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的時候,難道就沒有想過兒子們會造反?

南閣水哥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朱元璋有懷疑兒子們會造反過,但是不信心他們敢造反。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兒子們可能敢有造反的念頭,但是不敢有造反的行動。

一、朱元璋對待子孫後代是很優厚的,也是比較信任自己的子孫的

打個比方說,在明朝,朱姓子孫不用擔心餓死,因為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子孫像自己一樣捱餓,所以給朱姓宗室定了很高的俸祿。朝廷每年都得拿幾百萬兩白銀來奉養宗室,一個親王一年的俸祿是一個九品官員好幾百年的工資。此外,朱元璋前後將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都分為王,到全國各地區駐守,既是防止軍權旁落,也是對子孫的信任。作為一個和劉邦一樣出身草根,也實行分封子孫,不可能不知道劉邦分封后的“七國之亂”,但是朱元璋認為只要皇帝處理好宗室關係,這些封王就能“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他的行為是“頗殊古道”的。

二、朱元璋認為朱允炆繼承大統是非常恰當的

朱允炆是已故太子朱標的兒子,而太子朱標在朝廷和民間是很有威望的,就衝已故太子朱標的面子,很多人都會支持朱允炆。朱元璋是靠武力爭奪天下的,戰亂之後,天下的百姓都思歸安定。朱允炆和朱標一樣,很早就受到專門的培養,生性仁慈,繼位後是能讓百姓休養生息的。

當然,朱元璋也可以在自己的兒子裡選個繼承人,但是都有不合適的理由。完美的繼承人——太子朱標死了,而比較能幹的朱棣身份不行,選他會引起兄弟的爭奪,禮法上也說不過去——非嫡非長,賢也賢不到哪裡去、不好判斷。立其皇子,情況更糟。

三、朱元璋相信朱允炆能處理好封王問題

朱元璋第一次對分封諸王有所動搖時,是在撞見見朱棣對朱允炆很不屑時,雖然朱元璋大發雷霆,但是最後還是心軟放了朱棣,沒把他殺了,只是略施懲戒。直到他要死了,給朱允炆提出“讓叔叔們幫忙站崗放哨”的說法,朱允炆說了一句“要是叔叔們造反怎麼辦?”朱元璋才意識到,朱允炆的最大威脅不再是外患蒙元,也不再是國內的驕兵悍將,而是藩王!不過,他要死了,沒時間和精力再去處理了,就問朱允炆怎麼辦?朱允炆回答說:“以德懷之,以禮制之,再不行就把他廢了!”這是個不錯的方法,朱元璋表示認同,也就是說朱元璋相信朱允炆能夠處理好藩王問題。然而,他高估了朱允炆的能力和魄力,雖有百萬大軍加上雲南沐王府的幾十萬大軍(一直沒動),最終天下還是易主了!

四、朱允炆的昏招

第一個昏招就是朱元璋死後讓藩王都回去,不讓他們奔喪。既然要削藩,趁藩王們孤身到京城,只需幾個禁軍就能把那些威脅大的藩王拿下。之後找幾個藉口搪推一下就好了,把藩王都軟禁在眼皮底下。

第二個昏招,聽信齊泰、黃子澄等人之言,敲山震虎變成打草驚蛇。要拿下燕王等幾個大藩王,卻拿小藩王開刀,結果引起別人早做準備不說,大小藩王還聯合一起。客觀來說,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忠誠是沒問題的,但是斷事謀劃還是弱了點。

第三個昏招,既已派心腹去接管朱棣的兵權、行政權,就該將朱棣帶往京師,遠離他的勢力範圍。畢竟朱棣在北方經營多年,朝廷在短時間內是沒法消除他的影響的,他的地盤還是他做主的。這不,朱棣玩了一把裝瘋,就逆勢崛起。

