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指长江以南,但古代江南确实是扬州,是不是古人搞错了?

无知者有罪5557


拿出中国地图,请你注意看长江的走向,尤其注意,从江西九江到江苏南京这一段的长江走向,你会发现,他是西南到东北的那么一个走向,是斜的。重点就在这了,江南不是指所有长江南面都算江南,那地方就太大了,你如果看过有点历史知识就应该总会听到“江东”这个词,比如三国演义里东吴孙家就是江东子弟,为何叫东吴不叫南吴?江东和江南指的都是徽江浙沪那点地方,因为长江是斜45度角的走向,所以东就是南,南就是东。所以所谓江南,今天来看,大致上可以说,九江往西的长江以南不算,就是从九江到南京再到镇江扬州再到上海那一段的长江以南地区,但福建两广也不算,因为历史上很长时间福建两广都是不毛之地,不算中原王朝,算蛮夷外国。所以你再看看地图,九江以东,长江以南,福建两广以北,这个范围就是俗话中说的“江南”。


雨辰1900


不是古人搞错,而是现在有些人搞错了。



古代的扬州是九州之一,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按现今地理来说,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扬州源出于《禹贡》,是古代“九州”之一(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而现在的扬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城市,从行政级别上就不一样。



江南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和福建的江南道。从地里位置上讲和古时的扬州大部分重合。所以不是古人搞错了,而是我们搞错了。


小逗一把


这个问题说简单非常简单,虽然到目前没有人答对。

原因就是古代扬州和现在的扬州市,不是同一个概念。最早的扬州,就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是托名大禹作品《禹贡》明确的天下九州之一。

由于《禹贡》编入了《尚书》,成了五经之一,所以江南是古扬州,变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基本常识。当然,同时他们也知道广陵在长江以北,和京口隔江相望。

说一个对比借鉴的概念。山东这个词也在历史演进中有类似的变化。从山东六国到齐鲁大地。


Tom员外


古人没有搞错,只是现在的扬州和古代的扬州位置不同而已。

最早的扬州是一个非常大的行政单位,基本等同于现在的浙江、福建、江西、上海以及安徽和江苏的中南部,汉代扬州的州治是今天安徽的寿春,到汉末曹操筑合淝城,扬州州治又短暂的放在了合肥。

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扬州已经变成了一个小行政单位,基本等同于现在的地级市级别。那时候扬州不是现在的扬州,隋唐时代的扬州实际是今天的南京,今天的扬州那时名叫广陵或江都。"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扬州其实是指今天的南京。所以那时候扬州肯定是江南。

到唐代以后,扬州才正式成为现在的扬州的名字。但人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扬州是属于江南的了。事实上唐代以后,扬州一直是属于淮南东道或淮南东路管辖,扬州事实上属于淮南而不是江南。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其实古人并没有搞错这个问题,题主口中所说的江南指的是古代江南,古代江南的划分跟今天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江南所指的地方一直随着时间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今天我们口中的江南不单单只有着地理位置的含义,同样还有着经济层次的含义,这样一来今天的江南地区具体指江浙沪和其他周边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下江南,当时人们口中的江南地区具体指当时的扬州和南京及其附近区域。

综合来说,其实江南这一名词在我国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口中都喜欢将江南称为“江东”罢了。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所考证的古代江南地区终于在隋唐时期有了确切的说法。


汤姆猫谈历史


我国古代时社会经济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长江流域,淮河处于中间位置,所以传统意义是按淮河为界划分南北,淮河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又称江南,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造成了长江南北经济差异化,人们习惯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扬州位于长江北岸,淮河以南,所以在古代自然就按江南算了,在现代就只能是江北了,但是现在沿江北岸城市发展的也非常快与江南沿江城市差距不断的缩小,江南江北也就是地理位置的划分不同罢了。


回不去的等待


哪个告诉你江南就是长江以南?历史老师告诉你的?看一首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说的是哪里,作者是谁?


华山230392241


以前扬州包括的是一个省那种概念!明白没?经济好比现在的上海!经济文化重城!以扬州为中心!可以说是国际大都市!


爱狗人士下你腿


“江南”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古今的“江南”还是有区别的。“江南”这一说法起源于唐朝。这个地方起先是被叫作“江东”的。霸王别姬的故事中,英武多情的楚霸王项羽被流氓皇帝刘邦击败,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愿选择自刎也不愿意逃回老家,那个“江东”指的其实就是后世的“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右代西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在公私文书及各类著作、文学作品中使用十分频繁。

从“江东”、“江左”而变为“江南”,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中央政府管理起来很麻烦———据说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它们写在屏风上。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便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由于这一次区划的数目实在太少,南方各区大多过于广袤,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将道的数目增加到15个。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被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的“地域歧视”

唐朝人对于各区域的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当时的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动不动就把南北挂在嘴边,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如“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独知”(王智兴)之类。

“塞北”我们知道那是从辽水之东一直绵延到贺兰山、六盘山以西的一个漫长而辽阔的地带,那里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寒冷、风沙、荒漠,以及残酷的人文环境如战争、白骨。而江南呢,从空间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一个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太行山以东)与关中的对立,两个地方的人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在宴席上谈起山东人如何如何、关中人又如何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有个大臣叫张行成的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过来。

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用说,因为地多瘴疠,当时中原人觉得去那里顶多只能捡回来半条命。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西南一隅,有“蜀道难”之称,给人的印象也不太好。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扬州算不算“江南”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来的是“江淮”。但是,这个地名包含着这层涵义已经是到了唐后期,今湖南、福建等地已经没份。过去不少人想当然以为“江淮”指的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块地域,其实不是,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才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

“淮南”是好地方,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周围的地区还是不行。“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时(733年)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它的优势地位由此可想而知。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唐后期定期编纂的一种类似于现在行政区划图册、并附有详细文字说明及统计资料的文献便叫《十道录》或《十道图》。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处于边缘,张九龄曾有“故人宣城守,亦在江南偏”之句可以为证。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后,虽然江南的边缘时伸时缩,例如有时人们把地处江北的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