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為什麼會穿越歷史,獨領風騷一千多年?

千千千里馬


說到王羲之的書法地位,那就要看看王羲之所處的時代及漢字的發展歷程。


就拿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來說,這是完完全全屬於王羲之的作品,也最能體現王羲之的風格。不但王羲之的書法,連文章本身都是王羲之寫的。

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用的是行書,行書是被認為介於楷書和今草之間的一種字體。魏晉時期的草書還處於章草向今草的過渡階段,當時日常用的是比較規整的新隸書。介於新隸書和章草向今草轉化的草書之間的這種書體就是早期行書。

明代人孫鑛說,“餘嘗謂漢魏時,隸乃正書,鍾、王小楷乃隸之行。”意思是說漢魏時隸書是正體、鍾、王的小楷乃是從隸書演化出來的行書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最早的楷書就是比平時用的行書寫的更端莊一些。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行書行成、楷書誕生的時代。王羲之在這個過程中是行書的倡導者、楷書的發展者。王羲之及他的兒子王獻之他們所處的時代起了繼承發展的作用,讓書寫的文字變得更美觀。這就是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所以王羲之不但是絕頂書法家,而且是一流的文學家。就《蘭亭集序》文章本身的內容就已經超越當時空洞虛情假意的辭賦之上,足以讓人深省。


沅汰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王羲之的書法只所以穿越一千多年曆史,且獨領風騷,主要是原因有三個:

第一,王羲之的書法的確功力深厚,並有一定的創造性,且有中和之美,這些都在他的草書、楷書和行書中得以充分表現。



第二,王羲之學習書法遇到了一個好的老師。俗話說,名師出高徒。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就是一個書法高人,王羲之學書法拜衛夫人為師,真算是找對人啦。傳說,衛夫人對王羲之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甚至因為王羲之沒按要求把字寫好,衛夫人曾罰他多次下跪思過。正是有了衛夫人這個好老師的指導和教育,才使王羲之走上了學書的正路。另外,王羲之學書勤奮刻苦、並有極強的悟性,這些都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推崇。因李世民喜歡王羲之的書法,逢人便講王羲之書法如何如何的好,並下旨用王羲之的書法集字成碑。李世民的這些舉動,影響力是何等之大啊!還有就是用“不擇手段”把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弄到手,並把《蘭亭序》做為陪葬品陪伴著他。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中州耕牛堂主


1、王羲之的書法水平很高,這個是主要的。

水平不高的話可能會得名一時,但是要得到歷代的書法家的認可,並且被稱為“書聖”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當時社會,他也是萬里挑一的書法家。一個人要想揚名於後世是需要真水平的,一個幾百年的朝代能夠讓我們記住的也就幾個人,何況王羲之獨領風騷了一千多年。


2、除了書法的技法高超,王羲之在書法的創新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最大的貢獻就是直接推動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的完全成熟,尤其是行書。

王羲之的書法被稱為“新體”,主要是相對於他之前的古法書寫而言的,他的書法中側鋒並用,改變了以前純中鋒的書法用筆,把楷書、行書和草書裡的隸書的用筆全都去掉,形成了完全成熟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開創了一種新的妍美的書法風格。

3、他的社會地位也對他的書法的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羲之本身顯赫,當時說的“王與馬共天下”、“舊時王謝堂前燕”裡的王就是指的他們王家,他的書法正是在上流社會得到認可,才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

4、帝王的喜歡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南北朝時期王獻之的書法風頭一度超過王羲之,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把他的行書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最終確立了王羲之的地位,有水平也需要被人推一把,要不然他的書法作品可能連摹本都留不下來,只能成為一個傳說,成不了“書聖”了。