第四個昏招是開戰前的多嘴。說什麼不好,非得發一個“勿使鄭負殺叔之名”的旨意!結果呢,前方的將士都不敢殺了朱棣,要不然朱棣何止頭七都過了,清明節都可以過了。既然是造反,反正都是要死的,在前線殺了和抓回來再殺有區別麼?朱棣打進南京可不會下一道類似“不要傷害我侄子”的旨意。

第五個昏招選用非人。看朱允炆的選將,徐達的兒子徐輝祖、武定侯郭英、長興侯耿炳文、鐵鉉、居庸等將領還是不錯的,但事實這幾個人都是不受重用和信任的。連雲南幾十萬邊軍一直都不動用,反而讓人外出招兵。一昧重用用李景隆,結果百萬大軍都敗光了。等到朱棣包圍南京時,朱允炆信任的這個大表哥李景隆卻直接開城門迎接朱棣,成了朱棣的開國功臣,太子太師,加柱國,位列群臣之首。


尋找不答應


朱元璋從一介布衣到建立大明王朝,是歷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分封皇子為諸侯王鎮守邊疆,並且節制那些參加北伐、西征和徵遼的那些將軍們,防止這些將軍們擁兵自立,俗話說: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朱元璋防住了大臣們造反,卻沒有防住兒子們造反,那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兒子們會造反呢?

個人覺得他沒有想到,主要從這兩個地方來看:

朱元璋遺照要求看

公元1391年閏五月朱元璋病重,臨終前留下遺照,其中一條是說:各皇子要留在封地,不要到京師來悼念他,《明史•高祖本紀》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臨終的朱元璋不讓各位擁兵的王爺進京,個人覺得目的是防止其它反叛勢力,趁他去世國家權力轉移的空檔,侵犯大明國土,並不是怕他們帶兵借弔喪的機會,帶兵進京爭奪皇位。

如果說朱元璋要是知道,在他死後他兒子會反其孫子朱允炆,依他對待造反者的殘忍勁,肯定會把他們殺了或者囚禁鳳陽,如有人告發晉王朱棡謀反,太子朱標哭了一大堆淚水,替晉王辯解,朱元璋才感悟放過晉王朱棡。《明史•朱標傳》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如果是在臨終前知道的,他更應該藉此機會將諸王爺招入京城,讓朱允炆把他們抓起來,或者說直接將他們扣在京城,這不比打仗來的快些,況且當時朱棣就在南京,聽到詔書後才沒有進城,如果朱允炆想抓住他當時就可以抓住。但朱元璋沒有這麼交代,他只是說詔令中沒有說事,讓大家按照詔令的精神酌情處理。

《明史•高祖本紀》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朱元璋為何選擇朱允炆而沒有選擇兒子

朱元璋培養朱標可以說是花了不不少心血,可沒有等到他去世朱標登基,朱元璋就先白髮人送黑髮人,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主標過世,同年九月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可以說朱標去世沒幾個月,就立朱允炆為繼承人,其有沒有想過在他兒子中找繼承人不知道,但是選擇朱允炆可以從這幾方面看,其一是孝順,

《明史•恭閔帝本紀》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朱允炆十四歲時父親朱標患病,他晝夜在身邊侍奉不離。可見朱允炆至誠至孝的心,

其二朱元璋與朱允炆的關係很好,《明史•恭閔帝本紀》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朱標死後朱元璋見到朱允炆說, 你真孝順,都顧不上想念我了,從談話中可見平常這爺孫倆的關係不錯,不然怎會開這準玩笑。其三朱允炆被立為繼承人後,得到了百官的認可,遺詔並讓百官齊心輔佐,沒有說諸王哪裡做的不好要怎麼懲處

《明史•高祖本紀》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說明選擇朱允炆符合朱元璋對諸君的要求

朱標與弟弟們關係好

都只知道朱生性仁慈,作為大哥他還經常替弟弟們在朱元璋面前為他們求情,《明史•朱標傳》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

