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滅亡,真的是武器落後的結果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武器落後只是一方面,更多還是人或者制度問題。

在八國聯軍組成之前,慈禧召開御前會議。

有的旗人大臣就說洋人並不可怕,因為他們穿著皮靴,腿不能彎曲,只要近戰將他們掀翻就站不起來。

誠然,如果這種話是街上吹牛逼的大爺說的,沒什麼稀奇。

作為朝廷大臣也說這種話,就不是無知這麼簡單,而說明是一群莫名其妙的草包。

草包哪裡都有,但這些草包卻能進入滿清最高層,這本身就是奇蹟。

這樣一個高層團隊,去和優勝劣汰出來的洋人精英激戰,不輸就有鬼了。

手下大臣很多不學無術,低能低智力,那麼掌權慈禧太后如何?

也好不到哪裡去!

有人說慈禧不相信義和團的刀槍不入,只是單純利用他們。

然而,事實未必如此。

在八國聯軍肆虐的時候,慈禧幾次手諭要求五臺山虛雲趕來,利用仙法擊敗洋人。

慈禧寫的手諭還有原文,可見這老孃們根本就是相信邪術這套。

國家最高領袖尚且如此荒唐,國家好得了嗎?

再說,慈禧翹辮子後,繼承的攝政王載灃是個軟弱無能之人。

載灃第一沒有才幹,第二性格懦弱怕事,第三沒有什麼權力野心。

在辛亥革命後,滿清垮臺,載灃灰溜溜的回家隱居。換成別人,氣的投河上吊都是正常,然而載灃高興地說:我以後終於可以在家抱孩子了!

這種人怎麼能夠讓他去掌握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

是滿清沒有人才嗎?

當然不是了。即便北洋系中的軍閥,能力比載灃強的就不計其數。

權力掌握在滿清權貴手中,他們不會放權,只能趕鴨子上架讓一些相對有能力的草包來執政。

這群人的統治下,滿清就算有星際戰艦,也是要亡國的。


薩沙


清朝由努而哈赤起家,經過艱苦爭戰鞏固了政權。後又經皇太極等人的多年征戰才建立了大清朝。起初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幾代王朝的君主都是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對貪腐官員嚴厲打擊,造就了大清王朝的鼎盛時期,也就是史稱的康乾盛世。但是,到了乾隆後期,貪腐成性,驕糜成風。八旗子弟只貪圖享受,不學無術,成天心思在鬥雞馴狗玩物等方面,從而導治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為內憂外患埋下種子,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愈演愈烈。到後來幾代君王雖有心而無力,面臨外敵入侵手足無策。

從武器裝備來說,晚請時受洋務運動的影響,光緒皇帝和李鴻章等人花大量的投入建主北洋海軍,要比日本的海軍力量強大得多,號稱亞洲第一,多表看,的確如此。然而,由於慈禧太后貪心,把軍費拿去建園子過大壽,使得軍艦彈藥嚴重不足,軍艦的主炮只有三四發炮彈。海戰時官兵不可調不英勇,但痛心到用訓練彈打實戰,炮彈擊穿敵艦,鑽到彈藥倉而不炸,是多麼悲憤。如果有日艦一半的彈藥量,歷史將會從寫。

我們再看日本方面,在甲午海戰前,日本經濟方面也及及可危,日本政府為了解除困境,想到對外擴張。中國訂購德國的一艘軍艦由於慈禧集團捨不得花錢不要了,要知道那是一艘最先進戰艦,如買回來絕對對日本來說是壓倒性優勢,是惡夢。日本提心吊膽,聽說中國不要了,簡直是欣喜若狂,但政府又沒錢怎麼辦,日本天皇率先捐款,舉國同心買回去,成為甲午海戰勝利的重要因素。

縱覽清史,清朝滅亡主要是由於先前的強大而產生驕橫,狂妄,保守,貪腐,不思進取,愚腐等因素集一生導致滅亡的。


車工00


關於清朝的滅亡大家是眾說紛紜。那清朝究竟為何滅亡,在此給打家簡單介紹一下。

清朝入關以後把早就被中原王朝拋棄數千年的農奴制度也帶來了,使中國的制度一下倒退了不知多少年。正當西方因為文藝復興運動紛紛進行資本主義革命,陸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背景下,中國改朝換代,社會制度不進反退,在一個國家之中制度的落後是最為可怕的落後,必然會波及危害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由此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清朝定鼎中原使中原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農耕文明屈從於清朝落後的漁獵文明,導致整個中華的文明進程逆向運動。清朝的漁獵文化包含著濃重的奴性意識,使中國儒家文化下的農耕文明不自覺的受到奴性意識的汙染,受這種奴性意識的汙染,無可避免的導致了民族劣根性的產生。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都形成了一種奴性性格,奴性人格。使得整個社會失去了蓬勃向上的生機與創造活力。

