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評價一下英國重巡洋艦上的203mm主炮嗎?

春暖花開003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之後至二戰結束,英國建造了6級共19艘重型巡洋艦,所用的8英寸(203毫米)艦炮型號主要是MK-Ⅷ型,而且倍徑和其他國家的重巡艦炮一樣,都是高達50倍。而且和日本早期一樣考慮用203毫米艦炮用來防空,所以在設計的時候給了最大70度的仰角,但是由於炮塔過重並不合適防空,每秒6度迴旋速度並不能達到防空要求,但是卻影響了其他方面導致早期的穩定性並不是很好。



和喜歡三聯裝炮塔的美國人不同,英國人和日本人一樣都喜歡在重巡身上使用雙聯裝炮塔,所以英國的重巡不是4座炮塔就是3座炮塔,並且嚴格控制重巡的體重,所以日本和美國相比英國的重巡火力就略顯單薄。改款火炮的設計壽命是550發炮彈,使用是高爆彈和穿甲彈,兩種炮彈的重量為256磅(116公斤),在45度仰角的時候炮彈達到最遠射程,最大射程為28公里,發射頻率提高為5發/分鐘,平均12秒就能打出去一發炮彈。


在1929年7月的演習中,倫敦級2號艦德文郡號重型巡洋艦在演習中進行火炮齊射的時候出現了炸膛問題,炸膛後將旁邊的待裝填的炮彈的發射藥包給點燃了,結果整個炮塔都被炸燬,18人在此事件中喪生。不過在大西洋海戰當中英國重巡生活在英國強大的炮艦下,所以就沒有什麼特殊的著名戰例。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說起英國在近現代史上歷次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是見仁見智、褒貶不一。

一戰之後,英國的國力不斷走下坡路,逐漸被美國、蘇聯等新興大國取代其世界霸主地位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為19世紀獨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即便在一戰後也依然保有著實力不可小覷的海軍力量。這是1935年紀念英王喬治五世登基35年舉行的閱艦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艦艇參加,彰顯著昔日海上帝國的威嚴與榮光。

↑一戰後的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大海軍強國聚首華盛頓,正式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對各國的海軍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單艦噸位、火力做出了限制,並且規定了五國海軍總噸位分別不能超過53.3萬噸、53.3萬噸、32萬噸、17.8萬噸、17.8萬噸。


條約中花費了大量筆墨來限制各國戰列艦、航空母艦的發展和建造,而對於其他艦船,則僅用了篇幅極為短小的一句話一筆帶過:


All other warships were limited to a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10,000 tons and a maximum gun calibre of 8 inches.

除戰列艦和航母,所有其他作戰艦隻的排水量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203mm)。


就是這麼一句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的規定,卻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戰二戰之間這段時期各大海軍國家重巡洋艦的發展方向——噸位在10000噸左右,裝203mm主炮——這段時間中各國緊貼條約上限發展的這一批重巡洋艦,也被後世稱作“條約型重巡洋艦”。


當然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重巡洋艦”這一命名,是直到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簽訂時才正式確定下來的,以區分排水量更小、火力更弱的輕巡洋艦。為避免行文上的混亂,本文中採用1930年後的分類標準。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23年,英國便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新型重巡洋艦的主炮研發工作。到1927年,新主炮設計工作完成。1928年6月25日,Mark8型203mm艦炮正式作為肯特級重巡洋艦首艦肯特號(HMS Kent)的主炮進入英國海軍服役。每艘肯特級重巡洋艦裝4座雙聯裝該型203mm艦炮。

圖為澳大利亞海軍裝備的肯特級澳大利亞號,攝於1932年該艦訪問紐約期間(肯特級澳大利亞號、堪培拉號均在澳大利亞建造,隨後服役於澳大利亞海軍)。


在這裡不妨簡單介紹一下一二戰之間英國的郡級重巡洋艦計劃:所謂“郡”級重巡洋艦,實際上是肯特級(Kent)、倫敦級(London)、諾福克級(Norfolk)、約克級(York),4個級別共15艘重巡洋艦的總稱。之所以被統稱為“郡”級,一則是因為這三級重巡洋艦在技術和設計上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二則是因為所有這15艘重巡洋艦中,在英國海軍服役的13艘均採用英國的郡名進行命名。


