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儿子们会造反?

南阁水哥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朱元璋有怀疑儿子们会造反过,但是不信心他们敢造反。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儿子们可能敢有造反的念头,但是不敢有造反的行动。

一、朱元璋对待子孙后代是很优厚的,也是比较信任自己的子孙的

打个比方说,在明朝,朱姓子孙不用担心饿死,因为朱元璋担心自己的子孙像自己一样挨饿,所以给朱姓宗室定了很高的俸禄。朝廷每年都得拿几百万两白银来奉养宗室,一个亲王一年的俸禄是一个九品官员好几百年的工资。此外,朱元璋前后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分为王,到全国各地区驻守,既是防止军权旁落,也是对子孙的信任。作为一个和刘邦一样出身草根,也实行分封子孙,不可能不知道刘邦分封后的“七国之乱”,但是朱元璋认为只要皇帝处理好宗室关系,这些封王就能“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的行为是“颇殊古道”的。

二、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继承大统是非常恰当的

朱允炆是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而太子朱标在朝廷和民间是很有威望的,就冲已故太子朱标的面子,很多人都会支持朱允炆。朱元璋是靠武力争夺天下的,战乱之后,天下的百姓都思归安定。朱允炆和朱标一样,很早就受到专门的培养,生性仁慈,继位后是能让百姓休养生息的。

当然,朱元璋也可以在自己的儿子里选个继承人,但是都有不合适的理由。完美的继承人——太子朱标死了,而比较能干的朱棣身份不行,选他会引起兄弟的争夺,礼法上也说不过去——非嫡非长,贤也贤不到哪里去、不好判断。立其皇子,情况更糟。

三、朱元璋相信朱允炆能处理好封王问题

朱元璋第一次对分封诸王有所动摇时,是在撞见见朱棣对朱允炆很不屑时,虽然朱元璋大发雷霆,但是最后还是心软放了朱棣,没把他杀了,只是略施惩戒。直到他要死了,给朱允炆提出“让叔叔们帮忙站岗放哨”的说法,朱允炆说了一句“要是叔叔们造反怎么办?”朱元璋才意识到,朱允炆的最大威胁不再是外患蒙元,也不再是国内的骄兵悍将,而是藩王!不过,他要死了,没时间和精力再去处理了,就问朱允炆怎么办?朱允炆回答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把他废了!”这是个不错的方法,朱元璋表示认同,也就是说朱元璋相信朱允炆能够处理好藩王问题。然而,他高估了朱允炆的能力和魄力,虽有百万大军加上云南沐王府的几十万大军(一直没动),最终天下还是易主了!

四、朱允炆的昏招

第一个昏招就是朱元璋死后让藩王都回去,不让他们奔丧。既然要削藩,趁藩王们孤身到京城,只需几个禁军就能把那些威胁大的藩王拿下。之后找几个借口搪推一下就好了,把藩王都软禁在眼皮底下。

第二个昏招,听信齐泰、黄子澄等人之言,敲山震虎变成打草惊蛇。要拿下燕王等几个大藩王,却拿小藩王开刀,结果引起别人早做准备不说,大小藩王还联合一起。客观来说,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忠诚是没问题的,但是断事谋划还是弱了点。

第三个昏招,既已派心腹去接管朱棣的兵权、行政权,就该将朱棣带往京师,远离他的势力范围。毕竟朱棣在北方经营多年,朝廷在短时间内是没法消除他的影响的,他的地盘还是他做主的。这不,朱棣玩了一把装疯,就逆势崛起。

第四个昏招是开战前的多嘴。说什么不好,非得发一个“勿使郑负杀叔之名”的旨意!结果呢,前方的将士都不敢杀了朱棣,要不然朱棣何止头七都过了,清明节都可以过了。既然是造反,反正都是要死的,在前线杀了和抓回来再杀有区别么?朱棣打进南京可不会下一道类似“不要伤害我侄子”的旨意。

第五个昏招选用非人。看朱允炆的选将,徐达的儿子徐辉祖、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铁铉、居庸等将领还是不错的,但事实这几个人都是不受重用和信任的。连云南几十万边军一直都不动用,反而让人外出招兵。一昧重用用李景隆,结果百万大军都败光了。等到朱棣包围南京时,朱允炆信任的这个大表哥李景隆却直接开城门迎接朱棣,成了朱棣的开国功臣,太子太师,加柱国,位列群臣之首。


寻找不答应


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建立大明王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分封皇子为诸侯王镇守边疆,并且节制那些参加北伐、西征和征辽的那些将军们,防止这些将军们拥兵自立,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朱元璋防住了大臣们造反,却没有防住儿子们造反,那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儿子们会造反呢?

