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不稱帝?

孤飛雲


皇帝不過是一個名頭而已,享受權力的快樂豈不是更好?再說,袁紹、袁術稱帝的下場也擺在那裡的。


遊老師帶你學數學


說起三國時期曹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稱帝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為什麼沒有稱帝呢?

今天小編來講講他的發家史。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他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r

 第一,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利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動。縱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多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r

 \r

第二,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好。

第三,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是寫照。\r

 第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歲的老頭。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也可能是他不願意稱帝的一個原因。\r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不知道各位同意小編看法麼!\r

 




寧哥說事


曹操從當上丞相開始,到封魏公,再到魏王,其實距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但是曹操最終沒有走出那一步,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1、 丟失漢中,稱帝功績不足

爵位的晉升需要有實實在在的功績作為基礎,曹操在消滅了張魯,拿下了漢中之後,進位為魏王。但是後來在與劉備的爭鬥中,曹操大敗,丟失了漢中,而劉備集團進入鼎盛時期,聲勢逼人。曹操如果在遭遇敗績的情況下稱帝,功績不夠,難以服人。

2、 得罪士族,內部反對較多

曹操對於士族的態度一直是且用且防範。政治上,曹操發佈《求賢令》,任用了一大批庶族寒門,用來制衡士族勢力。經濟上,曹操長年堅持屯田,損害了大批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士族對於曹操稱帝的支持一直很少。這一點,也在曹丕上位後得到證明,曹丕全面倒向了士族,推行《九品中正制》,獲得士族鼎力支持,很快便代漢稱帝成功。

3、 年事已高,自知時日無多

曹操當了魏王之後,已經六十多歲了,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大的年紀,加上困擾了曹操多年的頭風病,曹操知道身體快不行了,即便強行稱帝,也沒有精力去治理這個天下,只能寄希望於後人,故而發出“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的感嘆。

總結起來,曹操最終沒有稱帝,既有吳蜀尚未平定的遺憾,也有內部士族掣肘的無奈,還有自己英雄遲暮的悲涼。


歷史步行街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為魏王,權力極大,是實際上的一把手,無論是代漢自立還是篡奪帝位,對曹操來說都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但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當上皇帝。

曹操自己給出的解釋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即為:如果天命在我曹家,那我就做個周文王吧。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後來推翻了殷王朝,曹操的言外之意很明顯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讓位,曹丕登基為帝,國號大魏,改元黃初,這是曹魏政權的第一個年號。曹丕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使用天子禮儀,又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至此,延續196年的東漢王朝徹底消亡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改元黃初;次年,劉備也稱帝,改元章武。公元222年正月,孫權稱王建國(稱王不是稱帝),建元黃武。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逝,傳位於平原王曹叡。孫權最怕曹操,也恨忌憚曹丕,但卻不怎麼把曹叡放在眼裡。而蜀漢那邊,掌權的人換上了諸葛亮,並且恢復了吳蜀聯盟。這下孫權終於放心了。於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


公元263年魏滅蜀,265年晉代魏,280年晉滅吳,三國就此降下帷幕,天下重新歸於一統。


峰迴路轉說歷史


三國時期可謂人才濟濟,曹操作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的功勳不應該只是體現在奠定魏國上,而是有了曹操的政治思想和軍事作為,方才形成了後面的三國鼎立之勢!

在三國未形成之前,整個漢朝已經是四分五裂,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中,就可以看出東漢末年時期,漢庭已無實權,各路軍閥紛紛傭兵自重,而在當時最具實力的應屬出身在“四世三公”家庭背景下的“袁紹”

東漢末年天下共分十三州,袁紹一人就擁有冀、青、幽、並四州,擁兵數十萬,而此時的曹操僅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豫州的一部分,其實力與袁紹還有段距離的!

