開花,天氣晴朗,春耕春種已開始,農民朋友們要利用這個有利時機,翻耕土地,種瓜種豆和種播春玉米、下紅薯種育苗等,天氣好才能不誤農時。

而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孕育了一個冬天的這些農作物,清明前後天氣長時晴好,氣溫就回升得快,“倒春寒”就不容易發生,從而能避免和減少“倒春寒”的惡劣天氣給這些農作物帶來的危害而造成糧食減產、減收,與此同時,天氣好,有利於噴灑藥物防治病蟲害,農作物的各種病蟲害自然也就會避免或減輕。



至於“穀雨不怕雨”,更是春播後的瓜、豆和玉米等,氣溫回升,而它們的生長得需要當然水份,下雨利於它們的出苗和生長得快,而小麥、油菜因為氣溫的上升,它們的灌漿、結莢此時更是需要充足雨水的滋潤而不用抗旱澆水,有利於小麥灌漿和油菜結莢的結實,一定程度上能確保越冬的小麥、油菜中、後期的正常生長而苗壯、齊穗、結莢好。


綜上所述,“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這句農諺也正是農人對春耕、春播和種植各種農作物的農諺總結,很是有道理!


老農話三農


清明和穀雨,是春天六個節氣中最後兩個,往後就是立夏,24節氣的名字是和農事活動中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的,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天氣變化,今天咱們就從農事活動,來看這句“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到底是何意。


清明不怕晴

這話的意思就是清明時節,不下雨比下雨好,有的地方也說成,“清明要晴,穀雨要雨”,為什麼要晴呢?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即是節氣又是節日的一天,從清明節來看,人們需要外出祭奠先祖,自然不希望下雨

我們村每年清明祭祖,都要整村人一起行動,村子雖然小,但也有100來號人,祖先的墳墓埋的到處都是,最遠的開車幾小時,最近的就在家門口,還有大半在山上,所以每年都分三路,老人小孩走家門口,年輕的走山上或者遠的一路。

去年我去了山上,恰好遇上大雨,山又深,那個遭罪啊,去的六個,全身都溼完,香紙也點不著,我記得特別深刻的就是有一個墳怎麼也找不到,山太深了,我們這隊領頭的老者,對著大概記住的方向就點了炮仗,嘴裡還唸叨,別怪子孫後代了,這雨實在太大。


從節氣來看,自古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俗語,也就是說,清明這段時間,是春耕播種的最佳時期,很多幼苗都需要種下去,如果下雨,雨水沖刷土壤,對還沒有生出新根的幼苗沒有好處,對播種也不方便,總不能冒雨去種吧?

綜上所述,儘管春雨貴如油,但清明時節,老百姓還是希望天晴,這就是清明不怕晴的由來。

穀雨不怕雨

穀雨為什麼要下雨呢?主要還是和農事活動有關,清明種下的“瓜豆”,到了穀雨,經過十幾天的生長,新根已經發芽了,幼苗到了旺長期,需要大量的水分,下雨自然能補充地裡莊稼所需,人們自然樂意見到。


穀雨過後馬上就是立夏,標誌著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下幾場穀雨,除了給地裡補水,也給一些水池注水,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季,縱然夏季少雨,也可以用穀雨存下來的雨水來灌溉,解燃眉之急,所以穀雨要下雨。

總結:由於24節氣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農村有關24節氣的老話和俗語特別多,這些老話和俗語是經驗的總結,到了今天,很多老話依然還是很有道理的。


農人解說


農村老話總所提到的清明和穀雨都是節氣的稱呼,清明是一年當中的第四個個節氣,而清明後的十五天就是穀雨節氣,古代人們發明了二十四節氣,並且在二十四節氣的發展中,人們根據節氣的氣象變化觀察總結出來很多天氣預測,這些氣象農諺大多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清明不怕晴:是說清明的時節,正是人們大量耕種的季節,所以一直有農諺指導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個時候如果大量的雨水會沖刷土地,導致植物種子被淹,苗也因為雨水問題而耽誤生長。

並且清明的節氣如果下雨,以後一段時間就會連續陰雨天,農諺“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再有清明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節氣和節日相交的日子,所以人們在清明節常常有祭祀祖先,上墳的習俗,從這方面來說,陰雨連綿不僅造成了上墳比較困難,也使人心情不愉快。所以人們說清明不怕晴。

穀雨不怕雨:二十四節氣中的產生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及南方地區,在穀雨的時節,南方大部分地區正是冬小麥處在拔節或抽穗階段,並且之前清明所種下的農作物已經出苗發芽,這個時候雨水的到來,可以讓農作物更好的生長。這樣一年才能有好的收成,很多農諺也反映了通過人們的多次觀察發現,如果穀雨要是不下雨的話,那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幹旱少雨。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農村老話“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是古代農民通過多年的觀察總結,來論證節氣的氣象變化和農作物生長之間的關係,並以此作為預測一件收成的經驗總結。

大家說“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這句話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有句俗語“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為大家解釋一下。

清明不怕晴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清明時節,天氣要天晴好出行去祭拜祖先。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即是節氣又是節日的一天,從清明節來看,人們需要外出祭奠先祖,自然不希下雨。

從節氣來看,清明這段時間,是春耕播種的最佳時期,對播種不利農民一年的收成都是從春耕開始,總不能冒雨去播種吧?

