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理財是不能碰的最危險?

理財迦


教你一個小方法識別理財裡的最大騙局:那就是看收益回報率!

關於投資回報率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分辨出你的理財到底是有風險,無風險,還是騙局!

(1)國債回報率4%,銀行固定收益理財也這水平。

(2)打理社保基金的就是隻能賺不能虧的高手,長期年化是8%。

(3)社會各行業平均回報率8%,這也是現金流折現模型中經常使用8%來折現的原因。

(4)公募基金經理長期年化超過15%的只有10人,年化超過10%的有60人。

(5)公募基金經理長期年化收益超過20%只有1人他4年年化21%。

(6)巴菲特年化22%即60年回報15萬倍,78年544萬倍。所以重要的是早做、穩賺、活久。

我的觀點:

也就是說,普遍在4%-6%左右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低風險或者無風險的;

而在8%-12%左右的理財產品都是高風險,並且很容易損失你本金的;

對於那些保證你15%以上的理財,基本都是騙局;

試想一下一個職業基金經理人的年化收益才15%左右,巴菲特的年化才22%左右,哪個理財能夠保證比他們更穩定,更厲害,更持久?如果有,那基本都是坑!

所以,對於4%-6%的理財,你可以嘗試;

對於8%-12%的理財,你可以冒險;

對於15%以上的理財,不要相信!因為能夠獲得15%以上收益的基本只有靠自己投資而來的,絕對不能靠著別人獲得,這樣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基本都是“你盯著別人低利息,而別人看重的是你的本金!”

⭐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琅琊榜首張大仙


總結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陷阱,大概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過高利息的理財不能碰。

多少利息是過高呢?

有幾個判斷標準:

一個是根據個人的本金和資金使用期限,結合一般銀行的理財收益率,進行判斷。

比如說一年期的10萬元理財,大多銀行給出的收益率是3.5-5%,那麼超過5%以上就要引起警覺了,達到8%以上就屬於危險的投資了。

二是根據投資的風險程度進行判斷。一般來說投資於股票、期權、期貨的槓桿率較高,收益高風險也大,但收益再高,也是有上限的,因為正常的理財是要有風險控制的,不可能為了追求高收益而放棄風險考慮。高風險投資同樣也是8-10%是警戒區,超過10%就是風險區。

第二,非正規渠道的理財不能碰。

非正規渠道就是指民間借貸、P2P、非法集資等,沒有正規的第三方投資平臺、沒有正規的第三方投資擔保平臺,沒有正規的投資資質的平臺。這類平臺的投資往往風險大、投資對象屬於較為次級的借款人,信用度更低,很難保證資金的安全。有的平臺本身就不合規,有攬儲跑路的嫌疑。


第三,有貸款性質的理財不能碰。

貸款性質的理財不太好區分,往往包裝得很善良,但是實質上就是網貸、套路貸,先是從理財者手中獲取資金,再以高利貸形式借給貸款者,很多貸款者並不自知。這種理財具有很大的誘惑和欺騙性,不容易辨識。

第四,有所謂高人指導的理財不能碰。

所謂薦股高人、期貨高人、理財達人。。。都是偽科學人種。有高人指導這種好事是不可能存在的,包括所謂高人有內幕、是內行、懂投資,這麼厲害的人何必去找你這種閒散資金,不是騙子也離騙子不遠了。



(家族財富密碼:金鐮刀)


家族財富密碼


個人認為最不能碰的就是形同“龐氏騙局”的理財,這類產品的特點是違背市場正常收益率,不披露風險、無風險揭示、平臺小眾等。

理財產品的風險

國債和存款可以視為無風險,但是理財產品沒有這二者的安全性,根據產品風險特徵,一般理財產品的風險分為五檔

  1. R1級(謹慎型) ,一般由銀行保證本金的完全償付,產品收益隨投資表現變動,且較少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的影響。

  2. R2級(穩健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
  3. R3級(平衡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本金風險,收益浮動且有一定波動。
  4. R4級(進取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較大,收益浮動且波動較大,
  5. R5級(激進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極大,同時收益浮動且波動極大。

那麼一般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都會對風險等級進行披露。無風險揭示的理財產品我認為很危險。

什麼是合理的收益率?