个人觉得他没有想到,主要从这两个地方来看:

朱元璋遗照要求看

公元1391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重,临终前留下遗照,其中一条是说:各皇子要留在封地,不要到京师来悼念他,《明史•高祖本纪》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临终的朱元璋不让各位拥兵的王爷进京,个人觉得目的是防止其它反叛势力,趁他去世国家权力转移的空档,侵犯大明国土,并不是怕他们带兵借吊丧的机会,带兵进京争夺皇位。

如果说朱元璋要是知道,在他死后他儿子会反其孙子朱允炆,依他对待造反者的残忍劲,肯定会把他们杀了或者囚禁凤阳,如有人告发晋王朱棡谋反,太子朱标哭了一大堆泪水,替晋王辩解,朱元璋才感悟放过晋王朱棡。《明史•朱标传》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如果是在临终前知道的,他更应该借此机会将诸王爷招入京城,让朱允炆把他们抓起来,或者说直接将他们扣在京城,这不比打仗来的快些,况且当时朱棣就在南京,听到诏书后才没有进城,如果朱允炆想抓住他当时就可以抓住。但朱元璋没有这么交代,他只是说诏令中没有说事,让大家按照诏令的精神酌情处理。

《明史•高祖本纪》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为何选择朱允炆而没有选择儿子

朱元璋培养朱标可以说是花了不不少心血,可没有等到他去世朱标登基,朱元璋就先白发人送黑发人,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主标过世,同年九月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可以说朱标去世没几个月,就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其有没有想过在他儿子中找继承人不知道,但是选择朱允炆可以从这几方面看,其一是孝顺,

《明史•恭闵帝本纪》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朱允炆十四岁时父亲朱标患病,他昼夜在身边侍奉不离。可见朱允炆至诚至孝的心,

其二朱元璋与朱允炆的关系很好,《明史•恭闵帝本纪》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朱标死后朱元璋见到朱允炆说, 你真孝顺,都顾不上想念我了,从谈话中可见平常这爷孙俩的关系不错,不然怎会开这准玩笑。其三朱允炆被立为继承人后,得到了百官的认可,遗诏并让百官齐心辅佐,没有说诸王哪里做的不好要怎么惩处

《明史•高祖本纪》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说明选择朱允炆符合朱元璋对诸君的要求

朱标与弟弟们关系好

都只知道朱生性仁慈,作为大哥他还经常替弟弟们在朱元璋面前为他们求情,《明史•朱标传》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这让朱元璋举得他们兄弟和睦,没有像其它帝王家的子孙一样争权夺利,

朱元璋是个重兄弟情谊的人,他觉的他儿子们也是,所以立朱允炆其他皇子也会帮扶,况且朱元璋为了朱允炆和叔叔关系融洽,主动让身为皇太孙的朱允炆给叔叔们行家礼,所有王爷今京都得如此。《明史•恭闵帝本纪》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可见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的叔叔们认可他,下了不少功夫。自然认为他的儿子们不会造他大哥儿子的反。

这些王爷为何会造反

这些王爷在朱元璋时期还好,可当他去世后,这些王爷们就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开始在封地为非作歹,目无王法,《明史•成祖本纪》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为了防止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朱允炆听取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引起了朱棣的不满,,并以清除奸臣为口号开始拥兵造反,中途朱允炆两次向朱棣求和不成,当攻到南京时朱允炆不想投降而纵火焚身,朱允炆的儿子都被贬为庶人最终绝后。朱棣对带建文一朝的所有人都很残酷,并没有因为他大哥朱标对他们仁慈,而对大哥后人手下留情。


综上所说,朱元璋是不知道他儿子们会造反,他要知道朱棣会这样对待朱允炆,怎么会在弥留之际,放任朱棣拥兵在燕京,他的儿子们这么不服从朝廷王法,让朱允炆难做,他又怎么会放任诸王们在封地为非作歹。


麇子文史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朱元璋传位给孙子,绝对没想到他的儿子们、那些藩王会造反闹事。他临终时看到孙子朱允炆也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了,可以当家做主了,况且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江山也稳固了,藩王们也规规矩矩了,那些耳后有反骨的大臣也清除的差不多了,由于自己深远的影响,和自己设计的国家管理模式,孙子可以稳稳地坐江山。假如他预测到燕王造反,国家混乱,孙子朱允炆被烧死,怎么会把烫手的山芋交给孙子呢?

