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怎麼養,有什麼養殖技術?

水產提問達人


建設鯽魚池塘

要想建造鯽魚池塘,應該選擇便於排水便於注水的地方。池塘的深度最少要在3米以上,養殖的人可以根據自己想要飼養的規模來建造池塘。在池塘裡面還要設置能夠增加氧氣的裝置,還要有給鯽魚投餵飼料的機器,另外還要有可以打撈的網子。最好是承包一片大的河水以及水庫來飼養,而且水質一定要乾淨。不能讓魚塘的周圍有一些垃圾,或者是一些農藥。一般有一些土壤的水質是最好的,非常適合鯽魚的生活。

放魚苗前的準備

池塘選擇好了以後應該在放魚苗之前統一的對池塘進行消毒,在消毒之前,應該先在池塘裡面注入大概一米深的水。然後觀察一下水位有沒有下降,或者是池塘裡面有沒有漏水的情況。如果水位沒有下降的話,那麼就應該在水池裡面放著一些生石灰。放置生石灰大概三天左右的時間就能夠起到消毒的作用,消毒以後要用水泵把水全部抽走,確保池塘沒有水的情況下,在太陽下面暴曬一個星期左右。

然後還要檢查一下池塘的周圍有沒有一些家禽,為了鯽魚的成活率更高一些,可以在魚塘的周圍設置一些隔離的網,或者是堤壩,避免有一些動物或者是一些自然災害對池塘造成影響。而且也能夠防止鯽魚逃跑,只有把準備工作做好了才能放置魚苗。

放鯽魚苗

在放鯽魚苗的時候,應該把池塘的水位控制在1.5米左右。大概水溫在18℃左右,就可以把買來的鯽魚苗放到池塘當中了。在購買魚苗的時候應該買大小一樣的魚苗,這樣才方便以後鯽魚的成長。一般放置魚苗的時候,應該按照每平方米大概放置1000條左右的魚苗。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只有科學的放養魚苗才能夠使鯽魚成活率更高。也能夠提高鯽魚的產量。

餵食

魚苗放進去以後,就應該給魚餵食了,在魚苗小的時候,一般餵養的次數稍微多一些,大概每天投餵八次左右。一般小魚苗吃一些買的飼料就可以了,而且要採用少食多餐的尾巴,避免小魚吃的太多對於腸胃造成不好的影響。為了讓鯽魚生長的更快一些,一定要合理的投餵飼料。大概鯽魚苗長到五釐米左右的時候,就應該減少餵養的次數,每天減到六次。大概每次魚在吃飼料的時候,只需要30秒的時間就能夠吃完。如果沒有在30秒的時間吃完,說明投餵的飼料過多,應該適當的減少投餵飼料的量。

如何科學的養殖鯽魚

在養殖鯽魚的過程中,除了投餵飼料也要每天定時的檢查魚塘。一旦發現魚塘裡面有死魚或者是白肚皮的魚,一定要及時的清理,如果是死魚的數量過多,那麼就要考慮是因為一些疾病或者是缺氧所造成的。應該每天最少在水池裡面開氧氣,三個小時左右。又能夠增加水裡面的氧氣,有利於其餘的成活以及生長。

一旦發現水質有一些泛紅的情況,一定要更換新水。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為了避免水池的溫度過高,應該每隔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給魚換一下水,再換水的時候應該少換一些,避免全部換掉。如果全部換掉以後也會使鯽魚適應不了新的水源,從而出現大面積死亡的情況。要想養好鯽魚,一定要勤觀察,勤換水。鯽魚長到15釐米的時候就能夠收穫了,或者是更大一些也是可以的。一定要記住在收穫鯽魚的時候,一定要收穫足夠大的,避免收穫小的鯽魚,小的可以在魚塘裡面再長一些,有利於鯽魚的繁殖。

農村立福1039096361







立福128


鯽魚生命力極強,性情溫和,在家裡飼養也比較容易。

1、用無汙染水養殖既可。現在我們用來養魚的水多半是自來水,因此養水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自來水裡的有毒物質——氯。除氯的方法比較簡單,將水盛好後靜置2-3天,或燥曬1天(如果急用可按每100公斤水加入0。63克大蘇打,即硫代酸鈉即可立刻使用)。

