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操勝券的十一萬明軍,怎麼就在薩爾滸被打得片甲不留?

傳正談歷史


自古以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永恆的真理,兩軍作戰誰能笑到最後主帥至少佔一半!

明朝歷史上知名的戰役不少,以慘敗收場的主要就是土木堡之戰和薩爾滸大戰。土木堡一役中,20萬明軍精銳損失殆盡,五十多名國家高幹戰死沙場,甚至連皇帝都給人擄走了,歸根結底就是主帥太無能,大名鼎鼎的太監王振便是此次戰役的主帥

相比之下薩爾滸大戰沒土木堡那麼窩囊,但是卻也是敗在了主帥的無能,這個罪魁禍首楊鎬,和王振如出一轍,明明文人出身卻偏偏想要橫刀立馬,可惜他們不像袁崇煥也趕不上洪承疇——空有理想卻沒能力!


薩爾滸之戰的經過——不說是徹底的屠殺,卻也是戰術的完勝

這是一場明朝看來勝券在握的戰爭,四路並進的明朝大軍浩浩蕩蕩,十二萬人分別向薩爾滸方向集結,四路統帥也都是當時的名將,馬林出開原、杜松出撫順入河子谷、李如柏從西南集結、劉綎回合朝鮮援軍沿董家江北上,可以說這次作戰楊鎬是勢在必得!

他的作戰方針,是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可憑藉著情報信息早已洞悉一切的努爾哈赤,制定了集中兵力逐一擊破的計劃。由於杜松冒進,努爾哈赤敏銳的發現了明軍的破綻,親率大軍前往,經過激烈的廝殺,明軍西路軍主將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都在戰鬥中陣亡。明西路軍全軍覆沒

要知道,杜鬆手裡的是明軍主力!被全殲後,南北兩路明軍瞬間陷入不利局面,畢竟側翼再牛,沒有主力,策應誰去?

用兵神速的努爾哈赤再度起兵,集中有生力量,對陣南北兩路明軍,也許杜松的失敗是因為輕敵冒進,但隨後的戰局結果卻表明,明朝這些將領實在不是努爾哈赤的對手

有些人深諳用兵之道總算計人,而有的人註定只能被人算計

馬林得知杜松部已被全殲,隨即不敢再前進,為保存實力,他下令兵分三處以防守姿態形成掎角之勢,互為照應。趕來的努爾哈赤,立刻隨機應變,以馬林軍陣東側的高地為戰略目標,試圖以從上而下形成破竹之勢,擊潰馬林

努爾哈赤親率親兵及兩旗兵力,來到馬林軍東側的山坡下準備從南坡登山,此時馬林已經與後金軍對峙一上午,眼見後金的援兵(努爾哈赤所率部隊)已到,且聚集起來的兵也不過萬數人,他認為後金的兵總數也就這些,於是馬林決定主動出擊決戰,他命令營內士兵出營與營外的騎兵和火槍隊匯合,大軍主動向位於明營東邊的後金軍隊發起攻擊

此舉正中努爾哈赤下懷,經過一番激戰,馬林部損失殆盡,最終僅有他自己同幾名親兵逃出,其餘部隊悉數陣亡或被俘

東路劉綎由於進發路線崎嶇,故而沒有在規定時間趕往既定集結地,努爾哈赤便想到以信息不對稱進行誘敵深入,先是派少數人穿著明朝軍服前往劉綎部報信,以杜松軍已經抵達為由,要求劉綎快速推進

身為晚明第一猛將的劉綎不知是計,隨輕裝急行,以圖早日和杜松匯合,早已設伏的努爾哈赤,先是伏擊劉綎先頭部隊,將其直接斬殺,而後大破其餘部,至此明軍已經三路失利,幾乎沒有機會再戰勝後金

身為統帥,不能良好的調度,也不能有效的止損——那就是廢物

楊鎬坐鎮瀋陽,手裡有一支機動部隊,且較為精銳;然而這支部隊並沒有對三路明軍進行任何有效的策應和援助。直至杜松、馬林軍被全殲後,他才慌忙傳令讓李如柏回師。而李如柏在此戰中也實在有損其父李成梁之威名,不僅行動遲緩,撤退之時也被後金所窺見,由於沒有周密的撤退計劃,在後金大肆聒噪擾亂其軍心時,李如柏不能制止,所部即刻崩潰,自相踩踏甚眾,最終未戰即敗的李如柏部,死傷1000餘人,盟軍朝鮮所率5000軍隊也立刻投降了後金

至此,明朝四路大軍全部敗退,除了李如柏部始終沒有跟後金進行遭遇戰以外,其餘三路皆被全殲,劉綎、杜松戰死,馬林也在三個月後的開原戰場上戰死,薩爾滸之戰以明朝的完敗徹底結束,而主將楊鎬要負最大的責任

沒能規劃好行軍路線,不能有效的策應四路軍隊,無法預知後金的戰略部署,沒有運籌帷幄的能力,總之楊鎬此人就此蓋棺定論——無用書生!

