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一戰後秦國元氣大傷,其餘五國為何不趁勢將秦國給攻滅?

盧豔


秦昭襄王晚年和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局勢的分水嶺,此戰結束時趙國沒了四十萬將士,但秦國也不好受,《呂氏春秋》中記載“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 ”,說明秦國雖然獲得了勝利,但秦國也產生了巨大的消耗,那麼此時的關東六國為什麼不趁此機會合縱伐秦呢?

秦國猶有實力

秦國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曾想一鼓作氣的拿下邯鄲城滅亡趙國,但范雎怕白起建立過大的功勞,說服秦昭襄王撤軍,秦昭襄王答應了,然後趙王前往秦國商討協議,但之後趙王回國又反悔,秦昭襄王大怒,派出大軍圍攻邯鄲城,爆發了邯鄲之戰,這次戰爭又打了3年。這次邯鄲之戰雖然失敗了,但從秦國支撐三年來看秦國在長平之戰剛結束時實際上還是有實力的,當時秦昭襄王為了打長平之戰只是徵發了河東一郡的全體15歲以上男子,秦國其他地區並沒有全部發動,所以說秦國還有實力,並沒有到達元氣大傷的地步。秦國白起一戰滅了趙國四十萬大軍,這是當時最大的殲滅戰,六國膽裂心驚,不要說合縱攻秦了,他們對於地當秦軍的進攻都是沒有信心的。

六國的具體情況

韓國當時在長平之戰時就已經是秦國的附庸了。後來秦始皇攻打趙國時,韓非子曾經說韓國已經侍奉秦國三十年,可見長平之戰時,韓國是站在秦國這一邊的。韓國作為七雄末流,為了自保只能是一個牆頭草,當秦國和趙國相抗時,韓國不敢背叛秦國,當秦國勝利後,韓國就更不敢背叛秦國了。為了穩住魏國,秦昭襄王曾經許諾給魏國一個水陸交通的戰略要地,秦軍如果從這個地方進發,很快就可以到達魏國都城,並且後世秦始皇時王賁就是通過這個地點一舉滅了魏國的,所以魏國為了得到這個地方沒有支援趙國,結果戰後,秦國佔據了這個地方並且沒有給魏國,魏國家門口被堵,此時再想聯合其他國家進攻秦國就要好好考慮一下了。

齊國、燕國其實和趙國關係並不好,趙國和這兩個國家經常交戰,後來的龐暖就是在燕國身上建立威信並隨後帶領五國大軍伐秦,但那次伐秦沒有成功,龐暖就把氣撒到齊國身上。齊王此時就是一個看客的心態,他心中對於秦國實在提不起警惕心,所以趙國來借糧,齊國不給,其他國家拉他入夥攻秦,齊國也不參加。楚國當時的狀態並不好,自從白起攻佔了郢都之後,楚國內亂不斷,國家衰弱的厲害,要不是後來出了個春申君,楚國的國力會更加衰弱。

而趙國更不必說,趙國剛剛沒了四十萬大軍,更加沒有力氣組織力量去攻打秦國了。

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幾年以後,五國再度合縱攻秦,這次攻秦是在春申君的組織下,趙國龐暖的率領下展開的,但聯軍達到函谷關後,秦軍攻擊楚軍,楚軍最先潰逃,其他國家為了保全最後一點力量紛紛要求撤軍,這次合縱攻秦也就虎頭蛇尾的結束了。從這次戰爭能夠看出來山東五國雖然明白秦國貪婪,都知道秦國是大患,但因為無法合心齊力,合縱攻秦就是天方夜譚。

長平之戰後,其餘國家或因為畏於秦國的強大,或者因為自身內部原因,無法組成聯軍,等到五國好不容易在春申君的捏合下出兵了,卻又因為各懷鬼胎,只能讓這最後一次機會溜走,山東六國只能等著秦軍出關慢慢收割人頭了。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歷史,歡迎觀注!


