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柴火灶怎麼用?

農探小哈


大家好,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上的這些圖片就得我家的灶臺,古老的灶臺,帶拉風箱的,每天家人都會用它來做飯,這種大鐵鍋做出來的飯可好吃了。下面我來告訴大家怎麼用,先找來一些比較容易點燃的柴火,比如:玉米杆,玉米皮等,先點燃,等火勢旺盛的時候在逐漸添加硬質的柴火,比如:樹枝,玉米核等,一邊填硬質柴火一邊拉風箱,這樣火就成功點燃了,如果你想用鐵鍋燉雞或者其它食物的話鍋中放油,然後在放各種作料和食材就可以了,注意千萬不要讓火滅了,一般多放一些硬質的柴火是不會滅的,用大鐵鍋燉出來的雞肉,肉質筋道,好吃到停不下來。朋友們你們學會用農村灶臺了嗎?







鄉野英子姐


你好,現在科技發達了,很多人家裡都用上了燃氣灶,但是還是有一些農村人還保留了用柴火灶的習慣,好比如我家,說實話,柴火灶做出來的飯菜比較好吃,煲出來的湯也特別濃甜。現在很多城裡人喜歡到山村裡找農家樂吃飯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它的飯菜是用柴火做的,燒柴火已經成為了一種特色。

雖然柴火做出來的東西很好吃,但是過程真的是讓人很窩火的[捂臉],好比如我這種手殘黨,生火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超級超級大難題,每次生火都要用上十來分鐘,真的是火氣攻心,它還沒著我就先著了,後來我總結出了一個小經驗,就是:

生火的第一步,也是最生要的一步,#找好助燃物#,比如說一堆紙(千萬不要一張,要一堆),又或者一些幹樹葉、乾草等等,數量一定要多,準備好之後用火柴或者打火機將它點燃。

接下來到我們的第二步,在火燒猛之後將一些細小的樹枝或者幹竹又或者小木板放到火上,這裡也有一個技巧,就是千萬不要一通亂塞,要一根一根的呈交叉狀疊在一起,讓火有空隙的往上爬。

第三步就是等小樹枝都點著之後就可以放大柴進去了,大柴也要儘量的交疊放。

最後要時不時的看一下火,不然等柴掉下來,火滅了,一切又重新開始了,當然在火沒有完全滅的情況下,你可以用火筒將它吹著。

有點長,但是很用心,希望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我,瞭解更多農村趣事喔。



小吳回鄉記


農村柴火灶怎麼用?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來自廣西欽州農村,從小使用柴火灶至今。在廣西欽州市農村現在還有的家庭保留使用柴火灶的習慣。我介紹一下廣西欽州農村柴火灶的種類和使用方法。

廣西欽州農村柴火灶的種類:

農村家庭廚房大多數使用固定式柴火灶,農村擺喜酒的使用移動式的柴火灶,有的農村家庭會用磚塊搭建臨時柴火灶使用。

講述一下我在家使用柴火灶的方法

柴火灶的燃料是柴草,木柴最好,樹枝是次點,草是最差的。草一般拿來引火的不會當燃料。我村盛產松木,有大量的松枝,我們村大部分人拿松樹枝作為燃料。燃料有了,還要準備工具:斧子、鐮刀、火鉗、吹火筒,在灶臺上隨時準備著打火機,火柴也行現在少人用。

起火

首先抓一把松針放到灶門口,用打火機點燃後用火鉗塞到灶堂裡去,然後放小松枝進去燃燒,慢慢再加大松枝進去火就升起來了。

做飯做菜

升火的目的是要做飯做菜。做飯做菜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火力的配合,叫做火候。柴火灶火力的大小,可以用放入廚堂裡的柴草多少來控制。我喜歡用柴火灶做菜,我家小孩喜歡吃我做的菜,我家小孩子還叫我做廚師爸爸,廚師就不敢稱,做個家常菜還是可以的。圖片是我用我家柴火灶做的幾個家常菜。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你。











百越阿四


農村柴火灶讓我又回想到了兒時童年的經歷,回憶燒柴火灶的日子小時候每到做飯時, 在泥土砌成的柴灶旁, 聽著燒柴聲、炒菜聲, 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刻。 最喜歡給媽媽打下手, 坐在灶口前幫母親添柴燒火, 然後時不時吞著口水, 伺機還偷上幾嘴,說到這裡眼淚就在眼框裡打轉了。



似乎在現在的生活中漸行漸遠,只是那入口醇香的味道 久久難以讓人忘懷......


