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究竟算是一位英雄,還是一個偽君子?

笑擁江山攬風月


劉備有很多看起來不像英雄的部分,但他是有著英雄之魂的人,這一點從曹操還有袁紹就能看出來。

沒有強大的軍隊

劉備起兵的時候是靠財團資助的,是中山國的兩個大商人叫張世平和蘇雙,資助了劉備一筆錢,劉備就招募了一些軍隊。但是估計這個軍隊規模很小,因為劉備帶著這個軍隊去討伐黃巾後,得到的賞賜是什麼呢?就任“安喜尉”,就是安喜縣的縣尉,用現在的的話說就是副縣級公安局長,可見這人馬不多。


所以以後的劉備的也一直沒有太像樣的軍隊,於是我們在史書上也經常看到的是劉備借兵。 劉備那個時候向別人借兵還借將,比如借過趙雲,劉備借兵借將,說實話比現在借錢還方便。 他張口就借,相比現在咱這個錢還真不好意思開口借。 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那劉備沒什麼槍,他就不是草頭王,他怎麼能是英雄呢?

沒有穩固地盤

第二個,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他老在那漂著,好不容易得到一塊地方,很快就沒了,比方說徐州,陶謙讓給他的,其他的人也贊成他去代理徐州的這個政務,剛剛得手,呂布卻把它拿走了。

所以他只好東奔西走的投靠他人,朝秦暮楚地寄人籬下。這劉備有一次喝醉了酒以後,他痛哭流涕說,我劉備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基本。基本這兩個字,什麼意思?就是根據地。我劉備要是有一塊根據地。現在那些人哪裡是我的對手。

沒有像樣的軍功

第三,劉備也沒有像樣的戰爭,像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這些赫赫有名的戰績,那是羅貫中幫他打的。 而我們看《三國志》正史的記載,經常看到是四個字,

先主敗績

當然劉備也打過一些勝仗,只不過都是沒有什麼有名的小仗。 前期軍閥割據,諸侯混戰的時候,蕩平天下的是曹操,那比方說呂布也好,袁術也好,袁紹也好,哪個是劉備幹掉的。 而且劉備不會打仗也是不行的,那劉備從曹操那兒逃走以後,得到了徐州。

聽到得到消息說曹操要打他,劉備還不相信,說曹操跟袁紹打仗。怎麼會來打我呢,等到他出門一看,看見曹操的旗子,他自己嚇得掉頭就跑。

沒有名氣

第四,劉備也沒有太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非常蔑視的說“術生年以來不知有劉備”。袁術說活了一輩子,沒聽說什麼劉備的。 還有一個故事,當劉備當平原相的時候,孔融當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了,沒有辦法,派太史慈突圍出來找劉備,請劉備去救援。太史慈找到劉備,劉備的反應是什麼呢?

《後漢書》記載: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耶。

就是說孔融還知道天下有個叫劉備的。這個情節在三國志的描述是劉備一臉嚴肅,我們還原一下場景,當太史慈說,我們孔北海被黃巾軍包圍了。請劉將軍派兵救援。劉備馬上肅然起敬說:孔北海還知道有劉備啊,這是一種表情,驚曰,就是非常吃驚,他在想這還知道天下有劉備啊。可見沒有名啊,而且希望有人知道。

但劉玄德弘雅有信義

綜上所述,劉備早期沒有強大的隊伍,沒有穩固的地盤,沒有像樣的戰功,沒有太大的名氣,確實也有很多不像英雄的地方,但雖然如此,就可想而知劉備早期多麼的一波三折,用幾個字總結就是“四失妻子,五易其主”。

但是史書的記載卻沒有見到劉備灰心喪氣過。而袁紹對劉備的評價卻是“劉玄德弘雅有信義”,所以袁紹看出來劉備是講究義氣的人,這就是英雄之魂,那劉備最著名的兩個兄弟,關羽和張飛,一跟就是一輩子,劉備對他們也是“寢則同床”。


就是這樣一個人所到之處,備受歡迎和尊敬。 你看劉備投奔曹操以後,曹操給他的待遇是什麼呢?

