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晚長”,孩子會更高嗎?

兔媽育兒經


是不是偏矮有標準,家長不要盲目焦慮

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家長們碰面難免就會比較孩子身高,身高因素和遺傳、運動、營養等諸多原因相關,標準請參看下表,中位數—1個單位,兒科醫生曾對我們說屬於正常範圍內,不需要使用生長激素進行干擾身高。

孩子長在後面,有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常常會聽有的家長,安慰身高偏矮的家長,說你小孩應該是長在後面,有認識有個朋友就是到了初中,一年就長起來了,班級排隊原來總站第一,馬上就長得和班級裡最高的孩子一般身高了。是的,這種完全沒有任何醫學手段,身高自然生長在後面的孩子,也是常常聽說,但卻不是普遍現象。而往往聽到一些個子比較矮的男青年的家長,很後悔在孩子小時候沒有及時尋求醫生的科學指導。

現在偏矮,現在找醫生幫助孩子長更高

現在國家社區醫療都規定,孩子每半年進行一次體檢,其中有5項檢查和身高相關,身材偏矮的孩子,可以特別進行一下體檢項目。

關注身高的家長,“微量元素”重點關注鈣的含量是否達標;維生素D是促進鈣質吸收的必要元素,孩子曬太陽時間少尤其要重點體檢此項是否達標。沒有達標,家長也不要驚慌,醫生會科學的給出補充方案,包括藥物和食補,以及生活運動建議。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野生二娃子,大野8歲了讀二年級,小野快6歲幼兒園大班

更多一年級的家長攻略,會陸續和家長們來分享,記得關注我哦~

關於8歲以下孩子的育兒問題也歡迎給我留言探討,我一定會看哦~


野生二娃子


來生長髮育門診就診的家長,最糾結的一個問題莫過於,我的孩子到底是不是晚長?應不應該現在治療,這個選擇,猶如哈姆雷特的終極發問,that is the question!

我們先看這樣一個案例

男,15歲,偏矮(158cm,P3-10),四年前發現自己陰莖較同齡人短小,一直無變聲,無出現喉結及腋毛,小學及初一學習成績中等,自初二始自覺思維變遲鈍,學習成績下降至全班倒數5名內,初三下學期輟學。身高逐年長高,無身高突增。自初二始心理自卑,性格內向,不喜歡接觸異性。參加工作4月餘,現從事車床工,平時工作表現可。

父親身高160cm,對自己何時開始發育已記憶不清,母親身高169,對於自己何時出現月經初潮已記憶不清。

經過全面的檢查討論後,診斷:體質性青春發育延遲可能性大,但特發性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減退症(IHH)未完全排除,暫不給予藥物治療,先進行觀察。

半年複查後出現少了陰毛,且患者身高發育無遲緩,繼續觀察。一年複查,陰莖進行增大,有遺精,出現喉結及腋毛,陰毛明顯增多並呈菱形分佈。

這個孩子的診斷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是正確的,最終的發育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所謂的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就是我們日常常說的“晚長”。

青春期發育開始的時間以及進展速度是評價青春期發育的兩個關鍵指標,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是指指青春期啟動時間晚於同種族人群平均年齡的2.5個標準差,一般認為女孩超過13歲,男孩超過14歲,仍無性發育跡象即為青春發育延遲,另外女孩滿15歲,仍無月經初潮,以及乳房發育後5年,仍無月經初潮等也認為是青春期發育延遲了。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需要多種疾病,如低促性腺激素性青春發育延遲、Kallmann綜合徵、特發性垂體多激素缺乏、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特納綜合徵、單純性腺發育不良、Klinefelter綜合徵等等進行鑑別診斷。如果排除後不是這些“病理性”的疾病,只是體質性的,一般不需要治療,將來會有自主發育。

晚長是一個比較常見的造成矮小的原因,我查閱了一些矮小病因的流行病學文獻。相對樣本量較大的有:臺灣655例-2SD矮身材學生病因分析結果,體質性發育延遲佔比為37.4%。(Acta Pediatr Taiwan 2002;43:340-344)國內有篇文獻,1038例矮小症病因及治療研究結果顯示,青春期發育延遲85例,佔8.2%(吳謹等,中國婦幼保健2008, 23(7):947-949 )差異還是比較大,姑且從平均值來粗估,大約20%左右,臨床中我的體會也大約這個比例。