2、隨時注意增加水體含氧量。

3、不要同其它食肉魚類同養,以免鯽魚成為飼料。

4、鯽魚多數情況下是不會跳出水面的,這一點與鯉魚完全不同。

5、適量餵食,食多則容易壞水質,食少魚越養越小,直到長得象匕首一樣細長。

6、換水時如果使用自來水要把水暴曬三天。

7、適當曬太陽。

8、水溫要恆定。

9、每次換水留一些老水,再加入新換的水。

10、可以給他吃浮游植物,苔癬,蚯蚓,小蝦,紅蟲,米飯粒,苞米粒,麥粒,豆麵,苞米麵。


青哥野釣


我說三點。

第一,選好品種。

鯽魚有很多品種。如湘雲鯽、彭澤鯽、高背鯽魚、日本鯽、銀鯽等等,還有很多人工選育、雜交品種。每個品種的特性不一樣,比如湘雲和高背鯽,個體很大。

往菜市場裡走走,就會發現售賣的鯽魚有所不同,大小不一樣,顏色有黑有黃,體形也不同。有所不同多是養殖戶自己直接來市場售賣,大家養殖品種不同。魚商也會買進不同品種鯽魚,再賣給消費者。當然了,各地方菜市場不一樣,難保有的菜市場就只有一個品種。

根據市場情況來看,體型大的沒有小的好,顏色黑的沒有顏色黃或者白的好。所以,決定養什麼樣的品種時,最好多跑跑市場去看看。

第二,混養比較好。

鯽魚屬雜食性魚類,一般棲息在底層。為更好利用養殖空間,利用生物間相互作用關係,以混養最好。混養品種以鰱鱅魚最好。不要搭配草魚、羅非魚、鯉魚,這三種魚貪得無厭,會爭搶食物。

第三,要馴食。

鯽魚不像鯉魚、草魚、羅非魚一樣,一開始就能成群集中搶食。鯽魚喜歡在水底,膽子小,不喜歡浮出水面攝食。在野生水域環境中,鯽魚一般不會成群結隊覓食,都是各自為戰的。所以,要注重馴食。現在有了投餌機,可以大大減少馴食所需要的工作量。

技術細節很多,歡迎大家留言交流討論。


春種夏耕秋收冬藏


養殖技術

一、池塘條件

鯽魚有喜集群、潛入淤泥和逆水跳躍逃逸的習性。主養鯽魚的池塘面積不宜過大,一般以2畝左右為宜,不應超過4畝;要求池塘底質較硬,一般淤泥厚度在10釐米以內,超過10釐米時必須清淤,以利於對鯽魚的捕撈(捉);池埂堅實不漏水,進出水口要安裝牢固可靠的攔魚柵,攔魚柵應高於池塘最高水位50釐米。

二、品種選擇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鯽魚品種較多,難免出現良莠不齊。實踐證明,異育銀鯽和高背體形異育銀鯽(簡稱高背鯽)適合主養,生長速度比普通鯽魚分別快2倍和3倍。異育銀鯽和高背鯽魚相似,異育銀鯽與普通鯽魚的區別為:異育銀鯽側線鱗為31-32片、普通鯽為28-29片;異育銀鯽與高背鯽的側線鱗數目相同,但高背鯽頭短、背高體厚、腹部呈圓形。

三、放養密度

從養殖經濟效益看,放養數量超過2000尾/畝,雖然能獲得較高產量,但養成商品魚個體小,銷售價格低,效益不理想;放養量少於1000尾/畝,儘管商品魚個體較大,但總產量不高,銷售收入少。每畝放養體重30克的魚種1400尾或50克的魚種1200尾,搭配適量的鰱、鱅和夏花草魚,搭配魚總數不超過600尾,可淨產鯽魚500公斤以上,其它魚200公斤左右,效果理想。

四、水質管

理鯽魚體內的鈣、磷含量為其它魚類的2倍多,因而要求水中有豐富的鈣、磷以滿足鯽魚生理需要。要求20天左右施1次生石灰溶液,每畝每次用量為60公斤;每15天施1次過磷酸鈣,每畝每次用量15-20公斤。施生石灰3-5天后方可施過磷酸鈣,防止水體鹼性過大降低磷肥效果。根據塘口水質變化情況及時定量補充有機生物肥料,必要情況下可以配合投放培育的小球藻藻種,定期在食臺和下風口投放微生態製劑菌種。上半年精養鯽魚塘口採用全塘消毒和殺蟲只有兩次,一次是投放魚種前,還有一次就是梅雨季節前,使用的種類和計量也是嚴格控制,要事先進行一定的預試驗取得效果後在大面積使用。調水上使用有機生物肥料次數也較少,一個塘平均2次左右/半年。菌類的使用相對較多,主要是不定期的局部使用,有效的分解水體有機質、生物屍體和方便,提高養殖水體自淨能力。由於合理選料和投餵,基地塘口水質保持相對穩定,上半年的養殖週期中儘量減少對養殖水體的微生態環境的刺激,維持相對的穩態,減少對魚的應激。

五、飼料選擇

飼料佔據養殖成本的60~70%,選擇優質的飼料不僅可以提高鯽魚抗病力,降低養殖風險;同時還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抓住魚價高漲行情,實現贏了倍增模式。

