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怪象,8090後的農民工,紛紛回鄉蓋房“留後路”,到底為啥?

周豪楠


在當地農村,從2010年開始就比較少人會把戶口遷出農村。在當地農村,經濟條件一般的農村家庭在農村建房;經濟條件好的縣城一套房,農村一棟房;富裕的農村家庭,大城市、小縣城、農村都有房子。現在很多八零九零後,首先考慮農村自建房,其次是孩子的學區房,最後才是房產投資。

1、八零九零後回農村蓋房,是真的給家人“留後路”。

在當地農村,2010年左右,嚴控城鎮戶口轉為農業戶口。就因為這個舉動,很多農村年輕人開始回農村蓋房。在2010年以前,當地農村是以城鎮戶口為榮,在當地叫做“吃商品糧”。2010年~2014年,大批農村大學畢業生、走出去的新城市人,紛紛在這幾年把戶口轉回農村祖籍,並且開始建房。2010~2016年,當地農村新建的農村自建房增加了一倍,很多農村家庭有一棟老房,一棟新房。為什麼在短短五六年之間,房子增加了一倍多。時間證明了他們的做法是對的,從2016年開始農村開始試行“一戶一宅”,2018年開始嚴控父母與子女分戶。不能分戶,意味著有老房不能建新房,只能拆舊建新,現在有宅基地不一定能審批建房。在2018年,農村建房數量大幅減少,主要是不讓建了。2018年當地農村還進行了宅基地確權,很多農村老人名下有一兩棟房子,“一戶一宅”把控,即使把老房子拆了,老人名下還有一棟房,也不能建新房。如果農村老人名下有兩棟房子,必須兩棟都拆除,才能建新房。



2、現在商品房買不起,農村自建房成本年年上漲。

對於很多農村8090後,大城市幾百萬一套房,工薪階層的夫妻要做二三十年房奴。而在農村建一棟三層樓房在2014年左右,簡單裝修只要三四十萬。但到了2015開始,建房所需的沙石、紅磚、水泥、鋼筋等建築材料大幅上漲,同樣大小的農村自建房,材料費就多了七八萬元。人工成本也上漲,2019年建房比2014年建房總成本多15萬元左右。特別是2018年,沙石整頓後,沙石價格接近翻倍,現在使用沙石還需要村委審批,有錢還不一定能買到了。現在農村建房太難了,以後可能會想建房卻不能建。

3、“落葉歸根”是很多農民的傳統思想。

在農村,很多人賺錢後首先考慮的是建房,也是為自己養老“留後路”。特別是農村老人,更願意在農村養老,不願意在城市居住。8090後,在農村建房是給父母留後路,也是為自己老了之後,有個容身之所。“落葉歸根”是很多農民的傳統思想,房子才是他們的“後路”。

結語:農村自建房是農村農民奮鬥的目標之一,是農民養老的容身之處,農村的房子也是農民的根,“落葉歸根”是農民的心願。


昕瑞生態


農村怪像,8090後的農民工紛紛回鄉蓋房“留後路”,到底為啥?


鄉鑑為您答疑解惑。說實話,這個問題的真實性值得考究。首先,農民工回鄉蓋房其實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沒必要扣上“怪像”的帽子;其次,回鄉蓋房的8090應該不是主流人群,畢竟8090後的思想與5060後有很大區別。

這些年,不少地區的農村農民深感僅靠種地,是越來越難養活家人了,因而許多老少農民朋友無奈地放棄曾經視如生命的土地,選擇進城務工掙錢。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企業的用工要求在不斷變化,農民工找份滿意工作的難度隨之增加。


為什麼在城裡的農民工會回鄉蓋房呢?

筆者有位發小,他因為父母殘疾而初中沒畢業就輟學打工了。這些年他一直在省城打工,有一次聊天說他打算回老家重新蓋房子,就是不知道現在村裡的宅基地好不好申請。

當時筆者就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直接在城裡買房呢?然後把老家的父母都接過去住,城裡條件對叔叔阿姨的身體穩定有好處。他回答說之所以決定回老家蓋房,主要還是基於這些考慮:


一、城裡沒有歸屬感,農村才是最終歸宿

農民工為城市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很大,苦累髒活兒幾乎是這些人在幹,但是農民工職業卻在城市的地位很低,他們也不受人尊重,在公交車上都擔心把座位給弄髒了。不少農民工清楚地意識到,農村才是他們的歸宿,城市只是掙錢養家的臨時地方。因此,不少農民工朋友攢的錢,多用於供兒女讀書上學,或是蓋房改善居住環境。

二、上有老下有小,回鄉蓋房孝敬父母

在進城的農民工裡,大部分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夫妻兩人得有一個人必須要留下來照顧老人和小孩。而農民工朋友掙錢回鄉蓋房子,這既是為了讓家人有個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體現出孝敬父母的一份孝心,讓其晚年生活得更安穩一些。