19世紀中期西方國家都已經進入到熱兵器時代,以火槍,火炮和軍艦作為主要軍事裝備,反觀清朝統治者依舊鼠目寸光,因循守舊,一直迷戀崇拜兩個世紀的弓馬騎射。以至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被譽為大清的王牌部隊---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妄圖利用自己的戰馬和大刀去戰勝裝備了火槍和火炮等先進軍事裝備的英法聯軍,結果就是在英法聯軍火槍和火炮的不斷轟擊下,清軍被打的人仰馬翻,死傷遍地。

由此清朝的滅亡是因為制度落後,文化落後,武器落後等表面因素,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卻是清朝統治者不思進取,在國家遭受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依舊因循守舊,為了維護自己的家天下不思變革,就是到了清朝快要滅亡的時刻,統治者還依舊自欺欺人以立憲的名義欺騙全國人民,最終人民識破清政府的醜惡嘴臉將它推翻。


微風書房


大清的滅亡不能夠歸咎於武器的落後。

一直以來,當我們談起大清自鴉片戰爭以來與列強的戰爭時,每每看到大清政府以絕對優勢的軍隊數量多次大敗於列強,便認為失敗的原因是清軍武器落後於敵方,進而推導出大清的滅亡也是因為武器的落後所致。

暫且不談大清的滅亡並非是因列強入侵而致,我從以下兩個例子就能反駁武器論這一說法:


中法戰爭清軍以弱勝強:

中法戰爭爆發於19世紀80年代,這場戰爭也是清政府整個近代史中對列強作戰中唯一取得的一次戰役性勝利(為何強調是戰役性呢?因為清政府戰勝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然而,這場戰爭在開戰之前是一直不被看好的,這也很容易理解,畢竟在此之前的清軍已經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慘敗,慘敗的對象就包括了這次入侵的法軍,所以整個清廷幾乎有了“恐戰”情緒。


比如,朝廷中央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主和派就公然反對這次對法作戰,而他也總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依據:“四不能戰”,其中的兩不能戰就提到了武器落後的理由,即:“兵械簡陋,殺傷力弱,不能戰;萃軍狼兵,戰法過時,不能戰。”也就說,在他看來憑藉著清軍落後的武器設備根本不可能戰勝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軍事武器的法軍。

可結果如何呢?憑藉著馮子材老將軍的正確指揮以及萃軍的英勇氣魄於鎮南關擊潰法軍,史稱“鎮南關大捷”,這次勝利直接將遠在西方的法國總理費裡打下了臺。



中日戰爭清軍以強敗弱

前面我們講到了清軍以落後的軍事武器戰勝了強大的法軍,從正面上反駁了武器論之說。接下來我再從反面來論證這一觀點。

其實早在中法戰爭之前,清政府就意識到了軍事器物的重要性,便命令各大臣著手開展了所謂的“洋務運動”,這場洋務運動本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導,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器物,無論是在國力上還是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上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在軍事方面,這場洋務運動最大的成果之一便是組建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支海軍艦隊: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在當時也非浪得虛名,根據當時美國方面對世界海軍實力的排名,北洋水師高居榜九,僅次於西方八國列強,而在亞洲更是號稱“第一艦隊”。

所以說,就當時而言,清朝在軍事紙面實力上還是處於較強的行列,在亞洲可以說是獨霸一方的存在。



可事實呢?在甲午年與日軍的交戰當中著實打了全世界的臉!清軍在坐擁亞洲第一水師,與日軍實力懸殊對比的情況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慘局收場。值得一提的是,在幾場交戰當中清軍擊中日軍軍艦的炮彈基本都是參了沙子的空彈,其中緣由不用多講,我認為就大清當時那種狀況,即使是給了他一艘航空母艦,他都有可能在發動機裡面參水!也就是說,大清要亡,再好的軍事武器也拯救不了他!