↑MK8型203mm炮配有被帽穿甲彈以及高爆榴彈,兩種彈藥的質量均為116.1kg,都採用29.94kg重的SC205發射藥,炮口初速855m/s。其中被帽穿甲彈內裝炸藥5.2kg,高爆榴彈為10kg。圖為MK8的203mm穿甲彈結構圖。


在4570m的較近交戰距離上,MK8發射的203mm穿甲彈在飛行6.2秒後,仍有657m/s(近兩倍音速)的彈著速度,能夠擊穿256mm厚的垂直裝甲板。換句話說,從直面數據上看,MK8在近距離能夠擊穿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款重巡洋艦的裝甲,對於當時一些戰列艦上的防護較薄弱位置也能構成相當威脅。


而在18290m的較遠交戰距離上,MK8發射的203mm穿甲彈飛行時間則長達38.4秒,但依然有356m/s(1.05倍音速)的彈著速度,能夠擊穿102mm厚的垂直裝甲板。這一數據面對當時的重巡洋艦,就有些吃力了。

↑寫武器裝備,沒有不同國家間裝備的對比,總是感覺差點意思。德國由於凡爾賽條約,在一二戰之間被禁止發展巡洋艦。故此我們不妨拿同時期英國在遠東的潛在敵人——日本的巡洋艦主炮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


圖為妙高級重巡洋艦四號艦羽黑號,攝於1932年。該級艦同樣是典型的條約重巡洋艦,裝5座雙聯裝200mm艦炮。日本重巡主炮發射的88式200mm被帽穿甲彈重110kg,內裝2.84kg炸藥,炮口初速為870m/s。


或者我們用另外一個直白易懂的方法來對比英、日兩國8英寸艦炮的威力:在離開炮口的瞬間,英國203mm炮彈理論上攜帶著424.36萬焦耳的動能,而日本200mm炮彈為416.30萬焦耳,只比英國的203mm炮彈低1.9%。

如果把二者的炮口動能轉換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電能,則分別是1.18度電和1.16度電。這麼多電足夠一個500瓦的浴霸連續被點亮約2小時20分鐘,如此多的能量在炮彈接觸目標的一瞬間便被幾乎全部傳遞到敵艦裝甲上,不可謂不可怕。

也就是說,單論穿甲能力,英國的MK8型203mm艦炮略優於日本同行。且203mm炮彈更大的質量,能使其在遠距離射擊時存留更多能量,從而獲得更強的穿甲能力。但英國的前三級郡級巡洋艦均只有4座共8門主炮,約克級更是隻有3座雙聯裝炮塔,且其糟糕的防護水平(水線裝甲帶僅厚25mm)和並不出眾機動性均被當時的本國水兵所詬病。


故此,郡級無論是火力、防護、機動,實際上都不如同時期的日本妙高級重巡洋艦。不過萬幸的是,大部分郡級巡洋艦在二戰前都進行了徹底的現代化改裝,加裝了附加裝甲並提升了防空能力。


圖為約克級二號艦艾塞克特號(HMS Exeter),攝於1941年,這是她剛剛從修理廠中“康復出院”,在後文中我們還會提到她。


↑多說幾句,郡級巡洋艦之所以要如此犧牲防護性能,主要還是由當時英國的海軍戰略決定的。與日本僅需要將目光投向眼前毗鄰的東亞和東南亞不同,一戰後的英國依然擁有數量龐大且遍佈全球的海外殖民地,這就意味著英國的巡洋艦必須充當保護帝國海上生命線的急先鋒。


正因如此,郡級巡洋艦的居住條件和續航力在同時期的各國重巡洋艦中是數一數二的——在僅有10000噸的排水量限額中,艦用燃油佔據了多達3400噸的質量,佔全艦排水量的34%。如此多的燃料,加滿一缸油可保證艦船在12節航速下達到13300海里(24631.6km)的超遠航程,足夠沿60°緯線繞地球航行1.23圈。但正因如此,郡級的裝甲防護也就並沒有能夠分到足夠的噸位。