按常理規劃,曹操的方針應是吞併弱小勢力來壯大自己,逐漸縮小與勁敵“袁紹”的差距,在圖與袁紹一決高下!但以曹操的政治覺悟,早就預想到只有擊垮袁紹,自己方能雄踞一方,而無後顧之憂,

於是“建安四年”雙方終於展開了對壘,“官渡之戰”就此拉開序幕,作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這次戰役被譽為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弱勝強”戰役之一,此次戰役不但打破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奠定了魏國的根基,而孫,劉兩家也藉此機會得以喘息,逐步穩固了自己的勢力,

官渡之戰取得大勝後,曹操一躍而上,成為東漢末年最大的勢力,此時曹操已經擁有登基為帝的能力,但還沒具備“天時與人和”,曹操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像袁術一樣貿然登基,東漢雖已名存實亡,但畢竟百年王朝還是死而不僵!

自己內部以“荀彧”為首的“親漢派”,外部以“孫權”為首的“孫,劉聯盟”,都時刻警惕著自己,一旦貿然稱帝,其後果很可能是內部分崩離析,大大的削弱自己的實力,而外部可趁機壯大勢力!自己將失去一統天下的能力,

曹操緩稱帝的方針並沒有錯,但也許曹操並沒有想到,造化竟是如此弄人!自己竟敗於“赤壁之戰”,可悲的還是以“袁紹”的方式失敗(以弱勝強)!赤壁之戰後曹操只能休兵養息!無力大規模絞殺孫,劉二人,自此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奔騰Li


曹操一統北方後,實力雄厚,有稱帝的條件和勢力!曹操有沒有稱帝的想法呢?曹操晚年是有稱帝的野心的,早年的曹操想做一個定國安邦的能臣,奈何報國無門,自己便拉起了隊伍單幹,經過多年的征戰,統一了北方!三國時期,曹操的功勞其實是最大的,他滅了袁紹 、袁術、呂布、陶謙等,天下諸侯基本上都是被曹操剿滅的,也是曹操結束了群雄割據,所以曹操是最有實力來做皇帝的,但曹操始終為什麼沒稱帝呢?阻礙曹操稱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來自於吳蜀的威脅!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也體會到了孫劉聯盟的強大,所以在後來,曹操與劉備打了一場漢中之戰後,便再沒發動過戰爭,而是修養生意,因為他深深的知道,孫劉聯盟其實很脆弱的,你打他,他們就聯合,不打,他們反而會相互鬥,而且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這讓孫權集團很不滿意劉備,果不其然,後來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孫劉爆發了夷陵之戰,兩敗俱傷!所以,曹操稱帝,又可能會遭到孫劉聯合來討伐,這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曹操也看到了袁術在稱帝后的重叛親離!

其次,當時的大漢人心還沒完全散去,天下還有維護大漢正統的人,曹操陣營也有這樣的人!以荀彧為代表的士大夫堅決反對曹操稱帝,曹操雖然逼死了荀彧等人,但他看到了大漢還有人心,還有人死心塌地的維護大漢的正統,這是曹操沒有稱帝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當孫權上表請曹操進帝位的時候,曹操笑著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呢!

再者,曹操晚年,被漢獻帝加封為魏王,賜九錫,用天子儀仗,坐天子龍攆,這些都是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持劍步履上朝,見天子不拜!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這些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以說曹操除了差皇帝那個名頭,其他的都有了!曹操看也到了稱帝的風險,所以終其一身沒有稱帝!

曹操這個人,具有很強的歷史爭議性,有人說他是英雄,是他結束了東漢群雄割據的混戰,他是有功;也有人說他挾天子領諸侯,是篡漢的奸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小任談史


我的觀點1:當時漢室江山已經名存實亡,但影響力還是存在的。

2從政治上考慮,他確實沒必要稱帝,因為他已經有了所有實權,獻帝只是一個被架空的傀儡,而且一旦出什麼事情,他都可以往皇帝身上推,而且他一旦稱帝,就會失去所有民心,並且等於宣佈要和天下為敵,這樣,別的軍閥就會有藉口集結合理討伐他,就算他再強大,打得贏也耗不起,並且即使他稱帝,別人也不會信服他,還要被人從漢賊罵成篡漢反賊,從軍事上說,手下那些猛將謀士可能有那種跟隨曹操原本只是為了幫助他統一漢室,還天下太平(例如荀彧這些人),而曹操一旦稱帝,與他們的理想則完全相悖,曹氏集團就會分崩離析,而別的君主趁機挑撥離間,甚至可以讓曹氏集團內鬥,從而兵不血刃,輕而易舉打敗曹操,實現自己的野心,而曹操也很聰明,深知這一點,並且他是出身漢室官僚主義的人,想維護這個政權,所以篡漢之說更無從談起。。