灶屋四壁被煙燻得黑漆漆 灶房牆上掛著不捨得吃的臘肉。


柴火有乾的樹枝也有絨基,還有引火用的其它(木匠多出的炮批,溫湯土話),抓一把塞進去,噼裡啪啦地就燃開了,大自然的美味也瀰漫開來。灶口前冒著的火苗,舔著鍋底,也映著媽媽慈祥的臉龐。 火燒得旺的時候,在灶口竄動著,撲向早已被燻得幽黑的牆面。煙熏火燎的灶房,繫著圍裙的媽媽,小鍋炒著菜,鼎罐煮著飯,這才是家最溫暖的味道。


最興奮的是在灶裡還可以烤紅薯


記憶中的炊煙總是跟烤紅薯聯繫在一起, 放幾個紅薯放到灶口裡 等飄出飯香的時候, 紅薯還在接受著火的燻烤,醞釀美味。


等紅薯出灶的時候, 滿滿一層灰也抵擋不住它的誘人飄香, 顧不了那麼多,直接掰開就吃, 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時間可以改變容顏,卻改變不了情懷, 柴火灶保存下來的記憶,總是回味悠長。


一方灶臺,燒柴火煮飯菜, 傳達這暖心至深的飲食原味。


農村人稱廚房為“灶頭”, 舊時是沒有煤爐、煤氣灶的, 甚至用的還是洋火點火 用土灶燒柴草來做飯。



一般人家的土灶有兩個口, 一個是大鍋煮豬食用的, 一個是小鍋蒸飯、炒菜等。


在灶頭上面放油鹽醬醋、瓶瓶罐罐等, 而位於灶口的正前方,距灶膛口一米開外, 圍著的是堆放柴草的地方。 靠灶頭前則放置著幾件生火的用具: 吹火筒、燒火棍、火鉗、火鏟、火叉等。


燒火是件麻煩又講究技巧的活兒,點火、添柴、撥弄、吹氣、疏通樣樣有學問,過去土灶不通風,要想火不熄滅,火勢合適,就離不開這幾件寶了。


吹火筒 是一截不到兩尺長的竹筒, 一般有三個竹節,前兩個打通, 第三個鑽一個小孔,一頭吹氣另一頭出氣。


做飯時,一個人既要在鍋裡炒菜,又要給灶口添柴,總有銜接不好的時候。如果柴禾接不上火,明火自然會熄滅。要想火重新燃起來,得在添加柴火後引火;還有,有時只需要用小火,有時又需要大火。 將吹火筒有眼的一頭湊近火苗,一頭接在嘴唇上,深吸一口氣,鼓著兩腮,用力猛吹,吹得火星熠熠生輝,靠著的柴火自然就燃起來了。吹火筒在以前,是人們做飯的好幫手,底部的那端常被煙熏火燎得發黑,並帶有殘缺,而接嘴唇的那一端卻被手摸得釉光滑亮的,竹皮紋理清晰可鑑。


叉柴棍 是人們從乾柴堆裡隨手取的一根木棍,叉柴棍大約一米來長,多選用拇指粗細且較直的木棍,只要用著順手就行。 燒火時用叉柴棍將柴草挑起,火就會很旺。需要小火時,就用叉柴棍把柴草壓在灶底。燒火棍用的時間久了,會越燒越短,短到不好拿了就當柴火燒掉,再找一根。用細竹竿當叉柴棍時遇火會發出噼啪的聲響,有時還會把鍋炸破的。