不得不說,很多平臺小眾的理財產品之所以能吸引大眾的眼球,就是因為其承諾的收益率很高,且在一段時間內能予以兌付。於是不少人明知有風險但仍然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最終很多人因此受到損失。

值得參考的是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告誡投資的過程中提示的風險警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一旦發現存在高回報的理財產品,要積極提醒,積極舉報,讓龐氏騙局無所遁形。”根據這個範圍對收益率進行估量是比較合理的。

最後,我認為曾經暴雷的理財產品最好不要涉及,比如P2P平臺,其實有部分P2P產品也是受到認可的,但是如果足夠謹慎的話,就要從之前的風險中吸取經驗。

希望大家都能遠離風險,取得不錯的收益!


金融逐夢人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財的風險和回報比不合理是最主要的識別理財風險的方法。

1,保本理財。

其實現在已經不存在保本理財了;銀行銷售的理財根部沒有保本的說法了。一份保本的理財什麼樣的回報率是安全的呢?

銀行定期存款可以理解為無風險,收益率在年化3%+,各大銀行攬儲的成本在不斷的增加;筆者當地的村鎮銀行定期存款的利息能夠達到5%+;但這一類小銀行的穩定性就不如大銀行。

去年全國暴雷最多的是P2P,不論是網絡上的p2p還是我們身邊的p2p公司給出的保本回報了都很高;百分之10是常見的;筆者身邊的p2p公司甚至可以給到20%的年化收益率。

但是我們看結果是什麼?全國的p2p暴雷嚴重。

也就是說保本保息超過定期存款利息的都有風險。

2,風險理財。

筆者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做資管業務;金融市場中風險和回報率的比例1:1是合理的。

也就是說一個期貨賬戶的風險值是本金的30%,那麼這個賬戶年化的收益了達到30%以上就是合理的。

很多朋友同我諮詢資管業務,從來關心的都是盈利率,沒有回問風險值。

其實投資理財一定是風險先行;在瞭解了風險值之後再看盈利率決定是否可以投資。

總結一句話:如果一份理財產品只跟你講收益率,不跟你風險值,那麼這份理財是不能買的。


外匯期貨股票全職交易員,資管團隊創始人。歡迎留言交流。


八位數花園


親身經歷過p2p暴雷,大概投資了三個月,收益率大概10%左右,首批投進去的錢回本了,之後覺得這個收益率挺高的,而且還不需要怎麼管,然後又投了一批錢進去,然後公司就暴雷跑路了,錢到目前已經一年多了還沒追回來,所以不能碰p2p理財,我所選擇的p2p單位也是在天眼網上排名較為靠前的公司,無論是公司的銀行對接,風控,還有借款合同等都非常詳細,還有上市公司的擔保,但是說暴雷就暴雷,也沒有一點說法,基本上p2p的年化收益率超過10% 這種p2p公司隨時會跑路,老百姓除了報警也做不了別的事情,只能期望警察可以追回部分財產,所以這種收益率這麼高,躺著賺錢的大家都不用去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


大肉天天吃


理財深入人心,現在這個社會所有人都知道理財,都希望自己的財富增值。那麼我們所有的老百姓除了各種理財產品,銀行的,互聯網的,支付寶的,微信的眼花繚亂的理財產品,究竟哪些理財產品是不能碰,是高風險的,我們歸納一下:


第一,信譽背書

我們在理財的時候,第一件事要看,是什麼單位,什麼機構出品的理財產品,是我們國家的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還是私人銀行。那麼國有銀行自然有國家信譽,做保證,說的話,鍵的條款和合同都是真實有效的,我們不要選擇一些信譽背書特別低的公司,企業甚至個人去理財,風險會非常大的。

