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宏偉的悲劇敘事史詩

在讀這本書之前,認識的俄羅斯小姐姐曾跟我說過,她喜歡《靜靜的頓河》更勝於《戰爭與和平》,在我接連把這兩部大作讀完之後,卻有一個相反的結論。這並非因為《靜靜的頓河》不好,而是因為《戰爭與和平》太過優秀,前者毫無疑問是水準以上的諾獎作品,而後者則是人類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著作。因為兩部作品都是歷史大作,加上我又是連續閱讀,這篇書評也就幾乎是建立在兩者的比較之上了。

靜靜的頓河:宏偉的悲劇敘事史詩

第一個兩部作品的比較點是角色的內在成長,在《戰爭與和平》中,有很多角色都在書中完成了由內而外的成長,安德烈,皮埃爾,尼古拉,鮑里斯,瑪麗,娜塔莎都是如此,相較之下,在《靜靜的頓河》中,人物的內在成長就稍微遜色了。從頭至尾,完成內在成長的似乎只有葛利高裡一人而已,而其他的角色,達利亞從開頭到死去就是一個蕩婦,諸如本丘克從頭到尾就是堅定的共產黨員,小利斯特利尼茨基也是從始至終就是一個放蕩的貴族和士官生,其他的主要人物也都是如此,儘管外在的環境從一戰到國內戰爭一直變化,有人得勢,有人失勢,尤其是在頓河更是風水輪流轉,但總體而言,他們的人物性格,甚至是價值觀在作品行進過程中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僅僅只有葛利高裡經歷過第一次殺戮的內心掙扎,在頓河本土派和紅軍之間掙扎,到了後面統帥千軍的殘忍好色以及加入布瓊尼的騎兵部隊,誤入福明匪幫等等劇情讓我們看到了人物與自我鬥爭,蛻變和成長的經歷。

但是相對於《戰爭與和平》而言,肖洛霍夫做得更為出色的一點在於他能夠幾乎以第一視角來描寫來自不同階級,有著不同利益,且做出不同選擇的人。除了葛利高裡之外,他站在頓河本土派的潘苔萊和彼得羅的角度寫頓河人如何在紅軍與白軍的夾縫中戰鬥求生,也站在本丘克和施托克曼的角度寫紅軍和共產黨員一方面滿懷激情的工作,另一方面殘酷的清洗和被殺,同樣也站在了白軍的立場來敘述比如小利斯特尼茨基甚至是幾位將軍在革命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再優秀的作家畢竟也只有一條生命,只能夠深刻的體會一種人生,所以相較於托爾斯泰筆下人物的出身大同小異,肖洛霍夫筆下的人物的背景可以說是處在完全不同的極端,而在這種情況下依舊能夠將他們的故事深刻的進行描寫並串聯起來,是對於一名作家而言,近乎不可思議的工作。

靜靜的頓河:宏偉的悲劇敘事史詩

比起《戰爭與和平》中,角色們通過自身的蛻變去尋找幸福的含義,肖洛霍夫筆下的劇情則稍顯灰暗,正因為人物沒有蛻變,所以更顯得命運的無常與不可阻擋。

生活會逼著你去弄清楚,而且不僅僅逼著你去弄清楚,還要竭力把你往某一方面推。生活總是用自己不成文的法律支配著人們。

書中少有的幾句通過提煉而出,站在上帝視角的金句都體現了作者在大時代變遷下自己的觀點,即在時代的變遷中人是無能為力的。這種觀念也與作者本身的經歷相符,比起出身貴族的托爾斯泰,幼年和青年階段的肖洛霍夫如浮萍般顛沛流離,幾度與死亡擦肩而過,得出這樣的人生感悟並不意外。甚至到了全作的最後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前文中出現過的一個又一個重要的人物紛紛以各種各樣,且未必戲劇化的方式死去,正因為死亡來得太容易,更顯得人在亂世中的無力。

靜靜的頓河:宏偉的悲劇敘事史詩

毫無疑問的《靜靜的頓河》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即便結尾處葛利高裡與僅剩的孩子相逢看上去似乎不那麼糟糕,但是在結局之後,作者沒有寫出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的死結沒有解開,也無法解開。熟知歷史發展的我們本以為在加入布瓊尼的紅軍部隊之後,葛利高裡以往作為頓河叛軍將領的罪惡將會被洗刷,他只待凱旋歸來就可以過平靜團圓的生活,然而他卻誤入福明匪幫,就算最終父子相逢又如何?等待他的不還是一次次來自蘇聯紅軍的圍剿和清洗,他又能逃到幾時?大概肖洛霍夫自己也意識到,他已經給葛利高裡開了太多不死之身的主角光環,才讓他在那樣的時代依舊可以苟延殘喘至此,再接下去實在沒有辦法讓他合理的化險為夷了,還不如就此戛然而止,不再增添蛇足。

通過肖洛霍夫的作品,我們深切的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眾生皆苦,兄弟鄰里間站在不同立場卻必須舉起屠刀的血腥殘忍,這是諾獎級別的文筆和構思,但是至少是我自己,總希望能夠在讀書的時候,學到點什麼,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而這一點,《靜靜的頓河》給不了我。

大概是因為肖洛霍夫有著更多來自於鄉間的人生閱歷,而托爾斯泰長久在廟堂之上,所以托爾斯泰可以非常自然,也信手拈來的引用各種大哲學家的思想,並提出更為深邃的有關人生,有關歷史進程的探討。而在《靜靜的頓河》裡,雖然在對環境的描寫,甚至對少男少女情愛的描寫,肖洛霍夫不在托爾斯泰之下,但發自作者內心的深層討論與思考,或許受限於教育程度,卻並不多。可以說《靜靜的頓河》是完美的敘事史詩卻缺少了那一些故事之上的東西,當然這是針對《戰爭與和平》而言。

圖片來源於我攝於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中比較應景的油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