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武大郎和潘金蓮嗎?

李哥講史


潘金蓮被冤枉成惡婦蕩女的形象從何而來?無非是兩部小說——《水滸傳》和《金瓶梅》,但潘金蓮又並非僅僅是小說中的人物,歷史上確有此婦!

大家若有機會,可以去歷史上潘金蓮和武大郎所在的河北省清河縣實地探訪一番。原本是善良賢妻的潘金蓮在小說中成了通姦殺夫的淫婦,原本是文武雙全玉樹臨風的清廉縣令武大郎在小說中成了“三寸釘、枯樹皮”。潘金蓮因《水滸》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裡,她更躍為“女一號”。

按書中所寫,她是所有女子中生的最美,也最擅風月的一個。《金瓶梅》這個書名,一說是“金色的瓶子裡插著梅花”的意思,一說是由該書頭三號女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顯然後一說更為通順。

不管是水滸,還是金瓶梅,那麼歷史上的潘金蓮和武大郎又是怎樣的呢?真有其人麼?還是完全是虛構的藝術形象?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歷史上記載,潘金蓮和武大郎二人非常和睦恩愛,而且還育有四子。

據河北省清河縣縣誌記載,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經在山東陽穀縣做縣令,他少年時候的盟兄弟王某家敗破落,逃難到他那裡,希望看在多年情誼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武縣令平時就樂善好施,對這位落於窘迫的兄弟自然招呼倍至了。王某卻不知道武大郎已經暗中為其在原籍蓋房修屋,久不見武兄弟資助,便憤然離去。

這一走不要緊,他卻遂生邪念,忘恩負義,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縣令惡意中傷汙辱詆譭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過罪的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同流合汙,武大郎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非但如此,就連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也遭受被辱之株連。

潘金蓮故居為清河縣潘家莊(為避潑汙,後改名黃金莊),少女時代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

她老爸曾官拜邯鄲知州,在故鄉開有染坊。武大郎家本來貧困,年輕的時候到這裡打工,因為品行端正又能幹,知州就資助他學習,還將女兒金蓮許配給他。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的賢妻良母而聞於鄉里。

潘金蓮畫像的配文曰:

“餘曾敬繪武潘正傳十六幅,端懸於武氏祠壁為其平反冤假錯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滸傳》中潑汙之過,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餘今重塑武潘正容,還其本來面目。願乞武潘在天之靈寬恕。施氏焚香再拜。”

武植盟兄弟的自戕,施耐庵後裔的自責,已正大郎、金蓮之清白,而武植之24代孫武雙福的健在,則更證《水滸傳》武潘之千古奇冤。既然《水滸傳》中武大郎與潘金蓮夫婦無嗣無子且相繼殞命,那麼,何來其後代之繁衍(武家那全村半數武姓)?

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歷史上實無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學典型罷了。


王銘葦


《水滸傳》、《金瓶梅》都寫了潘金蓮,但兩書的故事情節和潘金蓮的性格卻不一樣。

創作於元末明初的《水滸傳》小說,把潘金蓮既寫成一個私通姦夫害死本夫的淫婦,是那個時代婚姻制度的犧牲品。書中寫潘金蓮原是清河縣大戶人家的使女,因為不肯依從男主人的調戲而向女主人告狀。男主人懷恨在心,把她嫁給一個面目醜陋、身材短矮、頭腦可笑的、比她大十幾歲的武大郎。這種不相稱的強迫結合,當然談不上婚後的幸福。

潘金蓮第一次見到儀表堂堂的小叔子,便產生了愛慕之心。武松是一個正統思想很重的人,潘金蓮沒有達到目的。武松出差以後,她經不住老奸巨猾的王婆和有錢有勢、奸詐刁鑽的西門慶的引誘,落入他們的圈套,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武松出差回來,弄清了事實真相後,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為兄長報仇。

關於潘金蓮的奸邪淫蕩,《水滸傳》中頗費了一番筆墨,是這部粗獷之作中少見的精緻纖微處,如:

婦人道:“那等人伏侍叔叔,怎地管得到,何不搬來一家裡住?早晚要些湯水吃時,奴家親自安排與叔叔吃,不強似這夥醃髒人。叔叔便吃口清湯,也放心得下。”

“叔叔青春多少?”“叔叔今番從哪裡來?” 那婦人拿起酒來道:“叔叔休怪,沒甚管待,清酒一杯。”笑語盈盈,殷殷相問,潘金蓮之綺思盪漾,妖嬈作態,口角含春,如在目前,一聲聲“叔叔”甜膩膩的嬌喚,也如在耳畔。