六、投餵管理

俗話說:“人病都是吃出來的,魚病都是喂出來的”,如何投餵?每天投餵多少?是淡水魚塘養殖管理最重要的一環,常規的做法只知道投餵“八吃飽”,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正真量化的標準,這個“八吃飽”的含義任何理解?普通養殖戶往往認為投餵相對比簡單,認為只要魚吃就給它才就可以了,投餵差不多就行,沒有什麼技術難度;在我們一線的走訪調查中發現實際上一些養殖戶養殖失敗或不賺錢的原因中,其中不合理投餵(投餵過量或投餵不足)往往是主導因素。在生產中養殖戶看到魚攝食較好往往會加大投餵量,尤其像2016年這種大好行情,想急切的拉大魚規格,抓住良好行情,而忽視魚內在生長規律,導致魚機體各項機能過早超負荷消耗,又不能及時的補充修復,加上外界環境的複雜變化導致前期(5、6、7月份水溫上升期)疾病的爆發。病害防控常見鯽魚病害主要是水黴病、鯽爆發性出血熱、肝膽綜合徵和紅鰓病等。本文主要綜述相關鯽魚的病害的症狀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為鯽魚養殖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水黴病

該病是由真菌寄生魚體表面引起的,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黴和棉黴。10-15℃最適合生長,25℃遊孢子繁殖能力減弱,較不容易感染。魚體因為過度擁擠、移動或者不良環境影響發生表皮損傷,水中的水黴病遊孢子即伺機附著,於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菌絲除寄生於壞死組織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圍組織,更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崩解。魚體受傷或越冬魚池放養密度過高等都易引發魚類水黴病。表現為病魚體表形成肉眼可見的灰白色柔軟棉絮狀物,魚體負擔過重,遊動失常,食慾減退,以致衰弱而死。水黴病多發於春季,在低溫季節,魚種的轉運過程中應儘量減少機械損傷,放養時應用2%-4%的食鹽水浸洗,同時應控制水質,水體不應過肥。可潑灑3毫克/升美婷製劑進行預防。

二.肝膽綜合徵

該病近兩年來比較流行,病因可能與養殖密度過大,水質惡化,飼料營養單一,魚體營養失衡相關。病魚以尾尖白、鰭條尖白、肝膽腫大變色為典型症狀,並伴有爛鰓、赤皮等症狀。防治措施主要有:1)用漂白粉或者二氧化氯水體消毒,同時配給VC、諾氟沙星類藥物。2)選用複合微生物製劑對水質進行調節。3)改變飼料配方。

三.紅鰓病

該病發病期在5-6月份和10-11月份,水溫20-26℃為高發期。病魚停留在距水面5-10釐米處靜止不動,用物體拍打水面,病魚下沉,但一會兒後又游到原來水面靜止不動。病魚魚體黑瘦,鰭條尖發白,鱗片鬆動,鰓部出血紅腫,呈鮮紅色。解剖病魚發現其腸道無食且紅腫,肝臟出血並伴有腎臟出血,膽囊腫大,膽汁顏色加深。防治措施主要有:1)放養魚苗前應徹底清塘,使用生石灰進行消毒。2)控制水質。3)控制飼料質量以及投餵量。飼料中碳水化合物不得超過40%,飼料投餵量應為魚食量的70%為佳。4)發病期可採用高氯酸鍶(超強氧化劑)0.15毫克/升-0.25毫克/升的量全池潑灑,每日一次,連續4天。

有任何水產養殖問題的話可以直接在我們微信公眾號“愛小漁”提問,這是一個專門為水產養殖行業服務的水產問答平臺,上面有很多水產養殖專家幫助大家解答疑惑


愛小漁


第一點,池塘的條件,池塘以3_10畝為例,水深兩米到三米是最佳的,地域條件背風向陽,不滲漏,注水方便和池底平坦,池塘內應設有增氧機,和投餌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有大拖網,為之後抽樣以及出售做準備,魚苗去水前15天,應用生石灰清塘,並保持瘦水狀態。

第二點,魚苗要選擇有正規有種苗生產許可證鯽魚良種廠,魚苗要提前購回,並且集中到一兩個池中暫養15到30天,期間可對魚苗進行檢查,並適當治病和防病

第三點,準備優質飼料,成魚飼料蛋白應在百分之30以上,飼料顆粒再可2毫米左右,最大不超過3毫米

第四點,魚苗要一次性,投放足,可保證出塘魚的規格整齊,水溫再10度以上就可投放魚苗,放養時應抽樣,按照計劃的數量下塘,若魚苗再50克左右,一般每畝地放1500到2000尾。

第五點,魚苗投放後,應訓食,訓食越好,飼料再水面停留時間越短,飼料利用率越高

第六點,搭配慮食性魚類,比如鰱魚,鱅魚,按照比例少量投放。

第七點,再主養鯽魚的情況下,一日投放魚食6到8次左右,春秋可適當減少次數,夏秋可適量增加

第八點,多巡查池塘,及時清理池內雜物保持衛生,發現死魚,病魚及時的撈出,定時給池塘,撒料機消毒,生長期行半個月每畝投放生石灰15公斤,和漂白粉輪換全池潑灑,防止敗血症,和寄生蟲病毒的防治。

第九點,定時給生長期的魚做抽樣調查,抽樣點要分佈均勻,合理分析!