出則同與,坐則同席。

就出去以後坐一輛車子。進來以後能做一個席位,待遇高吧。

後來他去投奔袁紹,袁紹給他的待遇是什麼呢?出城200米相迎

那麼為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這些人都認為劉備是英雄。

關注瀟然歷史,茫茫人海中遇見你,關注我,你就是我的人了。

瀟然歷史觀


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是對統治者貴族男子的尊稱;是指地位高的人;等等。

劉備在《三國演義》裡,被描述成有點懦弱,喜歡哭,甚至有點虛偽的人。歷史上的劉備卻不是這樣的,真實的劉備一生充滿正能量,可以說是位真君子。



現在,勵志方面的書籍文章氾濫,其實不如看看劉備一生經歷,在最困難的時候,看看劉備,就會充滿信心和力量了。

劉備在三國時期,也應該是位奇才。他不像曹操,早期在朝廷做官,有可以憑藉的家庭背景,以及家族的力量包括社會關係。

也不想孫權那樣,有父兄打下的基業,他直接接手守護就可以了。劉備真正的是布衣起家,中山靖王之後,事實上只是虛名,並無比較現實的意義。



所以,在三國這三位君主中,劉備的創業過程,所經歷的艱難曲折最多,遇到的失敗最多,經歷的時間最長,曾經數次危機四伏。但他最終能夠在巴蜀成為一代帝王,與曹操,孫權形成鼎立,被後人所敬重。主要在於他的百折不回,矢志不渝的頑強奮鬥精神。

劉備從匹夫做起,竟然很快做到了能與曹操抗衡。這與他的忍耐與鍥而不捨的精神是分不開的,無數次失敗,從來沒有一次徹底的放棄。他在東漢末年,諸侯並起又逐漸淘汰消失的過程中,劉備反而名聲鵲起不斷的壯大,最終鼎立蜀漢。這足以證明他的軍事能力和政治才能的,以及其奮鬥精神。



陳壽說劉備“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說明了劉備的精神特質。

《三國志》評論劉備說,先主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寬容厚道,善於發現人才,禮賢下士,具有漢高祖風度。有英雄人物的度量。

有這些評語,劉備怎能不是真君子呢?


路遙lgy


中國人喜歡給人加個標籤,很簡單,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不是君子就是偽君子。很簡單的二元論。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電影,總是要先分清楚好人、壞人。

正是這種延續幾千年的二元論,導致中國社會對人的評價只有兩種。好人,壞人。好人則褒揚,掩飾其缺點,塗抹掉不光彩的,甚至把汙點也千方百計去洗白。壞人,則貶低他,他的優點好事也會被編造成別有用心,使勁地踩踏,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其實,睜開眼看看,其實人都是立體的,多元的,漫長的一生,很難直接用好壞兩個字來評定。再偉大的人,也不敢保證一輩子都是光輝偉大的。再十惡不赦的人,他身上也可能有溫暖的一面。

其實,大多人都是灰色的。不是熊貓那樣黑白分明的。畢竟,所有的人,他的第一目標就是生存。

劉備到底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這個命題太簡單。

第一,對於一個亂世中求生存和發展的人,不能用真君子偽君子來界定。亂世只論英雄,真英雄假英雄尚可。況且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劉備總體上是成功的,從一個編席子賣草鞋的底層青年,成為三分天下的一代霸主,蜀漢的國君,那是真英雄。

第二,對於一個亂世來說,以君子的標準來創業,那無疑是找死。一邊要求生存,一邊求發展。只有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否則,估計早都沒命了。劉備出道26年,那是歷盡艱辛,用盡了手段的。

