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過年了走親戚,拿多少錢的禮品合適?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導讀:進入到臘月,過年的氣息將越來越濃。不論在外混的好壞、掙錢多少還是如何的辛苦,回家過年這是我們中華兒女墨守成規的老傳統,是滲透在我們骨子裡的美德。

回家過年走親訪友是每個人必經的一項禮議,也是最為讓人頭疼的一件事情。出門走親戚,孃家行禮太輕、婆家行禮太重;前來拜年的,該提大禮的拿輕了而生氣,等等狀況都會影響到春節的祥和氣氛,更有甚者為這事夫妻鬧矛盾、婆媳不愉快。



那麼過年走親戚禮品的檔次該怎麼分?

我的認為是按人的地位來分。這樣的認識您會感覺很“勢利”,但我也承認是勢利。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這些世俗的觀念是任何人都擺脫不了的。

在城市雖沒有農村裡那樣分的仔細,但是對於領導和被你有所利用目標群的禮品和普通親戚朋友間還是有區別的。

我生活在農村,咱就主要說說咱們農村的一些過年走親戚在禮品上的區別。農村過年的拜訪對象分為兩大類:即親戚和朋友。



親戚分為:一代親戚、二代親戚和三代親戚。

一代親戚是指父母親那一代的老親戚。舅家、姑家、姨家及表哥、表妹等一些老表親戚。倘若其父母健在,這些親戚還是存在禮節上的來往。若父母過世,也就應了那句老話“姑死了、舅埋了,老表親戚不來了"。

二代親戚是婆家和孃家的親戚。婆家僅限於小孩的姑姑家,孃家親戚是孃家及孃家分支而來的舅舅家和姨姨家(或許還是多家)。孃家禮品的輕重以孃家父母最大,次之為舅家,再次之為姨家。婆家的姑姑家應於舅舅家的禮品等重,否則定為鬧個雞犬不寧。

三代親戚是指子女這層親戚。女兒回孃家和媳婦去孃家的禮品含金量當是過年拜年的重頭戲。“四樣禮”必須要硬,煙、酒、禮盒這三樣都要有,第四樣是自由發揮。總之,這四樣禮是所有拜年禮品中份是最重的,也是最花錢的一份禮品。

朋友就相對簡單一些,也就是發小、同學、戰友及同事等,相互走訪只要不空著手就行,大家都更看重的是在一起聊聊天、敘敘舊,熱熱鬧鬧就行。



對於複雜的親戚關係,怎樣的禮品更為合適?

其實這問題我不說大家也明白,你們心裡都有數。每到過年將自己買的禮品以及送來的禮品,早早就己經分類好啦!這箱好奶給誰家、廉價的送誰家、包括一些送出去又收回來的通用禮盒,早在心裡按禮品貴賤劃分好啦!

真的要講怎樣的禮品送出去合適,雖然也沒有具體的要求,但這送禮品也有幾個方面應該注意:

女兒回孃家和兒媳回孃家,這禮品一定要“硬”,即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也是考慮其孃家的經濟狀況。比如:送煙你就必須要超出其父親平時抽的煙再上最少一個檔次,禮品牛奶最低也要一個品牌上檔次的,對吧?

對於一般的親戚菸酒當然也沒必要,但家中有老人的,一箱奶是必然要有的,其次再買點水果,這兩樣在農村也就基本能拿得出手啦!

親戚家有小孩子的買上一個大禮包也不錯,裡面各種零食都有,也都是孩子們的最愛。

朋友間的禮品就比較簡單容易,提上兩瓶酒既大氣又實惠,純粹的敘舊架勢。



特別建議:對於結婚多年的老姑娘回孃家,不妨買點更實惠的生活用品,比如:油呀、米呀、特產等等,既實惠又省錢。

結束語:現在的年味淡了,人情世故也淡了,過年的禮品盒子如同在“傳花”,這家送到那家、那家又送到他家、送來送去有時送了回來。沒人稀罕吃,除了當禮品送出,很少有誰打開它。所以,過年走親訪友送禮品最好不要拘於形式,帶點更實惠的那才是高大尚。


鹿塬農事


農村了過年走親戚,那多少錢禮品合適?親戚走的是人情,不是走的金錢的多少。記得小時候,那時人們經濟還很差。一斤餅乾一袋蛋糕,或是家裡幾斤豬肉。那時也是你來我往的,親戚的親情好似很濃。可現在東西錢越來越多了來往確少了,走親訪友成了攀比成了金錢的來往。東西多了錢多了親情確淡了,原來人們走親訪友走的是親情現在走親訪友確變了味道。不知是人變了還是東西變了,變得無情寡淡。什麼事都想在錢上,錢是好東西能買房能買汽車。但錢買不來親情友情愛情,有情一分錢的東西都感到溫暖。無情黃金萬兩也是冷冰冰。