三、逢年過節回鄉有個棲身之所

雖然農民工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都在城裡,但逢年過節,但遇到春節、國慶等是會抽時間回家看看的。然而,農村的房屋如果長時間沒人照看維護就容易逐漸破損,基於為了讓回到家鄉有個落腳之地,自己也不至於落個“進城打工這麼些年,最終還是混得這個樣子”的口舌,以及農村才是最終的歸宿等種種考慮,一般都會翻建或新建農村房屋。



鄉鑑


我就是80後回農村蓋房的一員,說不上是留後路,我的心從來沒想過在大城市定居,對於我來說到處鋼筋水泥的大城市比不上山清水秀的農村老家,作為打工大軍中的一員,在大城市裡打工掙錢,城市只是暫時的棲息地,農村才是真正的家,那裡的山清水秀,那裡的淳樸民風都是打工遊子永遠的鄉愁。




藍雨回鄉記


以前我們農村的孩子從農村出去以後都不願意回農村,因為農村的醫療,教育,交通各個方面都比不上城市。但是現在隨著國家基礎設施逐年投入,農村通水、通電、通氣,醫療、教育都逐步的趕上了城市,每年從城市打工回家會發現生活差距沒那麼大。再加上現在交通越來越發達,農村人現在也有很多小車,從城市開一兩個小時的車到農村生活也很方便(農村離城市雖然有幾十公里,不過以現在的交通情況真的不算遠),與其在城裡花那麼多錢還心裡不舒服,不如花少量錢到農村過舒適的生活。

其次,我們現在不說一二線城市,隨便的三四線小城市房價也在好幾千塊每平方米左右。一個月不吃不喝只夠買一平方米。不吃不喝一年只能買個廁所,這麼說真的一點都不誇張。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城裡的房子一般都要含樓梯間、電梯間的公攤面積,一般公攤面積都有二十以上平方米左右吧,折算成錢都有十幾萬了吧。

而我們在農村簡單點都夠蓋一套房子了,花大筆的錢買自己根本住不到的面積,實在是很不划算。在農村蓋房子成本很低,每個朋友都能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辦一塊兒宅基地。出一點材料費,人工上呼朋喚友的基本上不出什麼錢。一套三層小樓兒房子蓋起來簡單裝修,三十萬到四十萬也就差不多了。同樣的三層小樓城裡叫別墅,沒有幾百萬我們是想都不能想的。

現在我們農村的宅基地將會是越來越值錢,農村宅基地是可永久使用的。在城市買的商品房的使用期只有70年,而宅基地的使用權是永久的(只要宅基上的房子不倒塌,城市戶口的繼承人也可通過繼承宅基地上的房屋,獲得宅基地的使用權)。

農村宅基地可以在村集體內部進行轉讓的,現在是有明確規定不允許城市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但並沒限制宅基地在村集體內部轉讓,只是規定了村集體成員轉讓宅基地後,不得再申請。退出宅基地可以獲得一次性補償。目前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家鼓勵農民進城發展,也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在城市裡落戶定居。


農人顧流芳


農村在市裡買房大多都是為了孩子上學問題,現在的鎮上各方面也可以。超市,KTV,飯店,醫院,銀行,學校,還都可以。我是70末,40出頭了,為了讓老人和自己有個舒適家才蓋房的。孩子結婚還不知道市裡買房還是在老家,先讓老人住老家新房挺好的,將來我也住老家,市裡的鴿子窩我是住不習慣,停車都是問題






強哥197822


我也是個八零後,雖然不是農民工,但是我身邊好多農民工還有像我這樣在城裡買了商品放的也願意回家蓋房。一是本來家裡就有房祖祖輩輩生活在村裡家裡老爺子習慣住在鄉下村裡環境熟悉熱鬧有相熟的老友在老家自在,這為了接送孫女上學才來的城裡但是老家的老房子也都翻蓋了,就是為了老了回去養老的,農村家裡還有好多好處農村消費低,環境好,吃什麼菜自己房前屋後種點又幹淨又方便還新鮮,我們這離城裡也不遠就二十來公里家裡都有車。我本人八零後以後退休我也會選擇回農村養老,所以老家的房子會翻新,那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是我的根!