潘金蓮是個出色的美女。俗話說:“女追男隔層紗”,一個美女頻頻發動攻勢,對凡夫俗子來說大概是把持不住的,但武松卻當真是視若等閒。潘金蓮的每輪攻勢問題以失敗而告終。

和《水滸傳》中描寫的其他蕩婦形象閻婆惜、潘巧雲一樣,潘金蓮也只是英雄好漢的反襯。如此這般地寫潘金蓮,其目的還是為突出武松的高大的形象。

潘金蓮因《水滸》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裡,她更躍為“女一號”。按書中所寫,她是所有女子中生的最美,也最擅風月的一個。

《金瓶梅》這個書名,是由該書頭三號女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水滸》裡的潘金蓮形象還比較單薄,《金瓶梅》裡的潘金蓮卻是一個極其豐滿、極其鮮活的藝術形象了。

在《金瓶梅》中,前面的部分與《水滸傳》大體類似。

與《水滸傳》不同的是,在王婆的教唆下,她鴆殺親夫後被西門慶娶為五房,開始了在西門慶家中與其他女人爭寵的“戰鬥”生涯。不僅如此,她還私通僕人,勾引西門慶的女婿……當潘金蓮自己養不出孩子時,她對西門慶別的妻妾的嫉恨更成倍地躥升;李瓶兒生下的官哥兒被她用貓唬得受驚並生病死掉後,她拍手稱快,但新一輪的爭寵之戰又掀起了硝煙……

五四運動後,在反封建和追求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思潮影響下,歐陽予倩於1926年創作了五幕話劇《潘金蓮》。劇中寫潘金蓮是一個敢於反抗張大戶淫威的聰明伶俐的丫鬟,被逼與武大郎成婚。她由於橫遭摧殘,才產生了變態心理,為西門慶引誘,才謀殺了丈夫。

她是值得同情的“封建剝削制度和封建道德觀念迫害下的受害者”。劇中認為武松是一個“封建道德觀念”很重的人。劇中潘金蓮有一句說白:“我想夫妻不相配,拆開了再配過,又有什麼要緊!”這是代表作者和那個時代思想的臺詞。

那麼,歷史上的潘金蓮和武大郎又是怎樣的呢?真有其人麼?還是完全是虛構的藝術形象?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據考證:大郎武植,系在山東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在山東陽穀做了知縣。

資助過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懷才不遇,家境日漸貧寒。千里迢迢來投武大郎欲謀一官半職,擺脫困境。開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過了半年也沒聽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認為“武大郎乃真忘恩負義之輩”,一氣之下,不辭而別。

在回家路上,他編寫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後語,見村貼村,逢店貼店,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植惡意中傷汙辱影詆譭之能事。

誰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來了銀錢,幫他修房蓋屋,置買良田。這時,他才發現武大郎決非知恩不報,而是不以權謀私。他發瘋似地返回去撕自己貼的紙條,但悔之晚矣,它們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

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題發揮,因而謬種一傳再傳。

而縣城東北的黃金莊,便是被武家後人稱作“老祖奶奶”潘金蓮的家鄉。潘金蓮並不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閨秀。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4個兒子。

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從墓誌來看,武植還是殷商王武丁之後,正經的王族子孫。1946年,從墳中還發現有一口楠木懸棺和兩具骨骸,從骨骸判斷武大郎相當高大,推算生前少說也有1.78米。

武家後代們還說了許多武大郎匡扶正義,潘金蓮忠於愛情、協助武大郎清廉治政、剷除惡少的動人故事。所以,歷史應還“為官清廉,興利除弊”的武大郎和“善良賢惠,勤勞仁義”的潘金蓮以本來面目。


看歷史說天下



夢113300796


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潘金蓮被塑造成“第一淫婦”。而潘金蓮的放蕩跟其丈夫武大郎身材短小、相貌奇醜有關。結果潘金蓮看到了其同胞的兄弟武松後變了模樣。武松和武大郎的形象完全相反,他不但身體高大,相貌堂堂,而且還因為打虎成為當地聞名的英雄。然而,潘金蓮勾搭武松末果後,在王婆的撮合下,潘金蓮和花花公主西門慶勾搭成奸。