其實,在這之前,楊鎬就已經暴露了自己在軍事上的無能和為官處事上的自私,他曾為了好友能創造軍功,不惜以失敗為代價,在明朝對日本的作戰上做手腳,此人之居心及眼見,實在是令人唾棄

陣亡五萬,被俘五萬,共計十二萬左右的精銳明軍,在這場堪稱土木堡重現的戰役中,被徹底摧毀,此後明朝再也不能針對後金進行戰略性打擊,也失去了戰略性決戰的資本,而努爾哈赤也憑藉著這場戰役,為後金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薩爾滸之戰,標誌著後金做為割據勢力開始威脅明朝的東北方,並在明末農民起義時快速發展,最終入主中原。可以說,這場仗輸的很徹底,主帥無能、策略失誤、用人不對......

楊鎬、李如柏也因此戰,在多年後受牽連,一個被斬、一個自盡,但這對於已經站在懸崖邊的明朝來說,已經無濟於事了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事實上,明軍出兵薩爾滸,開戰以前,所有人都認為穩操勝券,努爾哈赤不過是一個東北酋長,女真部落都還沒有統一。

只有200多個牛錄,從滿文老檔看,努爾哈赤實際披甲只有2萬人。大明此戰,幾乎所有精兵強將盡出,杜松,劉廷,李如柏等人,各個都是百戰百勝,從打日本,討伐蒙古,到征戰西南地區,每一個人都是常勝將軍的角色。

杜松和蒙古人作戰超過100多次,百戰百勝。屬下將領趙夢麟,劉遇節,王宣,桂海龍,王浩等人各個都是狠角色。劉廷就不用說了,從15歲從軍開始,就沒失手過,部下的祖天定,徐九思,康應乾,姚國輔也都是真正的勇將。

李如柏打日本,敗蒙古,麾下戰將尤世功,張應昌,李克泰,戴先裕都是遼東明軍的精英。馬林部隊更是明軍遼東鎮精銳“跳蕩鐵騎”。明朝最精銳的軍隊,最強火器軍,最強騎兵部隊,還有幾乎所有名將都聚集在了薩爾滸大戰的戰場上。但是,結果卻是慘敗,正是這一戰精銳幾乎全滅,打掉了其他明軍的士氣,從此開始患上了後金恐懼症。

明軍確實勇敢,被譽為勇冠三軍的潘宗顏衝進敵營,血戰疆場,被後金軍的箭雨密集射擊,最後“骨糜肢爛”。其他明軍也是“奮呼衝擊,膽氣彌厲”,確實是精銳部隊的表現。

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最後的蒙古大汗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在1632年,皇太極討伐林丹汗,一直從蒙古追殺到青海,林丹汗被打的毫無抵抗能力,最後死去。

林丹汗正妻娜木鐘,被皇太極納為妃妾,此後還為皇太極生下一子一女。側室芭德瑪瑙,竇土門福晉,變成了皇太極的“衍慶宮淑妃。側室俄爾哲圖,嫁給皇太極的兄長阿巴泰,為其側室。側室苔絲娜,改嫁給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其側室。

四十萬蒙古之主,黃金家族出身的蒙古大汗都被後金碾壓式打擊,橫穿整個蒙古逃到青海,還是被追殺而死。可以說明後金初期爆發時,確實在戰鬥力上,對蒙古,對明朝,都有著很大的優勢。


深度軍事


淮海戰役國軍怎麼輸的,國軍在薩爾滸之戰中就怎麼輸的。相差四百年的兩場戰爭中,國軍和明軍的指揮居然如出一轍,也算是一大奇蹟。

先來說淮海戰役國軍是怎麼輸的。

淮海戰役中,國軍進入戰場的前後達到八十萬人,而解放軍華野和中野合起來,也就六十萬人。

但結果是眾所周知的,解放軍大獲全勝,國軍被殲滅五十五萬人,黃百韜,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五個兵團被全殲,距離戰場最近的國軍李延年部觀望成敗,不敢來援。

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就是因為國軍指揮不統一,雖然人數很多,但是除了徐州的三十多萬人是杜聿明統一指揮的,黃百韜兵團和黃維兵團都是被分別殲滅的。

解放軍圍殲黃百韜兵團時,國軍黃維和徐州的杜聿明集團救援都不算積極,杜聿明更是認為毫無機會取勝,所以只想把部隊帶走。

結果是黃百韜被全殲,積極救援的黃維兵團又被包圍,杜聿明業無心解救黃維兵團。

這就是說,國軍雖然看上去人多,但是沒有統一指揮,各自為戰,心不齊,沒有協同作戰,所以解放軍粟裕能夠先從容圍殲黃百韜,然後掉過頭來協助中野圍殲黃維,再回過頭來圍殲杜聿明集團。

雖然粟裕手下的解放軍數量比國軍投入戰場的數量要少,但是粟裕每次都能抓住機會,在局部地區形成兵力優勢來圍殲對手。最後是國軍的三個部分被分而擊之,一個都沒能逃走。

薩爾滸之戰同樣如此。

雖然明軍名義上數量達到十二萬人,號稱四十七萬人,清軍只有六萬人。但是清軍指揮統一,兵力集中,相互之間協同做得很好。

而明軍得十二萬人卻分為四路進兵,除了杜松一路達到六萬人之多在,其他三路都是二萬人。

正是因為明軍分散平均配置,所以在進軍時步調不一致,進攻積極性也不一樣,推進速度不一樣。這樣,清軍就可以抓住明軍各部推進速度的時間差,形成局部優勢,加以殲滅。

也就是說,雖然宏觀上清軍處於明軍得包圍之中,但是明軍的攻勢並不統一,所以讓清軍有機會對四路分別發起攻擊,逐個擊破。而且,在單獨面對每一路明軍時,清軍都是有兵力優勢的。