好吧,上面的內容有些過於專業了,可能對非專業的家長來說閱讀會有些困難,我們來解讀一下。

晚長是一種現象,而且不是一種簡單的現象,即使到了十四五歲不發育,需要排查疾病原因的時候,仍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醫學上目前無法在孩子尚小,如女孩12歲以前,男孩14歲之前去準確的診斷孩子是或者不是晚長,只能懷疑,並排除其他疾病,然後觀察一下,用結果去佐證當時的判斷是否正確。臨床中見過許多自以為是晚長,但來了一看,生長潛能已經不大了,甚至骨骺閉合,驗證既往晚長的判斷是錯的,但孩子的身高已經耽誤了。

而我們目前最常遇見的問題是,孩子五六歲,八九歲不長個,已經是矮小症了,這些孩子大部分並不是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未來預測身高會很矮的,但家長會固執的認為孩子是晚長!身高的落後是經年累月的,身高的追趕生長也是需要時間的。就像跑步,大家都在跑,當你落後了一圈,你可能要比別人更快的跑上十圈才能一點點追上。而且當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骨齡快速進展,想追趕,時間夠嗎?等骨骺閉合了,想長高也沒有辦法了。用一個不確定的通俗概念來賭孩子的一生,我想問,是誰給你的勇氣?梁靜茹嗎?

剛才說了,我們無法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去診斷一個孩子是否是體質性青春發育延遲,但我們會根據一些病史問診、包括父母有沒有晚長史等,並做一些相關的檢查,比如看看生長激素是否缺乏,骨齡的情況什麼樣,有沒有其他的器質性病因等,來排除其他的造成矮小的病因,然後依據經驗,結合家長的意願,決定是否治療,還是觀察。是否晚長以及如何幹預,是一種臨床決策,而不是家長的主觀願望。

另外,如果診斷下來,懷疑是晚長,也要做好和孩子的溝通,解除孩子的心理壓力,並且定期複診,根據孩子的情況及變化來調整策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文章開頭提到的例子,這個孩子最終確定是晚長,但看整個治療史,我們可以看到,矮身材及性不發育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出現了自卑、內向以及輟學。如果家長能夠更早發現這個問題並給予干預和心理疏導,這樣的情況可能就會避免。

所以,對於矮身材,治,還是不治?To be,or not to be?這是個問題,但答案來自於規範的檢查診斷和充分的醫患溝通。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的長高,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


兒科醫生葛秀英


身高作為衡量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一直備受家長們的關注。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矮點沒關係,晚點長個子可能還會長得更高。實際上,研究表明,97%等待“晚長”的孩子都被斷送了長高的機會。專家表示,身高干預最佳年齡在5~12歲之間,超過12歲,骨骺接近閉合,就很難再進行干預了。

應該多久給孩子測量一次身高?

 專家介紹,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每年的生長速率是不一樣的。

  在出生第1年,大部分孩子大約長25cm左右。0~3個月每月長3cm,4~6個月每月長2cm,6~12個月每月長1.0~1.5cm,所以1歲以內的孩子最好每3個月測量一次身高。

  而到了第2年,寶寶將大約長高10~12cm左右,建議每3~6月測一次身高。

  從第3年至青春期,每年長5~8cm,最好每半年測一次身高。

  孩子到了青春發育期,男孩每年長高8~12cm,共長30cm,女孩每年長高6~8cm,共長25cm。由於生長加快,應該每6個月測一次身高。

  專家提醒,測量身高應注意“三同”:同一時間段,同一測量尺,同一測量人,以保證身高測量數據的準確度。

後天干預影響身高三四成

  很多人覺得孩子身高都是由父母遺傳決定的,干預也沒有用。專家介紹,父母的遺傳對身高影響佔到60%~70%。孩子的身高向遺傳的上限靠近或者向遺傳的下限靠近,上下偏差可達4~8釐米。而這4~8釐米,對一個人的成年身高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的差距。相比遺傳因素,後天的科學干預對身高有30%~40%的影響力,所以別再認為干預沒有用。

  遺傳身高計算公式:

  男孩成年最終身高(釐米)=(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釐米)

  女孩成年最終身高(釐米)=(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釐米)

  怎樣判斷孩子“矮小”不是病?