這讓朱元璋舉得他們兄弟和睦,沒有像其它帝王家的子孫一樣爭權奪利,

朱元璋是個重兄弟情誼的人,他覺的他兒子們也是,所以立朱允炆其他皇子也會幫扶,況且朱元璋為了朱允炆和叔叔關係融洽,主動讓身為皇太孫的朱允炆給叔叔們行家禮,所有王爺今京都得如此。《明史•恭閔帝本紀》重定諸王見東宮儀制,朝見後於內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可見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的叔叔們認可他,下了不少功夫。自然認為他的兒子們不會造他大哥兒子的反。

這些王爺為何會造反

這些王爺在朱元璋時期還好,可當他去世後,這些王爺們就以皇親國戚的身份,開始在封地為非作歹,目無王法,《明史•成祖本紀》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為了防止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朱允炆聽取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開始削藩,引起了朱棣的不滿,,並以清除奸臣為口號開始擁兵造反,中途朱允炆兩次向朱棣求和不成,當攻到南京時朱允炆不想投降而縱火焚身,朱允炆的兒子都被貶為庶人最終絕後。朱棣對帶建文一朝的所有人都很殘酷,並沒有因為他大哥朱標對他們仁慈,而對大哥後人手下留情。


綜上所說,朱元璋是不知道他兒子們會造反,他要知道朱棣會這樣對待朱允炆,怎麼會在彌留之際,放任朱棣擁兵在燕京,他的兒子們這麼不服從朝廷王法,讓朱允炆難做,他又怎麼會放任諸王們在封地為非作歹。


麇子文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朱元璋傳位給孫子,絕對沒想到他的兒子們、那些藩王會造反鬧事。他臨終時看到孫子朱允炆也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了,可以當家做主了,況且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江山也穩固了,藩王們也規規矩矩了,那些耳後有反骨的大臣也清除的差不多了,由於自己深遠的影響,和自己設計的國家管理模式,孫子可以穩穩地坐江山。假如他預測到燕王造反,國家混亂,孫子朱允炆被燒死,怎麼會把燙手的山芋交給孫子呢?

凡是開國皇帝,都是了不起的人!都是文韜武略經緯天地的偉人,但是,偉人也是人,尤其是在老了以後,思想固化,思維僵化,以為自己這課大樹可以蔭及後世,自己說的話還管用,自己立下的規章制度還管用。

其實,別忘了,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死了,就是結束了,舊的結束,必將有新的開始!歷朝歷代都是一樣,無論哪個朝代,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儘管是子承父業,都會變化,只是變化大小而已。

朱允炆的悲劇,就在於朱元璋高估了自己,高估了朱允炆。


漫譚文史


沒有誰考慮,考慮造反有個前提,那就是有實力造反,你有實力,無論傳給誰,你都會造反的,而你沒實力,就只能老老實實的,

朱元璋的兒子們,有實力造反嗎?

很多人從結果看,當然有啊,你看燕王朱棣不是造反了嗎?

打個比喻。

你準備結婚了,你父母跟你說,“結了婚就好好過日子,你們是一家人,多為老公考慮。”,你點點頭。

你閨蜜對你說,“女人要多為自己考慮,要是你老公不要你了,你要能養活自己,結了婚自己多存錢,男人靠不住的”,

你聽了,覺得你閨蜜說的很有道理,於是按照你閨蜜說的做,最後果然離婚了,你會覺得你閨蜜很有先見之明,幸虧聽了她的吧?不然人財兩失。

朱允文就像這個閨蜜,他爺爺說他說了再多,他覺得朱元璋是老糊塗,不然怎麼會分封諸侯王呢?他認為那三個腐儒說的話才是真理,我一削藩他們就造反了。

其實呢,朱元璋分封的諸侯王,根本就沒有能力造反。

朱允文削藩,是大張旗鼓的同時削藩,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劉邦敢這樣削藩嗎?漢文帝漢景帝敢這樣削藩嗎?康熙倒是敢,結果呢?差點被打回關在了。

而朱允文削藩,他的叔叔們都束手就擒,有的甚至嚇得自焚,

燕王直接把幾個兒子送到南京做人質,如果不是偶然巧合,他的幾個兒子,包括他自己,當時就死在南京了。

如果這些諸侯王有實力造反,會這樣嗎?