天天故史匯


最近看《資治通鑑》,看到這裡的時候也覺得很奇怪,明明秦國已經半血了,其他五國還是滿血,為什麼不圍毆秦國,趁你病,要你命。

後來看到後面,才知道,這個確實有困難。

第一,五國已經被打破膽了。長平之戰前幾年,別的將領不說,就白起一個人,就明文記載,殺了50多萬萬,長平之戰又坑殺了趙國45萬萬人。

就好像玩遊戲,系統一直提示你對面英雄五殺,明顯是個王者,還是一身神裝,再看看自己,青銅?白銀?雖然你知道他可能才半血,你周圍的英雄離你還有點距離,你敢去追殺麼?

第二,秦國間諜工作做的真是好。長平之戰裡,如果不是秦國買通了趙國的人當間諜,將名將廉頗換成紙上談兵的趙括,白起能不能有這麼輝煌的戰績,真的很難說。一個趙國的間諜工作都能做到這樣,其他國家呢?

第三,心不齊。六國合縱連橫不是一次兩次了,就沒一次能成的,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隔秦國遠的國家,根本就沒從內心深處意識到秦國的危險,而且打贏了,自己又分不到什麼好處,你總不能隔著個國家去管理自己的飛地吧。只有離秦國近的,經常被秦國欺負的國家才想真心聯合起來。但是附近的國家基本上都被打殘了,比如韓國,比如趙國,比如魏國,比如楚國。


田米愛看書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也是直接影響了整個戰國走勢最重要的一戰。此戰之後,東方六國基本上就失去了和秦國抗衡的力量了。

長平之戰我們都知道趙國被坑殺了45萬,幾乎趙國所有的主力部隊全部被坑殺了,而秦國呢?出動了60萬大軍,在戰後白起給秦昭襄王的戰報是傷亡過半。趙國雖然是精銳盡失,但是秦國卻也是傷了元氣。但是秦國真的是元氣大傷嗎?

不見得,雖然說秦國在長平之戰的時候傷亡過半,但是我們從後面的邯鄲之戰就看出來了,秦國的國力遠遠不止於長平這幾十萬人的,長平之戰之後僅僅半年時間,秦國就發動了邯鄲之戰。

本來秦國停止了長平之戰,打贏了韓國趙國的割地求和的請求,當時趙國答應割讓六座城池,但是半年過去了趙國一直沒有給秦國土地,長平之戰半年之後,秦昭襄王命令五大夫王陵率領20萬大軍伐趙,直取趙都邯鄲。秦軍也是很快到了邯鄲城下,從這裡我們就看到,僅僅半年秦軍就能再次集結20萬大軍,絕對不是在長平之戰中元氣大傷的國家了。而且之後邯鄲久攻不下,秦昭襄王又讓鄭安平帶領5萬援軍,秦國前後差不多投入了三十萬人,想想如果長平之戰秦國真的元氣大傷的話,會在短時間裡再次有這麼多大軍進攻趙國嗎?

所以說秦國在長平之戰的時候確實是傷了元氣,但是不至於元氣大傷,可以說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應該是沒有傷及到皮毛的。如果邯鄲之戰秦國能夠取勝,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會大大提前的。

本來在長平之戰之前當時天下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幾乎是沒有的,趙國雖然強大,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差了很多的,除非是聯合起來,但是長平之戰之後即使東方六國聯合起來機會也是很小了。趙國北打趴下了,楚國早就被白起打的不能自理了,魏國早就已經跌落霸主的神壇地位了。齊國在五國伐齊之後二流國家都算不上了,韓國,燕國太弱了,那麼試問還有誰敢挑起這個頭伐秦呢?當時誰都不敢惹,也不想惹秦國,所以自然沒有人站出來伐秦。不過不得不說的是在長平之戰之後六國也是有一次攻入函谷關的,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長平之戰作為整個戰國時代的轉折點,長平之戰之後東方六國就再也沒有能力來對抗秦國了,秦國統一也就是時間的問題了。五國滅秦或者滅趙最好的時間不是在長平之戰之後,而是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才是最好的時機,長平之戰結束了那麼也就意味著其他國家即使再聯合攻打秦國或者趙國也是不可能的了。長平之戰根據歷史的記載,秦國應該有大概六十萬的兵力投入,趙國大概投入45萬兵力,那麼在白起給秦昭襄王的上書中看到,秦國的傷亡過半,但是這裡面大概大部分只是負傷而不是陣亡,因為秦國僅僅只是過了八年,秦國就發動了邯鄲之戰,而這時候的秦國再次投入了大約三十多萬的軍隊,可以想象此時秦國的軍力是其他國家不能對抗的。而且這個時候秦國的戰神白起還是在的,魏楚韓等國都是被白起打怕了,白起剛滅趙國45萬軍隊,心理陰影還在。

