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忍者成大事

善忍者成大事,似乎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先看三則故事。

第一則:勾踐臥薪嚐膽

善忍者成大事

臥薪嚐膽這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一個典故,我們都為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的勇氣所折服。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兒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趁著越國國喪之際,決定發兵攻打越國。他手下的大將伍子胥覺得趁著人家辦喪事的時候興兵動武,不太合乎道義,就上諫勸阻。

闔閭不以為然。

他說:"我如今年歲也不小了,我要趁著自己還有一些潛力的時候,幫我兒子夫差消滅一個對手。"

吳軍浩浩蕩蕩殺到越國,越王勾踐趕緊起兵相迎,兩軍對壘,幾次交鋒,難見分曉。闔閭身經百戰,經驗十足,他見勾踐年輕氣盛,就命令兵士守護不出,以待時機。

久攻吳軍不下,越王勾踐十分焦急。這時,他採納了謀士的推薦,把軍中的三百名囚犯帶到陣前,一百人為一排,一共三排,赤裸上身,手持利劍,直對吳陣,而他們偃旗息鼓,悄無聲息。只見第一排為首的那個囚犯跨出隊伍,大步走到吳軍面前,喊道:"我主越王得罪上國,我等願為越王請罪。"說完,他把劍往脖子上一橫,自刎而死。

之後,第二個又走了上來,情形和先前一樣。

吳軍的將士從未見過如此稀罕的事,真是又吃驚又好奇。他們瞪大眼睛看著,手中的弓矢鬆弛了,干戈也垂了下來。

第三個,第四個……一個時辰過去了,吳軍陣前倒下了幾十具屍首。

就在吳軍變得疲憊而懶散的時候,突然天降霹靂,原來,是越軍的戰鼓擂響了!心中充滿憤怒的越國兵士如下山猛虎一般,眨眼之間衝入吳陣,吳軍措手不及,頓時大亂,吳王闔閭也受了重傷,不久死在了撤退的路上。

他臨死的時候說:"告訴夫差,必須要為我報仇!"

吳王闔閭死後,夫差繼位。他為了不忘記父親的遺囑,讓人每一天提醒他幾次。一早起來,他的手下就會大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死了你父親嗎?"

夫差垂淚答道:"不敢忘!"

他讓伍子胥和伯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

兩年過去了,吳王夫差認為時機已經到了,就親自率兵去攻打越國。消息傳來,越王勾踐趕緊召集軍隊,要先發制人,在吳軍還沒有打進來的時候,去討伐吳國。

越王勾踐的手下,有兩個賢能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范蠡勸諫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一次決心報仇,來勢必然兇猛。大王要堅守城池,不能與之交戰。"

勾踐不聽。

結果,兩軍在太湖一帶打了一仗,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只帶了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山躲了起來。

他對范蠡說:"當初沒聽你的話,結果落到這天這般田地,此刻該怎樣辦呢?"

范蠡說:"為了東山再起,此刻只能卑躬屈膝,用盡一切手段向吳王求和。"

勾踐想一想,點頭答應了。

經過一番商議,他們定下計策,決定先派文種攜帶厚禮,直奔伯的大營,去賄賂這個貪財好色的小人。文種來到伯的營帳,做出卑微的樣貌,獻上禮單,並低三下四地說:"只要您促成和約,越國君臣將永遠不忘您的恩德,今後凡有貢獻,先送您,後送吳王。"

伯見禮單上既有黃金美玉,又有妙女曼娘,心裡早垂涎三尺了,再聽文種的話,覺得十分受用,就答應給文種引見吳王,並把求和的事應承下來。

經過伯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勾踐求和的請求,但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勾踐夫婦要到吳國去做他的奴僕。

文種回去把這些狀況講給勾踐聽,事已至此,勾踐只能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了。

善忍者成大事

在吳國,勾踐和夫人每日給夫差餵馬,范蠡也跟著一齊勞作。他們擔水切草,除糞刷馬,沒有一絲怨恨之色,沒有半點嘆息之聲。夫差幾次派人偷偷地窺視他們,所見到的情景都是一樣的,就以為勾踐真的喪失了復國之志。

三年之後,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服於他,便放勾踐回越國去了。

勾踐回到越國之後,立志要報仇雪恨。他搬進簡陋的房子,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褥子。他還在吃飯的地方掛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先嚐一嘗苦味,然後再問自己:"你忘了會稽之辱了嗎?"

勾踐"臥薪嚐膽",唯恐自己消磨了志氣。

勾踐還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和普通婦女一齊織布,以鼓勵生產。

上一次的戰爭中,越國的青壯年死了不少,還有一些被吳國擄去當奴隸,所以,人口大大減少。勾踐制定了幾條獎勵生育的辦法,鼓勵青年男女多生孩子。他用文種管理政事,用范蠡訓練人馬,越國上下萬眾一心,都想讓國家快點強大起來。

為了削弱夫差的鬥志,越王勾踐手下的兩個大臣文種和范蠡想了不少辦法。他們勸說勾踐向吳王夫差進貢美女,結果勾踐採納了他們的推薦,派人在苧蘿山找來一位美人西施。范蠡親自把西施送到吳國去,吳王夫差一見西施,果然大喜。自此,每日與西施沉迷於後宮,對朝政也不怎樣關心了。

有一年,文種到吳國去,對吳王夫差說,越國鬧了饑荒,百姓無糧,想向吳國借一百石糧,過了年歸還。因為有西施在一旁幫著說話,夫差很痛快地就答應了。第二年,越國獲得大豐收,文種親自把糧食給還了回來。

吳王夫差十分高興,抓一把越國的糧食看一看,發現粒粒飽滿,就說:"越國的糧食比我們的好,把這一百石糧食當成種子賣給老百姓吧。"

他哪裡明白,這些糧食是蒸熟了又曬乾的,種到地裡怎樣會發芽呢?