用君子與否來評價劉備,太單薄了。

單純從《三國志》上的幾件事來看,劉備似乎還算“仁義”。

1、毆打朝廷命官。放在現在,也是妨礙公務,暴力抗法。“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2、背棄前主人,有奶便是娘。“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3、騎驢找馬,吃著袁紹的飯,惦記著劉表鍋裡的肉。“先主還紹軍,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

4、用欺騙的手段進入西川,找機會從心窩子你反叛,輕鬆從宗親劉璋手中獲得西川。“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

……

太多了。阿呆不是學者,也不是寫論文,就沒必要一一列舉了。

總之,不去討論劉備是不是君子,那樣太單薄了。


阿呆夢話


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對劉備的評價,各路英雄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此問題上有過很深的探討,有人覺得他是好人,有人覺得他在做事上不夠仁慈,那麼我們今天先看看周瑜和郭嘉對周瑜的評價,揭開歷史真相。

對三國懂得很深的人都知道,劉備與關羽,張飛都是草根出身,早期時在各方面勢力上薄弱,當時借荊州時,多次求來的,這中間歷經波折,孫權對劉備的人品不放心,左右為難,借了和不借都有利與不利,於是他就寫信給遠處的周瑜,周瑜只簡單地跟他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在說劉備不是真正的英雄,即時你把荊州借給他了,將來他的做法只會讓你失望,那時他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應該禁止以絕後患,要是你想成大事,必須不擇手段,綁了他。還不如把他請到東吳,享受美食和美女,到時候為你所用。

而在投奔曹操後,郭嘉的忠言警告和周瑜一樣,希望曹操多多在劉備身上花費心思,但是千萬別放走他,聰明的郭嘉很早就看出劉備的不同,在此事上特意提醒了一番,告訴他要保魏國江山平安,必須對劉備採取別放走的策略,所以後來在一次小事故後,還是讓劉備趁機逃跑了,郭嘉知道後勸曹操要他把他追回來,因此後悔,所以在後來的博弈中得到了教訓。

從上看出,二人對劉備是一樣的看法,非池中之物,想法很奇特,容易把你帶入一個局。算不上一個君子,這也正好是孫權的想法,三人達成共識,要防患於未然,對這頭猛虎要時刻注意著他的傷人程度,要是他後期發展起來,很恐怖的,況且他是個皇族後裔,對荊州的重要性瞭如指掌,救了他,等於是給自己挖洞。

綜上所述,劉備和曹操一樣,都是被後世美化的偽君子,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





浮世繁華


梟雄是對劉備最為公正的評價,劉備雖然以仁德著稱,但很顯然並不是一個老好人,偽君子。三國演義更多的描述了劉備仁義的一面,而將劉備真實的性格給隱藏了起來,這才讓人覺得劉備是哭出來的江山,是偽君子的感覺。

真實的劉備殺伐果斷,武藝高超

劉備實際上武藝高超,是有名的劍術大家,整個三國流傳到後世的劍法也只有劉備和馬超,劉備的先主顧應法和馬超的出手法都是流傳後世的五大劍法之一。


日本的二刀流鼻祖或許就是劉備,也就是說劉備實際上是海賊王中索倫的祖師。而馬超的出手法據說就是日本居合斬的鼻祖,可見劉備武藝之高非浪得虛名。

張魯投降曹操,蜀中不穩,一日十驚,劉備斬之不絕,可見劉備該殺雞儆猴是不會手軟的。彭羕和馬超發牢騷說劉備是個老兵,結果被劉備滅門,當然其中的貓膩眾說紛紜,但足以證明劉備從來都不是一個偽君子老好人。劉封因為拒絕關羽求助,再加上諸葛亮認為劉封剛而難制,劉備也毫不手軟賜死。劉備伐吳,蜀中名士秦宓阻攔,不是諸葛亮勸諫,當場就要血流五步。