中國通史視頻


朱元璋是一個擁有複雜性格特徵的人物。

歷史上有好多人不解,為何他會傳位給自己的孫子,而不是兒子呢?

先說一下朱元璋的兒子們。

朱元璋最長子朱標,性情溫和,為人敦厚,雖然軍事能力略有不足,但是後勤工作做的還不錯。做一個建功立業的帝王確實不行,但做一個守成之主還是綽綽有餘的。

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身有殘疾。不過,這個瑕疵,並不影響他今後他登基大寶。另外,朱元璋一心立朱標為太子,也並非就覺得朱標是最合適的人選。

原因無怪乎他是嫡長子,為人寬厚,沒有大錯。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古代,立長不立幼的思想,深刻的影響著各個中原王朝。

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因為朱標有個好兒子——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

俗話說隔代親,確實是這麼回事。君不見康熙為了弘曆能登基大寶,才將位置傳給胤禛,就是同樣的道理。

那麼朱元璋考慮過傳位給孫子,會導致兒子們的不滿嗎?

初期是肯定沒考慮的。畢竟那個時候朱標還在。不需要考慮傳位給孫子的問題。

只是可惜,朱標天生沒有皇帝命,自己老爸的能耐太強,待機時間又有點長,竟然沒有熬過一路從沙場過來的朱元璋。

那麼接下來朱元璋就要面對一個難題,是從兒子中另選太子,還是直接立孫子?朱元璋選擇了後者。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朱元璋的做法並無不妥。畢竟朱標作為太子,早已經深入人心。其他兒子對朱標也並無太多異議,畢竟他是長子,是老大,而且還不是鋒芒畢露,四處得罪人的那種。

而朱允炆作為朱標的兒子,本來就應該繼承大統,於情於理而言,都沒有任何的問題。當然,雖是情理之中,但一眾兒子自然也會有個別心思湧動的。

不過,當朱允炆被正式選定為下一任國家領導人,他那些叔叔們動的小九九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但是,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接受了這個現實,按部就班的各司其職。並沒有謀反的想法。然而,豬隊友伴身的朱允炆卻不消停。忘記了朱元璋臨終時的囑咐,急不可耐的就要消藩。結果自己皇位丟了不說,還弄丟了卿卿性命。


Crazy歷史


我是津城,我來回答。

當然想過,甚至在剛開始封王的時候就想過藩王勢大割據一方的問題,所以,朱元璋在分封藩王后,把對諸王的制約和管理也進行了規定,還把這寫入《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凡自古親王居國,其樂甚於天子。何以見之?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亞於天子,而自奉豐厚,政務亦簡。若能謹守藩輔之禮,不作非為,樂莫大焉。至如天子總攬萬機,晚眠早起,勞心焦思,唯憂天下之難治。此親王所以樂於天子也。 凡古王侯,妄窺大位者,無不自取滅亡,或連及朝廷俱廢。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禍;若王之失,亦有此禍。當各守祖宗成法,勿失親親之義。



在軍隊上,朱元璋規定,除了北部邊疆要塞的藩王可以擁有大量軍隊外,其他地方的地方軍隊不得過多。

在對地方的管理上,朱元璋規定,在王府以及王府莊園之外,藩王不得干預地方民政、財政,與地方行政機構不形成轄制關係。

在行動範圍上,藩王不得隨意進京,也不得互相串聯。

所以,朱元璋為了防止藩王造反,還是對藩王制定了約束,怎可奈,一切約束都是會改變的,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死後不久,朱棣舉兵靖難,奪取皇位。



知歷史,明興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歡迎大家隨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皇帝傳位給太子,太子病故又立皇太孫的,這個結局,歷史上都不美!