不二齋


王羲之的書法只有練王羲之到一定境界後,才能知道王的偉大之處。

說句實話,最開始接觸王羲之的書法並沒有覺得王羲之的書法有多麼的高超,練了一個字後,也沒有覺得怎樣,索性就放棄了。

我一直堅持的是柳體楷書。在柳體楷書有點模樣後,才開始練行書,那時也沒有選擇從王羲之開始,而選擇趙孟頫,練過一段趙孟頫後,忽然有種想知道為什麼王羲之被稱為書聖的念頭,帶著這種疑問,我才開始練王羲之。

可是,這一練就放不下了,越練學覺得王羲之的神奇,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字,必須經過一段刻苦地訓練才能寫得象,寫的好!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體會到了一些書法的真諦。所以,到現在為止還在一直地練,以至於從行書練到他的草書《十七帖》。

有些書法人對於王羲之不甚認同,對比,我想說,你去學習王羲之,學習到一段層次後,咱們再探討這個問題!


一笑貫長天


王羲之能夠引領書壇,這涉及主流書風的轉變,將之放在書法發展史中,放在他們當時所處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中,並不難理解。


王羲之的“新體”剛一出現,即受到當時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喜新厭舊大概人人都會有。

後來王獻之在其父基礎上,使書風變得更流便妍美,並在南朝的宋、齊時期迅速掀起了學習王獻之的高峰。

在這個時期,王獻之的影響遠超王羲之。

時間來到梁武帝時,蕭衍也是個才情很高的皇帝,是“竟陵八友”之一,但他不喜歡王獻之的妍媚書風,倡導大家學鍾繇的古質書法。



但結果是王獻之書風消停了,鍾繇的書風卻也沒流行,而卻在中間的王羲之書法卻又興盛起來,這大出蕭衍意外。從此主流書風由王獻之向王羲之轉變。


時間再往後推進,到了唐代,李世民對王羲之無以復加地推崇,終於奠定了“書聖”的地位,從此,王羲之穩居書壇霸主之位,並影響至今。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能夠獨領中國書法史千年之久,我個人認為有三點原因。

首先,我們要承認一個事情,就是時勢造英雄。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才能造就特殊的歷史人物,而王羲之就是正好生就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然後再加上他的努力和智慧,才成就了這千年的風騷。他處在一個什麼時期呢?他正好處在一個書法的大變革時期,在鍾繇之後,羲之之前這段時期當中,那些士族書家書寫楷書、行書、草書的現象已經蔚然成風,這些新體的筆法、字法正走向成熟。

第二點,正是王羲之的實力體現,羲之之前有兩位書家,鍾繇專工楷書,張芝精於草書,而羲之楷書、行書、草書都擅長,這是他勤奮努力的結果。羲之除了對之前書法的繼承,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創新。把相對古拙的書法風格,演繹成質妍、遒美的書風,成為開宗立派的人物。而有關他學習書法刻苦努力的故事流傳的也非常多,例如墨池的故事、拿饅頭蘸墨吃的故事等等。要成為羲之這樣的人物,有兩點缺一不可,一是天分,二是勤奮,羲之都具備了,所以他最後成為書聖。

第三點,就是唐王李世民的推崇。在古代一位帝王而且是唐太宗這樣的帝王,對一個人發自肺腑的推崇,那種力量產生的效果絕對是我們很難想象到的,也正是這種力量加上前面的這些因素,最終把羲之推向中國書法的頂峰。

正是有了以上三點,最終成就了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聖,統領中國書法千年。


翰墨今香


如果沒有深入研究書法的朋友提出這個問題是很正常的,王羲之最為書聖,很多人都不解。

但我可以告訴你,書聖之名,實至名歸。

理由如下:

1、王羲之變革為新體書法。

在魏晉時期,書法家很多,寫的好的也有很多,但為什麼唯獨王羲之除了明,其他人黯然失色呢?