武大郎再窩囊,但被潘金蓮綠帽子的事還是知道了,結果為怕事露,潘金蓮在西門慶的唆使下,竟然用砒霜毒死了武大郎。之後“出差”回來的武松通過走訪調查知道武大郎的死因,後來眼看官府維護西門慶等人,一怒之下,他當眾斬殺了蕩婦藩金蓮和西門慶。演繹了一曲扣人心絃的愛恨情仇的故事。

也正是因為這樣, “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和美貌放蕩的潘金蓮等人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千年後,一個古墓的發現卻改變了一切。

武大郎在河北的墓地在1946年被族人挖掘過,裡面有一口上等的棺材,後來被證實是武大郎之墓。後來,據說很多盜墓者進入進行偷挖,一無所獲。直到1996年間,武大郎的墓地被重新修葺。

這時,武大郎的墓誌銘才被專家給清理出來,上面有這樣的記載: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段銘文記載的才是武大郎和潘金蓮真實面目。原來武大郎非但沒有被戴綠帽子,而且和潘金蓮恩愛有加,他也並不是一個賣燒餅的。

武大郎真名叫武植,字田嶺,因排行老大,故稱“武大郎”。武大郎不但長的身高八尺,而且儀表不俗。後來,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被皇帝欽點為山東陽穀縣七品縣令。

武大郎在任上,勤政為民,聲譽良好。婚配之時,武大郎娶了隔壁莊裡的潘金蓮。潘金蓮賢惠溫柔,美麗大方,和武大郎感情很好,生了四個兒子。

武大郎之所以會被醜化,原因只有4個字:交友不慎。原來武大郎在求學時曾經交了一個名叫黃堂的朋友,兩人關係很要好。後來,武大郎赴入了仕途,而黃堂卻回家務農去了。一次,黃堂家意外起火,燒得片瓦不留。走投無路之下,黃堂便來找武大郎。武大郎兩口子日日茶飯伺候,熱情招待。然而,當黃堂提出讓武大郎資助他建造新房子時,武大郎卻直接拒絕了。他拒絕的理由令人羞赧,4個字:沒錢資助。原歷是他為為官清廉,只拿點硬工資,再加上又生了四個兒子,一家人用都緊巴巴,哪有多餘的錢。

但黃堂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武大郎這麼大的官了,一定有不少積蓄。武大郎的“吝嗇”讓他覺得顏面盡失,一怒之下,開始在三鎮五鄉說武大郎的壞話。結果很快有個人加入了他的“抹黑隊”來,這個人叫西門慶。作惡多端的西門慶是因為武大郎判案曾經讓他利益大受損失,於是兩人聯手醜化武大郎。特別是西門慶認為給縣令戴了綠帽子不丟人,於是把自己也編進去了當配角,以便讓更多人相信他說的話是真的。

從此之後,此事經過無數人的傳播,武大郎變成了又矮又醜之人,潘金蓮則成為了“淫婦”的代表人物。

後來,施耐庵寫《水滸傳》時,便將這個民間故事改編了進去,把他們和“武松”這個英雄人物結合起來了。

1996年,考古專家在修葺武植墓時,也把其真實身份公佈於眾。而施耐庵後人施勝辰聽說後,從河北威縣馬上找到武家那村。

關於武大郎和潘氏的情況,現目前武家祠堂家譜可以查到。武家那村很多武姓之人都是武大郎的後代。

施勝辰是個畫家,他到了武家那村後,先是對武家後人說對不起,然後畫了十六幅畫,且配了詩文。其中武縣令畫像的配詩為: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褒貶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家祠堂斷公案,施家欠賬施家還。

雖然施家後人道民歉,也無法挽回和彌補武、潘兩家被“黑”千年的歷史,但這對武、潘兩家多少是個安慰。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歷史上真有武大郎和潘金蓮嗎?答案是:肯定有!

《水滸傳》記:武大身不滿三尺,人稱“三寸丁"、“枯樹皮",是一個典型的矮矬的窮酸形像。由於在老家受人欺凌,搬來陽穀以賣燒餅為生。其妻潘金蓮漂亮妖嬈,耐不住他人勾引,與西門慶勾搭成奸。為做長久夫妻,用藥毒死武大。釀成了潘金蓮被殺,西門慶被誅的悲劇。

然而,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彼武大郎不是此武大郎,彼潘金蓮也不是此潘金蓮。就連賣燒餅都是假的,西門慶和潘金蓮通姦更是謠言。