總結:

大清的落後或許與軍事武器有關,但這絕不是大清滅亡的理由!大清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的昏庸之外,封建專制制度本身的侷限性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舊時樓臺月,堅持原創,歡迎關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舊時樓臺月


清朝滅亡源於全方位落後,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清政府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看不見世界發展趨勢。清朝中後期,主要西方國家都已經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順應資產階級發展,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而相反清政府夜郎自大,繼續進行封建專制,幾次改革都把先進技術嫁接落後的制度上。西方資產階級進行工業革命,生產力空前進步,清政府重農抑商,自然經濟穩定不前,甲午戰後,放鬆商業也無力迴天。西方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後,思想空前開放,百花爭鳴,重視創新。清政府八股取士,加強奴性,只知詩書,不懂變通,不重視技術。西方統治者為民眾間接選舉產生,精英治國,順應民心,高瞻遠矚。清政府滿族貴族掌權,為一家之權,捨棄國家利益,末代幾位皇帝懦弱無能,孱弱不堪。經歷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國力耗盡,又有革命黨傳播民主共和思想,順應時代潮流。總而言之,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已經不符合兩次工業革命後的帝國主義時代,它的滅亡是綜合因素造就。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執政力度不適應民眾所想,不認清民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清政府必然滅亡。


秦立言


清朝的失敗,真的是武器的落後嗎?

這個問題問的不精確,文化的落後,清朝之所以會失敗,此其一。

如果說清朝的失敗,應該分開幾個方面來看。

1、清朝失敗嗎?

除去晚期屢戰屢敗,喪權辱國,亡國,清朝是失敗的。

但清朝中期前期,比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並不失敗,領土更大,傳統可視範圍的天下內權力更強,人民生活更好,這時的清朝不失敗。

2、如上所述,清朝的晚期是失敗的,這可分幾個方面來說。

1、軍事上打了敗仗,是失敗的,打仗失敗的原因有千萬種,武器是一方面,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戰法,士兵素質,指揮官素質也是很重要的。沒有全面戰爭,群眾的作用不大,但失敗和指揮官都來自於群眾,群眾的素質不高,士兵和指揮官的素質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2、經濟上是失敗的,雖然有所發展,但工業農業都相當落後和原始。

3,社會改革是失敗的,政治制度的改革,經濟制度的改革,都無法有更多的突破,權力壟斷,群眾教育,現代國家的概念,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失敗也是相對的,慢也是一種失敗,慢也會導致失敗,清末的改革太慢,以至於改革所收穫的成效沒能抵擋住革命的力量。

想到哪寫到哪,目前就想到這些羅列一下。


發言被刪已卸載APP


既然說到武器,先說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真實事件:由於馬可波羅的宣傳,清朝的中國在西方國家看來簡直就是超級大國。1793年,已經發展成為海上無敵霸主的英國派出一支700多人的使團出訪中國,並攜帶大量的貢品。目的有二:一是增強雙方感情,二是希望開展貿易往來。但當時的皇帝乾隆和眾大臣投去了排斥和鄙夷的目光,最後,英國留下一箱未開箱的禮物失望而歸。時間到了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時發現了這個未開箱的大箱子,打開后里面有榴彈炮、精密天文儀器和手槍等先進武器。所以說,清朝的滅亡原因,不是武器落後,而是思想落後。

言歸正傳,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

一、軍隊失控。太平天國運動以後,軍閥割據,一盤散沙,而且各打各的算盤,對清政府的命令陽奉陰違,拒不執行。以致後來的八國聯軍和辛亥革命,清政府不堪一擊,迅速崩潰。

二、民心喪失。對於進步思潮的引入,清政府沒有正確引導輿論而是強制打壓,出臺的內政外交政策也與民心相悖,更加上與外國侵略者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讓民眾徹底失去信心。

三、閉關自守。清政府受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推崇"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無有”、擔心與外界交往會威脅領土安全和自己的統治,所以一直執行閉關自守政策,最終故步自封、不進則退,逐漸被西方超越。

四、制度陳舊。先進的社會關係必然取代落後的社會關係。當時的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正蓬勃發展,極具感染力。所以,即使清政府想方設法管控軍隊、挽回民心,也挽回不了被推翻的命運。


零點拾韻


大清王朝的覆滅,與武器落後與否,沒有多大關係。清最終亡於民國暴動,而不是西方列強。孫中山的同志們豎起起義旗幟,才是壓倒清的那根致命稻草。這說明大清國已經虛弱到了不堪一擊的地步。換句話說,孫中山們起事得恰到好處。