這就是清明不怕晴的由來。

穀雨不怕雨

穀雨為什麼要下雨呢?穀雨是在清明之後,清明種下的種子到了穀雨,經過十幾天的生長,新根已經發芽,幼苗到了旺長期,需要大量的水分,下雨自然能補充地裡莊稼所需。

穀雨過後馬上就是立夏,下幾場雨,除了給地裡補水,也給一些水池注水,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季,夏季少雨,也可以用穀雨存下來的雨水來灌溉,解燃眉之急,所以穀雨要下雨好。

有關24節氣也是由農村有關總結流傳下來的,,這些老話和俗語是經驗的總結,到了今天,很多老話依然還是很有道理的。

閱後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





用肉眼看世界


農村老話"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這句話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關於節氣的諺語,清明是24節氣中的一個節曰"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指農事活動中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天氣變化。



清明不怕晴 清明指的節氣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有的地方是“清明宜晴,穀雨宜雨”,為什麼要晴呢?清明節掃暮都是清晨和上午,人們需要外出祭奠先祖,不希望下雨能有好天氣。



穀雨不怕雨 穀雨在古代指導著農民耕種,象徵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

穀雨前後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髮育關係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



農村諺語"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是古人對春耕勞作觀察出的天氣變化對農作物關係很大,以上只是個人理解,如有不同觀點的請在評論區留言


榕樹下的山裡妹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清明節氣前後不怕天氣晴朗,穀雨節氣前後不怕下雨。春季的節氣是這樣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其中清明和穀雨是春天的最後兩個節氣,也是溫度回暖到夏季的時候,緊接著就是立夏節氣了。

“清明不怕晴”,清明節氣在春分之後,到了這個時候在農村裡面到處都是播種的場景,尤其是種瓜點豆,不是有一句俗語說的好嗎:“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農民們都害怕在種瓜點豆的時候天天下雨,雖然是春雨貴如油,但是在這個時間段內還是不要下最好。

其實氣候的安排也是非常符合農業生產需求的,到了這個時候春回大地,各種植物動物都是喜陽的,地裡面的小麥早就隨著太陽的光合作用形成了綠油油的一大片,像我們村子裡面的蔬菜大棚,到了清明前後,裡面的蔬菜已經這季快賣完啦,菜農們準備夏天的上市蔬菜育苗了。

田地裡,玉米、大豆、辣椒、茄子都已經點播上了,隨著忙忙碌碌的十幾天,時間也就不知不覺的進入到了下一個節氣。

“穀雨不怕雨”

,說的就是穀雨節氣是喜歡下雨的一個節氣。穀雨也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預示著“寒潮”的威脅將在今年就此打住,告一段落。穀雨的時候,地裡面的莊稼都已經播種完畢,瓜苗、豆苗都已經發芽,玉米也都已經長出了秧苗。

這個時候,正是農作物喜歡下雨的時候,所謂穀雨,就是要顯示出“春雨貴如油”的概念,讓農民們知道穀雨節氣的饋贈。

緊接著夏天的到來,氣溫又會上升一個高度,所以像小麥、稻米、油菜花這樣的農作物就到了包漿孕育的時候了,在穀雨節氣風調雨順,就會給這些農作物打下好的基礎,以便於在夏季的時候茁壯成長,為秋天的豐收夯實基礎。

節氣與農作物的播種生長豐收是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依存關係,這就是“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這句農村俗語的解釋。

這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大家一起說說三農的那些事兒!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寧寧說的話


清明穀雨是春季六個節氣中的最後兩個!至於為什麼說“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呢?我說一下個人看法: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就說了,大家都不喜歡清明下雨,影響心情!哈哈,開玩笑的,主要是清明放假了,我們要去掃墓祭祖,踏青插柳,有這些活動呢,下雨了怎麼辦呢,當然不怕晴嘍。

穀雨不怕雨呢,就是說呀,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了,是播種,移苗,埯瓜種豆的最佳時節了,而且,穀雨的到來呢,也意味著天氣漸暖,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了。穀雨過後夏天就來了,如果穀雨下點雨,我們可以存儲點雨水,便於灌溉呀!所以,穀雨不怕雨!

希望我們能英雄所見略同!!!

感恩遇見!祝您被生活溫柔以待!!!比心!


流年花花


我們這裡說的是:清明要晴,穀雨要淋,如果應驗了這兩句話,這年的莊家就能風調雨順,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這樣解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