據《中國教育網》載:清河縣確有一個排行老大的姓武名植的人。自小家中貧困。但他是一個勤耕苦讀、心懷致遠的人。在他的努力下,科考榮登三甲,高中進士,被朝廷委以陽穀縣令。其妻潘氏金蓮也隨同前往。

武植為任期間,秉性剛直,勤勉務政,不拘私情,兩袖清風,很得陽穀民眾的讚譽和愛戴。

其妻潘氏金蓮也嫻熟溫良,善良待人,勤於助人,樂善好施。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禍事降臨。

一天,武植家來了一個不俗之客。武植一看,是昔日舊友王生。喧唅之下,武植才知,舊友落難,來向自已求援。

武植滿口應承,安排王生住下。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王生不見武植有任何舉動,人也一月不曾謀面。王生生疑:武植負心,資助我是假。於是負氣離開陽穀回家。在路上越想越氣,氣憤之餘,到處喧揚武植“矮小如像三寸丁,蝸居陽穀賣燒餅"。潘金蓮也“妖嬈淫蕩勾西門,狠毒不過婦人心"了。

王生回到村裡,往家一看,哎呀,怎麼舊房變成大新房了?一打聽,才知這是武植派人修的。

王生誤會武植了,連忙趕到陽穀,才知道武植一月不見自已,是因為當時正是農耕下種時節,武植忙於指揮農耕所致。

王生後悔了,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醜事卻遠播了。

以上是武大郎和潘金蓮醜事的來歷。另據考古發現,近年發現了武植墓,從屍骸證明,武植至少是1.83米的大個子。從這點也可看出,武大郎是“三寸丁"也是假的。

以上是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它與《水滸傳》上的人物靠邊嗎?



用戶Zh天邊雲


不管你看沒看過《水滸傳》,有兩個人你一定知道,那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蓮,武大郎在《水滸傳》中被描述為是一個三寸丁,天天買炊餅的一個小商販,而潘金蓮則是水性楊花之人,沒事勾搭西門慶,兩個人趕出了苟且之事!

歷史上武大郎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不叫武大郎,而是叫武植,小名才叫武大郎!而武植自小就聰明好學,而且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很多人都說這小子以後能有出息,於是潘家幼女初長成,潘金蓮就嫁給了武植!後來武植還真考上了功名,在陽穀縣當縣令,這個陽穀縣就是《水滸》中武大郎的所在地!

不過這樣的一位高大威猛的縣令為何變成了三寸丁武大郎了呢?這還得說一下武植當年的同窗好友:隔壁老王!這個隔壁老王自己並沒有考上功名,看到武植同自己一起學習過,他考上了自己卻沒考上,而且還有一個漂亮的媳婦,就是潘金蓮!於是就心生惡毒,四處造謠,說陽穀縣令是個矮小的三寸丁,自己的妻子張的是漂亮,但是水性楊花,和別人通姦,一來二去就這麼傳開了!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嘛,這件事一直流傳到讓施耐庵聽見了,於是就寫到了《水滸傳》中,不過因為這件事,自稱是施耐庵的後人畫家親自將一幅字畫送給武家後人,表示自己的祖先對於武家和潘家所造成的傷害給予正名。


一軒妙招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看過《水滸傳》的夥伴們都不陌生,這也是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典故。

在水滸傳裡,武大郎被刻畫成“三寸丁,枯樹皮”的矮矬窮形象,而他的同胞弟弟卻是打虎行者武松,相貌堂堂,儀表不俗。而武大郎卻賴漢取花妻,取了貌美如花的潘金蓮。

在小說裡,潘金蓮自感身世坎坷,在人前抬不起頭來,但也沒有其他想法,安安分分地過日子,和武大郎一起賣著炊餅。


但是好景不長,武松打虎的事蹟傳到陽穀縣,武大,武二兄弟相見,而潘金蓮卻看上了一身男子氣概的武松,然而,武松不為所動。這使潘金蓮更深感自身的悽慘。自己集美貌與賢惠與一身。卻命運多舛,委身於相貌醜陋,沒有地位的武大郎,心中那股不甘之氣逐漸顯現出來了。

在王婆的撮合下,潘金蓮沒有守住自己的節操,與西門慶幽會。併合夥設計藥鴆武大郎。

武松回來後,東窗事發,武松手刃潘金蓮,鬥殺西門慶,給哥哥報了仇。武松在官衙的有意庇護下,發配孟州。後來血濺鴛鴦樓,大鬧飛雲蒲,大戰蜈蚣嶺,一步步走上梁山。


這就是小說裡對這段故事的精彩描寫,但是我們知道,小說畢竟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所以描述的故事往往不是真實的。

就拿這個故事來說,其實據歷史來看,武值也就是武大郎是一個身材魁梧的縣官,其妻也卻是潘金蓮,但是二人感情和睦,並未出現書中所述情節。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因為武值交友不慎,或者是得罪了誰,竟編造出這樣的故事來詆譭武值夫婦。所以,近年來很多關於這個故事的影視劇播出,然而,武值和潘金蓮的後人卻不幹了,這不是第二次詆譭嗎?也引出了一些糾葛,相必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真實的歷史還真不是小說講的那樣!