準備者明


我是糖糖生活,我是一位80後,小時候家庭條件差,家庭變故原因,我上到中學就不讀書了,也許是個人原因,也許是家庭促使我卑微的性格,從小跟父母在家裡幹不完的農活,拿時候出門打工工資不高,就開始我打工生涯,坎坷的生活壓力,我不喜歡城市生活,感覺你走哪裡沒有你落腳點,很迷茫,現在小孩長大,經濟壓力很大。慢慢的我感覺我們要回老家,把老家房子搞好,在老家種植,打工,不城市強,城市沒個月租房都一千多,這普遍租金,伙食,這樣下來,月月月光族,別提存款多少,上有老下有小跟屁股溝要錢,現在社會哪裡不需要錢。所以住農村壓力就減輕了,沒有多餘存款別提城市買房,那是隻能看,不能想。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想創業,可是不現實,只能選擇農村生活。不怕老了沒煤氣,沒菜吃,也不怕風餐露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觀念,我只想沒能力的情況下,這農村生活。子女撫養成人,有能力就幫助,沒能力只能觀望,想成功發財人太多了,可是我就發不了財,普通農民要人當,不當誰為國家種糧食。

以上是我個人心得體會,認為我說的對的評論留言點評,謝謝,我是糖糖生活百科


糖糖生活百科自媒體


我是80後,但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農民工了,因為我根本不會種地,什麼時候播種插秧施肥灌水翻地都不知道。戶口也不在農村了,一年才回三四次農村老家。但父母卻是實實在在的農民,現在好像也不種地了,種地太辛苦了,種糧地都荒著,只是屋邊種點蔬菜什麼的自己吃吃。

我家的房在2013年蓋好裝修好的,花了五十多,現在估計一百萬都蓋不下來。我拿回家十七八萬,我弟也十七八萬,父母存了五六萬,借了十來萬蓋的。佔地160多平三層外帶可以停兩輛車的兩層車庫,房間有12間,衛生間9個,雙廚房間,雙餐廳,雙客廳。因為我還有一個弟弟,我爸都給我們設計好了到時如果分家怎麼分。但我和我弟兩應該不會分家,因為我和我弟一個在杭州一個在上海工作,分不分家沒任何意義,並且我也結婚在杭州城裡有房了,弟弟今年也要結婚也打算在外面買房。

也就是說這房只有我爸媽兩人住。我們也就節假日回去玩幾天。農村人不管是兒子是女兒每隔一代成人後都要造一次新房。我記得我爺爺那輩住得是茅草屋,爺爺後來造了一幢帶有庭臺樓閣長廊花園的房子,我爺爺平常種種花草養養鳥喝喝茶,畫畫國畫,練練書法,弾彈琴,拉拉二胡,房子裡有嶺南畫派的半丁老人陳半丁題詞雲峰書屋,家裡掛著各種牌匾,那字體我和我弟很多都不認識,雖然我和我弟對書法很喜歡。現在家裡也掛了一塊我弟弟題的。原先的掛在我二叔家的大堂。

到我爸那輩又造了新房,和叔叔們分家後。當時和大叔的新房是連起來起造的,二叔分的是爺爺留下的那幢房子。我家分的是一個很小的店門房,大叔去當兵了。我家房太小,幾年後大叔退伍。爺爺考慮後讓我們和大叔的房連起來造。但後來房造好後大叔退伍留在杭州沒回老家住,那房直到倒了大叔一家人都沒住過一晚。不過現在在鎮上買了房,等有錢還是打算回老家蓋一個。宅基地在我現在的家的左邊這塊地,村裡都把地圍好了。

農村造房只是祖業祖父輩的延續,有落葉歸根的意思。現在的農村越來越好了,只要有宅基地更多的人願意回農村建房,尤其在江浙這邊的農村,這邊在搞新農村基礎建設,搞特色觀光休閒農村。











車馬相士帥士相馬車


這個我感覺非常有發言權:90後,廣西農村,2017年建的房。


原因一:城裡房子貴,小小的縣城二、三千的工資,房價達到六、七千,一家人賺錢不吃不喝一個月都不夠買一平米的;市裡就不用說了,更貴。買了吧,就要月月還貸,農民工工作很多不穩定的,房貸養孩子會顧不過來的。


原因二:相對於買房,建房就來得相對便宜多了,一戶一宅基地,同樣的價錢可以蓋大一點。在我村裡幾十萬可以蓋一套裝修得不錯的二層半小樓了。如果錢不到位,可以不建這麼大,或暫時不裝修,這樣不用背這麼多債,給家庭留點備用金,萬一有什麼事可以扛一扛。


原因三:農民工多數是從事體力的,年齡越大,相對的就業機會就小了,到了一定年紀做不動了。就回老家,在縣城找份工作,或打臨時工農忙時幹農活,進不了城,可以退加農村。沒房子,你住到哪裡去呢?


原因四:父母還在,原來的是老房子,想讓他們住好點,不用為颳風下雨的擔份心。於自己也好,逢年過節、老家有事時,回去有間自己的房子住,不用太麻煩人。



捂緊我的小錢錢


老家剛子剛蓋好沒幾年,前些年有機會在外地買的時候,也沒買。老家的房子帶院子,有花園,有菜園,簡單的吃可以做到自供自給。消費也低,節奏慢。房子採光好,通風也好。回趟家就打消了買在外地的想法。現在也可以買,就是不想買在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