凡是开国皇帝,都是了不起的人!都是文韬武略经纬天地的伟人,但是,伟人也是人,尤其是在老了以后,思想固化,思维僵化,以为自己这课大树可以荫及后世,自己说的话还管用,自己立下的规章制度还管用。

其实,别忘了,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死了,就是结束了,旧的结束,必将有新的开始!历朝历代都是一样,无论哪个朝代,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尽管是子承父业,都会变化,只是变化大小而已。

朱允炆的悲剧,就在于朱元璋高估了自己,高估了朱允炆。


漫谭文史


没有谁考虑,考虑造反有个前提,那就是有实力造反,你有实力,无论传给谁,你都会造反的,而你没实力,就只能老老实实的,

朱元璋的儿子们,有实力造反吗?

很多人从结果看,当然有啊,你看燕王朱棣不是造反了吗?

打个比喻。

你准备结婚了,你父母跟你说,“结了婚就好好过日子,你们是一家人,多为老公考虑。”,你点点头。

你闺蜜对你说,“女人要多为自己考虑,要是你老公不要你了,你要能养活自己,结了婚自己多存钱,男人靠不住的”,

你听了,觉得你闺蜜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按照你闺蜜说的做,最后果然离婚了,你会觉得你闺蜜很有先见之明,幸亏听了她的吧?不然人财两失。

朱允文就像这个闺蜜,他爷爷说他说了再多,他觉得朱元璋是老糊涂,不然怎么会分封诸侯王呢?他认为那三个腐儒说的话才是真理,我一削藩他们就造反了。

其实呢,朱元璋分封的诸侯王,根本就没有能力造反。

朱允文削藩,是大张旗鼓的同时削藩,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刘邦敢这样削藩吗?汉文帝汉景帝敢这样削藩吗?康熙倒是敢,结果呢?差点被打回关在了。

而朱允文削藩,他的叔叔们都束手就擒,有的甚至吓得自焚,

燕王直接把几个儿子送到南京做人质,如果不是偶然巧合,他的几个儿子,包括他自己,当时就死在南京了。

如果这些诸侯王有实力造反,会这样吗?


中国通史视频


朱元璋是一个拥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历史上有好多人不解,为何他会传位给自己的孙子,而不是儿子呢?

先说一下朱元璋的儿子们。

朱元璋最长子朱标,性情温和,为人敦厚,虽然军事能力略有不足,但是后勤工作做的还不错。做一个建功立业的帝王确实不行,但做一个守成之主还是绰绰有余的。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身有残疾。不过,这个瑕疵,并不影响他今后他登基大宝。另外,朱元璋一心立朱标为太子,也并非就觉得朱标是最合适的人选。

原因无怪乎他是嫡长子,为人宽厚,没有大错。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古代,立长不立幼的思想,深刻的影响着各个中原王朝。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因为朱标有个好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俗话说隔代亲,确实是这么回事。君不见康熙为了弘历能登基大宝,才将位置传给胤禛,就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朱元璋考虑过传位给孙子,会导致儿子们的不满吗?

初期是肯定没考虑的。毕竟那个时候朱标还在。不需要考虑传位给孙子的问题。

只是可惜,朱标天生没有皇帝命,自己老爸的能耐太强,待机时间又有点长,竟然没有熬过一路从沙场过来的朱元璋。

那么接下来朱元璋就要面对一个难题,是从儿子中另选太子,还是直接立孙子?朱元璋选择了后者。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做法并无不妥。毕竟朱标作为太子,早已经深入人心。其他儿子对朱标也并无太多异议,毕竟他是长子,是老大,而且还不是锋芒毕露,四处得罪人的那种。

而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儿子,本来就应该继承大统,于情于理而言,都没有任何的问题。当然,虽是情理之中,但一众儿子自然也会有个别心思涌动的。

不过,当朱允炆被正式选定为下一任国家领导人,他那些叔叔们动的小九九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但是,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接受了这个现实,按部就班的各司其职。并没有谋反的想法。然而,猪队友伴身的朱允炆却不消停。忘记了朱元璋临终时的嘱咐,急不可耐的就要消藩。结果自己皇位丢了不说,还弄丢了卿卿性命。