熟語說


有人說曹操不敢自己稱皇帝,其實大家想一想,這是片面的,並且不符合邏輯的,想想當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是有何等野心?所以不敢稱皇帝在曹操這裡是不成立的。

那麼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

我想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政治因素,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當時的政治環境是非常惡劣的,比如曹操內部的耿紀、魏諷等等,存在非常的多的對於曹操來說的強大的反對力量,曹操對於這一點是看的比較清楚的。

其次,也是比較現實的一個因素,曹操當時年紀比較大了,古人常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歲月不會繞掉任何人,這對於執政者來說是一個很大挑戰,大家都還記得華佗和曹操的事情,特別是曹操的頭疼,我想身體條件越來越差也是他不稱帝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曹操在京劇中是白色臉譜形象,可謂是奸雄,但是我們應該客觀的瞭解到曹操是充滿智慧的人,他不做一些事情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史書中還有這樣一件事情,曹操臨死前不久,孫權就想讓曹操稱帝,但是曹操的態度卻是置之不理,什麼原因,大家想想就能明白——等到曹操去世後,這帝位會給傳給誰呢?顯然曹丕會繼承,但是孫權和曹丕兩者相比呢?曹操的眼光還是很長遠的。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不是不能,而是不適宜。曹操是個有大勇大謀的人,是個有長遠眼光的人,只是時間太無情了。




歷史課小組長


我來回答下您的問題。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魏國的君主。在早年曹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將漢獻帝當做傀儡來用,可見,曹操當時的實力是非常強的,但正是實力很強的曹操,卻一生沒有稱帝,以曹操實力足可以稱帝,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

在曹操取得北方後,地位也開始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便借皇帝之名,自封成了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又封為司空,做了“三公”。然而曹操的野心被沒有停止,從丞相,又當了三公,曹操還想位列王侯,作為曹操傀儡的漢獻帝只好依著曹操,便封他成為了魏王。但曹操卻一直沒有稱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夏侯墩知道這件事後,便馬上去找曹操,並對曹操說千萬不能稱帝,如果稱帝了吳國和蜀國就有藉口來攻打你了。曹操聽後也非常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便一直沒有稱帝。

這件事說明了曹操還是想稱帝的,只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沒有到最佳機會。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對自己的形象不好,也是怕吳國和蜀國兩家藉此機會來攻打自己,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而且還有一事,也說明了曹操非常的擔心。就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不敢再舉兵南下專心治理北方。孫權便趁機拍曹操的馬屁了,說曹操現在是萬眾矚目,實力又很強大,應該稱帝才對啊。曹操聽後便在心裡說,孫權這個人,是想把我往火坑裡推啊,這是想害死我啊。曹操這句話中,說明了曹操當時覺得謀權篡位是不行的。其實孫權給曹操的這封信,是想試探一下曹操,而曹操也是一半拒絕一半不甘心。曹操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一切朝政大事都是由他來掌管。

其實,曹操不稱帝也是有好處的,這也說明了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漢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打著漢獻帝的名號,去實現征服別人,這樣很多人都是又恨又不敢說話。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慾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作為魏國封國人口,但是曹操拒絕了,並說道自己沒有代替你,做你位置的意思,因此曹操知道,自己如果稱帝了,就會引來吳國和蜀國的攻打,還不如像現在這樣,接著漢獻帝的名號去攻打別人來擴大自己的軍隊呢,所以曹操才拒絕了漢獻帝,可見曹操的多麼的高明啊。





一缸歷史


漢雖有名無實,終究還是有大批有識之士還向漢不向曹,曹操開始沒有自立之心,後有心取而代之審時度勢後也未強行稱帝,時機未成熟,待曹丕上位後,需要稱帝來奪人心!時機也成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