那時,民國先驅的革命黨人手裡,武器裝備並不高於清編練的新軍(已達六鎮-師-之多)。革命黨人的起義人馬,更是少之又少。軍事指揮藝術、單兵作戰能力、總體戰術素養,都談不上。

革命黨人的優勢,更多體現在政治理想、民主口號、精神意志和革命熱情上。參與和倡導者基本屬於覺醒了的文化人範疇居多。

清的覆亡,更多的是氣數盡了,也就是說,年齡夠大,垂垂老矣!獨裁專制的體制,長久積累下來的沉痾➕孃胎裡帶來的體制劣根頑疾,一起發作。喪盡民心的貪腐釀造的無邊民間疾苦,讓底層民眾在內心深處一直等待機會,醞釀力量,尋找振臂一呼的領袖。一旦朝廷病入膏肓,百姓就起來將其推翻掐死。其急迫程度絕等不到它壽終正寢,一定會用它的不得好死,來慰藉積累了太久的憤恨之萬一。清的獨裁體制和犯下的惡行太深了!民眾的憤恨之火不燒死你不足以平息。

事實上,清內部的腐爛也讓它得了癌症。道光朝以後,連續被洋人胖揍疼了,才讓朝廷從天朝上國的固步自封夢中驚醒,不得不認識到西洋技藝之先進的實質,靠一批最先擁有清醒頭腦和眼光的洋務大臣們,摒棄已成廢物的八旗軍兵,購置西洋先進武器,編練新軍(小站練兵),包括組建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艦隊,試圖挽救即倒的政權。但是,與先進武器裝備和新式軍隊相匹配的西洋列強的政治體制,不一體學來使用,等於站在坦克上耍長矛,等於買來西藥,卻用中藥煎熬法,碾碎混合熬湯服用。浪費財力,毒死自己,是必然結果。

甲午海戰,不就完敗於實力低於中國海軍的日本艦隊嗎?日軍強於哪裡?僅僅是海軍艦隊的臨戰指揮高超嗎?不是。日軍勝於政治體制思維的運作,大清也敗於政治體制思維的運作。日本如果不先一步走上君主立憲政體,不會走到大清的前邊。北洋水師武力配置強大,但是軍事調動,始終被玩弄、掣肘於朝廷政治博弈的股掌之中。每一道軍事指令的下達,都不是基於海事軍情變化來的,而是由李鴻章的政治小九九決定的。海軍提督丁汝昌不過是個政治號令下的傳聲筒和敗局背鍋俠。鄧世昌們只有表演英勇的本份,但勝敗與英勇無關。這是北洋水師註定的結局。那種體制下,不敗沒有道理。所以,電影《甲午海戰》除了表演一把英勇壯烈,聊以慰藉,還能有什麼?最多附帶罵一通晚清腐敗無能,洩洩私憤,仍然不願觸及它的體制劣根頑疾。至於炮彈裡打出沙子,是專制體制必然滋生無邊貪腐的正常惡果,屬於傷口上撒鹽的自然寄生物。茅坑不改衛生間,蛆蟲繁榮是堂而皇之的。

六鎮(師)編練的新軍,同樣道理地成為另一頂級官員袁世凱手裡的私人砝碼。軍隊看上去是大清朝的,但並不為清王朝出力。革命黨人完全不用懼怕它。舉國希望惡貫滿盈的清王朝獨裁統治倒臺時,革命黨人順應民心,打出民主建國的旗號,不需多大武力(史料可查,武昌起義沒什麼正經軍力,相當於烏合之眾。領袖孫中山都還躲避通緝流亡國外呢!),適時一推,它就倒了。它的倒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導演青寧


武器落後僅僅是對外戰爭戰敗喪權辱國的原因,那些戰爭並不是清政府滅亡的直接原因,到民國時,我國對外戰爭武器裝備依然落後敵軍,也並沒有導致滅國。所以武器裝備落後與滿清滅亡的聯繫並不大。

首先,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的武器裝備與英軍相比,英軍經歷了工業革命後,軍事實力為世界第一,武器裝備全面進入火氣時代,而滿清軍隊依然是刀矛弓箭的冷兵器時代,即使有火槍營也是杯水車薪,本來數量就不多,況且質量也不好。而軍備廢弛,有海無防,讓英軍一打一個準。而失敗之後,滿清政府居然記吃不記打,二十年沒有任何進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慘敗,並且首都被佔領了,圓明園也被燒了,而皇帝還死在了承德。這一仗把滿清政府打醒了,也開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搞洋務運動,買西方先進武器。這個時候雖然戰敗,但並沒有動搖統治根基。

