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指長江以南,但古代江南確實是揚州,是不是古人搞錯了?

無知者有罪5557


拿出中國地圖,請你注意看長江的走向,尤其注意,從江西九江到江蘇南京這一段的長江走向,你會發現,他是西南到東北的那麼一個走向,是斜的。重點就在這了,江南不是指所有長江南面都算江南,那地方就太大了,你如果看過有點歷史知識就應該總會聽到“江東”這個詞,比如三國演義裡東吳孫家就是江東子弟,為何叫東吳不叫南吳?江東和江南指的都是徽江浙滬那點地方,因為長江是斜45度角的走向,所以東就是南,南就是東。所以所謂江南,今天來看,大致上可以說,九江往西的長江以南不算,就是從九江到南京再到鎮江揚州再到上海那一段的長江以南地區,但福建兩廣也不算,因為歷史上很長時間福建兩廣都是不毛之地,不算中原王朝,算蠻夷外國。所以你再看看地圖,九江以東,長江以南,福建兩廣以北,這個範圍就是俗話中說的“江南”。


雨辰1900


不是古人搞錯,而是現在有些人搞錯了。



古代的揚州是九州之一,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按現今地理來說,是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揚州源出於《禹貢》,是古代“九州”之一(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而現在的揚州是江蘇省的一個城市,從行政級別上就不一樣。



江南從廣義上講是指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的地區,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貴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從地裡位置上講和古時的揚州大部分重合。所以不是古人搞錯了,而是我們搞錯了。


小逗一把


這個問題說簡單非常簡單,雖然到目前沒有人答對。

原因就是古代揚州和現在的揚州市,不是同一個概念。最早的揚州,就是長江以南的廣大區域,是託名大禹作品《禹貢》明確的天下九州之一。

由於《禹貢》編入了《尚書》,成了五經之一,所以江南是古揚州,變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基本常識。當然,同時他們也知道廣陵在長江以北,和京口隔江相望。

說一個對比借鑑的概念。山東這個詞也在歷史演進中有類似的變化。從山東六國到齊魯大地。


Tom員外


古人沒有搞錯,只是現在的揚州和古代的揚州位置不同而已。

最早的揚州是一個非常大的行政單位,基本等同於現在的浙江、福建、江西、上海以及安徽和江蘇的中南部,漢代揚州的州治是今天安徽的壽春,到漢末曹操築合淝城,揚州州治又短暫的放在了合肥。

到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揚州已經變成了一個小行政單位,基本等同於現在的地級市級別。那時候揚州不是現在的揚州,隋唐時代的揚州實際是今天的南京,今天的揚州那時名叫廣陵或江都。"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揚州其實是指今天的南京。所以那時候揚州肯定是江南。

到唐代以後,揚州才正式成為現在的揚州的名字。但人們已經習慣性的認為揚州是屬於江南的了。事實上唐代以後,揚州一直是屬於淮南東道或淮南東路管轄,揚州事實上屬於淮南而不是江南。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其實古人並沒有搞錯這個問題,題主口中所說的江南指的是古代江南,古代江南的劃分跟今天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江南所指的地方一直隨著時間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今天我們口中的江南不單單隻有著地理位置的含義,同樣還有著經濟層次的含義,這樣一來今天的江南地區具體指江浙滬和其他周邊一些具有優勢的地區。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歡下江南,當時人們口中的江南地區具體指當時的揚州和南京及其附近區域。

綜合來說,其實江南這一名詞在我國的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當時的人們口中都喜歡將江南稱為“江東”罷了。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所考證的古代江南地區終於在隋唐時期有了確切的說法。


湯姆貓談歷史


我國古代時社會經濟主要分佈在黃河淮河長江流域,淮河處於中間位置,所以傳統意義是按淮河為界劃分南北,淮河以北為北方,以南為南方又稱江南,隨著社會發展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造成了長江南北經濟差異化,人們習慣以長江為界劃分南北,揚州位於長江北岸,淮河以南,所以在古代自然就按江南算了,在現代就只能是江北了,但是現在沿江北岸城市發展的也非常快與江南沿江城市差距不斷的縮小,江南江北也就是地理位置的劃分不同罷了。


回不去的等待


哪個告訴你江南就是長江以南?歷史老師告訴你的?看一首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說的是哪裡,作者是誰?


