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和成都哪生活好?

MFT507


氣候和生活環境方面,成都優於武漢

在人文和居民素質上,成都比武漢要好

教育資源,毫無疑問,武漢遠遠勝於成都

城區規模,武漢大於成都,這裡我不是單純的比較數據大小,兩個城市都去過,武漢的確比成都大

經濟方面不分伯仲

區域優勢:成都地處西部,區位優勢明顯不如武漢

工業和高新產業:成都比較武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武漢作為老工業基地,重工業比較發達,這是正是武漢的環境不怎麼好的原因。高新產業,武漢的光谷科技園區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沌口經濟開發區是中國內地較早的經濟開發區,規模和效應都很不錯


金豆殼


沒有去過武漢,聽說冬天冷夏天熱?咱也不知道,以後去看看吧。來說說成都,小時候的成都人真的好少,到了過年幾乎看不到人。當然,像人民公園燈會那種地方人還是比較多的。現在,成都就感覺太熱鬧了,隨時走在大街上都是人擠人。房價相對於很多省會城市還是比較溫柔吧,一萬到兩萬之間也能買到市區的房子。公共交通便利,近幾年修了特別多地鐵和城際高鐵,成都的公交車價格據說是全國最低,次卡一塊錢一次,兩小時內換乘不扣費。美食自然不用多說了,很多小巷子菜市場裡都隱藏著成都小吃,等待著全國美食家們自己來發現。


共享源就業培訓


在中國城市版圖中,互為“亦友亦敵”關係的城市cp不少。成都與武漢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組。兩者同為副省級城市、區域中心城市,都是強勢的省會城市,首位度高,在近代史上也頗有淵源。甚至,還擁有過同一位市長,創下中國副省級城市市長之間第一次平級調動的紀錄。

兩座城市的官方也頗為看重對手:湖北當地媒體曾報道過一個細節,成都市發改委的內部記事板上,武漢每季經濟數據在列。而武漢政府常務會上,成都也多次成為關注重點。

正因為有著如此多的關聯,成都與武漢到底誰更強,誰才是中西部第一城,近年來坊間和輿論的討論熱度頗高。小編從大數據的角度,嘗試解答一下這個問題。今天,推出是第一篇,成都跟武漢比哪個強?你更願意居住在哪個城市?

1.比開放程度

成都與武漢都處於內陸腹地,相對來說,成都更深居西南邊陲。但在開放度和國際化程度上,成都卻要略勝武漢。

根據統計公報,成都2015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95.3億美元,利用外資實際到位75.2億美元。武漢外貿進出口總額280.72億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3.43億美元。在進出口總額方面,成都明顯要高出一截。2016年,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與成都合併簡陽應不無關係)。這說明在國際市場上,成都更有存在感。

落戶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上,成都截至2015年末有199家,武漢統計公報所給出的是在漢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為230家,其中應該包括了國內的世界500強企業。2014年武漢當地媒體報道,赴鄂投資興業的世界500強企業達228家,其中境外159家。由此可以看出,單從境外500強企業看,成都有著數量上的優勢。外國領事機構方面,成都以15家(尚有2家未開館)位居國內第四城位置,武漢目前則僅有5家(俄羅斯領館尚未開館)。成都的總部經濟特色更突出。

2015年末,在武漢的322條民用航線中,有國際航線37條,國外通航國家和地區21個。2016年底,湖北當地媒體披露,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的國際地區航點41個。成都統計公報未顯示國際航班數量,但同期四川當地媒體報道,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開通的國際航線已達92條。這點上,蓉漢之間的差距還是挺明顯的。

2.比社會發展水平

成都2015年年末有衛生機構8481個(應包含了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768個。各類衛生機構床位數11.5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0.8萬張;武漢2015年末衛生事業機構2996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291個。衛生事業床位數80726張。其中,醫院病床67550張。無論在衛生機構還是床位數量上,成都都要超過武漢。不過,可能由於高校資源方面的優勢,武漢三甲醫院數量要高於成都。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武漢以5102.24億元略高於成都的4946.2億元。成都所轄區縣更多,在城鎮化率上也稍落後於武漢,武漢的這一數字高於成都並不意外。但2016年成都已經略超過武漢(還是要考慮合併簡陽的因素)。考慮到成都人口更多,這方面兩城應算是旗鼓相當。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都只稍高出武漢,而存款餘額卻高出武漢一大截,顯示出更強勁的消費支撐力。

奢侈品消費上,成都的優勢就體現得較為明顯。據公眾號“城市戰爭”的統計,在世界五大奢侈品的專賣店數量上:成都以9家位居全國第六位,武漢則以5家位居第10位。另一份商業榜單顯示,2014年世界八大奢侈品門店數量排名中,成都以17家位居第四,武漢則未進入前十。另外,成都也是目前中西部第一個擁有雙宜家的城市。