火鉗 主要是在燒火時用來添加柴火。燒水做飯要用火鉗不斷的往灶裡添柴火,火才不會熄滅。鉗一般由鐵匠打成,分成兩部分,均由手柄,鉗肩,鉗臂組成,在鉗肩處相互交叉點安裝一螺栓便於活動,樣子像剪刀。

鉗的一頭是兩個豆瓣形的把手,中間有鉚釘將其連接起來。另一頭就與剪刀不同了,是長長的鐵腳,打鐵師傅將其頂端打成薄薄的圓形,這樣更容易鉗牢各類東西。

這兩根鐵腳一定要長,不然手就得往灶坑深處伸,火就會燙傷握在把上的手。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些人的生活好了,燒起了煤,燒煤最常用到的就是火鉗,換煤時既不會夾爛煤又可以減少煤逐塊夾出時熱量的損耗和煤灰的撒落,非常方便實用。



火鏟 主要是用來掏灰,如果灶膛鍋洞裡積了灰,火力就不猛,就得用火鏟掏灰,可以用火鏟伸入灶膛鍋洞裡掏,也可以從灶膛鍋洞底下的灶坑裡伸上去掏捅。 它的鏟頭由鐵或鋼製成,類似平底鍬,前頭為平直的利刃,後面根據用途安裝長短不一的木柄。其中長木柄多用來掏灶坑裡面的灰土,而短木柄則用來掏火爐裡面的爐灰。


每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對過往有一種情結,睹物思人,背景思鄉。彈指一揮間,在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中,鄉村也電氣化了,煤氣灶、電磁爐毫不客氣地把土灶擠出了人們的生活。土灶、洋火、煙囪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些灶前的生火工具,從此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難覓蹤跡。

各鄉鎮由於方言不同,對以上的物件,叫法也自然不同。以上物件你管它叫什麼,關於灶堂的那段往事,你還記得什麼?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讓我們一起回憶!

其實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對農村有一份抹不去的記憶。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飯點在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旁,劈柴、生火、炒菜……鍋碗瓢盆的聲音,編織成一曲最美妙的音符。一幕幕仿若昨天,像正在上演的電影……想著、想著,幸福的感覺悠然而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溫湯人已經很少再打這樣的灶頭,現在都是用煤氣灶、天然氣灶等現代灶具。但是筆者家建新房時,仍然把傳統的灶頭設計進去,形成了一邊傳統灶頭、一邊現代廚灶的情形,但是傳統灶頭也不常用,一般只有在逢年過節或家有大事要招待大量客人時才會使用。


很多農村人家即使住房再緊,也要預留有一個寬敞的廚房。大廚房好砌大灶,大灶做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做大事業……在傳統觀念裡,灶是家中的一員,且是老大,管著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飢飽和安康福祿壽。灶火旺是日子旺、家業旺的兆頭。客家人認為灶有神,稱灶神,過去在灶上都設有其神位,逢節日燒香燃燭祭供,給灶神祭上米飯、米粿、油豆腐、香菇、水果之類素齋,祈求日日太平,豐衣足食。


結爐砌灶,稱“打灶頭”、“作灶頭”,稱廚房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裡佔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講究的,據說它是關係到一個家庭的興衰福祿的“大事情”。如果家裡一直禍事連連、諸事不順,客家人會認為這是灶頭出問題了,惹怒灶神了,然後將灶頭拆毀重砌,希望能夠改變處境,重獲福氣。 砌灶要撿吉日,起灶要看時辰。起灶時,先定灶的朝向方位,再以鍋的大小確定灶的大小。


灶頭的方位也需嚴加考究。人們認為:“灶門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財;向南方者,主口舌、爭鬥;向北方者,主病災;向東方者,主有福祿。向辰已方者,主家業昌盛,子孫吉祥。但是方向雖然‘吉’,若灶門正對大門(即大門外能看見灶門者)就極兇。灶門對灶門,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爭論。灶門向佛壇也兇,因為陽對陰,象水滅火。灶門向井,就是水火相剋,主家中多奇禍,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內亂。