當然,這已經與本文所寫的艦炮關係不大,我們點到為止,暫且略過。

↑值得一提的是,MK8型203mm艦炮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防空功能,較早的MK1型雙聯裝炮塔的最大仰角達到了喪心病狂的70°。不過,郡級巡洋艦上的這兩款炮塔的旋轉和俯仰速度都只有5°/秒,實戰中的射速也只有3-5發/分。在面對二戰前已經達到400km/h的飛機來說,這樣的靈活性使得該炮的防空功能頗為雞肋。故此在後續的MK2型炮塔上,最大仰角被削減至50°。


圖為什羅普郡號(HMAS Shropshire)上的前主炮,此時兩座主炮塔都處於70°的最大仰角位置,攝於1948年的赫威海灣。

↑1939年12月13日上午6時22分,3艘英國巡洋艦——郡級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輕巡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在烏拉圭拉普拉塔河口外的海面上遭遇了裝6門283mm炮、排水量13000噸的德國袖珍戰列艦斯佩伯爵號。3艘巡洋艦分為兩組,埃克塞特號從北邊進攻,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從南攻擊。斯佩伯爵號艦長當即下令回擊,並命令兩座主炮塔對埃克塞特號進行集火。


戰鬥開始不到半分鐘,埃克塞特號的前主炮塔和艦橋便分別被斯佩伯爵號的283mm炮彈命中,1號前主炮塔當即被擊毀,水線以下裝甲也被擊穿,艦船大量進水、瀕臨沉沒。


但斯佩伯爵號也被另外兩艘巡洋艦的密集炮火打的傷痕累累,於是便停止攻擊,向附近的蒙得維的亞港撤離。英軍阿賈克斯號和阿基里斯號巡洋艦由於要對埃克塞特號艦上落水、死傷的人員展開救援,並沒有進行對斯佩伯爵號的追擊作戰。隨後的1933年12月17日,德軍斯佩伯爵號於蒙得維的亞港自沉,艦長自殺。而英軍艾塞克特號重巡洋艦則被拖曳回國進行維修。

↑和郡級巡洋艦的艦體一樣,搭載MK8型203mm艦炮的MK1/2型雙聯裝炮塔的裝甲防護也非常糟糕,其炮塔前裝甲僅有1英寸厚(25.4mm),其他部位的裝甲厚度甚至還不到1英寸。要知道,哪怕是二戰前後許多隻有十多噸的輕型坦克的前裝甲,都能達到這個水平。

圖為艾塞克特號(HMS Exeter)被打得千瘡百孔的前主炮和艦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1號炮塔左側主炮處被炮彈撕裂的薄裝甲板,圖片攝於拉普拉塔河口海戰後。

↑不得不說,造化弄人。當時間走進1930年代後,當老對手德國的野心漸漸浮上水面,當遠東悄然燃起戰火,當歐陸上又一次掀起軍備競賽的狂潮,此時的英國卻已是力不從心,再難復當年之勇。


海軍僅有的資源,幾乎全部被投入到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建造研發之中。當戰爭正式爆發,英國又開始大量生產相對廉價的驅逐艦和潛艇,重巡洋艦成為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艦種。


當約克級重巡洋艦二號艦艾塞克特號於1931年7月31日服役後,英國就再也沒有、也無力建造新的重巡洋艦。郡級巡洋艦就這樣成為了英國的第一級也是最後一級重巡洋艦,MK8型203mm艦炮也同樣成為了英系重巡的絕唱。


Sabot穿甲哥


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

3座雙聯裝203毫米L/50 Mark VIII後裝式艦炮

英國8"/55 RF Mark 16是英國海軍第一種用分裝藥替代包裝藥的203口徑火炮。配合彈藥的自動換裝和裝載,這種火炮的射速比以往的203口徑火炮快了三倍,再加上使用超重彈,使得裝備這些火炮的德梅因級成為世界上火力最強勁的巡洋艦。這種大口徑自動炮的設計在實戰中被證明是可靠的,即使在初次服役25年後的越戰戰場上,它們仍然表現良好。然而,這些性能犧牲了炮塔重量,裝載它們的炮塔要比巴爾的摩級上的要重一半。