可以說正史上的劉備,根本不像三國演義中的那樣優柔寡斷,虛偽事故。

實際上劉備不僅是殺伐果斷,甚至還是非常暴躁的

或許這也是劉備能和關張能成為好兄弟的原因之一,三國演義中有張飛怒鞭督郵的事蹟,實際情況是劉備自己打的督郵,而原因僅僅只是督郵不願意見劉備,可見劉備從來都不是個好相與的人。

還有龐統和劉備也有一次爭吵,劉備攻下劉璋的重要城市涪城,開展慶功宴,劉備問龐統“今天的宴會快樂了吧?”龐統沒啥眼力見說“把討伐敵國的事情,當做快樂不是仁者的軍隊”劉備立馬不高興了,說“武王伐紂,難道不是仁義之兵嗎?你說的話不好聽,給我出去”龐統起身退出,劉備後悔又叫龐統回來,龐統傲嬌啊,也不道歉也不說話,劉備也傲嬌啊,問龐統“剛才我們爭吵是誰的過失?”龐統說是“君臣共同的過失”這才回復氣氛。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張裕是蜀中有名的相士,在劉備起兵爭奪漢中的時候,說劉備此去要打敗仗。之後還預言,大漢社稷會在庚子年結束,而劉備也會在佔據益州的九年之後發生變故。漢中之戰最終劉備獲取勝利,張裕的預言沒準,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張裕後面的預言相當準,然而張裕自己是無法看到了。

劉備起了殺心,諸葛亮勸諫,劉備以“芳蘭生門,不得不鋤”回絕了諸葛亮,意思是說即使是君子生在了大門當中,擋住了路口也不得不除掉,因此張裕被劉備給除掉了。

劉備伐吳更是九頭牛都拉不回,諸葛亮感嘆只有法正才能勸諫劉備,實際上法正生前勸諫上頭的劉備也是比較困難的,箭如雨下,形勢不利,法正勸諫劉備先撤退,劉備不聽。法正就站到劉備身前,劉備趕緊大喊“孝直避箭”法正說“主公都親冒箭失,更何況是我呢?”劉備這才聽從法正建議撤退。

真實的劉備禮賢下士卻又心懷天下

劉備三顧茅廬的事蹟太出名就不提了,劉備和陳登的事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陳登和劉備在徐州的時候非常投契,只是最終劉備未能在徐州立足,身為徐州士族領袖,陳登只能改投曹操。但這不妨礙兩人英雄惜英雄,劉備被迫投靠劉表,在一次清談之中,許汜說陳登太過驕傲不是君子所為,還講了自己面見陳登的時候,陳登居然自己臥在大床上不理人,還讓徐汜睡小床。

劉備一聽,開噴了說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不考慮如何報效國家,反而到處求田問舍,我要是陳登,怕是要讓你睡地上,我睡百尺高樓了。

《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後許汜與劉備共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三國演義雖然尊劉貶曹,但很多時候將劉備的形象樹立的太過片面化,諸葛亮實際上也有很多面孔未被演義所刻畫,李嚴和諸葛亮爭權的時候給諸葛亮寫勸進表,諸葛亮回覆說若是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說加九錫,就是加十錫又何妨?

劉備是有血有肉,也有理想有抱負的君主,也不乏有浪漫的思想和脾氣暴怒的時候,因此梟雄一詞才是更適合劉備,英雄?三國之中各為其主,皆算不得英雄,偽君子那是演義中的形象,劉備想稱帝的願望並不怎麼遮掩,封禪永理四字足以明志,何況劉備原本就有資格稱帝何必裝模作樣?所以劉備是光明正大有野心有抱負的。