灶有固定的尺寸:一般灶長五尺為“象眼”,灶寬三尺為“三才”,灶高二尺四寸為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灶門高一尺二寸合一天“十二個時辰”,寬八寸合“八卦”。鍋三口,二大一小,為“日月星”,前面的大鍋是做飯之用,後面的大鍋是煮豬食用,小鍋為熱水之用。灶形一般為長方形,一個灶門,也有大家庭砌兩個灶門的灶,那一定是成90度直角的曲尺形,曲尺形鍋四口。


打好灶頭即擇吉日喬遷。要嚴格按事先選定的時辰“進火”(即開爐灶)。否則便會前功盡棄。進火”需事先選好吉時,按照嚴格完整的儀式來,各地方儀式會有所區別。一般程序是這樣的,黎明時開始,由長輩提燈或執火把在前,男主人挑飯甑或米缸在後,主婦則挑著廚房炊具,小孩各取自需物件緊隨在後。全家大小列隊行進,鳴炮入宅。

舊時沒有熱水器,人們用柴火燒一大鍋水,供全家人洗澡;逢年過節時,大鍋成就了孩子們最幸福的時刻,因為這時客家婦女們用她們的巧手作出各種美食,一大鍋飯菜在柴火的燃燒下伴隨著濃煙散發著誘惑的香氣,孩子們在這誘惑的香氣中期待著品嚐的時刻,想想都很幸福! 看了這麼多,有空回老家親自體驗,回憶那童年的味道!


小樂隨拍


《老家柴火灶,歲月的沉澱和記憶》

1、老式柴火灶。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家裡一直是柴火灶。這些記憶一直留存在心裡。現在,回到老家,看到老母親和岳父母還是用柴火灶。就特別有感覺!

我母親因為用柴火灶,煙氣大,燻的眼睛動了兩次小手術。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一開始,我們家的柴火灶,是老式的,只是在鍋臺後面留下了一個洞,好把煙氣排走。但由於位置低,不科學,煙霧老是在廚房打轉,排出去的慢。時間久了,母親的眼睛老是被燻的流水,沒辦法,就動了手術。

2、改進後柴火灶。後來,農村條件好了,就修成三連灶(前面兩個主鍋做飯、炒菜;後面一個通過冒煙籠過的熱氣是備用鍋,一般在裡面熱水洗碗)。三連灶的冒煙籠是緊挨著鍋臺,垂直砌牆成四方柱或者圓筒型,高度一般有一丈多,這樣,就會有很大的吸菸(抽菸)功能。廚房煙氣就少了。

3、柴火灶的美好。家裡一般燒的是山草、樹木和秸稈。做飯時,大人在上面炒菜、做飯,得專門有一個人“燒火”,一般是小孩。就是把柴往鍋臺裡面,不斷的加。否則,很容易熄滅。柴火灶做的米飯,有很厚的鍋巴,特別香甜。炒的菜也因為“火旺”而特別好吃。記得每年假期回去,我都要幫母親燒火,母親就會給我們改善伙食,烙油餅!現在吃的多了不覺得,過去可是難得啊。每每想起來,還直流口水。也許,正應了《芋老人傳》裡的那句話:“食位之移人也。”

人到中年,經常在外,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回老家一趟。所以,還是挺想老家的柴火灶,以及柴火灶裡,做出的飯菜,那裡面有歲月的美好和親情的沉澱啊!

第一組照片(3張):老家的柴火灶,就留在了記憶最深處!

第二組照片(3張):現在鄉下常見到的“柴火灶”,可以說是柴火灶的“現代化”了!








嵩山豹哥


在農村人都喜歡用柴火灶,做飯好吃還方便用,特別是吃飯人多時。我家的柴火灶是八十現代砌的,前幾年給鍋臺砌了白瓷片,補修了一下,乾淨了多啦!每次做飯都有人搶著燒火,為啥?燒火不用掌勺,一順順活不累不用動腦子啊!點火前先把灶堂灰掏淨,爐齒地下灰也掏掏。乾柴放爐膛引火,用軟的愛著火的柴火,我一般給柴火上滴上幾滴油,點上火放進灶堂。剛燃燒柴火不敢多加,不然就把火壓死啦!一定慢慢加。等活著旺了再添柴。燒火時不能離人,小心火跑出來了。冬天燒火的人最拽,能烤火嘛!下面三幅圖就是我家的柴火灶,這大鍋里正蒸著餃子哩!