粟裕圍殲黃百韜兵團時,還需要中野配合進行打援,牽制黃維兵團,圍殲黃維兵團時對杜聿明集團也是圍而不殲,但是清軍在分別與各路明軍作戰時,連阻援都不需要,只需要派出小股部隊打探消息就行。

而作為明軍主力的杜松所部的六萬人,也在過河時被清軍分割開來,分別消滅。所以,雖然參戰總人數上,明軍始終佔據優勢,但在局部戰場上,明軍始終處於劣勢,不僅士氣不如後金軍隊,連人數都不如對手。

從戰術上說,明軍在薩爾滸之戰的指揮和表現只能算是浪戰,缺乏有效的統一指揮和相互協同,主次也不分明,清軍能夠輕鬆自如的穿插到明軍後背發起攻擊,這種打法,明軍輸了一點都不奇怪,不輸才奇怪。


蕭武


其實明君犯了大錯,其實女真人的戰鬥力,從來都是強大的,只是沒有組織起來。

早在李成梁時代,李成梁就深刻的意思到這點,所以李成梁的時代主要工作就是築城防守。女真人最大弱點是物資短缺,尤其食物短缺。李成梁就把糧食分給聽話的女真部落,讓他們自己跟自己幹。

即使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後金之後,女真人依然是一種部落同盟的方式運作。實際只要有錢有糧食就可以分化他們。明朝文官一副牛逼哄哄的態度,打!越打女真人越團結,而且權力也向愛新覺羅家族集中。

有些人說李成梁養冦自重,導致女真人做大。實際是即便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後,女真人也可以通過金錢分化。努爾哈赤不怕跟明朝打,怕的就是明朝給自己手下糖衣炮彈。女真人其實就幾十萬餓漂,即使後來皇太極稱帝之後崇禎說和談給糧食。皇太極都立馬叫“爸爸”了。可惜崇禎這個坑逼,怕大臣罵,殺了主持和談的官員與皇太極翻臉。你們能想象幾十萬餓漂聽說糧食沒了的心情嗎?肯定跟你玩命。

如果明朝給女真普通人發糧食估計都能瓦解滿清,畢竟餓殍不是那麼好當的。

我們可以看看漢末三國時代,曹操是唯一一個接受黃巾軍頭像的軍閥。其他勢力遇到黃巾軍都是全部殺光,結果就是袁紹境內的黃巾軍跟袁紹扛到底,曹操一到立馬投降。女真人也是一樣,明朝的屠殺政策導致女真人鐵板一塊,權力最終全部集中到了愛新覺羅家族。


毒液寄生蟲


雖然明軍在薩爾滸慘敗,但也不是十一萬明軍片甲不留好不?

按《三朝遼事實錄》裡的記載,明軍“主客出塞官軍共八萬八千五百五十餘員名……陣亡……等官共三百一十餘員名……陣亡軍丁共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名,陣失馬、騾、駝共二萬八千六百餘匹頭只,今陣回見在並招集官軍共四萬二千三百六十餘員名。 ”

依據這則記載,薩爾滸之戰,出征88,550名明軍,陣亡46,180名,生還42,360名。

至於為啥明軍會在薩爾滸大敗,這個話題可以說是討論爛了。

很多歷史愛好者都知道是“分進合擊”的四路明軍遭遇“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後金軍主力各個擊破。但其實“分進合擊”一種很常見的戰術。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戰術,是因為古代條件下,後勤運輸手段有限,導致長距離後勤補給效率低,單位地理區域的補給輸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組織十萬級別的大規模進攻時,古人往往習慣把大軍分開,以分擔後勤的壓力。

另外,參加過集體活動的讀者肯定都會懂得,在道路寬度有限的情況下,大量人員一起移動,往往會形成一條很長的人流,軍隊行軍更是如此。比如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一個包含42,512人、13,802匹馬、90門炮、1,385輛運輸車的軍,要佔用43.5公里長的道路。這個在軍事術語方面被叫做行軍長徑。而明代根據抗倭英雄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十四卷本里記述, “ 路狹,挨次每一營鴛鴦陣雙人行……前路寬一丈(約3.2米)……是二鴛鴦陣平行……前路約寬一丈之外……是三鴛鴦陣平行……前路約寬二丈……是四鴛鴦陣平行”。根據其記述推算,明軍行軍時單人的寬度大約在0.8米。另外,根據對近現代部隊行軍的研究,步兵行軍期間前後的距離大約在1.5米左右,而騎兵則是2.5到3米左右。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總兵力為88,550人,朝鮮盟軍的兵力為13,230人。這十多萬步騎兵,就算按步兵6人、騎兵4人並排行軍估算,明軍行軍長徑將達到36公里以上,即前軍已經走到薩爾滸、而後軍尚在撫順城剛出發。顯然,這樣的一字長蛇陣,即無法作戰,也無法保證行進速度,更沒法保證後勤供應。