塵子渝


劉備首先是個政治人物,在他崛起的路上,七分真誠、三分虛偽,但總給人真真假假的感覺,無非是帝王的手段而已。
東漢末期崛起的各方勢力,各自背後都有實力基礎。不是官宦世家,就是地方豪族。曹操如此,孫權同樣如此,但劉備起身於草莽,是真正的草根。他口口聲聲的中山靖王之後、大漢皇叔,那是唯一的資本。
其實,這一資本明眼人是不當回事的,皇帝都如喪家之犬,更何況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皇親。劉備的先祖的確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劉備經常掛在嘴邊,唯恐他人不知。可是,到了東漢末年,劉姓皇族子孫人數幾何增長,高達數十萬人,大多數淪為平民,劉備更是以織蓆販履為生,生活困苦。
沒有硬實力的劉備,只能在軟實力上下功夫。在社會底層的生活,讓他對百姓生活的困苦感同身受,在愛國愛民上,他是真誠的,但在實現理想的手段上,實力不足,只得靠手段彌補。

劉備任安喜縣尉,“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 當督郵欲逼害其時,竟然有五六十老人為其請願;執政新野,使民豐衣足食;在荊州牧時,很少徵稅;入主益州後,首先安民,再賞三軍。當政的表現是實實在在的,天時地利人和,劉備占人和是有道理的。

再看他被稱為虛偽的一些事例:

劉備摔孩子,邀買人心

趙雲在長坂坡與曹軍奮戰,七進七出,救出劉阿斗,奉給劉備,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斗,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此時的劉備被曹操追得到處跑,自顧不暇,所依仗的也就是身邊這幾個骨幹將領,即便有演戲的成分,也可以理解。

豪取益州

劉璋請劉備入川幫忙,卻是引狼入室,被劉備顛覆了政權。兵至成都,面對出降的劉璋,他好言相慰,並未趕盡殺絕,而是以振威將軍的身份被遷往荊州居住。他握著劉璋的手,流涕日:‘非吾不行仁義,奈勢不得已也”。如果劉備不這樣做,不僅恢復漢室的理想無法實現,手下的能人志士也會離他而去。

白帝託孤,君可自取

劉備伐吳失敗,臨終向諸葛亮託孤,一邊流淚、一邊拉著孔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劉備是知人的,以上的話與其說是檢驗諸葛亮是否忠誠,更不如說是一種激將,進一步激發諸葛亮的忠貞之心,這種虛偽也情有可原。
綜上,劉備表現虛偽的地方,亦真亦假,更多的是領導之術,但對待百姓的行動上做不了假,總體而言,劉備仍不失為真君子。

春秋硯


是英雄

如果劉邦是英雄,那劉備肯定也是英雄。

1.劉邦再世

《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說: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陳壽說劉備待人寬厚又有高遠志向,像極了漢高祖劉邦,就是個英雄。

2.個人魅力

縱覽三國牛人榜,曹操、孫權、關羽、諸葛亮,哪個不是魅力四射,不同於凡人。那麼劉備呢?劉備亦然。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

涿郡一帶販馬的商人見劉備天生異樣,就免費資助了他大筆資金,幫助他招兵買馬。

再說一件事,同郡有個叫劉平的,看不慣劉備,於是派刺客去刺殺劉備。劉備不知道那是刺客,好酒好肉款待,結果刺客扛不住了,把來龍去脈托盤而出。

3.劉備的毅力

陳壽對劉備還有另外一句評價:

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

陳壽說雖然劉備行軍作戰不如曹操,但是他百折不撓,越挫越勇,始終不願意屈於人下。這種毅力,恰恰當年劉邦有,因為劉邦從一開始相比較於項羽,就處於劣勢。誰也有呢,曹操,曹操在打贏官渡之戰前,己方勢力四面楚歌,且遠不如袁紹兵強馬壯,可最後靠著荀彧打氣,自己堅強不屈,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

所以如果說劉邦或曹操是英雄的話,那劉備肯定也是。

是偽君子

劉邦也是一個偽君子,比如說對漢獻帝視而不見。

證據有兩個。一個是董承等人打算起事推翻曹操專權,並聯絡了劉備,可是劉備感覺到危險之後,提前藉口逃離了許昌。

另一個就是夷陵之戰,諸葛亮和趙雲都勸解說國賊是曹魏,怎麼能先攻打東吳呢?可是劉備不聽,不但登基稱帝,還為了一己私利強攻孫權,才有大敗。

要知道劉備從最早起兵,一直到去世,打的旗號都是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好了,搞到最後,漢室變成了自己,攘除奸兇換成了征戰天下,搶奪地盤。