華山230392241


以前揚州包括的是一個省那種概念!明白沒?經濟好比現在的上海!經濟文化重城!以揚州為中心!可以說是國際大都市!


愛狗人士下你腿


“江南”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古今的“江南”還是有區別的。“江南”這一說法起源於唐朝。這個地方起先是被叫作“江東”的。霸王別姬的故事中,英武多情的楚霸王項羽被流氓皇帝劉邦擊敗,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願選擇自刎也不願意逃回老家,那個“江東”指的其實就是後世的“江南”。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國傳統中有以左代東、右代西的習慣,這一地名又被雅稱為“江左”,在公私文書及各類著作、文學作品中使用十分頻繁。

從“江東”、“江左”而變為“江南”,起源於唐代的貞觀十道。唐初政區實行州縣二級制,由於州的數量太多,達300多個,中央政府管理起來很麻煩———據說唐太宗苦於記各州長官們的名字記不住,只好將它們寫在屏風上。於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便將天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一大片地區。由於這一次區劃的數目實在太少,南方各區大多過於廣袤,到了風流天子唐玄宗的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將道的數目增加到15個。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被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地區。

唐朝的“地域歧視”

唐朝人對於各區域的觀念是非常有意思的。當時的人非常強調地域差異,動不動就把南北掛在嘴邊,可是被舉出來進行對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如“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獨知”(王智興)之類。

“塞北”我們知道那是從遼水之東一直綿延到賀蘭山、六盤山以西的一個漫長而遼闊的地帶,那裡總是令人想起惡劣的自然環境,如寒冷、風沙、荒漠,以及殘酷的人文環境如戰爭、白骨。而江南呢,從空間位置上它並不位於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來是因為它處於環境質量的另一個極端,此地從南朝以來便是有名的“佳麗地”。

這種對比方式讓我們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區之間大致是一個平行的關係,沒有哪一個區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現。當時較為突出的地域成見是“山東”(太行山以東)與關中的對立,兩個地方的人經常相互取笑、鬥氣。史載唐太宗曾在宴席上談起山東人如何如何、關中人又如何如何,言辭間頗有“同異”,有個大臣叫張行成的當即跪奏說:“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過來。

而在南方,各區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落差關係。嶺南自不用說,因為地多瘴癘,當時中原人覺得去那裡頂多只能撿回來半條命。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為僻處西南一隅,有“蜀道難”之稱,給人的印象也不太好。杜甫有聯著名的詩:“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由此可見一斑。

揚州算不算“江南”

真正能夠讓人想起南方的好來的是“江淮”。但是,這個地名包含著這層涵義已經是到了唐後期,今湖南、福建等地已經沒份。過去不少人想當然以為“江淮”指的是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塊地域,其實不是,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兩個地域之和的簡稱。“淮南”才是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個地域。

“淮南”是好地方,當時留下來一個著名的口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僅此一處而已,周圍的地區還是不行。“江南”在上文提到開元時(733年)已有“江南西”、“江南東”之分,到了唐後期,“江南西”已經簡稱為“江西”,照此邏輯,“江南東”該簡稱為“江東”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它的優勢地位由此可想而知。

唐後期的“江南”有廣狹兩層含義,廣義地說,它指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由於安史之亂以後道(方鎮)的數目增加到幾十個,並且轉化為事實上的高層政區,此時仍常用貞觀十道作為一種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唐後期定期編纂的一種類似於現在行政區劃圖冊、並附有詳細文字說明及統計資料的文獻便叫《十道錄》或《十道圖》。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狹義,即唐中葉的“江南東道”,此時它已分屬宣歙、浙東、浙西三個觀察使管轄。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對於兩浙處於邊緣,張九齡曾有“故人宣城守,亦在江南偏”之句可以為證。而浙東(今浙東、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兩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於吳和越的區別,在當時人心目中,吳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後,雖然江南的邊緣時伸時縮,例如有時人們把地處江北的揚州也視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穩定地以今蘇南、浙北為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