比如南齊政權,梁武帝蕭賾傳位給太孫蕭昭業,最後蕭昭業猜忌各位皇叔,讓他們隱退,圈禁或者殺了,最終,大權旁落堂叔祖蕭鸞,蕭鸞弒君自己做了皇帝,造成南齊皇權衰弱,蕭鸞在位時間過短,殺了蕭賾所有子孫,自己兒子太小,兄弟也少!最終南齊被推翻!

朱元璋立太孫,他的兒子都已成長封王,只不過朱棣勝出而已,幸好勝出了,否則朱允炆勝出,中央集權,一大批皇叔被殺或者圈養軟禁,或者降成侯,明朝也會成為短命王朝!

封建皇朝,最合理的還是清朝,不立長立賢,基本每個都不是昏君!


寒暑老翅


關於兒子會不會造反的事,朱元璋想過又能怎麼樣,他為了兒子朱標安穩繼位,已經把元老大臣們都殺光了,難不成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還要殺光自己的兒子嗎?

朱元璋殺大臣,情有可原,都是外人,而且還怕這些大臣們在他死後做妖造反,危害他兒子的統治,殺掉也就殺掉了,歷史最多評價他為薄情。


朱元璋要是為了孫子朱允炆,再把自己的兒子都殺掉,歷史會怎麼評價他,殺自己的親兒子,這是正常人能幹出的事嗎?


朱元璋本性自私,他可以殺掉大臣,因為他還能依靠自己散佈在全國的兒子們幫助統治國家,如果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們也殺掉,他靠誰作為統治基礎管理國家呢?

當時最現實的問題,功勳武將們都被殺掉了,如果朱元璋再把自己的兒子們也殺掉,誰去守衛北方的邊疆防衛蒙古人,所以朱元璋沒得選,他只能相信兒子們會幫助孫子好好統治大明朝。


這就是皇帝的無奈,他必須依靠一幫人去鎮壓另一幫人,這樣他才能統治安穩。朱元璋選擇依靠自己的兒子們,而不是那些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們,他既然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反悔,朱元璋到死都要支持自己的兒子。


西山講歷史


朱元璋當然想到過,就算他沒想過,明朝的文官們也會替他想到這事,並且朱元璋還為此殺過不少的官員,在朱元璋看來,這是挑撥在朱家子孫之間的感情。

當然,官員們提醒朱元璋,他可以殺,但孫子本人提出來,就不能不慎重對待了,朱允炆就曾經問過朱元璋如果自己登上帝位後,叔叔們造反該怎麼辦?

朱元璋反問朱允炆,那你覺得應該怎麼辦?朱允炆的回答是以仁義待之,給富貴,收兵權,如果叔叔們還有造反的心思,那就發兵討伐。朱元璋認可了這個方法。

朱元璋是搞軍事和政治的高手,他自己也不可能想不到兒子們會造孫子的反,但他卻因為一些原因沒有當回事:

第一:朱元璋是馬上皇帝,他希望繼承人是能經得起困難考驗的,他留給了朱允炆一個大大的江山,給了你全國的資源,給了你最大的名分,如果有人造反你守不住,那你就乾脆別做皇帝了,逃命去吧。

第二:朱元璋晚年是為了維護嫡長子繼承製才立孫子朱允炆做繼承人,並不是朱允炆有什麼特別的才華,真有藩王造反,反正都是朱家子孫,誰做皇帝還不是他朱元璋的種,誰有本事誰上位,皇位要做得穩,沒點手段哪能行?