Crazy历史


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当然想过,甚至在刚开始封王的时候就想过藩王势大割据一方的问题,所以,朱元璋在分封藩王后,把对诸王的制约和管理也进行了规定,还把这写入《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凡自古亲王居国,其乐甚於天子。何以见之?冠服、宫室、车马、仪仗亚於天子,而自奉丰厚,政务亦简。若能谨守藩辅之礼,不作非为,乐莫大焉。至如天子总揽万机,晚眠早起,劳心焦思,唯忧天下之难治。此亲王所以乐於天子也。 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或连及朝廷俱废。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祸;若王之失,亦有此祸。当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义。



在军队上,朱元璋规定,除了北部边疆要塞的藩王可以拥有大量军队外,其他地方的地方军队不得过多。

在对地方的管理上,朱元璋规定,在王府以及王府庄园之外,藩王不得干预地方民政、财政,与地方行政机构不形成辖制关系。

在行动范围上,藩王不得随意进京,也不得互相串联。

所以,朱元璋为了防止藩王造反,还是对藩王制定了约束,怎可奈,一切约束都是会改变的,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死后不久,朱棣举兵靖难,夺取皇位。



知历史,明兴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欢迎大家随手关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皇帝传位给太子,太子病故又立皇太孙的,这个结局,历史上都不美!

比如南齐政权,梁武帝萧赜传位给太孙萧昭业,最后萧昭业猜忌各位皇叔,让他们隐退,圈禁或者杀了,最终,大权旁落堂叔祖萧鸾,萧鸾弑君自己做了皇帝,造成南齐皇权衰弱,萧鸾在位时间过短,杀了萧赜所有子孙,自己儿子太小,兄弟也少!最终南齐被推翻!

朱元璋立太孙,他的儿子都已成长封王,只不过朱棣胜出而已,幸好胜出了,否则朱允炆胜出,中央集权,一大批皇叔被杀或者圈养软禁,或者降成侯,明朝也会成为短命王朝!

封建皇朝,最合理的还是清朝,不立长立贤,基本每个都不是昏君!


寒暑老翅


关于儿子会不会造反的事,朱元璋想过又能怎么样,他为了儿子朱标安稳继位,已经把元老大臣们都杀光了,难不成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还要杀光自己的儿子吗?

朱元璋杀大臣,情有可原,都是外人,而且还怕这些大臣们在他死后做妖造反,危害他儿子的统治,杀掉也就杀掉了,历史最多评价他为薄情。


朱元璋要是为了孙子朱允炆,再把自己的儿子都杀掉,历史会怎么评价他,杀自己的亲儿子,这是正常人能干出的事吗?


朱元璋本性自私,他可以杀掉大臣,因为他还能依靠自己散布在全国的儿子们帮助统治国家,如果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们也杀掉,他靠谁作为统治基础管理国家呢?

当时最现实的问题,功勋武将们都被杀掉了,如果朱元璋再把自己的儿子们也杀掉,谁去守卫北方的边疆防卫蒙古人,所以朱元璋没得选,他只能相信儿子们会帮助孙子好好统治大明朝。


这就是皇帝的无奈,他必须依靠一帮人去镇压另一帮人,这样他才能统治安稳。朱元璋选择依靠自己的儿子们,而不是那些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大臣们,他既然做出了选择,就不能反悔,朱元璋到死都要支持自己的儿子。


西山讲历史


朱元璋当然想到过,就算他没想过,明朝的文官们也会替他想到这事,并且朱元璋还为此杀过不少的官员,在朱元璋看来,这是挑拨在朱家子孙之间的感情。

当然,官员们提醒朱元璋,他可以杀,但孙子本人提出来,就不能不慎重对待了,朱允炆就曾经问过朱元璋如果自己登上帝位后,叔叔们造反该怎么办?

朱元璋反问朱允炆,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朱允炆的回答是以仁义待之,给富贵,收兵权,如果叔叔们还有造反的心思,那就发兵讨伐。朱元璋认可了这个方法。

朱元璋是搞军事和政治的高手,他自己也不可能想不到儿子们会造孙子的反,但他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当回事:

第一:朱元璋是马上皇帝,他希望继承人是能经得起困难考验的,他留给了朱允炆一个大大的江山,给了你全国的资源,给了你最大的名分,如果有人造反你守不住,那你就干脆别做皇帝了,逃命去吧。

第二:朱元璋晚年是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才立孙子朱允炆做继承人,并不是朱允炆有什么特别的才华,真有藩王造反,反正都是朱家子孙,谁做皇帝还不是他朱元璋的种,谁有本事谁上位,皇位要做得稳,没点手段哪能行?