歷史鐵老師


歷史有時候就是任人拿捏的小角色,隨著歲月變遷,我們所瞭解的很多歷史人物已經嚴重變形失真,甚至醜化了,比如武植(武大郎)和潘金蓮,居然成了矮醜拙和蕩婦的象徵性人物,不得不說,《水滸傳》和《金瓶梅》的流傳實在是太成功了,實在是太深入人心了。

原來的武大郎和潘金蓮是什麼樣子?恐怕在沒人能百分百還原了,但憑著一些資料記載和考古發現,還是可以判斷他們絕對不是我們理解的形象。《金瓶梅》成書在《水滸傳》之後,武大郎、潘金蓮、西門慶的原型來自《水滸傳》是當前大家公認的,所以只須弄明白《水滸傳》的出處以及其中人物的原型,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基本情況也就清楚了。

《水滸傳》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最主要的

故事梗概來自《宋江36人贊並序》和《大宋宣和遺事》,然後“乃由作者掇拾故書,益以小說,補綴聯屬,勉成一書”,但作為故事梗概的兩部書都沒有提及武大郎、潘金蓮和西門慶,只是提到了行者武松,《大宋宣和遺事》裡武松只是梁山好漢之一,留下一個名字而無細節描寫,而《宋江36人贊並序》對武松的描述是:

行者武松: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

這裡武松的形象和《水滸傳》完全不同,五戒在身但都破了,武松後來的英雄形象應是參考了張士誠部將卞元亨及杭州宋義士武松墓等故事組合而成,而《水滸傳》裡武大郎和潘金蓮的人物形象是為了襯托武松英雄形象而出現的。

那麼,武大郎、潘金蓮、西門慶又是怎樣進入《水滸傳》呢?

上文提到,《水滸傳》彙集了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再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而成的,武大郎的進入或許是因為作者覺得放入這個小故事能利用民眾獵奇的心態來提升流量,也或許只是作者很有正義感然後借同姓的英雄武松來懲罰淫邪罪惡,但不管如何,武大郎的故事流傳肯定是在《水滸傳》成書之前,且至少在一個地區廣為流傳。

說起來,武大郎也是挺冤的,他的人物原型就是宋朝山東陽穀知縣武植,而潘金蓮也確實是他的妻子,為貝州潘知州之女,他們倆的形象之所以受到詆譭有多個版本,有黃堂說,也有王某說,但大致意思差不多,都是武植得罪小人而被其散播謠言洩憤,流言蜚語的力量是很強大的,而且猶如病毒能自我複製代代升級,到了元末明初武植和潘金蓮就成了《水滸傳》所說的那個模樣。

那麼武植的真實背景和情況到底怎樣?且看武植墓墓碑銘文: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段文字不難理解,立碑的後人或有溢美的成分,但絕不會胡說八道,武植是清河縣人,小時候被人稱為武大郎,妻子潘氏是名門淑媛,曾高中進士官拜七品。

至於西門慶,那是武大郎和潘金蓮故事帶出來的,然後又給帶進了《水滸傳》讓武松殺了,最後又跑到《金瓶梅》成為男主角享盡豔福,他的原型,六甲番人不得而知,如您有所瞭解或猜測,請留言討論。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看過施耐庵小說或者電視劇《水滸傳》的小夥伴對武大郎和潘金蓮那段情節還記憶尤新吧,那麼在歷史真的有武大郎和潘金蓮這兩個人嗎?他們是否像小說中說的那樣?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歷史上卻是有武大郎和潘金蓮這兩個人,但是卻不是小說《水滸傳》中說的那樣。



現在大家去河北清河縣的武家祠堂,會看到施耐庵後世的一首道歉詩,這一首詩將《水滸傳》裡面的千年的誤會徹底解開。而武大郎並不是像小說《水滸傳》中描述的矮撮窮,三寸丁,更沒有發生過潘金蓮私通西門慶的無稽之談,而這個千古冤案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現的一座古墓說起。