敖漢人的生活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這個送禮習俗還真的有話說,就拿我們當地的人來說吧,過年了走親戚拜年肯定得有個樣子,但我覺得我們當地人做的就很好,在說這之前我得說說我在外地遇到過年走親戚的習俗,當然別人是生活條件好肯定送禮這些得份量足,但往往份量足了,就開始拼了,今天你來我家送了多少錢的禮,明天我去你家總不能讓你覺得我對你家的情份輕了吧?所以往往都會加一點啥的,所以禮物份量越來越重,到後來就開始攀比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而在我們當地呢,無論去哪家要麼就提一箱牛奶,或者兩袋包裝好的糖果就可以了,當然這是生活條件所致,但我覺得這樣送禮非常好啊,一來不攀比,二來很和諧啊,就感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應該這樣樸實,真誠。還有就是在農村好像大家聚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一樣,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擺擺龍門陣,開開心心的交流著各種話題,反觀城裡呢?好像走親訪友成了一種任務似的,大家匆匆忙忙的,進門說不上幾句話,吃了飯就開始撤退,有時感覺到招呼都沒彼此打完酒席就散了,然後各自回家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更別提談啥感情了。所以城裡人的親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農村裡呢?感情自然是那麼親切,所以我覺得在農村裡走親訪友送禮物就隨自己的意,不要在乎多少,關鍵是要真正的是為了看望親戚,老人,增加彼此的感情,讓彼此的感情久而彌香!











避風港周候田


說到農村過年這個送禮,應該送多少還真每個準兒,像我現在在外打工基本上都是一年才回去一次,那麼回去了當然不能少了給親戚買禮物,一般都是回去的時候買一次,春節的時候再買一次。

不同的親戚當然送禮的標準不同了,除了了送錢以外還少不了購買一些禮品,這樣才顯得有體面,如果說空著手拿著紅包也不好看,再說了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小孩子,怎麼著也得給他們買一些零食吧。

像去我姐姐哥哥家呢,都是買一些小孩的零食,加上送紅包,這樣下來也就五六百塊錢吧。如果說回孃家,去拜見老丈人丈母孃,那當然就要花得多一點了,給他們買衣服,送紅包,還得給哥嫂的孩子買零食送紅包哦,那樣的話一次要花一兩千吧,在農村這都是很平常的。要是去叔叔家呢,一般情況我都是買禮品不送紅包的,一般都是買酒、煙、飲料、奶等這些物品送去,看起來也是很體面的。

在我們那裡都是這樣,很多人都在外面打工,也都是過年了才回家,只要是過年那幾天村裡的商店都被搬空了,全都是送禮,過完年以後家裡全是禮品。


鎮巴三農


過年拿多少禮品要從幾個層面看。

一,過年走動對於現在來說是一年才能聯絡一次親戚關係的機會,基本上年輕人都在外地,回來一次父母要求給長輩們拜個年。父母的同輩親戚可以讓父母約定好,大家只是走走湊夠熱鬧,對於禮品都不會太在意,再說現在生活水平高了也沒必要在乎那點禮品。搬來搬去搞不好自己送出去的禮品進過多次轉送最後又到了自己家中,這種情況小時候經常遇到。

二,對於長輩,還是有必要送禮品的,是對長輩的尊敬和對養育之恩的感激,一般買一些補品或者零食,老來小其實也是人歲數大了就愛吃點零食。也不用送那些花架子的禮盒,對他們來說除了好看沒啥用,吃吧捨不得再說也不一定不非禮盒的好吃。要不然就送錢,讓他們自己去買穿的吃的。至於送多少錢的合理就要看自己的經濟能力,畢竟是孝敬,孝敬長輩是心意並不是用花錢多少衡量的,長輩們心裡明鏡似的心意誠比什麼都重要。




湘西二師兄臘味坊


在我們農村過年走親戚,小時候都是送一大塊3~5斤的豬肉,割出來的形狀很好看的那種,帶皮帶幾根排骨,我們叫禮。現在條件都好了送豬肉又不好放,放個兩三天以後天氣熱了不好放容易變質。所以後面慢慢的都改成送清油呀,大米。還有一些牛奶,水果呀,八寶粥,火腿腸,過年時大街上賣的禮盒特別的多,看著買就行了,因人而意。


疆園棉農


過年拿多少禮品要從幾個層面看。

一,過年走動對於現在來說是一年才能聯絡一次親戚關係的機會,基本上年輕人都在外地,回來一次父母要求給長輩們拜個年。父母的同輩親戚可以讓父母約定好,大家只是走走湊夠熱鬧,對於禮品都不會太在意,再說現在生活水平高了也沒必要在乎那點禮品。搬來搬去搞不好自己送出去的禮品進過多次轉送最後又到了自己家中,這種情況小時候經常遇到。

二,對於長輩,還是有必要送禮品的,是對長輩的尊敬和對養育之恩的感激,一般買一些補品或者零食,老來小其實也是人歲數大了就愛吃點零食。也不用送那些花架子的禮盒,對他們來說除了好看沒啥用,吃吧捨不得再說也不一定不非禮盒的好吃。要不然就送錢,讓他們自己去買穿的吃的。至於送多少錢的合理就要看自己的經濟能力,畢竟是孝敬,孝敬長輩是心意並不是用花錢多少衡量的,長輩們心裡明鏡似的心意誠比什麼都重要。