第二,高利息

我們現在的無風險利率在5%左右,如果超過10%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道理很簡單,風險越高,利潤越大,風險越低,利潤越小。就是我們平常一定要注意,我們不要貪心。因為我們一旦貪心,就會進入了騙子的圈套,他看上是我們的本金,而我們還在看上那一點點利息,就很容易理財失敗,血本無歸。

第三,產品不合理

社會上有非常多的公司。做了一套理財產品,意思就是讓我們的錢去投資某一個快速增長的行業,比如。很多投資公司銷售的理財產品,主要的題目就是拿我們的錢去投資即將上映的影片,獲取大的收益,用這樣的噱頭和產品來蠱惑我們普通投資者,這些產品都是沒有經過國家認證,國家驗證的產品,我們要提高警惕,這些理財產品是不能碰的。

第四,網絡理財

大多數網絡理財公司,都是不能見面的,僅僅憑網絡的匯款轉賬,頁面的數據能看到我們的資產,一旦服務器崩潰,那麼我們的資產就會大受損失,比如資金盤。那麼有非常多的資金盤。其實就是自己做的一套系統,我們在系統裡注入資金,每天雖然看見我們有了收益,但是他都是數字,能到我們賬戶的幾率很小。所以騙取了非常多的人。

總結一下:理財的觀念,雖然深入人心,但是我們要抱著一個合理的獲取的態度,讓自己的財產平穩而前進,不要冒險,一旦本金虧失。後悔莫及,我們更要相信有信譽的機構。雖然利潤低,但是呢,穩定而安全才能更長久。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白手起家創業20載。主營餐飲,投資,教育(演講學院)。新開專欄《財商秘術,領袖思維,業績倍增》。關注我為您分享更多的人生感悟……


合偉說


這位夥伴您好,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基本上所有理財都是最危險的,都不能碰。

唯有學習才是最好的理財方式,您可以知識變現,這樣既可實現不掏錢賺錢了!

目前已知的所有理財,央行已經明確規定不允許剛兌,不允許保本,所以,凡是市場上承諾你給你固定本金和利息的,基本上都可以用騙局來概括,但是銀行存貸款是除外的!這個可以有規定的本金和利息

目前市場上所謂的理財,無法就那麼幾種,(我看下面有朋友回答跟利息有關,說超過多少就不能理財了,其實不是,跟利息沒有任何關係,只不過是風險相對高一些,但也只是看到了表面,不是本質,比如他告訴你10%的利息就不能理財了,請問,如果他不做到10%,他如何給你5%呢?既然他能做到,你也能做到的,他告訴你沒有,無非就是他賺不到錢了,所以理財不能看利息多少來確定)


1 項目類理財,你把錢投給對方,對方在約定的時間內按照等額本息,或者先息後本的情況給你返還,如果是銀行,這個還算靠譜,如果是某個公司,這基本上就不靠譜了,存在兩種情況,

A 你的錢根本就沒有進入這家公司

B 如果公司能按照 約定的時間和數額還款,壓力更大,所以這樣的理財方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死路一條

2 投資類理財 股票 期

貨 黃白等,這種二級交易市場的風險極高,特別是某些交易盤採取的是做市商交易,此時你根本沒有可能贏得對方,短期賺錢,長期沒有能賺錢的

3 彩票,賭博等,這個就不用說了,賺錢不可能,賠錢是必然的

總結:我個人建議你多學金融類知識,少投入,分享知識賺錢,這才是比較長久的賺錢之道,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謝謝


呆萌1


影子銀行,是理財的主要資金往來。這些雖然風險高,但是安全係數有。那些金融騙局,才是千萬不能碰的。所謂金融騙局,都是天下掉餡餅的圈套。這裡不介紹非正規的,把影子銀行的理財運作,做個詳細介紹。

2008年美國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爆的源頭就是次級貸款。所謂次級貸款,就是一些金融機構向信用等級較差或者收入不高的人群提供貸款。

中國存在次貸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服務次貸的機構是那些呢?答案是影子銀行。

什麼是影子銀行呢?按照標普(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的定義,影子銀行就是傳統銀行業務以外的所有金融活動。