所以劉備是英雄和偽君子的綜合體,這兩者並不矛盾,因為劉邦和曹操有時候也是偽君子。


李杜文


第一件,劉備在夷陵戰敗後,撤退到永安宮,負責防守江北的黃權後路被吳軍切斷了,無法和劉備的軍隊匯合。他不願意投降渣權,於是一扭頭帶著部隊去北方投降魏國了。曹丕很高興,對他很好,還問他:劉備會不會怪罪他、繼而遷怒他留在蜀地的家人,把他的家人滿門抄斬什麼的。黃權很肯定的說,決計不會,劉備不是那種人。蜀漢這邊聽說了黃權投降的這件事後,有關部門就要依法去追究黃權家人的責任,報告給劉備時,劉備嘆了口氣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於是不允許追究此事,對待黃權家人的待遇,一如既往。黃權留在蜀地的兒子黃崇,後來還入了尚書檯,擔任尚書郎的官職,最終在鄧艾入蜀時戰死於綿竹,為國捐軀。

第二件事,呂蒙襲擊荊州,駐守重鎮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居然獻城投降,關羽進退無路,兵敗被斬。按律也應當追究家人的責任,可是當糜芳的兄長糜竺把自己綁起來去見劉備時,劉備卻親自為他解綁,認為弟弟的事情,和哥哥無關。對待糜竺,也是一如既往。

拿這兩個一如既往,和曹丕于禁之事、孫權陸遜之事比一比,你想,劉備能是偽君子嗎?再仔細品味一下,曹操統一河北後燒燬掉所有繳獲的密信,就知道為什麼曹操說出那句話了。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到後來才明白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說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其中的“使君”,指的就是劉備劉使君。那麼?劉備究竟是英雄呢?還是偽君子呢?

接下來!就此問展開討論,說出我自己的觀點。

在我看來,“偽君子”一詞用在亂世軍閥的身上不大適合。他們身逢亂世之中,要想功成名就,幹出一番大事業。那麼!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這些東西是無法避免的。這就是戰爭的常理。無論曹操、劉備,還是孫權,他們都有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功力。

特別是在戰國時期,以及東漢末年這類似情況。在幾十家諸侯爭雄的大混戰局面下,誰跟誰都不會講仁義,擺在第一的永遠都只有利益。劉備是一個靠織蓆販履起家的小人物,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講仁義的結果就是滅亡。

我們常說的劉備以“仁義”為立身之本,這只不過是“三國演義”小說美化劉備加進去的。是我們後世一廂情願的想法。

現實中的劉備,永遠不可能把仁義放在第一位。他也沒有像演義一樣,總哭喪著臉把仁義掛在嘴邊。他跟其他的諸侯一樣,都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


既然劉備沒有承認自己是“君子”,那麼“偽君子”的說法,自然是不合理的。

我從來不喜歡把亂世諸侯以小人、君子等詞彙來區分。曹操不是小人,劉備也不是君子。他們都是心懷天下的一代梟雄。或者也可以稱之為英雄。

梟雄指強橫有野心的人;英雄指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者領袖群眾的人。這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諸侯同時具備的。所以對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可以說他們是亂世梟雄,同樣也可以說他們是亂世英雄。


所以!劉備是英雄的說法更加合理。


愛尚文史


劉備在正史中的形象和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肯定是有很大不同的,大鍋故國神遊覺得正史中的劉備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梟雄,但是不能說他是一個偽君子。


一、劉備是一個英雄


正史中的劉備是不是英雄?或者說,他是個什麼樣的英雄?每個讀史的人,通過史料縱觀其一生之後,或許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但是,讀過《三國志》或者《後漢書》的人,都會看到這樣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那就是有很多和劉備同時代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英雄。