與之前的203口徑火炮相比,這些火炮可以在任意角度裝彈。一個空氣罐提供氣壓來開啟與關閉炮門

炮塔及炮座

炮和滑套的佈置


裝備解讀


皇家海軍50倍口徑的BL8英寸MKVIII 艦炮共生產168門,先後被13艘1924年至1927年下水的3批次郡級(分為肯特,倫敦和諾福克三批次子級)與2艘1930年服役的約克級重巡洋艦採用為主炮。另外2艘西班牙加納利亞斯級重巡洋艦(沿用肯特級設計)也採用該炮為主炮。

BL8英寸MKVIII 艦炮是一種built-up guns ,其主要特徵為包覆在炮管和護套內的鋼絲纏繞圈,斷隔式炮閂 和液壓或手動的Asbury鎖止機構。該炮身管全長40英尺(10米)、重17.5噸,口徑203MM,炮口速度855米/秒,射速5發/分鐘,用兩包各15千克(33磅)發射藥能夠把116Kg的炮彈發射到28千米外。

該炮分別裝在Mark I和Mark II炮塔上。Mark I炮塔安裝在郡級第一批次肯特級巡洋艦上,其能將炮口升高到70度,以便向飛機發射高爆彈,但實際上液壓泵無法提供足夠的速度和仰角來跟隨戰機。從而簡化Mark II的炮塔使其具有50度的最大高度,分別安裝在郡級第二三批和約克級上充當主炮。




決斷的提督


1、重巡洋艦,即重型巡洋艦(Heavy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裝甲和火力方面強於輕巡洋艦但弱於戰列艦的艦隻。在美國海軍的軍艦代碼中,重巡洋艦由CA來表示。

2、重巡洋艦是特定時期,由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1921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巡洋艦的排水量與火炮口徑的上限(標準排水量10000噸(10160公噸),火炮不超過8英寸(203 mm)口徑)。根據1930年海軍列強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巡洋艦分類按裝備火炮口徑分為兩級:A級的巡洋艦主炮口徑超過6.1英寸(155 mm)的巡洋艦,不超過8英寸(203 mm)口徑,即重巡洋艦;B級的巡洋艦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155 mm)的巡洋艦,即輕巡洋艦。隨著1936年條約到期,約束失效,這種分類漸漸消失。

現代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0.7萬噸-2.5萬噸,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直升機等武器,分為常規動力巡洋艦和核動力巡洋艦。主要用於航空母艦編隊或其他艦艇編隊,控制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支援登陸和抗登陸作戰,以及擔負海上編隊指揮艦等。當代世界最著名的巡洋艦為兩級: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以及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3、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重巡洋艦出現於1915年——英國皇家海軍建成了4艘霍金森級重巡洋艦。該級艦是英國人在已有的輕巡洋艦上加以改進而來,排水量為9,750噸,裝備7門7.5英寸主炮,在當時被稱為“加強型輕巡洋艦”。不過由於服役太晚(最後一艘到1925年才服役),該級艦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以也沒有經受實戰考驗。

4、二戰中被稱為重巡洋艦的主炮都為203毫米。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不是重巡洋艦,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美國“阿拉斯加”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阿拉斯加級還在構思中。當美國覺得日本有可能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決定建造阿拉斯加級,當時阿拉斯加級的設計圖是採用克利夫蘭級(Cleveland Class)輕型巡洋艦的佈局,並相應更改。  1941年軍方得到國會撥款後,軍方不急於建造阿拉斯加級。12月7日美國在沒警覺下,被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在珍珠港的基地,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為了進一步抵抗日本的進攻,美國海軍處了從東岸調動大批大西洋艦隊艦艇到太平洋外,還加快建造新式戰艦。因此阿拉斯加級在珍珠港事件10日後,正式在紐約造船廠動工。

5、郡級巡洋艦是英國從1928年起建的一級條約型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的名稱要到倫敦海軍條約中才確定下來)。其排水量限制在一萬噸內,火炮口徑為8寸。13條該級艦被分成三個次級:肯特級、倫敦級和諾福克級。起初確定“B巡洋艦”的方案時,英國人決定將排水量定在8250噸以造出六條而不是五條巡洋艦。