而且,赫圖阿拉周邊群山環繞,山谷之間河流彎延,不利大軍行軍與展開。比如《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 五嶺特為險峻 ” ;兵部官員董承詔奏報 “ 越三關、逾五嶺,聞其險隘之處,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馳 ”;扎喀關, “ 兩山對峙,溝深峭陡,地勢極為險要 ” 。

總之,受限於地理和後勤條件,明軍要想執行攻擊赫圖阿拉、進剿後金這種外線作戰任務,只能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沒有合兵一處滾動前進的可能,即沒必要也沒有可以實現的地理環境(對於明軍而言)”。

而這種分進合擊戰術執行成功的關鍵點,在於各支部隊能夠按照戰前約定的時間,準時抵達應該抵達的地點,彼此呼應,相互掩護。

對此明軍在出戰前也進行了相關紀律的申明。比如違期逗留、觀望不救援,主將以下領兵官皆斬等紀律。但是即使三令五申,如果軍隊缺乏足夠執行戰術行動的能力,所有的紀律也就等於沒說。

首先,成問題的是,這次明帝國出動八萬八千人左右的明軍是從各地抽調過來的。明軍的具體構成如下: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各發精騎一萬;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四處,各發精騎六千;川廣、山陝、兩直,各發步騎兵五七千不等;浙江發善戰步兵四千;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數量二三千不等。很多明軍因為被抽調到千里之外的異地作戰,求戰之心不強,甚至“伏地哀號不願出關”。

另外,明朝當時的制度是武官不能擔任大軍主帥,而是由更高階的文官調度全局。四路的率軍總兵杜松、馬林、劉綎、李如柏聲望地位相仿、互不隸屬。同時,明軍為了彌補兵源短缺,不得不讓一些有臨陣脫逃劣跡的官兵也參與作戰。比如,曾經對後金軍望風而逃的撫安堡備禦毛鳳文、遊擊鄭國良、白家堡備禦周守廉、三岔兒堡備禦左輔,都沒有被嚴肅軍紀,相反獲准戴罪立功。而這種行為,其實本身就是對軍事紀律的一種破壞。

士兵來自各地,彼此之間並不熟悉,士氣不振;主官又缺乏合作的基礎,更沒有建立應有的指揮序列;軍紀又沒有得到。這樣一支軍隊,要求他們在人生地不熟、地形複雜的敵佔區,實行對時間、地點與行軍速度要求很高的“分進合擊”戰術,其難度可想而知。而遼鎮明軍素有輕敵冒進的風氣,現在軍隊裡又有臨陣脫逃不受處分的逃兵,其結果自然是“勇者獨進,怯者獨退”。

其實面對缺乏地利與人和,準備又不夠充分的“分進合擊”戰術,其實領軍的總兵也大都看出問題。比如馬林表示,“王師當出萬全,宜並兵一路,鼓行而前,執取罪人,傾其巢穴。”劉綎則提出,“地形未諳”,應推後進軍的日期,到四五月份出兵為好。他同時也對這支由各地兵馬所組成的明軍戰力表達了不信任,希望能抽調川貴士兵兩萬,就能“獨擋奴酋”。然而,遼東經略楊鎬只答應讓他調八千川兵,結果到出發前,劉綎麾下的川軍也只有不到五千兵力。而杜松對於這次出兵也持有異議,他認為朝廷兵餉不足,士卒又久未經過訓練,各營彼此又不熟悉,將領之間的關係也不協調,根本就不滿足大規模興兵的條件。然而,當時明軍的體制,武官只有列席議事資格,卻沒有軍事決策權,只能被動執行文官的命令。結果,那幾位總兵的意見與建議,全都被楊鎬置之不理。

而明軍原定二月二十一日出兵。之後由於十六日開始降大雪,只好推遲出兵日期。可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大臣,卻認為等待下去是耗費錢糧,於是一再催楊鎬進兵。結果,明軍就在準備不充分、內部問題重重的情況下,貿然開赴人生地不熟的遼東作戰。也就是說,明軍這次出兵,中國傳統兵家所重視的“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存在問題!

說到這裡要說明的是,明廷之所以在種種不利條件下,還選擇分進合擊戰術並貿然進兵,其實主要源自於輕敵。明廷複製的是明憲宗時期“成化犁庭”的戰略佈局。但“世易時移”,此時明軍所將要面對的則已經整合了建州女真力量、建立了政權,並且擁有極強軍事指揮能力的後金開國之君、後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而且,後金政權擁有六萬人級別的戰兵,軍隊規模甚至能達到十萬人。所以當初進剿鬆散的女真部落時很有效果的戰略佈局,很明顯已經不適用了。但明廷絲毫沒有意識到面對敵人的變化。那些朝廷大員,無視了一線軍事主官的合理建議,還以剿匪的心態,將八萬多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明軍,推向了薩爾滸戰場,去執行那個已經不適應時代的“分進合擊”戰術。而明軍也在種種不利條件的作用下,將“分進合擊”戰術執行成了“分進獨擊”,結果給予了努爾哈赤所率領的後金軍對其各個擊破的機會。