到了後來的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清軍也一水兒的洋槍洋炮了,但是還是失敗了,並且甲午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創劇痛身之痛一直影響到了今天,同樣都是洋槍洋炮依然還是失敗,那就是慫兵慫將的原因了。比如甲午戰爭中的直隸提督葉志超,貪生怕死,放棄平壤,騎著馬一路狂奔跑到了鴨綠江邊。直接把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將領都這樣,你還能指望什麼士氣高漲?

甲午戰爭之後,國人開始探索救亡圖存道路,資產階級改良派學習日本模式發起了戊戌變法,然而觸動了頑固勢力的利益,在其鎮壓下失敗了,與此同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海外成立了多個組織,要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滿清封建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此時說明廣大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滿清的封建制度已經不能維持其在中國的統治,必須要改變這個制度了,只不過是改良道路還是革命道路。而滿清政府對封建集權制度依然守缺抱殘,先是預備立憲讓資產階級改良派大失所望,而皇族內閣又把廣大漢族官僚弄得離心離德,在此刻滿清政府誰也得罪不起的狀態下,它把能得罪的都得罪了。而武昌起義的爆發,成為了壓垮滿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時間各省紛紛獨立自治,而此時滿清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在袁世凱一人身上,最終使得袁世凱逼宮清帝被迫退位。

由此可見,武器裝備的落後導致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但從根本上看,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經阻礙了中國的發展,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化成度的逐步加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制度,在經歷了多種方式的失敗之後,而選擇了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滿清的統治。


漢京FC


大清的滅亡並不是因為武器的原因,如果說是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我們說是因為武器的原因,也許我們還能說的過去。但是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帝國還是失敗了,那這又作何解釋了?


想必當時的大清帝國在經歷了洋務運動以後,國力日益增強在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下,社會各方面已經走向了現代化,當時的北洋艦隊號稱亞洲最強大的艦隊,但是在甲午戰爭中被實力相差甚遠的日本給打敗了,真的是有點不可思議啊。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對外敵的入侵一讓再讓一忍再忍,割地賠款求和,和帝國主義簽訂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讓帝國主義侵略者肆意的在我們的國土上胡作非為,清政府卻表現的無動於衷,但凡有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站出來反抗侵略者,就會遭到清政府的打壓,例如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一舉動,多麼能長國人志氣的事情,但是清政府為了討好外國人,結果被治重罪。當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闖入圓明園的時候,咸豐皇帝卻被洋人的洋槍洋炮嚇得躲了起來,致這麼一座美麗的舉世無雙的皇家園林於不顧,使得這麼一座奢華的皇家園林慘遭帝國主義糟蹋和蹂躪。

這一切歸根結底一句話“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制度到清政府這裡也算劃上了句號,清政府的滅亡意味著封建主義制度的滅亡,這是一種趨勢,趨勢來臨勢不可擋,不是說武器如何先進,就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毛主席就說過“決定勝利的關鍵是人,而不是幾件先進的武器”。清政府之所以會滅亡,是因為兩千多年以來的封建主義統治和君主主義制度所導致的,在封建主義的統治下政府一直就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尤其是大清帝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中國的社會發展落後西方國家上百年,18世紀西方國家在轟轟烈烈的開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政府還關著門兩耳不聞窗外事,還關著門自高自大自娛自樂。

當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開到我們家門口的時候,清政府確手足無措。這樣以來能不落後於人家嘛,所以說落後就要捱打是恆古不變的道理,所以外國大炮轟開大清帝國的大門的時候,就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也可以說晚清還能得到一時的發展,帝國主義的到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帝國主義的入侵使得大清帝國成為了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社會,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不敢與之一戰,所以只能割地賠款做一些喪權辱國的事情,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就這樣被斷送了。


當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摸清了清政府的底細,外強中乾的大清帝國再一次遭到八國聯軍的入侵,到此為止大清帝國再也無力迴天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使得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正式滅亡。 可以說要封建主義滅亡是人心所向,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所以總結下來,大清帝國的滅亡,是因為封建主義制度造成的,也是兩千多年的君主專政導致的,所以說他的滅亡和武器的先進與否沒有直接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