1、 影子銀行的範圍

眾所周知,銀行的傳統業務是存貸(存款貸款)。那麼影子銀行的業務就是存貸之外的外有金融產品。我們可以總結列舉一些在我們生活周圍的影子銀行業務:

(1) 銀行的理財產品

(2) 信託各類理財產品

(3) 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各種貸款

(4) 公司債券

(5) 小貸公司

(6) 證券公司的各類投資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2018年達到了61萬億,其資產佔GDP總額的68%,這個數據是供給側改革後壓縮的展示。2016年影子銀行資產佔GDP的87%,在金融系統其影響可見一斑。

在我國為什麼影子銀行的業務是次貸呢?答案很簡單,優質貸款已經被傳統銀行壟斷!

首先我們看一下長期宏觀數據,數字背後的邏輯可以看到一些耐人尋味的思考。

1986年,中國GDP是10275億元。

2012年。,中國GPD是519322億元。

對比兩個數據可以發現,26年的時間內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49倍多。我們再拆分一組數據,數據源來自於國家統計局。

1986年中國銀行貸款餘額為8142億元,貨幣供應M2為6720億元。

2012年中國貸款餘額為629909億元,貨幣供應M2為974148億元。

這個數據說明,過去的26年時間內,信貸高速增長造成了中國經濟高度繁榮,企業負債的增長遠遠高於其創造價值的增長速度。

對於老百姓來講,你的切身感受就是,你手中的儲蓄在無形中被攤薄。對的沒錯,錢在手中握,購買力暗中流。當你明白了這個真相,可能是很多年之後了,你能選擇保住財產的手段要麼買房要麼選擇投資。

我們回到貨幣供給的頂端,傳統銀行享受著大量較低的資金成本,他們常年攬儲的利息付出僅僅為2%,而他們貸款的利率為6%,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的主要收入。

因為銀行有著嚴格的存貸考核,傳統銀行的服務對象就是國有大型企業。這也就導致了大企業不愁錢,小企業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尷尬局面。

市場是個無形的手,需求的存在就會刺激供需形成。在這個背景下,影子銀行就應運而生。

簡單來看,民間儲蓄不想被通脹悄悄拿走而提供貨幣供給(儲蓄搬家),次貸市場有巨大借貸需求就成就了這一切。

2、 次貸規模生長促成了優貸危機

信貸的增長是會導致通脹的,這是一個經濟學常識。信貸增長的最初階段,貨幣增長會帶來企業生產的利潤,而要想擴大規模就需要更多信貸來補倉,這個過程中就導致了貨幣購買力的不斷下降。當這個過程進入惡性循環,越來越多的企業或者個人發現,投資其他資產獲利遠遠高於實體生產帶來的回報。

在中國房地產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這個載體,越來越多的資金瘋狂進入地產進行投資,地產泡沫就慢慢的形成。對於銀行來講,優質貸款的需求增幅遠不如貨幣供給增幅大,那麼逐漸降低貸款審核標準就在各項考核下出現。在房價高企之下,銀行在固定資產預期升值的背景中,開始從優質貸到次級貸再到垃圾貸中轉變,這就是當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邏輯。

為什麼說我國的次貸規模刺激了優貸危機呢?

這個答案並不複雜,核心秘密在樓市。

首先看資金供給方:次貸的主要貨幣供給來自儲蓄搬家。這些資金的逐利性導致其服務的載體變化,最初是服務實體經濟,最後都被房地產的投資吸納,共同合力下催生了地產泡沫。

房地產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從拿地到銷售需要各種融資促成,而影子銀行就是房地產融資的主要渠道。

其次看樓市需求方:無論剛需購房者還是投資需求,其促成樓市買賣的主要是槓桿(信貸)。在銀行的貸款系統中,個人貸款暑運優質部分。

最後,次貸中的影子銀行為樓市提供了大量發展資金,而需求中的民間又把泡沫一一吞下。所以在樓市高漲的時候,作為次貸(風險高)的一方,鮮有破產清算現象出現。而作為銀行優質負債的個人貸款卻危機重重,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從一個小縣城的現狀來闡述。