相對於由於進行外線作戰而困難重重,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明軍,努爾哈赤的後金軍由於處於內線作戰,佔據地利,後勤與行軍壓力要小得多。比如杜松以兩天半的時間從瀋陽抵達薩爾滸,要在崎嶇山路上行軍140多明代裡(80多公里),而且還有渾河與蘇子河兩條河流的阻隔,最後還要面對堅固險要的界藩城。而從赫圖阿拉到薩爾滸,軍事地圖的平面路程只有大約66.7公里,即116明代裡,並且地形一馬平川、路途平坦。加之後金軍多為騎兵和騎馬步兵,機動能力要遠高於明軍。所以後金軍可以以逸待勞的更好集中兵力,執行“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術。

天時方面,17世紀時,北半球正處於寒冷週期,即著名的小冰河時期。而遼東本就是嚴寒之地。考慮到此次出征的明軍有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南方,自然不可能適應東北的嚴寒氣候,戰鬥力也必然大打折扣。而後金軍作為長期在當地生活的漁獵民族,對於當時的嚴寒氣候更具適應能力。

人和方面,努爾哈赤此時已經通過鐵腕手段整合了後金勢力。比如他的親弟弟舒爾哈齊因為保持親明立場,結果被他幽禁折磨了兩年多後,悲慘死去。(1609年三月到1611年八月十九日,也有說法是被努爾哈赤秘密處死)。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和一些親信也被處死。

同時,後金軍軍紀嚴苛,作戰時設有督戰隊,不守紀律者一律處死,“臨戰每隊有押隊一人,配朱箭,如有喧呼亂次,獨進獨退者,即以朱箭射之。戰畢查檢,背有朱痕者不問輕重斬之。”

另外,努爾哈赤在遼東經營多年,根深蒂固,特別善於使用間諜和內應。當時,努爾哈赤號稱“奸諜滿遼陽”。明人評價為,“奴酋最狡,善用奸細”;“奴酋狡黠異常”,“間細廣佈”;“其用計最詭,用財最廣,最用最密”;“奴最工間諜,所在內應”(《三朝遼事實錄》)連《明神宗實錄》也得承認,“遼人舉動兼遼兵、遼馬、遼餉,奴皆習知”,“奴酋狡詐機警,內地一舉一動無不周知”。後金軍攻陷撫順、瀋陽和遼陽等地,都大量依靠內應和間諜。比如,朝鮮史書《諜海君日記》記載:“奴賊攻城非其所長,(遼陽)陷入城堡,皆用計行間雲。”

具體到薩爾滸之戰,大量後金間諜使得明軍“師期先洩”,也讓後金軍“得預為備”。而具體到作戰中,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對明軍實行各個擊破戰術,靠的也是戰場情報上的單向透明。而相比之下,明軍在薩爾滸戰場基本上是兩眼一抹黑,這從杜松和馬林部覆滅之後,劉綎部隊仍渾然不覺就可見一般。

由此可見,以杜松部為代表的明軍,在正式的戰鬥展開前,已經在“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方面相對後金軍都處於下風,在戰略上已經處於相當被動和不利的態勢。此戰還沒開打,明軍就已經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冷兵器研究所


不能說穩操勝券,畢竟俗話說得好,赤腳的不怕穿鞋的。明軍什麼都有,有裝備、有軍向,又仗著人多,看似很厲害,其實戰鬥意志反而比不上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

而且,事實上明軍雖然有兵力上的優勢,但優勢與後金軍並不懸殊。據史料記載,是役,明官軍八萬六千人,外加女真葉赫部一萬人,朝鮮軍一萬三千人,四路大軍加起來總兵力,也不過十一萬而已,根本不是所吹的四十七萬這麼多。

而後金的兵力,則是實打實的擁有整整六萬多人馬,達到明軍的一半以上。


當然,如果明軍不分兵,那麼兵力上還是佔優。但明軍卻分成了四路,這樣一來,努爾哈赤就可以採取優勢兵力集中擊潰明軍一路,再逐一擊破各路。

在這次戰役中,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主力四萬五千人集中攻擊明軍主攻部隊總兵杜松部的約3萬人。要注意,此時明軍主力在兵力上已處於劣勢了,而且杜松還再分了兵,並處於突出位置。因此,杜松部其實是在兵力劣勢和不利的情況下,與後金軍主力直接硬碰硬的接戰。


最終,這種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相當成功,將後金軍強悍的戰力得以集中爆發,2天內擊敗明軍主力杜松部;在5天之內,後金更是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慘敗!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明軍在人數不佔絕對優勢之情況下分兵四路,都是相當致命的錯誤,也是導致明軍最終大敗的首要原因!



這些歷史要讀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發生在明朝與後金在薩爾滸附近地區的戰爭,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努爾哈赤從戰略防守轉入戰略進攻的里程碑!

讓我們從頭到尾深入瞭解一下戰役的發生、發展、及結果吧!