農村大東哥


你好朋友我來回答下

首先不知道你的老家在哪裡,如果你的預算很有限,而且親戚大多是農村的話,我建議你買一些食用油,也不超過六七十塊錢,剩下的稍微買點水果什麼的,就行了我覺得。

在我們北方的話,農村人講究的是經濟實惠,我們家就是農村的,我過年走親戚,只要是關係近點的都拿食用油,這東西很好,實惠,而且的話每天都用,一看到這個就知道是誰送的,其他的東西,不說合不合別人的口味,沒準你今天給他送過去,過幾天這件東西沒準就回到你家裡了。

但是你前提說的是禮品,我所說的大概到不了禮品的高度,況且禮品的話一百以內沒什麼好送的吧,只是送親戚的不是求人辦事,非得要面子什麼的。

還有就是乳製品人們走親戚拿的最多的,就是各種乳製品了。一般都是各個牌子的好一點的產品,如金典、純甄、特侖蘇、安慕希、莫斯利安等等這些都不錯,親戚家裡有孩子的,可能還會帶上孩子愛喝的兒童牛奶,比如像旺仔、QQ星。

牛奶對人身體好,喝了也沒啥壞處,從小孩到老人都適合,所以很受歡迎,是走親訪友的不錯選擇。牛奶價錢不算便宜,安慕希一提兩小提,加一起正常價格110元左右了。說便宜不便宜,但這價格也都能接受,送出去也不丟面子。

所以現在,在我老家,走親戚送牛奶都成了標配。說實話其他的也沒什麼好送的。




農村話癆


農村的禮道比較多,尊長是最基本的。所以,逢年過節,作為晚輩要到長輩的親戚家拜節,例如岳父、姑姑、姨姨、姥爺、舅舅、姐姐和表哥家,拿多少禮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禮節,是為了到一起聊聊天,敘敘舊。

改革開放前,農村經濟條件落後,農民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逢年過節沒有太多的錢用於禮品的購買。那時候,春節的點心就是半斤裝的果子(方言),春節到來之後,基本上按每戶親戚半斤的標準準備,去時拿一斤,飯後親戚留下半斤,如果是平輩表哥之類的或不留。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農村經濟狀況明顯好轉,逢年過節買禮品相對多一點,每家送上一斤或兩斤點心,條件好些的,還會給愛喝酒的長輩拎去兩瓶酒。

現在是新時代,人們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親戚朋友平時有有什麼事手機隨時就聯繫了。所以,眼下走親戚的氛圍也淡了,許多人在外地打工,春節回家幾天有許多要做的事情,留下吃飯的已很少了,而且是開著私家車,送去兩件副食品,說上幾句客套話就OK。

當然,岳父岳母家就不一樣,多買幾件禮品,從外地帶回些特產之類的禮物,手頭寬裕給老人千八百的也是應該的,陪老人吃頓飯,讓老人享受一下團聚的天倫之樂,也算是盡孝了!


心累力乏


我是綠水泛輕舟,歡迎開心在這裡回答你這樣一個問題。農村快過春節了,過年走親戚要拿多少禮品合適,因為在農村老家,親戚的遠近不同,走親戚的禮品肯定也不一樣,要說拿多少合適,我覺得這得看具體情況。

對於家裡的最親近的親戚,比如說舅姑姨家這些在北方都得先去先走,因為你年年都要走著,所以這個拿多少錢的東西每年的變化不大,不能說你今年是這麼拿的,明年又突然少了,或者突然多了,因為這都有個比較,在原來的基礎上,今年拿的東西或者有品種上有變化,價格上貴了一些這都正常現象,如果說你突然拿的比去年明顯多,這要不是特殊情況,我勸你不要這麼辦,因為走親戚其實就是走個感情,現在是一到春節才能見個面,時間長了,這樣的親戚之間見了面是親熱,但那都歸於感情,在禮品方面儘量不增加多就行,比如說去年去你舅家拿了五百元的禮品,那今年就差不多就行了,沒有必要因為你收入高了或者什麼的,把這個禮品層次提高,那以後每天你肯定不能低於現在這個錢數,因為到對方回禮的時候其實很為難的。

對於到岳父母家,說真的,這也是最好的親戚,希望你就要量力而行,如果家庭條件可以,可以多拿一些,因為對於去這樣的家庭都有個比較,比如說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你,一到過年,哪拿的多誰拿的少的問題最不好處理,但說句實話,沒必要爭面子,非要拿太多,因為都知道情況,自己和媳婦商量著覺得合適合理就行,這不是“打腫臉衝胖子的事”,因為你的情況岳父母家都瞭解情況。

還有一種就是遠房親戚,這樣的親戚有時間還經常走動,有時幾年不見,到了春節好不容易遇到了,走一走顯得很親,這個可以看情況,就看你對遠房親戚的關係了,你覺得關係好,你多拿一點,你覺得是不去不好的,也不要吝嗇一點東西,反正大眾化的花費就行了。

總之一句話,過年走親戚拿多拿少,沒有什麼統一標準,主要這些:一是看你自己的經濟情況,二是看你所在地區的親戚間禮品花費情況,三是看你和親戚的關係,量力而行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