原來這是文種的一條計策。

結果,這一年,吳國鬧了大饑荒。

勾踐聽說吳國鬧饑荒,便想趁機發兵。可文種對他說:"吳國的國力還在,我們不能輕舉妄動。另外,伍子胥還在,得設法除掉他。"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要去攻打齊國,伍子胥極力勸阻,但吳王夫差沒有聽他的話,領兵去了,而且打了勝仗回來。眾臣都來道賀,只有伍子胥不但不賀,反而批評說,這是小便宜,不足一佔,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大患。吳王夫差十分生氣。伯收受了越國的賄賂,自然向著越國說話,所以,常常與伍子胥發生爭執。所以他也厭惡伍子胥,便在夫差的面前說盡了伍子胥的壞話。

最終,夫差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寶劍,讓他自殺謝罪。

伍子胥拔劍大笑,說:"我死後,必須要挖出我的眼睛,放置在吳都的東門上,讓我看一看越國的軍隊是怎樣打進來的……"

伍子胥死後,伯做了太宰。

這時,勾踐問范蠡:"這回能夠出兵了吧?"

范蠡搖搖頭,說:"還不能夠。"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上,到黃池,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封丘縣西南一帶,與中原的諸侯們會盟。這一下,吳國的國內變得十分空虛。越王勾踐集中了訓練有素的兵士,一氣攻下了吳都姑蘇。

吳王夫差帶兵遠道趕回來,勉強與越軍打了一仗,結果大敗。他幾次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答應了他。

又過了幾年,越王勾踐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把吳都圍了整整兩個春秋。夫差再次求和,越王勾踐沒有答應,最後,吳都城破,夫差走投無路,拔劍自殺了。

那個伯到勾踐那裡等著領功,沒想到,等待他的也是死路一條。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二十二年,最後等到了勝利的這一天。

第二則:韓信能忍胯下之辱

韓信是秦末漢初有名的大將,他文武雙全,智慧過人,最後以擊敗項羽而名揚天下,但是就這麼個了不起的人物曾經卻從別人的胯下鑽過,很多人都會認為韓信功成名就之時,定會將那個屠夫殺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韓信不但沒殺了那個屠夫,反而還提拔他當了官。

善忍者成大事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 施捨,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善忍者成大事

但是在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時候,韓信認為今天我能在眾人面前受下這奇恥大辱,日後還有什麼不能讓我隱忍的呢,人要學會忍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果韓信當時受不了胯下之辱 那麼他就不會保住性命,更不會成為後來的一代戰神!正是因為韓信忍了這份屈辱,所以他才能成功。

善忍者成大事

韓信的隱忍給後人帶來很大的影響,為什麼人們喜歡把成就與胯下之辱扯上關係?因為這和傳統的、主流的"忍"的價值觀是吻合的。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想必你也知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古人都有一個樸素的因果邏輯:如果一個人能吃苦耐勞、能忍別人所不能,那麼這個人一定能成大事。因此,韓信能受胯下之辱,說明他是一個能忍的人,所以他後來取得了那麼大的成就。

第三則:張飛不忍丟腦袋,劉備不忍病死白帝城

相反的,小不忍而亂大謀的事在歷史上也是不勝枚舉。就拿三國演義的故事來看吧。暴燥。在閬中鎮守,聞知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後,怒氣更大。帳上,只要有過失就鞭打他們,以至於多有被鞭打至死的。知道後,就勸他,你鞭打士兵,還讓這些士兵隨你左右,早晚都要的。對待士兵,平常應該寬容。有一天,張飛下令軍中,限內製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入帳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可措置,須寬限才可以。"張飛大怒,喝道:"我急著想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之境,你們怎麼敢違抗我作為將帥的命令!"就讓武士把二人綁,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後,用手指著二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備!如果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個人示眾!"打得二人滿口出血。二人回到營中商議。範疆說:"今日受了刑責,讓我們怎麼能夠籌辦?這個人性暴,置辦不齊,你我都會被殺啊!"張達說:"比如他殺我,不如我殺他!"範疆說:"只是沒有辦法走近他。"張達說:"我兩個如果不應當死,那麼他就醉,如果應當死,那麼他就不醉好了。"二人商議停當。張飛這天夜裡又喝得大醉,臥在帳中。範、張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就把張飛給殺了。,拿著張飛的,逃到去了。

善忍者成大事

為爭奪荊州,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藉口,出兵30萬攻打東吳。卻不料在起兵前夜,張飛被屬下所殺,屬下投奔東吳。這更堅定了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心。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陸迅堅守不戰。時過一年,劉備在長江岸邊擺下八百里連營。陸遜趁蜀軍戰義已無之時用火攻,連營被燒,劉備只能狼狽逃走。逃至白帝城,劉備以此為行宮,暫時住下。次年,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蜀相諸葛亮,以後事、孤兒託之。見諸葛亮無反意、只願一心撫佐太子劉禪後,劉備方才放心。言訖即逝,終年63歲。

善忍者成大事

張飛和劉備因為關羽的死過於激動,張飛因遷怒於自己的手下而斷送了腦袋;劉備沉不住氣不顧形勢發兵吳國,結果慘敗,自己也因元氣大傷而病死白帝城。

所以該忍的時候一定要忍,該忍的事也要忍。否則,世上可沒有後悔藥吃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