秦國不光在軍事上完勝其他六國,在經濟上、還有君主的才能上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還是秦國的政治制度,這個時候只有秦國完全具備統一六國了。趙國就不多說了,這個時候剛經過長平的慘敗,之後還經過燕國的騷擾,自顧不暇。

楚國呢,雖然經過白起的幾次攻楚,秦國佔領了大片的楚國領土,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時候除了秦國,楚國應該算是第二號國家了,但是楚國也是被白起打怕了,而且楚國一直都是貴族制,其實楚王的權利完全沒有秦王的大,到秦國滅楚的時候,也只是項燕的二十萬人站出來,其他的貴族自己國家滅了都還是沒有站出來。

魏國呢,雖然戰國初期是巨無霸,但是魏武卒經過馬陵之戰之後,魏國也是一直屬於三流國家了這個時候全國上下大概只有十萬軍隊了,這個是魏國最後的家底,魏國也是輕易不會拿出來的,而正是秦國把魏國打怕了,魏國也是不敢輕易和秦國開戰的,魏無忌竊符救趙就可以看出魏國是多麼的怕秦國。

齊國呢,雖然作為戰國中期的的大國,當時可以和秦國可是東西二帝,和秦國不相上下,但是五國伐齊之後,這個時候已經是三流國家了,而且齊國經過了五國伐齊之後也是不再過問任何的國家之間的利益問題了,可以看到秦國把其他五國滅了,齊國都還是無動於衷。其他的兩個國家。

燕國和韓國就更不用說了,韓國這個時候可以說保住自己的土地就不錯了,秦國本來採取的就是遠交近攻,燕國就是交好的對象,不然也不會在趙國背後捅刀子了。

韓國更沒實力,雖然是戰國七雄,但韓國一直都是保境安民,從沒強大過,雖然經過申不害變法,但沒有成功。

後魏無忌帶領五國軍隊攻秦,在河外大敗秦軍,五國聯軍攻了函谷關外,秦國也是堅守不出,聯軍沒辦法只有撤退,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41年了的事了,已經距離長平之戰十幾年了,這一年也是秦王嬴政登基了。嬴政用十年時間,於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


三毛吹簫


戰後秦國依然有實力防守列國,而列國情況各不相同很難合縱!

秦國方面的情況

秦趙長平大戰雙方消耗三年之久,最終秦國慘勝,趙國損失了近四十萬大軍,雙方損耗甚巨,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軍依然有很強的實力的,長平大戰最後關頭秦國徵河東郡十五歲以上男丁參照,而其他地區沒有徵發!後面不是發起了邯鄲之戰嗎?因此秦國就算防守列國合縱沒有任何問題的!



六國方面的情況

韓國自不必說,韓國是秦國東出的首要門戶,因此歷次秦國東出與韓國必有一戰,韓國上下早已經被打怕了!早已是秦國的附庸



長平大戰前夕,韓國朝堂面對秦軍的壓力,採取的措施是拱手把上黨送給秦國,然而上黨郡守馮亭不服,這才私自送給了趙國,這才引發了長平大戰!

魏國霸權早已衰落,後經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已經沒落為三流國家了,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了!

齊國楚國作為一個大國,面對秦趙兩強相鬥,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兩敗俱傷,而不是任何一方被滅國!因此他們一直是觀望狀態!齊國剛被差點滅國,楚國被白起打遷都之後政治混亂也是重要原因!



燕國素來與趙國有矛盾,而燕國國君歷來只求苟安,不會參與這些事!

列國情勢不同,他們的態度也不盡相同!然而相同的一點是都有私心,都想讓兩虎相鬥兩敗俱傷,但是當任何一方打破平衡的時候,他們就慌了!邯鄲之戰面臨即將滅亡的趙國,他們這才伸出了他們自私的雙手,因為秦一旦吞了趙國,他們的危機就是真的來了!