因為王羲之變革書法,創立新體,研媚流逸,飄逸至極,沒有人能超過他。

變革如下:

(1)用筆簡快。王羲之用筆已經大大簡化,採用“一拓直下”的筆法,發揮了折筆和側鋒,用筆明 快 ,寫法簡便。

(2)緊結欹側。王羲之以前的行草書大多帶有隸意,有隸書的橫向取仕之勢,橫向結構比較寬,而王羲之完全沒有隸書味道,中宮收緊,結構變化較多,沒有固定的結構樣式,字形姿態多樣。

(3)縱向連綿。王羲之以前的草書,一般是隸草,字字獨立,互不相連。但是到了王羲之,字與字之間相互牽引,有了字組的概念。

王羲之對字體的貢獻是巨大的。

2、王羲之書法流美,飄逸至極。

王羲之的字非常好看,無論是誰,都差不多能欣賞得來,這就是歷代帝王(梁武帝、唐太宗等)那麼喜歡王羲之的原因。

而帝王本身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社會 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審美是非常關鍵的。王羲之的書聖之名與帝王推崇有極大關係。

3、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結體在端正與不端正之間,變化的幅度不大不小,王獻之的字柔媚過了一點,至於如何理解中和之美,可以參照其他書家寫的字,歐陽詢偏廋硬,顏真卿偏肥厚,黃庭堅偏收放,蘇軾偏寬扁。而王羲之不偏向任何一種書法風格,比較中和,所以才叫中和之美。

因為王羲之有中和之美,所以很多說,臨王羲之的字最好,因為你能很好的創造出自己的風格。


雲藝齋


王羲之的書法能夠獨領風騷一千多年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王羲之的水平確實很高。“隸變”萌芽於先秦,在漢代達到鼎盛,這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轉變的分水嶺,但是隸書本身還保留了很多古文字的特徵。經過漢末鍾繇、張芝、皇象等人的努力,漢字已經在向今文字轉變了。但是真正完成古今文字轉變的,是王羲之,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對古文字進行了全新的改革,使其在真正意義上變成了今文字。並且王羲之在楷、行、草書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後來書家的筆法都是取自於王。王羲之是個源流的作用,作用很大,地位自然很高。

第二,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推崇王羲之的書法,說其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並親自為王羲之作傳記,是他以帝王之力奠定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後人再難撼動這一稱號,草聖出了不少人,但是書聖自古以來就只有這一個。


寫字那些事兒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因為他開創了一個時代,一個行書的時代。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並稱天下三大行書。無疑,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乃天下第一行書。

我們知道的書法藝術,主要有楷書、隸書、行書、草書。草書偏藝術欣賞類,好看但不實用。很多人是看不懂的。楷書隸書一筆一劃,雖然工整好認,但不夠流暢,書寫速度也慢。行書兼具實用與藝術特徵,又能在作者詩興大發、妙語連珠時一氣呵成,逐步得到文人墨客認可與推崇。所以,王羲之作為行書的開創性人物,自然得到推崇。

字因人貴。王羲之不僅僅是個書法家。蘭亭序是他一氣呵成的作品。他有極高的文學素養。另外他還是大將軍,是位軍事家,在東晉是個大官。

字因文揚。沒有蘭亭序,估計也不會有後來人們心目中的王羲之。蘭亭序是一次文人騷客聚會後所作。王羲之在微醺狀態下揮筆而就,據說類似草稿。曲水流觴。安徽滁州琅琊山有個意在亭(可參見我寫的《意在亭記》),裡面就有九曲迴轉的溝渠。酒具順水流轉,到了誰面前,就要作詩喝酒。王羲之蘭亭聚會就是這樣飲酒作詩的。

寫字是一種創作。好的創作需要好的狀態。據說王羲之清醒後想再寫一幅好一點的蘭亭序,畢竟那是草稿。但他寫了很多遍都不滿意,只得作罷。好的藝術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




蘇雷讀書


著名學者徐北文先生曾評論王羲之時說:“在魏晉時期王羲之楷、行、草無不登峰造極,楷書以樂毅論、黃庭經為代表,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草書以十七帖為代表。南朝的書法家都繼承王羲之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