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殺人後,父親讓自己痴呆的母親頂罪:毀滅一個孩子只需這幾點


兒子殺人後,父親讓自己痴呆的母親頂罪:毀滅一個孩子只需這幾點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日本有一對夫妻,他們有一個七歲的喜歡超級公主玩偶的女兒,女孩天真爛漫,喜歡收集玩偶,看同系列的DVD,會在爸爸下班途中去接他。

如果不出意外,這家人會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但這種幸福被打破了,一天下午女孩趁媽媽不注意偷偷出去後再也沒有回家,第二天在公園的男廁所裡被人發現,已經是一具冰冷的屍體了。

是誰這麼殘忍殺害一個七歲的小女孩?

這個故事不是我杜撰而來,是日本懸疑小說家東野圭吾在《紅手指》一書中所寫,這本書也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兒子殺人後,父親讓自己痴呆的母親頂罪:毀滅一個孩子只需這幾點


故事的後續是警察根據小女孩衣服上沾的雜草在公園周邊進行調查,最後鎖定名為前原的一家人,前原家裡總共有四口人,前原昭夫和他的妻子八重子,14歲的兒子直巳,“患有老年痴呆”的母親政惠。

在警察還未採取行動之前,前原昭夫給警察松宮和加賀打電話,讓去家裡談一下案件的事。

前原告訴警察是他的母親殺死了小女孩,母親用玩偶吸引小女孩到家裡,因為小女孩把她的玩偶弄壞了,所以要懲罰小女孩,便將她掐死了。

他們害怕報警就在這個地方住不下去了,所以才將屍體扔到了公園男廁裡的。

說辭毫無漏洞,但這並不是事實的真相。真相是前原的兒子直巳用玩偶的照片吸引小女孩到家裡,又試圖猥褻,遭到反抗後將小女孩掐死了。

而前原和妻子為了保護兒子,不讓他的人生有汙點 ,就決定讓老年痴呆的母親替兒子頂罪,可是沒想到母親並不是真的痴呆,是因為在這個家感覺不到愛,母親才選擇假裝痴呆為自己營造一個空間。

在前原剛開始知道兒子殺死了那個小女孩時,他第一時間想讓兒子去自首,但妻子以死相逼讓他去拋屍,幫忙隱瞞真相,最終還幹出了讓老母親頂罪的荒唐舉動。

可是這時他們不顧一切要保護的兒子在幹什麼呢?

他正待在自己的房間裡玩遊戲,不敢面對,對於父親的斥責,他說自己還只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做的事情父母有責任,他什麼都不知道,絲毫沒有反省和後悔。

他大吼大叫,不見警察,不好好回答父母的問題,覺得父母理應幫他處理好一切。對於警察的調查詢問,他表現出了不耐煩。

前原當時想到了兒子每次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最後一定會露出像口渴的狗在伸舌頭的表情。

即便責任在他自己,給別人帶來了不快,也一定在自己之外找原因,並把火發在別人身上。

而妻子八重子總是處處以兒子為中心,對於他犯的錯誤,她一再強調,他還只是個孩子,她逼著丈夫和自己一起隱瞞真相,併為了兒子撒謊讓婆婆頂罪,在丈夫最終說出事情真相後,她變得歇斯底里。

他們一直想保護兒子,卻從未想過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一個殺人犯?

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中用一系列的例子證明兒童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由父母造成的。

前原的兒子直巳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冷酷沒有感情、殘忍的人,其實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埋下了禍根。

1、遭遇校園暴力,父親的不作為

直巳在小學六年級時被同學欺負,告訴前原後,前原不僅沒有讓兒子感到父親的愛與支持,反而批評了他,還說男孩子要回擊。

從那以後,直巳一直被人欺負,直到畢業都沒人理他,還一直被班裡的同學當做不存在。

在發生直巳掐死小女孩事件後,八重子說,“直巳沒有朋友,從小學時就如此。去遊戲廳也好,在便利店看雜誌也好,都是獨自一人。說起來,哪怕有一個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也不會有現在的事了。”

是呀,從小遭受校園暴力,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老師的幫助,導致那些施暴者可能變本加厲,最後直巳越來越孤僻。

沒有得到同齡人的友誼又被同學欺負的他,只能將目光放到比他弱小很多的幼女身上,所以最後才發生了試圖猥褻幼女遭反抗後掐死的事。

2、母親的溺愛,父親缺席親子教育

從小八重子就不讓任何人插手關於直巳的教育,因為在斷奶問題上和婆婆產生分歧,她便好多年沒有讓直巳見自己的爺爺奶奶。

前原也不懂怎麼教育孩子,索性就當了甩手掌櫃,把教育兒子的大事交由妻子一人去做,所以兒子就在妻子的溺愛中長大,脾氣暴躁,做錯事覺得母親會像以前一樣幫他擺平。

同時,前原在直巳小學時就出軌了一個女人,整天不著家,也不管家裡的任何事,這就造成了妻子的過度不滿與心懷怨氣,也影響到當時上小學的直巳。

3、家庭成員之間毫無溫暖可言

在前原一家三口搬去母親的房子和母親一起住後,八重子對母親態度冷淡,受八重子的影響,前原也開始疏遠年邁的母親,父母如此,兒子肯定也不會教育好,直巳也覺得奶奶是什麼髒東西。

不僅如此,這個家庭的成員之間完全沒有心靈上的紐帶,家庭的溫暖在這個家不存在。

前原對工作與生活的不滿,表現在他日常疲憊的臉上,八重子爭強好勝的性格,盼望著婆婆早死她便可以佔用婆婆的房間,在前原面前抱怨一切,導致前原下班寧願加班都不想回家。

過度溺愛直巳,任由他待在房間裡打遊戲。前原的母親政惠對這種狀況感到絕望,所以她才選擇假裝痴呆,為自己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世界,不讓其他家庭成員進來。

這樣的家庭環境怎麼可能養育出一個充滿愛的孩子?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父母不和,孩子更可能出現所謂的“外在化”問題,比如尖叫、大喊、爭鬥、違抗以及少年犯罪。

而這些“外向化”問題幾乎都在直巳身上出現過。

校園暴力、父親對於教育的缺席、父母糟糕的婚姻關係、以及沒有愛的家庭氛圍最終讓這個14歲的少年走上了一條犯罪的道路。

雖然這是書上的故事,但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前不久的大連女孩被殺案,一個9歲的女孩被一個不滿14歲的男孩殘忍殺害,殺害女孩後他還淡定的在班級群裡陳述這件事,說發生在自己家附近,不小心沾上了自己的血,警察會不會懷疑自己,他還是個未滿14歲的孩子。

而這個男孩的家人也沒有第一時間出面給女孩家人道歉,據同小區的住戶反映這個男孩經常尾隨一些漂亮女孩,曾經一個被騷擾的姑娘找到了他們家裡,還被男孩的父親罵了一頓,說誣陷他兒子。

如果這位父親當初能好好教育一下自己的兒子,或許那個可愛的9歲女孩就會免受傷害,一個家庭就不會因此而承受巨大的痛苦。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父母以為給了孩子衣食無憂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但對孩子來說父母和諧的婚姻關係與陪伴,溫馨與充滿愛的家庭氛圍才是成長中最重要的。

就像心理諮詢師李雪所說:培養一個天才孩子特別簡單,父母只要不自以為是地教育,守住界限,然後”坐享成果“就可以了。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做好他們自己的功課,不干涉孩子的功課,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培養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