 

6、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海軍蓬勃發展的時代,毫無疑問,英國人是那個時代的引領者。當時,人類似乎無法擋住日不落帝國建造新型戰艦的腳步,第一型前無畏艦、第一型無畏艦和第一艘航母,這些在海軍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戰艦均誕生在英國。而作為一種新銳海戰武器,重巡洋艦的“鼻祖”同樣也產自英國。

7、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海軍要保證各型戰艦都能對德軍的同型戰艦形成絕對優勢,所以德艦火炮口徑有任何變化都會引起英國人的警覺。一戰以前,英國海軍建造了一批5000噸級的輕型巡洋艦,但軍方很快就發現這種軍艦在面對德軍同型戰艦時並沒有明顯的優勢。英軍使用的是152毫米艦炮,德軍方面則是150毫米,要是動起手來英艦還真未必是對手。所以在一戰期間,英國海軍計劃要全面強化新一代輕巡洋艦的各項性能指標。作為新型巡洋艦,“霍金斯”級的排水量被放大到9000噸並配備234毫米主炮,不過,這種火炮會影響艦艇的適航性,最後選擇了190毫米炮。裝備這種口徑艦炮的輕巡是前所未有的,德國海軍的同型艦在它面前立即顯得非常羸弱。不要說輕巡不是其對手,就算是萬噸以上的裝甲巡洋艦也未必能戰勝它。當時各國海軍的裝甲巡洋艦多數裝備190-234毫米口徑的主炮,裝甲厚度能夠達到180毫米。如德國海軍的“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裝備210毫米主炮,裝甲厚度為150毫米。從這個意義上講,英國海軍的這艘“輕巡洋艦”完全可以跟裝甲巡洋艦這個級別的戰艦相抗衡。

雖然“霍金斯”級裝備了更強大的火炮,滿載排水量也超過1萬噸,但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重巡洋艦。重巡洋艦是由《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條約規定巡洋艦的火炮口徑不得超過203毫米。日本在條約簽訂之前批准了建造2艘7000噸級巡洋艦,即“古鷹”級。為了凌駕當時列強海軍巡洋艦之上,日本為“古鷹”級巡洋艦裝備203毫米艦炮,這是世界上第一型達到條約對非主力艦艦炮口徑規定上限的巡洋艦。因此,“古鷹”級就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重巡洋艦。而“古鷹”級的設計師就是在得知“霍金斯”之後才想到為新艦裝備203毫米艦炮。從這個意義上講,“霍金斯”是重巡的鼻祖。

8、巡洋艦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走向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已基本不再建造巡洋艦,只有美蘇還曾建造過幾級,比如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蘇聯的基洛夫級。進入21世紀後巡洋艦會逐漸被驅逐艦所取代,其將成為歷史。

9、綜合來看,二戰中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一般都在203mm(8英寸),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曾研製出了MK71型203毫米艦炮,當時預計要將這種新型艦炮安裝在“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以及“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上。MK71型艦炮一發炮彈就能將一艘3000噸級的軍艦重創,如果命中水線以下部位,很有可能直接將其擊沉。另外,在對岸攻擊能力上,毀傷效果也不是127毫米甚至是155毫米艦炮能夠比擬的。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203毫米艦炮在擁有驚人威力的同時,缺點也非常明顯。203毫米艦炮最高射速為12發/分,如果發射制導炮彈,平均每分鐘只能發射3.5發。顯然,這樣的射速太慢,在海戰中很可能會吃虧。儘管MK71型203毫米艦炮的射擊效果非常令人滿意,可它的造價也高得令人咋舌,單價接近1800萬美元。美國軍方以火炮精度有問題為由,未讓MK17通過測試。最終,這款性能優秀的艦炮被陳列在達爾格倫試驗中心。英國的重巡洋艦主要裝備的主炮是Mark VIII型203毫米炮,公開資料對於此款主炮的介紹非常之少,但在當時的是比較先進的大口徑艦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