在東漢末年這個特殊的時代,“英雄”這個詞一度非常地流行。而且,這個詞在那個風雨如晦,卻依然雞鳴不已的時代,英雄這個詞是有特定含義的。劉邵在《人物誌》中曾經對此有過專門的解釋“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換句話說,文武全才即是英雄。

按照這個標準,劉備剛剛到青州做平原相的時候,孔融說他“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對劉備寄予厚望;劉備活躍于徐州舞臺之上的時候,陶謙極力拉攏他,“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後來劉備投奔曹操,那句著名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更是讓劉備的英雄之名,海內流傳;曹操集團的程昱也認為劉備“有雄才”;賈詡、郭嘉也有相同的看法,“郭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三國志·郭嘉傳》);後來劉備投奔袁紹,袁紹更是出鄴城二百里相迎。


總之,在劉備那個時代,有這麼多傑出的人物,如此一致地認為劉備是一個英雄,這就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劉備確實是一個英雄。


劉備兒時的那句“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和他的先祖劉邦看見秦始皇車駕威儀時所說的那句“大丈夫當如此也”,是如此地相似,甚至和項羽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示了少年劉備的帝王大志。劉備的英雄大志,在其一生的活動過程中,不止一次地展現出來,即便是在他“五易其主,四失妻子”最為沒落的前半生,也未曾消磨。


通過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看到劉備有英雄之名,也有英雄之志。而他割據巴蜀的偏霸之業,也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之業,而關於這部分內容,歷來論者眾多,在這裡也就不必展開了。

所以,有英雄之名英雄之志,也成就了英雄之業的劉備,自然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英雄。


二、劉備也是一個梟雄


首先,“梟雄”一詞本身具備多重含義。《三國志·黃權傳》曾記載黃權勸諫劉璋的話,“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這裡黃權所說的劉備有“驍名”,在《後漢書·劉焉傳》裡寫作“梟名”,唐代李賢做注說,“梟,即驍也。”這樣一來也就是說,“梟雄”和“驍雄”,經常是通用的,並且“驍”是勇健的意思。因此,“梟雄”比之英雄,還多出了一層勇武的讚譽。


不過,“梟雄”還有另外一種解釋。五臣注說:“(張)銑曰:‘梟,惡鳥也;雄,強也。’”這裡張銑本來是解釋陳琳在檄文中痛罵曹操的“梟雄”一詞,本身帶有嚴重的貶義。但是,當時很多人對劉備確實也有同樣的看法。

《三國志·周瑜傳》: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三國志·周瑜傳》: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應該說,周瑜和魯肅對劉備的評價裡,雖然都一致地使用了“梟雄”一詞,但這恐怕並不是在誇讚劉備的勇健。依照當時劉備有依附孫權的性質,可能更多的是在擔心劉備的“惡鳥之強”。


如果要再進一步解釋所謂的“惡鳥之強”的話,呂布手下諸將曾經勸諫呂布的話,恐怕是一個最好的註解。《三國志·先主傳》:“諸將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考察劉備早年的經歷,在有的人看來,收容劉備確實存在“反噬之禍”的危險,恐怕這就是對其“梟雄”性格最好的詮釋了。


三、“偽君子”一類的道德評價並不適合劉備


劉備有“違義成功”取西川,也有賜死劉封以絕後患的“違德”之舉。然而這些事情更多的只能看做是帝王之心術,並同時反映了對一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提出完美道德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劉備的私德也許並不完美,然而三國的君主在人生哲學上恐怕也都是自私的。所以關於這一點,也不用單單來苛求劉備。


結論


正史中的劉備,有英雄之名,英雄之志,也成就了英雄之業

,自然是一個英雄。同時,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理解“梟雄”,用這個詞來描述劉備,也是合適的。最後,劉備是一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我們很難用“君子”和“小人”這樣的道德標準來對他進行評價。從這個角度來講,說他是“偽君子”是不合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