成都2015年私人汽車保有量為330.9萬輛,全國排名僅次於北京。不過,據西部君的朋友張銀銀透露,這裡面也有一部分屬於外地車上的成都牌照,所以從保有量算應打一定折扣。但同期武漢只有165.18萬輛,箇中差距還是很明顯。西部君曾聽一位武漢朋友比較過成都與武漢人在汽車消費上的觀念:如果都有5萬的存款,武漢人一般會先積攢起來,但成都人則是要再借5萬買一輛10萬的車。這個觀點雖說只是個人之言,但從兩城汽車擁有量上說,或許不無現實。

武漢市直公共圖書館2個,藏書428.96萬冊。成都的公共圖書館則有22個,館藏圖書2210.1萬冊。博物館數量上,兩城的統計公報未能全部給出,西部君查詢媒體報道發現,兩城的國有和民營博物館應都超過100座,資源規模應大致相當。

3.比金融

2015年末成都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9475億元;同期武漢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只有19393.16億元。成都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為3735億元,武漢則只有2421.46億元。且考慮到以上數據武漢的增速都高於成都,說明成都的金融實力和基礎更好。

從規劃看,成都在金融方面的雄心也更大。到2030年,成都金融城的金融業增加值預計將達到4000億元,佔到成都市GDP的10%;而武漢2030年的規劃,是金融業增加值達3000億元。

4.比創業創新潛力

在創業創新上,如果說北上深是第一梯隊,那麼廣州、杭州、成都、武漢等城市就是絕對的第二梯隊。不過,同屬第二梯隊,在雙創上,成都與武漢的差距還是拉開了。以數據為例,2016年新增市場主體24.8萬戶,武漢則只有14.56萬戶。

雖然成都目前仍沒有誕生一家獨角獸企業,武漢已有卷皮、鬥魚躋身獨角獸企業行列,但在整體的“雙創指數”方面,成都還是要領先一步。去年5月,第四屆京交會發布的《全國雙創指數報告》顯示,成都為北上深後的第四城,而武漢則位列第八。2015年12月,由36氪、中國經濟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共同發佈的中國雙創指數排名中,成都位居第六,武漢則未進入前十。成都的軟件產業,多年來都穩居中西部第一的位置。特別是遊戲產業,2016年成都高新區網絡遊戲產業產值已突破百億元。

相對來看,武漢雖然走出了像雷軍、周鴻禕等多位互聯網大咖,但在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上,武漢卻並未表現出明顯的風頭。

截至2016年7月,成都已掛牌科技企業孵化器共148家,孵化面積464萬平方米,孵化企業和創業團隊6613家,累計畢業企業近3000家。武漢則共有各類孵化器217家,孵化場地總面積逾920萬平方米,建有大學生創業特區72家。在數量,武漢還佔據了一定優勢。但艾媒發佈的《2016年中國城市雙創競爭力排行榜報告》中,成都還是領先武漢三個名次。另外,從專利申請數量上,成都也明顯高於武漢。

綜合言之,成都的創業創新活力和基礎,比武漢要好。兩城一同入選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未來的競爭無疑將更趨激烈。

5.比城市形象

說到城市形象,成都比之於武漢,相信多數人心中都有直觀答案。媒體披露,成都近五年平均每年舉辦大型會展100場以上,再加上財富全球論壇、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等高端會議活動,成都的知名度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在國內,“天府之國”、“一座來了不想走的城市”等形象打造,也頗為成功。雖然各種城市排行榜中,成都都是常客的做法,也不乏爭議。但客觀上說,成都的城市形象營銷,確實在國內都堪稱是先行者,並被諸多城市引為借鑑,也實實在在的增加了城市的存在感和美譽度,在推動旅遊和招商上,都帶來了直接利好。

武漢近年來也在馬拉松賽事、網球公開賽等領域主動開拓城市的形象創新,但整體上,在城市形象營銷方面仍是一個後發者的角色,工業重鎮的大眾印象並未得到徹底改觀。

形象的差距從近十年來,成都與武漢常住人口的變化也可以看出。武漢雖號稱擁有百萬大學生,但成都常住人口的增加量卻要高於武漢,表明對大學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Xiongjietao


其實在哪兒都差不多,首先要考慮自己的就業問題,以及家人生活的問題,或者自己和家人有沒有在哪兒長期居住的意向,現在城市生活節奏都是相差無幾,交通也方便。
成都是一個節奏稍微慢一些,比北京,廣州節奏慢一些的城市。有很多美食,氣候偏潮溼一些,吃辣,火鍋,各種美食,物價的話還中等偏上。成都的生活較其他很多城市實在是太安逸了,如果想打拼但心智不堅容易受到外來誘惑的,不太建議年輕時去成都工作生活,否則很容易喪失鬥志。成都作為新一線城市,大環境很不錯,正好趕上成都高速發展的列車。人文環境很好,經濟發展在內地來說是名列前茅的,一座休閒生活與努力工作完美融合的城市。成都是吃貨的天堂,除此之處,也沒啥。每年春秋兩季巴適,冬天陰冷、夏天溼熱。成都人包容不排外,你江湖他就仗義,管你是哪的人,三年後就是成都人。成都掙錢一般,但多少都可以把日子過得很幸福。開寶馬的和騎電動車的都在蒼蠅館子吃飯、都同在農家樂喝茶打麻將,打50元的不會看不起打5元的,大小都是耍,高興就好。