金國的戰略構想及戰場形態

1618年努爾哈赤審時度勢、縱觀全局,經過細心觀察發現明朝內各派系爭鬥激烈、朝綱管理混亂,國家財力匱乏,邊界防禦鬆懈,因此準備對明朝動兵。其戰略步驟是:先打遼東明軍,後打葉赫部,最後佔據遼東。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努爾哈赤帥步騎兵二萬嚮明朝發動進攻,先後攻陷撫順以東大多堡壘,初步實現第一步戰略構想。



明朝的戰役準備及戰略方針

明朝得知於是派兵部左侍郎楊鎬迎戰。由於多年來忙於鎮壓關內農民起義缺糧缺餉,財力匱乏,政治腐敗,實有兵不過數萬。為對付努爾哈赤全國調兵遣將,勉強湊足了經費。萬曆四十七年,號稱十一萬討伐大軍終於組成。

楊鎬的戰略步驟是:分四路出擊,分別從北邊鐵嶺方向、南邊清河堡方向、西邊瀋陽方向,居中,有誘敵深入的杜松部有三萬多人。並有楊鎬部協調機動。其戰略構想是,誘敵深入、引君入甕、紮緊口袋、然後分進合擊、南北夾攻、中心開花一舉把努爾哈赤消滅在中心地帶。實乃一盤好棋!



戰役的開始與結束

可是任何事物都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戰場上的形式瞬息萬變!戰役一開始並沒有按自己打算髮展。首先努爾哈赤接到情報杜松部進展過快、已成孤軍所以親率六旗兵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明軍點燃火炬進行炮擊,後金軍則由暗擊明,用箭射殺,明軍傷亡慘重。時過中午金軍攻佔了明軍營壘,杜松全軍覆滅。



努爾哈赤取得殲滅杜松一部後,即將八旗主力北上,迎擊馬林軍。在金軍猛烈的攻擊下終於攻破馬林部大營。除總兵馬林自己逃走北路明軍大部被殲。而南邊一路明朝劉綎所率的東路軍因山路崎嶇,行動困難,未能按期進入戰場,後來劉綎先頭部隊遭到伏擊,兵敗身死。至此三路大軍被金軍消滅。

明軍失敗的原因

一、整個軍隊由南方軍隊和北方軍隊組成。由於受北方的嚴寒氣候影響、以及水土不服、故戰鬥力下降。二、各個軍隊之間由於語言不通、將與將之間用兵策略、作戰習慣不同缺乏協調、磨合。三、指揮官指揮不力,各個部隊協調不好,致使杜松部提前被消滅破壞了整個部署。四、指揮官不能根據戰場形勢調整兵力,收縮兵力,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一把好牌叫楊鎬這個笨蛋打的爛糊糊!

努爾哈赤勝利的原因

努爾哈赤有得天獨厚的有力條件:一、本土作戰,環境、氣候適應北方人作戰。二、先天就有作戰條件,具有一隻戰鬥力極強的輕騎兵。馬快、箭快、快進、快退長途跋涉、阻擊牽制、轉戰各個戰區得心應手。三、熟練運用兵法、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此戰役成為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


生生不息鋼鐵俠


《繡春刀2》是一部製作精良的武俠電影,張震、張譯、楊冪、雷佳音都在其有精彩表現。它以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為開場白,沈煉救下杜鬆手下部將陸文昭,大雪紛紛地下著,殘陽從西邊露頭,餘暉灑在這殘酷的戰場,明軍幾萬名士兵喪命於此,史料記載明軍死傷軍兵四萬五千餘人。

薩爾滸之戰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發生在遼東薩爾滸,大明和後金的一次戰略決戰,明軍投入兵力十二萬,後金八旗投入兵力六萬人,在薩爾滸展開了大規模對決。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準備以武力奪取大明江山。1618年,後金騎兵所向披靡,先後佔領重鎮撫順、清河。

萬曆皇帝聞後大為震驚,馬上命令兵部委任將領守備遼東,楊鎬被命遼東經略,全權負責遼東軍務。因兵力不足,朝廷命令各省軍兵前去支援,明軍這支十二萬的軍隊基本上都是各地抽調而來,遠途奔波疲憊不堪,加上遼東地區極其寒冷,南方來的士兵更加不適應。

(薩爾滸之戰)

最重要的是萬曆末期的明軍素質也以大不如前,加上朝廷的軍餉還沒有籌齊,很多士兵還沒領到軍餉,就命令上戰場。楊鎬本來是想等後勤補給齊全,軍兵恢復一下體力然後再投入戰鬥,其次楊鎬也希望先過了寒冷的冬季再開戰。奈何朝廷不同意,多次催促楊鎬儘快出兵,無奈之下楊鎬只能佈置作戰計劃,出兵赫圖阿拉。

(萬曆皇帝)

楊鎬並非一個有能力的軍事統帥,他在萬曆朝鮮戰爭中就吃過敗仗,李如松已經去世,當時已經沒有什麼將領可用,楊鎬也只能硬著頭皮當這個遼東經略。在開戰之前,楊鎬就因為輕敵,犯下了大錯誤,他竟然把作戰計劃派人送給了努爾哈赤。這實在是個愚蠢的做法,本身明軍就不佔優勢,還讓後金看到了底牌,就沒有贏的可能性了。