結語:理財產品,風險高但是有一定的保障。但是介入所謂的民間借貸,承諾高利息的投資,那些是堅決不能碰的。


牛牛牛說財經


正規的理財產品是無所謂危險不危險的,只有風險高或者低,危險和風險是不一樣的,只要是正規的理財產品,總有專業的人能玩得非常高,賺得盆滿缽滿,比如股票、期貨、黃金等。

真正危險的理財產品是那些不合法或者打法律的擦邊球的,這類理財產品一般具有收益率高,投資方向不明確等特點,投資者在選擇時一定要仔細甄別。我總結了幾類比較危險的理財產品,分別如下:

金融“龐氏騙局”

所謂“龐氏騙局”就是金融傳銷,這種金融騙局的特點是通過不斷地吸引下線拉存款加入,承諾多久後能兌付本息,本息兌付以以後就是拉越多的人頭進入組織就分紅越多的錢,說白了就是用新來的人的錢去給上線們分錢。

這個騙局實際上是沒有任何理財產品的,它的收益不是靠資本運作產生,而純粹是最後面加入的接盤俠們的血汗錢,所以,最後面加入的是最虧的,但他們還依舊懷抱著賺大錢的夢想持續在拉著下線加入。典型的案例有“MMM互助金融”,這是一個從俄羅斯傳入的龐氏騙局,年化收益率高達30%,後面被我國政府強烈打擊後逐漸銷聲匿跡。


高利貸

投資高利貸,就是通過高利貸公司把錢借給別人,借貸公司承諾給予非常高的收益率,一般都能達到15%以上,但這些借貸公司是沒有任何抵押物給你的,收益的保證只能靠這些借貸公司和借錢人的信譽。一般情況下,在經濟上行時,高利貸能按時收回本息,而一旦出現經濟下行,借錢不還的人會越來越多,借貸公司討不回錢來,無法兌付投資者的本息,只能跑路,損失則由投資者揹負。


P2P網貸

所謂P2P,跟民間借貸公司類似,只不過P2P打著互聯網的名號,通過網上平臺撮合借款人和出借人,借款人到期後兌付本息,出借人獲得本息,平臺收取中介費。

在過去幾年P2P曾火極一時,一度被認為是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一般從8%起步,最高的能達到接近40%。全國幾千家P2P公司,質量良莠不齊,但是隨著監管趨嚴,很多不合規的P2P公司漸漸倒閉,一些無良的P2P公司老闆直接捲款跑路,稍好一點的公司就兌付投資人的本息後良性退出,還有些頭部P2P公司準備轉型。

P2P的風險主要在於借款人信譽無法保證、資金去向不透明、平臺的風控能力不一、行業規範不完善,因此,P2P也是一種風險極高的理財產品,不建議去投資。


以上三種就是我所瞭解的危險度極高的理財,投資者在遇到時一定要看清楚,不要被一時的高利息矇蔽了雙眼,因為往往你想要人家的利息,人家想要的是你的本金。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留下您的愛心贊,更多理財乾貨和財商知識,關注我,一起交流成長。


低風險贏天下


個人認為3種理財最不能碰:

1.年輕人駕馭的大型財富集團

現如今一些大型財團還是非常年輕的團隊在控制的,80後甚至90後的美女超多,並不是說年輕人創立的理財平臺都不靠譜,而是創業應該踏實一點,由小極大,先做好一個小而美的平臺,再慢慢拓展業務。年輕人駕馭的大型財富集團,風險真的尤其高,建議遠離。

2.符合下面特徵的理財平臺:A、涉及違法違規業務;B、投資標的價值波動極大的理財平臺;C、風險分散度不足的平臺;D、成立不足一年且無顯赫背景的平臺。

3.傳銷騙局平臺

只要出現靜態收益、動態收益、虛擬幣共享,複利增值、金融互助社區之類的關鍵詞,幾乎都是傳銷。參與這些傳銷活動不僅可能血本無歸,還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要是覺得我說的不錯的話,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