  專家說導致身材矮小的因素有很多,如遺傳、疾病、營養、運動、睡眠和心理狀況等。

  病理性的矮小症部分是由於器質性疾病引起,包括內分泌異常,骨骼病變或其他疾病等,其中以生長激素缺乏最多;還有部分由於宮內發育遲緩或染色體異常等引起。

  非疾病引起的矮小症包括家族性矮小、體質性矮小、生理性青春發育延遲等。發現矮小應及時就診,明確導致兒童身材矮小的原因,以尋求最佳的治療手段,多數矮小兒童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孩子生長的潛力及空間越大,對治療的反應越敏感,生長效果越好。切不可等到發育後期如15~18歲,此時骨骺接近閉合,生長潛力很小,已不再可能達到理想身高。

  晚發育還是矮小症?看骨齡和長高速率

  怎樣才能判斷孩子純粹是發育晚,還是需要進行醫療干預的矮小症?

一般晚發育孩子具有以下特點:

一、晚發育孩子常有家族史,家庭成員有發育遲緩病史

二、每年有正常身高增長速率,每年增高5cm以上;

三、在醫學上,正常晚發育的孩子,骨齡通常與身高相匹配,沒有超前。

 

  


兔媽育兒經


先看看這個假設的結果:孩子不長高是“發育晚”---

有些家長就算髮現自己孩子比同齡人矮了許多,也並不在意,而是寬心的認為自己的孩子只是發育晚、長得慢,覺得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面長高。因此長時間抱著“等等看”的念頭,結果讓孩子錯失了長高的黃金時光。 

三歲前是追趕身高的最佳時期---

有家長認為,3歲前是小孩長得最快的一段時間,若生長髮育落後,今後再怎麼追也追不上了。對此,如果孩子在宮內生長髮育不足,生下來就個子小,要追趕這個差距確實在3歲前。但是,這不代表3歲後個矮就沒得追了。

實際上,生長髮育的每個時期都很重要,只是不同時期長不高的原因不相同,應對的方法也相異。生長週期相對固定的,不可能有充足的時間去發育,過了青春期基本定格了,導致最終身高偏矮,低於人均身高。像3歲以下矮小很多是因為宮內發育落後、餵養不當、營養不足,間或存在疾病因素,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長期腹瀉、腎小管病變、心臟病等,所以一般是積極促進營養攝入,再加治療疾病;3歲以後矮小原因更復雜,可能是生長激素缺乏,也可能有染色體異常、骨骼畸形、心肝腎、代謝性疾病等其他疾病,有的該打生長激素,有的要治療相應疾病。

 “晚長”的孩子有特點---

經常有家長說,小孩現在個矮是因為“晚長”,今後沒準什麼時候就能突然長高。專家指出,“晚長”的孩子不是沒有,但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如果孩子個矮不符合這三種情況,建議儘早就診和治療,才有追趕身高的希望。家族高;家族有“晚長”史;量身高屬於落後,但測骨齡與身高相符,而且生長激素正常,常伴有青春期延遲。

錯過時機---

不相信科學,認為長高是基因決定的,等發現身邊有了成功的事例時,自己的孩子已定型,孩子已經錯過了可以通過醫學手段增高的高峰期,或者沒辦法再長了。 

如果您的孩子屬於以下情況(按週歲計),需要立刻進行身高干預。

3歲低於92cm,5歲低於105cm;

7歲低於117cm,9歲低於128cm;

10歲低於132cm,11歲低於137cm;

12歲低於144cm,13歲低於150cm

14歲男童低於156cm,14歲女童低於151cm;

15歲男童低於161cm,15歲女童低於153cm;


身高管理第一步:.科學檢測、綜合評估

首先需對孩子進行一些醫學上的檢測,比如骨齡,生長激素,微量元素,垂體,骨骺線等,包括早期是否經常用藥,孩子的腸胃功能如何,脾胃不好,經常積食,這樣便於綜合判斷評估。隨後,醫生會根據孩子具體的情況,給出最適合他的增高方案!