武漢不是很瞭解,總的來說都是新一線城市,生活的前提還得讓自己有一個維持基本優越的生活條件的前提下來選擇。不過如果你是一個敢拼敢闖的人,可以去成都闖一闖。


喜瑪拉雅g


本人截止到現在沒有去過武漢,也只是通過新聞報道,地理知識、朋友介紹等方面,對武漢有所瞭解。

先來說說,對武漢的直觀感受:大江大河大堤壩,可以說武漢是圍繞著水在轉動的城市。另外一個,武漢地理位置絕佳,我們在地圖上可以明顯發現南北縱橫,東西交貫。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九省通衢 ,可想而知,交通是何等的發達與便利。


交通發達代表經濟發達,武漢三鎮目前總人口1100萬。2018年武漢國民生產總值接近1.5萬億,人均GDP突破13萬元。可以這樣講,武漢就是中部城市高速騰飛的“巨龍”。


成都:我在這裡不做過多的言表,也就實事求是地做些說明。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為這座城市帶來長足的機遇與發展,雖說成都的地理位置與武漢相比,有少許差別。但成都在發展定位上,採取“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策略,在2019年當中,國民生產總產值同樣突破1.5萬億。但由於成都總人口約為1600萬,故人均GDP略低於武漢。

所以,這兩個城市各有定位,在經濟發展上都各有特色,“你追我趕”,“不分勝負”。如果說要在這兩個城市生活,就需要自己準確定位了,武漢是騰飛的“巨龍”,那成都便是高速飛馳的“火車頭”。捨我其誰?唯有憑心而論,看這兩座城市誰更多一點喜愛罷了!


點石成金資訊一點通


必須是成都!這是作為一個在武漢生活了十五年的人,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

別動不動就來比那什麼GDP啊什麼的,這玩意的高低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沒半毛錢關係好嗎?作為城市的一份子,唯一關心的就是衣食住行及城市環境等。說到城市環境,客觀的來講,兩座城市差不多,普遍存在著一些髒亂差的現象,再說現在二線城市的規劃建設模式幾乎一模一樣,這一點上來看,兩城差不多。但說到吃,成都就甩武漢幾條街了。川菜自古有名,特別是經過四川人的改良,發明創造出一些特別好吃的東西,比如說麻辣兔頭、火鍋兔等等。川菜館只要做的稍微地道一些,在武漢那是不愁生意的,比如說什麼馬路邊邊串串、鋼管廠小郡幹、蜀九香等等,其實味道也不是那麼正宗,但你去看看哪一天不需要排隊?再說住房,同等環線地段,成都的房價要比武漢低20-30%左右,在房子作為是否真正紮根一座城市標準的前提下,顯然在成都購房以及生活壓力要明顯小一些。再說物價,到成都N次了,生活了也有幾個月吧,明顯感覺成都的物價要比武漢便宜一些,老百姓的生活壓力也稍小一些。“衣食住”說了,再說“行”,武漢的交通,真是不忍直視,快到中午了居然很多地段都還很堵車,上個月我北京一親戚來武漢,他就感慨,武漢的交通比北京都堵!這一點上成都明顯優於武漢。精神娛樂方面,成都有天涯、金卡、小龍等,百裡挑一走天涯,非誠勿擾金卡樂,老司機們你們懂的,請問武漢有什麼???


多年以後12889


我是武漢人,現長期在外地工作,但每次回武漢時,都有回家的感覺,特別親切,離別時,總有些難捨夾雜著茫然的感情。武漢雖有諸多不足,比如夏天太熱冬天冷過北方,房價高,空氣質量也不是很好,繁華地段不好停車、堵車,但武漢是我的家啊!成都沒去過,成都的宣傳做的不錯,妥妥的網紅城市,很是嚮往,但只是想去旅遊。祝這兩個城市未來越來越好!


程湖國紅


成都和武漢是中西部唯一GDP較高的城市,因為武漢城市人口比成都多,所以成都經濟比武漢好一點。不同的是武漢以重工業擅長,成都以服務業為優勢。 城市建設武漢大、散、亂。成都小、精、集中。武漢城市建設比成都晚3年左右,但武漢潛力更大。

就業機會:武漢是中國第三大高等教育基地,受獵頭關注的機會比成都多,但成都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發達,大學生就業機會比武漢多。

收入:大學生畢業一年後的收入成都比武漢約高,但成都物價比武漢約高,這樣可以持平。 成都氣候、旅遊環境、餐飲、城市文明程度比武漢高。

武漢地理位置、區位優勢、未來發展機會比成都好。

文化對比:武漢人義氣,成都人包容。 成都適合初創業,居家。武漢適合做大事。


職場俊哥


地理位置武漢肯定比成都好多了,問題是武漢比成都黑多了,成都政府善待老百姓,很早十幾年前坐公車轉三次免費,房屋拆遷拆一賠二,普通無房比較容易申請到廉租房,工資和武漢差不多,生活成本比武漢少多了,幸福指數遠高於武漢,作為武漢人但支持成都


手機用戶55036797060


成都不管多好,地震後你就會知道沒命什麼都不好,武漢地處平原沒地震,安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