要命的是,楊鎬還分兵四路,雖說明軍號稱四十七萬,但實際上也就十二萬人。馬林率領北路軍,領兵兩萬;劉綎率領南路軍,領兵兩萬;杜松率領西路軍,領兵六萬;李如柏率領東路軍,領兵兩萬。杜松所部是全軍主力,1619年三月初一,西路軍到達薩爾滸,杜松是一員猛將,也有輕敵的毛病,加上喝了點酒。

(杜松部慘敗場景)

留下大部隊鎮守薩爾滸大營,於是命令一萬軍兵泅渡過河(渾河),河流湍急、河水冰冷,很多士兵淹死在河中,軍中也一陣大亂,但是事已至此不能回頭。杜松帶領所部人馬開始進攻吉林崖,吉林崖久攻不下。而努爾哈赤帶領援兵已經趕到薩爾滸,此時努爾哈赤分兵四萬多人進攻薩爾滸的明軍,明軍不敵,幾乎被全滅。

另外命令代善和皇太極進攻過河的杜松部人馬,杜松明白過來已經晚了,薩爾滸大營已經被滅,剩下的只能死拼了,於是杜松率剩下的軍兵奮勇殺敵,不過奈何寡不敵眾。不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代善會和,包圍了杜松所有軍兵,最後杜松戰死,全軍覆滅。這就是《繡春刀2》明軍主力部隊杜松部的覆滅過程,努爾哈赤大勝,明軍大敗。參考資料:《明史》、《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評價薩爾滸之戰,先要了解明軍主帥楊鎬。楊鎬,字京甫,萬曆年間進士。雖然是個讀書人,卻一直喜好軍事。年輕時曾率領軍隊在大雪夜翻山越嶺,襲擊擾邊的蒙古人,所獲頗豐。

著名的萬曆壬辰戰爭,明軍抗日援朝主帥就是楊鎬。其與時任遼東總兵的李如梅相交莫逆,關係非常鐵,在壬辰戰爭的關鍵戰役中,對戰日本戰國名將小西行長。因不想讓名將陳寅的軍功超過李如梅,在陳寅即將取勝時突然鳴金收兵,導致陳寅功虧一簣,錯失良機。結果日本援軍趕到,裡外夾擊,明軍大敗。為私交而廢國事,楊鎬為人可見一斑。李如梅攤上這麼個至交,也沒落到好處,事後被朝廷責罵,羞愧自殺。

萬曆以貽誤戰機罪奪楊鎬之職,但楊鎬這人跑關係能力極強,沒過幾年,又被重用,復為遼東巡撫,總督軍政。

萬曆46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奪撫順,撫順千戶李永芳投降,萬曆命楊鎬從甘、陝、浙、閩、川、滇等地抽調精銳,並命朝鮮、女真葉赫拉娜部等出兵,共11萬,號稱47萬,征討努爾哈赤。

這裡就有明廷第一個戰略失誤,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兵不滿萬,軍械不整,實力還非常弱小。如果以遼東邊軍加朝鮮葉赫部全力圍剿,不用一個月就能搞定。可惜大明兵部勢力錯綜複雜,每個人都想為自己的手下分潤點軍功,扯了一個月皮,才從天南地北調去各路大軍,那會又沒飛機高鐵,等各地軍隊走到遼東,快一年了。


努爾哈赤利用這個時間差,不斷的擴充實力,軍隊已經壯大到六萬餘人,而楊鎬對此卻毫不知情。

大軍齊聚後,明軍諸將仍自以為有絕對的兵力優勢。楊鎬也在這種心理下犯了第二個致命失誤,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目標直指後金都城赫圖阿拉。

努爾哈赤探知明軍動態後,聽取降將李永芳之策,放棄之前奪取的撫順、遼陽等地,既拉長明軍補給線又驕縱明軍,給大明將帥製造敵人望風而逃的假象。

首先上當的就是西路軍主帥杜松,杜松部在這次戰役中是明軍戰鬥力最強的,本身就有點驕兵悍將的味道。再加上努爾哈赤的驕兵之計,更是不可一世。西路軍孤軍深入,在其他三路友軍還在數百里之外時就已經抵達赫圖阿拉附近的薩爾滸。

抵達薩爾滸後,杜松愚蠢的再度分兵,將主力安置於薩爾滸,自己則帶萬餘人進攻戰略要地吉林崖。努爾哈赤教時機成熟,一面增援吉林崖,自己則親率五萬大軍進攻薩爾滸部。

戰場上,杜松部犯下明軍第四個致命失誤。因當天天陰且有霧,視線不佳,杜松部愚蠢的點燃火把。後金軍以暗攻明,明軍則一個個猶如活靶子,自然不可能是對手,旋即潰敗,全軍覆沒。再回頭夾擊進攻吉林崖的杜松,自然是手到擒來。西路軍自此全軍覆沒,主帥杜松,總兵王宣、趙夢麟皆戰死沙場。

擊敗杜松後,後金又利用信息不對稱、地形熟悉的優勢,分別全殲北路軍馬林,東路軍劉綎,劉綎戰死,馬林僅以身免。只有南路軍李如柏部得知消息後立即撤軍,躲過一劫。

至此,明軍四路伐金以慘敗收場,陣亡近五萬,被俘也近五萬。是明代自土木堡以來最慘重的失敗,也是大明與後金戰爭的轉折點,明代自此進入全面防禦,明軍則由此落入了不敢與後金軍野戰的心理。


老貝



看到這裡我就笑了,哪裡來的穩操勝券?