另外,如果診斷下來,懷疑是晚長,也要做好和孩子的溝通,解除孩子的心理壓力,並且定期複診,根據孩子的情況及變化來調整策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張巧林說育兒


不知道您所說的“孩子會更高嗎”是指孩子以後的身高比現在更高,還是比同齡孩子的身高更高。如果確定孩子身高“晚長”,且骨骺線未閉合,是還會長高,會比現在更高。但比同齡孩子的身高更高那就未必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身高晚長的案例,像我老公,他經常跟我講,他讀初中、高一時做廣播體操排隊總是排在第1位,但高一下學期身高就瘋長,半年時間就長了10多釐米,不過他的身高也只有172釐米,也只是略高於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67.1釐米。

怎麼判斷孩子身高“晚長”?

現在很多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低於同齡孩子身高時,便自我安慰,我家孩子這是“晚長”,遲早有一天是會長高的。其實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我們作為家長應加強對孩子身高的監測,如果發現孩子身高低於身高標準時宜到醫院檢查影響孩子長高的原因。

測骨齡:測骨齡可以檢查骨骺線閉合情況,如果孩子的骨骺線基本閉合或即將閉合,則說明孩子在未來的身高增長有限;反之,屬於“晚長”的類型,且骨骺線未閉合,則孩子身高還會長。

測生長激素:生長激素是促進骨骼發育、器官生長的主要激素,生長激素缺乏會影響長身高。如果發現孩子身高偏矮,宜對生長激素進行檢查,如果生長激素正常,則屬於“晚長”的類型;如果孩子屬於生長激素缺乏症,且不進行干預,則孩子長高的空間有限。

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

遺傳:迄今為止,遺傳學方面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但現已有研究證實,孩子的身高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通常高個子父母所生孩子的身高要高於矮個子父母所生孩子的身高。

營養:孩子長高過程中需要多種營養元素的支持,如果在孩子長高的年齡段,營養缺乏,則無法為孩子長身高提供相應的營養而影響長高。

運動:運動能夠促進骨骼等組織的生長髮育,也有助於孩子長高 。但是運動不宜過於疲勞,否則也會影響孩子長高。

睡眠:孩子長高受到生長激素的影響,而生長激素每日不同時間點的分泌量是不同的,睡眠時的分泌量要高於清醒時。因此,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有助於長身高

另外,除上述因素外,孩子早熟、部分疾病等因素也會影響孩子長高。

寫在最後

結合上述分析,如果您的孩子屬於“晚長”的類型,且骨骺線未閉合,孩子的身高還會增長,孩子的身高可能會慢慢地追趕上同齡孩子,但未必會比同齡孩子更高。

另外,作為父母當發現孩子的身高低於標準線時,一定要引起重視,沒有科學的診斷前不要認為孩子是“晚長”。當確定影響孩子長身高的原因後應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如孩子因生長激素缺乏影響長高,則可以打生長激素進行補充。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點贊@育兒有故事,我們與您在育兒路上一起共同成長!

育兒有故事


青春期長得最快!錯,孩子長得最快是你還看不到他的時候,也就是還是媽媽的肚子的時候是長得最快的。

長得最高是這個時期:

懷胎10月,從一個看不到的受精卵變成50釐米的新生兒。這個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是任何時候都比不了的。所以孕期的營養也很重要。想想別人的孩子出生就53釐米,你自己的孩子出生才46釐米,就真的是就輸在了起跑線上,而且身高的增長要給體重的增長要難得多。

我們可以一個月長十斤,甚至二十斤,但是過了生長髮育期,我們的身高一釐米都長不了了。

出生後長得最快是這個時期

我們到了青春期再快一年也是長個10釐米左右,這個增長速度在嬰兒期三個月就可以達到,一般嬰兒出生後前三個月平均每個月會4釐米左右。

而出生後一年會長25釐米左右。

如果孩子在這長得最快的時期沒長好,比如別人的孩子一歲時有80釐米,你家的才70釐米,到了青春期你家的一年長10釐米,別人的孩子也在長,所以很難追得上了。

一般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去做兒保,如果兒保醫生說長得正常那就不用過於擔心 ,但是如果孩子的身長增長速度不理想一定要注意。

菁媽以前認識一個家長就是孩子的身長一直不怎麼長,而家長就是以為孩子的晚長一直不怎麼關注,一般到了青春期也沒怎麼長,後來去醫院說骨齡提前了一年多,不到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也長不了多少了。

總結

如果孩子的身長在標準,至少是中下,中等的範圍內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是下等就是一定要注意了,去內分泌科看一下。