林裡清風


很高興來回答

鯽魚養殖 。鯽魚因其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所以選擇養鯽魚的也多(養殖其實風險很大請謹慎考慮)鯽魚有很多個品種,但是總體生活習性都差不多,屬於底棲魚類鯽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一年能夠產很多卵,經濟效益也好(圖片均來自網絡)


鯽魚有成群結隊的習性,所以養殖鯽魚的池塘面積不需要過大 市場上鯽魚的種類很多,選種的時候一定要選對,不要被魚販子忽悠了 鯽魚的飼料,我們可以去專業的養殖飼料店裡面購買。優質的飼料能提高魚的抵抗能力,不容易得病。降低了養殖分險


鯽魚常見的病有四種 1鯽鰓出血病 2鯽魚孢子蟲病 3鯽魚大紅鰓 4鯽魚出血性錨頭鰠病 (更多的關於養殖的技術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喜歡的請幫忙點贊評論,謝謝!



花小西談


我是一個釣魚愛好者,我家魚缸裡和水缸養了好多野生鯽魚,我都拿它們幫我測試餌料效果了,每次開餌都會扔一團給它們,看它們喜不喜歡吃,一般7左右給它們換次水,它是我餌料的測試員,活的挺好的…


鋼鐵釣江湖


飼養鯽魚條件很簡單的,魚塘,荷花池,水庫,只要有清淨水源的地方都可以養殖。


林化堅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水質對養殖是至關重要的。水質的好壞對於水生動物的生長髮育和生存死亡有重大影響,直接關係到養殖產量和生產收益。據調查,80%的疾病都與水質有關,由此可見水質管理的重要性。

夏季高溫階段馬上來臨,魚蝦進入最佳生長時間。但是由於夏季投飼量大,魚蝦排洩物多,極易使水質變壞產生有毒物質,造成水體缺氧甚至魚蝦死亡。因此,要注意控制好水的肥度,保持水中浮游植物在適宜的密度,適時的給池塘換水,儘量減少有機肥的使用,保持水體的清澈。在夏季天氣變化比較劇烈,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可以使用生物活菌來改善魚蝦的腸道環境;要密切觀察天氣,水溫等狀況,一旦有缺氧等情況,立即打開增氧泵,緊急情況可使用粒粒氧來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緩解缺氧的狀況。

水質是影響水產養殖最大的因素,想要取得良好的收益,養殖戶一定要做好水質調控,保持適宜的肥度和水溫,密切關注天氣,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梅雨時節即將來臨,其陰雨連綿、暴雨集中、高溫高溼、低壓悶熱等情況會造成養殖水體環境變化很大,輕則導致魚類缺氧事件,重則導致魚病加重和水體中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超標緻魚類死亡,在梅雨時節做好以下池塘水質管理工作尤為重要。

1.定期加註新水。一般7天加註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為池塘總量的20%左右,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361-2010》要求。

2.適時開啟增氧機。每天開增氧機,增加水中溶氧量,保證魚類正常攝食,降低魚類生長的餌料係數;保持池塘溶氧在3.5毫克/升以上。

3.定量存儲增氧劑。為了防止養殖塘口突然停電或增氧設備損壞,養殖戶須存儲養殖水體二次使用量的顆粒型增氧劑,以備應急之需。

4.定期使用生態製劑。每8~10天使用水爽靈、苦草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製劑1次,每次用量分別200克/畝·米、150克/畝·米。

5.經常進行水質檢測。養殖戶須經常進行塘口水質檢測,如發現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超標,及時使用降解型水質改良劑進行水質降解調控。


6.適時追施無機肥。水質較瘦池塘,晴好天氣及時追施肥水膏等無機肥,肥水膏使用量為0.5公斤/畝·米(發現水體中有大量浮游動物時,應在下風處用殺蟲藥物進行殺滅)。

梅雨時節養殖池塘通過以上水質管理措施,養殖水體會保持較好的肥度和較高的溶解氧,可有效促進水體中的藻相平衡和養殖水體微生態平衡,使養殖的魚類減少病害發生和健康生長。


大型小龍蝦育苗基地


鯽魚好養,一般畝放2000-5000尾,水深1.5米以上,投放良種鯽魚,最近幾年人們朝“綠色”方向發展,追求“土”鯽魚,因此,飼餵如方正銀鯽,彭澤鯽,中科3號鯽等品種有良好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