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偶遇老舍和郭沫若,他們在重慶寫出了風靡世界的作品

因為美景,重慶成了旅行愛好者的心頭愛;因為美食,重慶挑動著食品鑑賞家的味蕾;因為歷史,千千萬萬學者來到重慶考察……又因為有了這些文人騷客的駐足,重慶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比如從小我們便熟讀老舍的《想北平》《駱駝祥子》等,老舍在其中用大量筆墨描寫北平的風光。但鮮為人知的是,老舍在重慶蟄伏了八年,他對重慶也有著深深的眷戀。

“老舍故居:定居八年,寫下百萬字作品”

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淪陷武漢無險可守情況下,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初到重慶的兩年,老舍暫住在公園路青年會里。

後來老舍先生與夫人一起搬入“抗敵協會”的辦公處,即現在的老舍故居。老舍在此寓居6年的時間裡,創作了著名的《四世同堂》,另還有小說、戲劇、散文等各種作品數百篇,近兩百萬字。

老舍故居位於北碚區城區內,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別墅,西室一廳。雖然外觀氣派,但老舍居住之時屋內老鼠很多,不僅啃爛傢俱偷吃食品,還經常拖走書稿,所以老舍為其取名"多鼠齋"。先生似乎對這個名稱頗為滿意,他以"多鼠齋"為題,連續在《新民報晚刊·西方夜談》上發表有《多鼠齋雜文》12篇。

在重慶偶遇老舍和郭沫若,他們在重慶寫出了風靡世界的作品

1982年,老舍夫人胡絜青再次來到重慶探訪舊居,看到一切物品完好如初不禁感嘆:這裡是全國的老舍故居中保護得最好的一處。一首《一九八二年旅北碚詩》充分表達了她對重慶的想念與喜愛,詩云:“一別北碚走天涯,三十二年始回家。舊屋舊雨驚猶在,新城新風笑堪誇。嘉陵煙雲流漁火,縉雲松竹沐朝霞。劫後逢君話傷別,挑燈殷殷細品茶。”

在2010年老舍故居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

在重慶偶遇老舍和郭沫若,他們在重慶寫出了風靡世界的作品

“郭沫若舊居:創作多部著名歷史劇,受毛主席高度讚賞”

郭沫若是在1938年12月抵達的重慶,當時他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到重慶之後郭沫若先後在三處地方暫住,而全家院子則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現在這裡也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舊址,它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西永鎮香蕉園村,建築風格為晚清巴渝傳統四合院建築,坐南朝北,穿鬥式結構,東西兩個天井,小青瓦屋面,懸山式屋頂,佔地面積10190平方米。全家院子背倚一座小山坡,風景宜人,舒適的環境使得郭沫若能夠有閒暇靜心創作,被毛澤東高度讚賞並列為延安整風學習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就創作於此。在重慶期間郭沫若還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漸離》等歷史劇的創作。

在重慶偶遇老舍和郭沫若,他們在重慶寫出了風靡世界的作品

抗戰時期,郭沫若在重慶領導文化界人士進行抗日宣傳工作,全家院子逐漸成為當時大批文藝界人士活動的重要陣地。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來同志的關懷下,他一直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將筆桿當作槍支,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對於重慶這個自己曾奮力拼搏過的戰場,郭沫若有著別樣的情感。在1951年郭沫若重訪重慶時,他也寫下了《訪天官府寄廬》詩一首:“久別天官府,寄廬今尚存。危樓經寇彈,破壁透朝暾。 抗日爭民主,通宵草《屈原》。 呼兒牢記取,飲水要思源。”走進郭沫若舊居,一定能夠感受到這位偉大學者不屈的精神與過人的智慧。

在重慶偶遇老舍和郭沫若,他們在重慶寫出了風靡世界的作品

“梁實秋故居:不理世俗事,只交志同友”

梁實秋於1938年來到重慶北碚,買下房子取名“雅舍”並在此居住了近6年。“雅舍”的“雅”字取同住的友人吳景超之妻龔業雅名字的最後一字。故居屋前綠樹環繞,一處黃桷樹旁的大石頭上寫著“雅舍”二字,這是梁先生的手筆。小院中間是梁實秋的塑像,先生戴著眼鏡,身著西式羊毛衫,靜坐在石頭上眺望前方,其背後便是陪伴他度過多年抗戰風雨的雅舍小屋。在重慶蟄伏期間,梁實秋以小屋為名寫出了風靡世界的《雅舍》。除此以外,他還同時翻譯了《呼嘯山莊》和部分莎士比亞作品。

在重慶偶遇老舍和郭沫若,他們在重慶寫出了風靡世界的作品

雅舍共6間房,梁實秋居住其中的一室一廳。先生的日常生活極為簡樸,他把錢主要花在購書上,雅舍內到處都是書,客人來訪時甚至難找落座之地。因為全身心投入寫作,梁實秋的交際不廣,但朋友在精不在多,冰心夫婦、老舍、朱光潛等均是他的至交好友。只要這些文友來訪,他必定放下手頭工作,喜滋滋地參與高談闊論,這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創作者瞬間化身口齒伶俐的演說家。

在重慶偶遇老舍和郭沫若,他們在重慶寫出了風靡世界的作品

1938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抗日戰爭如火如荼,這一年3位文學大家不約而同來到重慶。他們用文字傳遞力量,讓世界看到中華民族的精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