而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白起的威名!在之前白起已經殺的列國聞風喪膽,長平坑殺趙軍之後更是引起列國恐慌,面對這樣一個可怕的對手,列國再也沒人敢強出頭!

列國的歷次合縱全是不歡而散,歸根結底利益不同,戰爭是政治利益的延續,各國的利益不同因此人心不可能聚齊!幾年之後春申君拉起了戰國最後一次合縱最終不歡而散,成了合縱的絕唱!從此之後列國猶如砧板之肉,等著秦國的戰刀一刀刀的切割他們,卻無絲毫還手之力,此時的他們不知道不知作何感想!

因此長平之戰是戰國的分水嶺,天下兩強的局面終結,迎來了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秦國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東出而一統天下!


古樓殘卷


首先我們來說說山東六國的“合縱抗秦”

由於秦國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國家,嚴重威脅著其他六國的生存。為了打壓秦國和保護自己,六國一共有四次合縱攻秦戰鬥。

第一次為公孫衍倡議、楚懷王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之戰(公元前318年),

第二次為孟嘗君倡議、齊湣王主盟的齊魏韓三國攻秦之戰(公元前296年),

第三次為信陵君倡議的魏趙楚韓燕五國攻秦之戰(公元前247年),

第四次是趙國將軍龐煖倡議的趙楚燕魏四國攻秦之戰(公元前241年)。


戰國時期,其實六國合縱之兵力,絕非一個秦國所能抵擋。然而,當時六國表面雖然聯合,但其實內部也是勾心鬥角,各種分歧不斷,誰都不肯出力。可以說,當時其他六國的聯合,更多的是為了生存下去,免遭秦朝吞併,而不是為了消滅秦國。因此,他們之間,一旦有利益關係便很容易就合併到一起,一旦有利益衝突則又散了。


然後,我們再說長平之戰,趙王鋌而走險臨陣換將,換用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主要將領,但是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白起盡數屠殺,因而趙國也永遠的失去了霸主之位。雖說此一戰以秦國的大勝告終,但是,秦國也並非嚐到了多大的甜頭,長平之戰是賭上了兩個國家國運的戰爭,秦國以四十萬大軍死傷近七成贏得勝利。此時的秦軍如果依照白起的戰略繼續打下去的,消滅趙國的可能性非常大,就算是趙國不被消滅,那麼趙國也不可能在以後有什麼翻身的機會。

白起

此時的趙國已經是全國上下披麻戴孝,為死去的亡魂超度,趙國上下岌岌可危,別說抵抗秦軍了,就連自保的實力都打光了。在秦趙兩國發起長平之戰之際,其餘的五個大國全部是作壁上觀,看著兩個國家拼的你死我活之際,五個國家除了齊國之外,其餘的四個國家算不對秦國保持高度警惕,說白了就是其他的四個國家全部處於對秦國的擔驚受怕之中,更別說什麼主動進攻秦國了。而齊國因為和秦國在領土上不接壤,而自以為高枕無憂,所以齊國沒我對秦國保持高度警惕,但也沒有任何趁機消滅秦國的動機。

與其說此時的五個國家對秦國土地覬覦,不如說關中的五個國家和趙國一樣,害怕秦國會趁機攻打他們其中之一。而此時的秦國已經元氣大傷,雖說有足夠消滅趙國的能力,但是,如果秦國想對其他的五個國家中任何一個下手,秦國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別的五個關東國家對秦國畏懼心裡從未解除,巴不得自保呢?怎麼又精力聯合起來對付秦國呢?