第三:朱元璋分封兒子們到外地為王,甚至給了一些王爺們兵權,但他們的封地最大不過一城,以一城佔一國的難度得有多大?何況兒子們互相之間未必團結,一個兒子造反,在他封地旁邊的王爺們會不會阻攔?明朝的藩王造反其實難度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朱元璋其實已經給朱允炆都安排好了,享譽全國的大儒給他做老師,給他做輔臣,又是自己這個太祖皇帝親自指定的繼承人,全國兵馬在手,正常一點的皇帝都不會害怕幾個藩王叔叔,可人算不如天算,朱允炆上位後為削藩出了大昏招。

他在剛登上皇位沒多久,就迫不及待的削藩,而且手法遠不是他向朱元璋承諾的以仁義待之,反而極其粗暴,直接用錦衣衛出手,削去了好幾個王爺的爵位,還逼死了一個湘王朱柏,這樣的做法讓有兵權的藩王開始警惕。

在之後的靖難之役中,明朝所有的藩王全部站在了朱允炆的對立面,雖然只有燕王朱棣造反,可朱棣能憑藉一城硬抗朱允炆四年,除了戰鬥力靠譜外,朱棣封地周邊的藩王沒有幫助朱允炆平亂也是一大原因。

朱棣南征是連山東都沒有打下來過,在濟南碰的頭破血流,然後乾脆的輕騎南下,一直殺到南京城外,如果朱允炆沒有除暴的對待藩王們,那麼朱棣不可能拋開北京城直接南下,因為身後會到處是支持中央的敵人,可就因為朱允炆的愚蠢,朱棣是長驅直入,最終勝利。

朱允炆以全國之力敗給只有一城之地的朱棣,在政治上,軍事上都頻出昏招,比如給出徵的將士們下令不得殺掉朱棣等等,讓朱棣始終能保持滿血,迂腐至極,朱允炆最後的這個結局真就怪不得朱元璋。


種花家孤寡老人


朱元璋想沒想過兒子們會造反?感情上不相信,但理性上作為白手起家的偉大帝王。即使自己的兒子造反的情況他也應該有想過。

太祖(朱元璋)語太孫(朱允炆)曰:'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孫曰:'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無以易此矣'。

本文段選自《史竊》。我們從文段可以看出,即使朱元璋出於家庭親情相信他的兒子們不會造反,他立為皇太孫的繼承人也曾經直接提醒過他。而且朱元璋認可了朱允炆對付諸王的策略。

事實上,朱元璋作為社會底層跨越所有階層開創一代大一統王朝的著名政治家,其實對家庭親情看的很重。他的侄兒子朱文正反叛他,他恨鐵不成鋼處罰了侄兒子後。親自撫養朱文正的孩子並封為靖江王,終明朝276年世襲罔替。對侄子都這樣,更別說自己的兒子們。朱元璋為他們制定了豐厚的俸祿制度。削弱功臣之後把兵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們。希望諸王龔偉朱家江山,可以防備北方少數民族,也可以在中央政府被奸臣把持的情況下起兵靖難(這一條被朱棣利用)。

當然,一代雄主其實對諸王勢力的膨脹也是有所防備的。比如朱元璋在世時曾經減過一次諸王的待遇。諸王不得指派官吏,王府掌史由中央委派。諸王雖然可以自領衛隊。但畢竟人數有限,而且周邊衛所要接到皇帝命令才會配合諸王展開軍事行動。可以說朱元璋的分封。從財富上留給諸王比較豐富的物質財富。這作為一個窮苦出身的農民來說比較可以理解,從軍事上希望諸王作為屏藩王室的屏障,兒子作為出色的將領畢竟比外人來的放心。

但朱元璋留下的體制,其實完全可以保證諸王造反的可能性很小。因為諸王掌握的衛隊畢竟對於全國來說是少數中的少數。而且邊上還有中央派出的地方官員監督著。朱元璋還規定諸王即使要來中央述職也要一個一個的來,不許串聯,不許走親戚。連他老人家過世,都不讓諸王來京。就是怕諸王有聯繫,會對中央不利。

就這種局面,朱允炆都要被燕王朱棣反殺。這種事情朱元璋可想像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