第三:朱元璋分封儿子们到外地为王,甚至给了一些王爷们兵权,但他们的封地最大不过一城,以一城占一国的难度得有多大?何况儿子们互相之间未必团结,一个儿子造反,在他封地旁边的王爷们会不会阻拦?明朝的藩王造反其实难度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朱元璋其实已经给朱允炆都安排好了,享誉全国的大儒给他做老师,给他做辅臣,又是自己这个太祖皇帝亲自指定的继承人,全国兵马在手,正常一点的皇帝都不会害怕几个藩王叔叔,可人算不如天算,朱允炆上位后为削藩出了大昏招。

他在刚登上皇位没多久,就迫不及待的削藩,而且手法远不是他向朱元璋承诺的以仁义待之,反而极其粗暴,直接用锦衣卫出手,削去了好几个王爷的爵位,还逼死了一个湘王朱柏,这样的做法让有兵权的藩王开始警惕。

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明朝所有的藩王全部站在了朱允炆的对立面,虽然只有燕王朱棣造反,可朱棣能凭借一城硬抗朱允炆四年,除了战斗力靠谱外,朱棣封地周边的藩王没有帮助朱允炆平乱也是一大原因。

朱棣南征是连山东都没有打下来过,在济南碰的头破血流,然后干脆的轻骑南下,一直杀到南京城外,如果朱允炆没有除暴的对待藩王们,那么朱棣不可能抛开北京城直接南下,因为身后会到处是支持中央的敌人,可就因为朱允炆的愚蠢,朱棣是长驱直入,最终胜利。

朱允炆以全国之力败给只有一城之地的朱棣,在政治上,军事上都频出昏招,比如给出征的将士们下令不得杀掉朱棣等等,让朱棣始终能保持满血,迂腐至极,朱允炆最后的这个结局真就怪不得朱元璋。


种花家孤寡老人


朱元璋想没想过儿子们会造反?感情上不相信,但理性上作为白手起家的伟大帝王。即使自己的儿子造反的情况他也应该有想过。

太祖(朱元璋)语太孙(朱允炆)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孙曰:'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无以易此矣'。

本文段选自《史窃》。我们从文段可以看出,即使朱元璋出于家庭亲情相信他的儿子们不会造反,他立为皇太孙的继承人也曾经直接提醒过他。而且朱元璋认可了朱允炆对付诸王的策略。

事实上,朱元璋作为社会底层跨越所有阶层开创一代大一统王朝的著名政治家,其实对家庭亲情看的很重。他的侄儿子朱文正反叛他,他恨铁不成钢处罚了侄儿子后。亲自抚养朱文正的孩子并封为靖江王,终明朝276年世袭罔替。对侄子都这样,更别说自己的儿子们。朱元璋为他们制定了丰厚的俸禄制度。削弱功臣之后把兵权交给自己的儿子们。希望诸王龚伟朱家江山,可以防备北方少数民族,也可以在中央政府被奸臣把持的情况下起兵靖难(这一条被朱棣利用)。

当然,一代雄主其实对诸王势力的膨胀也是有所防备的。比如朱元璋在世时曾经减过一次诸王的待遇。诸王不得指派官吏,王府掌史由中央委派。诸王虽然可以自领卫队。但毕竟人数有限,而且周边卫所要接到皇帝命令才会配合诸王展开军事行动。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从财富上留给诸王比较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作为一个穷苦出身的农民来说比较可以理解,从军事上希望诸王作为屏藩王室的屏障,儿子作为出色的将领毕竟比外人来的放心。

但朱元璋留下的体制,其实完全可以保证诸王造反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诸王掌握的卫队毕竟对于全国来说是少数中的少数。而且边上还有中央派出的地方官员监督着。朱元璋还规定诸王即使要来中央述职也要一个一个的来,不许串联,不许走亲戚。连他老人家过世,都不让诸王来京。就是怕诸王有联系,会对中央不利。

就这种局面,朱允炆都要被燕王朱棣反杀。这种事情朱元璋可想像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