菁媽育兒


只能說同等條下,但也不絕對,只能說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的,筒單的說吧,兩個同等身高的小孩,營養條件也差不多,晚發育的一年大多數會高,少數不高的可能會是早發育的一年長高的速度驚人,有少數可以達到十五至二十釐米之間,正常小孩發育一年在八至十公分左右,而晚發育二年以上的肯定會比早發育要高,因為小孩發育前每年長高五至六公分左右,所以兩年可以長十公分以上是多長出來的,早發育和晚發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早發育的大多數一次定型後期長高的不多,晚發育的大多數在二十之前每年都會一至兩公分的長高。


紀念科比


有可能,我以前的同學就是晚長的而且長得很好,這都說不好


Aa小Q


我家男孩14才不到一米六,一直是班裡最矮的,今年15才有發育的跡象,半年長到167,我不打算人工干預,有175就知足了。


全職888媽媽


身高作為衡量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歷來很受家長重視。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矮點沒關係,晚點長個子可能還會長得更高。實際上,研究表明,97%等待“晚長”的孩子都被斷送了長高的機會。身高干預最佳年齡在5~12歲之間,超過12歲,骨骺接近閉合,就很難再進行干預了。如何為孩子進行身高管理?該多久量一次身高?怎樣發現身高發育異常?後天怎樣促進身高發育?

  應該多久給孩子測量一次身高?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每年的生長速率是不一樣的。

  在出生第1年,大部分孩子大約長25cm左右。0~3個月每月長3cm,4~6個月每月長2cm,6~12個月每月長1.0~1.5cm,所以1歲以內的孩子最好每3個月測量一次身高。

  而到了第2年,寶寶將大約長高10~12cm左右,建議每3~6月測一次身高。

  從第3年至青春期,每年長5~8cm,最好每半年測一次身高。

  孩子到了青春發育期,男孩每年長高8~12cm,共長30cm,女孩每年長高6~8cm,共長25cm。由於生長加快,應該每6個月測一次身高。

  測量身高應注意“三同”:同一時間段,同一測量尺,同一測量人,以保證身高測量數據的準確度。

  後天干預影響身高三四成

  很多人覺得孩子身高都是由父母遺傳決定的,干預也沒有用。張樺介紹,父母的遺傳對身高影響佔到60%~70%。孩子的身高向遺傳的上限靠近或者向遺傳的下限靠近,上下偏差可達4~8釐米。而這4~8釐米,對一個人的成年身高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的差距。相比遺傳因素,後天的科學干預對身高有30%~40%的影響力,所以別再認為干預沒有用。

  遺傳身高計算公式:

  男孩成年最終身高(釐米)=(父親身高 母親身高 13)/2±5(釐米)

  女孩成年最終身高(釐米)=(父親身高 母親身高-13)/2±5(釐米)

  怎樣判斷孩子“矮小”不是病?

  導致身材矮小的因素有很多,如遺傳、疾病、營養、運動、睡眠和心理狀況等。

  病理性的矮小症部分是由於器質性疾病引起,包括內分泌異常,骨骼病變或其他疾病等,其中以生長激素缺乏最多;還有部分由於宮內發育遲緩或染色體異常等引起。

  非疾病引起的矮小症包括家族性矮小、體質性矮小、生理性青春發育延遲等。發現矮小應及時就診,明確導致兒童身材矮小的原因,以尋求最佳的治療手段,多數矮小兒童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孩子生長的潛力及空間越大,對治療的反應越敏感,生長效果越好。切不可等到發育後期如15~18歲,此時骨骺接近閉合,生長潛力很小,已不再可能達到理想身高。

  晚發育還是矮小症?看骨齡和長高速率

  怎樣才能判斷孩子純粹是發育晚,還是需要進行醫療干預的矮小症?張樺教授提醒說,一般晚發育孩子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晚發育孩子常有家族史,家庭成員有發育遲緩病史。

  其次,每年有正常身高增長速率,每年增高5cm以上;

  另外,在醫學上,正常晚發育的孩子,骨齡通常與身高相匹配,沒有超前。

  如果家長拿捏不準,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排除生長激素缺少、甲狀腺等疾病。

推薦一款識字軟件【貓小帥學漢字】,課程免費,而且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置中設置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