1996年,在河北清河發現一座古墓,經考古人員發掘後發現了一塊石碑,碑文上記載此墓為武植的墓,是一處夫妻合葬墓,大家應該都知道武大郎的真名就叫武植,後來考古專家在驚訝的發現,出現在考古專家眼前的哪裡是小說中矮撮窮的武大郎,而是一具身高大約1.8米的屍骸。



根據打聽當地村民專家瞭解到,原來小說《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是施耐庵道聽途說的,武大郎既不是賣炊餅的,也不是被戴綠帽子的窩囊廢,而是貧苦出身,後來發奮讀書考中進士,最後成為縣令的勵志人物。他一生為官清廉,為後人所敬仰。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施耐庵在小說中要把武大郎和潘金蓮說的那麼不堪?施耐庵又是從哪道聽途說的呢?這個和武植的一位好友有關,當年武植的這位好友因為家鄉受自然災害,房屋全毀,去投奔好友武值幫忙,可因為武值太忙碌沒有顧得上他,他因此對武植產生報復之心。在回去的路上這位好友到處散播武植和潘金蓮的謠言。但是當這位好友回到家後,眼前的一切讓他很是愧疚,原來武植早已派人給他修建了房屋。



此時的這位好友十分愧疚,但說出去的謠言卻收不回來了,他散播的謠言也被施耐庵寫進了小說《水滸傳》中,流傳了百年,也讓武植和潘金蓮夫婦蒙冤百年。

我是李哥,專注於解密歷史,分享歷史趣聞!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加關注點贊或者評論!


李哥講史


在明朝確實有武大郎,潘金蓮以及西門慶哦,只不過歷史上真實的三人,和《水滸傳》裡面的三人完全是兩回事,而期中的誤會確實有原因的。

真實的武大郎可不矮啊,身高那是一米八還有餘啊,最重要的還是讀書人考取了進士當了縣令,在做官期間武大郎清正廉明,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剛好武大郎的妻子也叫潘金蓮,只是真實的潘金蓮可是好姑娘,她出身名門,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對武大郎一心一意。按道理說這樣幸福的生活為什麼在水滸傳裡三人形象卻截然不同呢,這是因為武大郎交友不慎。

武大郎家貧的時候,曾經受過好友黃堂的救濟,後來黃堂房子被燒了,那時武大郎也做了官嘛,於是黃堂就去找武大郎,畢竟曾經幫過他,現在好友有難了,找身為縣令的武大郎幫助自己一下,對武大郎來說是小菜一碟嘛!於是黃堂就去武大郎的家裡,住在武大郎家裡的幾天,人家倒是好酒好菜招待著,只是一到了借錢的事,武大郎卻絕口不談。黃堂很憋屈,不給自己找份差事就算了,連重建的房子都不肯借,這算什麼好哥們啊,於是黃堂就開始報復武大郎了。

黃堂自己沒權勢自然不敢明面上報復當官的武大郎啊,只好把武大郎的名聲有多臭就搞多臭。回去的路上,黃堂四處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醜事”,最後說的不過癮,四處貼大字報,對武大郎和潘金蓮惡意的人身攻擊,無恥貶低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形象。剛好這個時候黃堂有個流氓朋友叫西門慶的,西門慶聽了興奮無比,和黃堂一起策劃出點子抹黑武大郎,最後這位仁兄“犧牲”自己,強烈要求在醜聞中擔當一個主角,變成了謠言裡的“男小三”西門慶,與諸位女人譜出一段段荒淫無道之曲,連名字也沒改,這也真夠拼的。

武大郎卻矇在鼓裡呢,黃堂回到家後,發現自己家建立了新房子。妻子告訴他,這是武大郎派人來建的。這下子黃堂愧疚無比,想要消除自對武大郎的謠言,只是覆水難收啊,造謠容易,滅謠難啊!大家都相信了這個勁爆的謠言,原來武縣令的家事是如此的熱辣勁爆啊,所以謠言一傳十,十傳百,最後成真了,施耐庵聽說後把這個故事寫進了水滸傳裡,這樣一來,武大郎和潘金蓮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卻因為一個謠言讓武大郎黑了數百年啊!

當然啦,施耐庵的後人對這個冤案寫了一篇道歉詩,武大郎本人的墓誌銘也說出了真相。至於搞成這個結果,只能說天意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