首先看看這十一萬明軍,來源真是東拼西湊,核心薊遼兩鎮兵三萬餘,然後又從大同,宣府,山西,延綏,寧夏,甘肅固原七鎮調遣兵馬一萬六千人,再加上薊遼兩鎮新募兵兩萬,劉珽又徵調土司漢土官兵將近萬人,外加朝鮮援軍姜弘立部1萬3千人,整體上成分雜駁,官兵不相知,還有從未上陣的新兵,戰鬥力如何比得上指揮編制簡單,扁平化,彼此相熟的後金八旗兵,後來姜弘立本人也說,後金八旗兵“其鋒甚銳,有進無退,矢不及連發,炮不及再藏,此胡之不可與野戰,難以形言”

在戰略上,明軍採取的四路出擊戰術,從理論上倒也沒有錯,但應該強調多派斥候,以精銳騎兵彼此聯繫,互為倚靠,並在戰前進行詳細的兵棋推演,地圖作業,明確各部會和地點以及做出各種預案,但實際上這些預防措施一條都沒有做到,作戰計劃也只是粗略地以圍攻赫圖阿拉為目標,四路主將各不相統,其具體任務也是含糊的“攻奴酋之東面”,“攻奴酋之北面”等。

具體佈置上,明軍四路戰鬥序列和出發時間地點為:

北路:主將馬林,兵力三萬餘,1619年2月28日出鐵嶺三岔口

西路:主將山海關總兵杜松,兵力約三萬,2月29日出撫順關口

南路:主將遼東總兵李如柏,兵力萬餘,3月1日出清河鴉鶻關

東路:主將劉珽,兵力約三萬,2月25日出寬甸

後金軍的戰略,則簡單有效,利用騎兵的機動力,內線作戰,各個擊破,最大限度集中麾下6萬八旗兵,儘量做到不分兵作戰,所謂“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首先集中力量擊破杜松一路。三月初一日,杜松部到達薩爾滸山附近,首先率領步騎渡河,但屬下使用火器槍炮的龔念遂部車營尚未渡河,有史料稱心急如火的杜松此時已經飲酒致醉,又有後金誘敵部隊出現,所以不等車營渡河,直接引軍發動進攻,攻破焚燒後金軍營寨兩處,命令監軍張銓率部駐守吉林崖,自己率領精騎繼續進攻二道關,結果努爾哈齊親率八旗中六旗精兵來襲,先擊潰以步兵為主的張銓部,再前往攻擊杜松,杜松奮戰十餘陣,希望佔領山頭制高點,但未成功,最後面中流矢,墜馬身亡,自此西路明軍潰散,後續龔念遂部車營由於缺乏步騎掩護,雖然將戰車擺成防禦隊形,釋放火器,但依舊被皇太極部騎兵衝破陣型而導致全滅,《滿洲實錄》中卷五,有《四王破龔念遂營戰圖》,即以繪畫形勢記載了此戰的情形。

次日,馬林部按照部署,計劃前往二道關與杜松部會師,此時杜松部已經全軍覆沒,但馬林渾然不知,三月三日,得知努爾哈齊大兵前來,命令在尚間崖佈陣迎戰,另命原開原道監察御史潘宗顏率領數千人前往東面,意圖與龔念遂部接觸,但此時龔部也被殲滅,所以是徒勞無功。《滿洲實錄》對馬林部戰前的描述是“馬林方起營,見大王兵至,遂停,佈陣四面,繞營掘壕三道,壕外列大炮,炮手步立大炮之外,又密佈騎兵一層,前列槍炮,其餘眾兵下馬於三層壕內佈陣”。有部分史料稱,作戰開始時,戰場突然風沙大起,吹向明軍陣地,導致槍炮手難以瞄準觀察,導致被後金軍迅速擊敗,潘宗顏部隨後也被後金軍擊敗,原定支援馬林的滿洲葉赫部得知消息後,倉皇退兵。

至此,明軍四路已經有兩路全滅,後金損失微乎其微,努爾哈齊可以從容佈置。三月四日劉珽部抵達寬甸東北富察一帶,努爾哈齊派遣手下冒充杜松部下,謊稱杜松部告急,劉珽誤以為杜松已經接近赫圖阿拉,於是催軍前進,在阿布達裡崗遭遇後金軍埋伏,劉珽部萬餘和三萬後金軍激戰半日,到下午酉時被擊敗,根據朝鮮史料稱,劉珽見敗局已定,以隨身火藥自爆焚死。

此時,已經有部分敗軍之卒逃回,擔任總指揮的遼東經略,兵部侍郎楊鎬才知道己軍與後金軍發生接觸,並已經落敗,所以只能急命最後一路南路李如柏部回軍,薩爾滸之戰宣告結束。根據遼東監軍御史陳王廷的報告,明軍損失為“陣亡文武官員310餘員,陣亡軍丁4萬5千8百70餘名,陣亡馬騾48600餘匹,損失戰車1000餘輛”而後金僅僅損失兩千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