紅繞歷史


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45萬軍隊全軍覆滅,秦軍也死傷近半,但是此時秦軍挾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威,如果按照白起的想法,可以趁勢攻取邯鄲,即使不能完全消滅趙國,也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讓趙國喘不來氣。此時的趙國幾乎家家都披麻戴孝,自保都難說,主動攻秦那是痴心妄想。

在長平之戰時作壁上觀的其餘五國看到秦軍取勝,除了齊國因與秦國不接壤暫時沒有風險,其餘韓魏楚燕等四國都保持高度警惕,擔心秦軍趁勢再進攻自己國家,此時的關東五國都如驚弓之鳥,巴不得自己縮得緊緊的,那還有心思敢牽頭聯合攻秦。

關東五國在長平之戰以後十年聯合攻秦確有其事,但那是在邯鄲之戰秦軍敗退之後,由秦國再次攻魏引發各國救援而開始的

長平之戰後秦昭王后悔沒有趁勝滅趙,一年後又打算攻趙,但秦將白起拒絕受命,認為攻趙時機已失,秦昭王不信邪,命秦軍進攻趙國,並圍困邯鄲許久,韓魏楚燕等國考慮到唇亡齒寒,紛紛出兵相助,特別是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為加快速度救趙,上演了“竊符救趙”的典故,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西南地區)。秦軍覆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秦國和趙、魏、楚三國簽約息兵,把以前佔領的河東郡還於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還於趙;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北)還於韓。此時,秦國雖新敗,但實力猶存,趙魏楚三國已經達到初步目標,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邯鄲之戰後,趙國轉危為安,並收復太原郡。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救趙有功,但他竊取魏王虎符,擊殺大將晉鄙,害怕魏安釐王降罪,不敢再回魏國,命令副將率軍回魏,自己率領賓客停留在趙國。

公元前247年,秦王認為信陵君留趙,魏國沒有良才,認為這是攻魏的大好機會,令蒙驁率軍東向攻魏。魏兵屢敗,不能抵擋秦軍進攻。魏王派使者持黃金彩幣,請魏無忌回國拒秦。信陵君回國後,魏王免其竊符殺將之罪,授上將軍印。

信陵君致書各國,請求派兵援魏。趙、韓、燕、楚等國國君素來敬重信陵君,紛紛遣軍到魏,聽其節制,只有齊國不肯發兵。魏無忌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西向攻秦,秦軍敗退。聯軍追至河外,包圍了秦軍。信陵君親冒矢石,蒙驁因腹背受敵,被迫西退。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秦軍緊閉關門,堅守不出。相持逾月,聯軍撤回。魏安釐王為表彰信陵君敗秦收復關東失地功勞,拜為上相,封邑五城。


滄海拾遺錄


長平之戰後,其餘國家或因為畏於秦國的強大,或者因為互相不是那麼信任而無法組成聯軍,後來在春申君的撮合下合縱攻秦 在龐暖的率領下進攻函谷關,卻因為楚軍的潰逃而功虧一簣,錯過這一次機會 各個國家就只有等著秦國打上門了。 最大的原因還是不齊心!


好好鄭先生s


誰告訴你長平之戰後秦國國力削弱?沒看你到白起兵分三路試圖一鼓作氣消滅趙國?沒看到即使是魏韓都認為白起繼續進攻趙國則趙國必亡,不得不讓蘇代遊說范雎?沒看到蘇代與范雎都認為白起繼續進攻趙國必亡?即使是白起停止進攻,但秦昭王反應過來後也是繼續進攻趙國,而不是趙國貨魏國、楚國進攻秦國。後來趙國與魏國、楚國聯手才挫敗秦國,但秦國依舊處於攻勢,甚至順手“吞二週”。


一梭煙雨江湖行


長平之戰,趙軍因為投降被殺四十多萬,歷史記載秦軍傷亡過半,但可能有誇大之辭。趙軍投降了數十萬,雙方並未爭鬥到魚死網破的地步,果真秦軍傷亡過半的話,那必然失去了戰鬥力了,喪師過半,損失已經比趙軍大的多,趙軍數十萬犯不著投降被殺。

所以此戰秦軍損失不小是肯定的,但不至於喪師過半。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建議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就可以看出秦國實力猶在。

長平之戰前,東方各國國力加起來自然遠超秦國,長平之戰後,東方各國加起來國力也才勉強與秦一致。心齊聯軍可以打贏趙國和魏國保衛戰,心不齊則被秦各個擊破,無力反擊。

所以長平之戰之後不久秦國就相繼發起了攻趙,攻魏等國的戰爭可以看出,秦國損失不大,國力依然強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