河北小老弟


農村柴火灶可以燒稻草,雜草,木材,樹枝等等樂燃燒的柴火。我是農村人,家裡一直都是在使用柴火灶,尤其是過年時節,燉臘貨,燒飯,炒菜。過年來的客人多,煮一大鍋飯,媽媽把飯接起,一鍋漂亮的鍋巴就成型了,大家都掙著搶著吃,鍋巴就肉湯,那叫一個香。還有就是,客人多,做的菜就要多,但是天冷做好的菜放著一會就冷了,媽媽把菜放在飯鍋上蒸著,吃飯時一起端上去好吃極了,一點都不冷


勤勞的老農民


在農村人都喜歡用柴火灶,做飯好吃還方便用,特別是吃飯人多時。我家的柴火灶是八十現代砌的,前幾年給鍋臺砌了白瓷片,補修了一下,乾淨了多啦!每次做飯都有人搶著燒火,為啥?燒火不用掌勺,一順順活不累不用動腦子啊!點火前先把灶堂灰掏淨,爐齒地下灰也掏掏。乾柴放爐膛引火,用軟的愛著火的柴火,我一般給柴火上滴上幾滴油,點上火放進灶堂。剛燃燒柴火不敢多加,不然就把火壓死啦!一定慢慢加。等活著旺了再添柴。燒火時不能離人,小心火跑出來了。冬天燒火的人最拽,能烤火嘛!下面三幅圖就是我家的柴火灶,這大鍋里正蒸著餃子哩!





陝西少華姐


你好,農村柴火灶怎麼用?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小夥,柴火灶只要好一點瓦工師傅才懂的怎樣砌好一個柴火灶。把這個灶膛空間砌大點,把煙囪排煙農合適了用起來很好,要是煙囪弄不好了,燒火煮飯那個煙往外邊冒得睜不開眼睛。做飯的時候。首先,點火必須要有易燃草木,或者橡膠製品才會容易引火種。有了火種就可以慢慢添加小木棍和一些樹幹,火著了就可以炒菜做飯了,柴火灶做飯特別香,飯菜還帶點鐵的味道。做飯火還是挺旺的,尤其是需要爆炒的一些食材,柴火灶還是不錯的。最後總結,第一,柴火灶膛必須要空間大,要不然柴火放的少不容易著,第二,煙囪要設計合理,要不然排煙不順暢,不容易生火,還嗆眼睛。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謝謝!


裝潢哥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我生活在農村,家裡幾代人都是靠土地生活,在農村每家都有柴火灶(俗稱地鍋),在城市生活基本上都用不到了,就是在當下農村,雖然生活進步了,開始用用煤氣、電磁爐,確實方便了生活,但是地鍋還是沒有退出,因為有土地,必須種莊稼和樹木,莊稼成熟後會產生大量秸稈,在農村家裡院子比較大,有充足的空間存放,我家就儲存了好多柴。

我家的地鍋是我爺爺一磚一磚壘起來的,是個方形1m*1m*0.8m,一個煙囪,一個風箱連接,這個地鍋有25個年頭了。

農村柴火灶用法如下:

1、首先把鍋底下上次燒過的草灰掏出來,清理乾淨便於風箱通風。鍋裡面要加水,一般北方農村做飯,早上燒麵湯和蒸饃、中午下麵條。

2、找一些軟一些的柴火,如麥秸稈、玉米杆、豆杆,用火機打著便於燃燒,燃著後等火苗大時,適當加一些硬柴(如樹枝、棉花杆),硬柴能燃燒穩定下來,會產生碳,這時鐵鍋也有溫度了,基本上就成功了。

3、最重要的是農村廚房地鍋與柴火離的近,多注意防水安全

對於城市生活的你,我儘可能說的細一點,想體驗地鍋做飯,歡迎大傢俬聊我,來我家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