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999本書,寫完了999篇讀書筆記,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謝鑫


假如一個不閱讀的人,堅持讀完999本書,認真寫完999篇讀書筆記,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有很大的改變。

首先,因為閱讀書籍的增加,擴寬了這個人的知識面、眼界與格局。

其次,在作者筆下體驗了那麼多別人或精彩或悲傷的人生經歷,可以指導自己的人生。

再次,因為閱讀書籍的內容,可以讓人內心更加豐富,性格更加平和。

最後,因為999篇讀書筆記的書寫,在一定程度上鍛鍊了自己的大腦和思維,提高了寫作的能力。

所以,從去年10月開始,我也選擇了閱讀與寫書評的方式來改變自己。今年也計劃閱讀100本書,寫一百篇書評,到目前為止也在堅持閱讀和寫評,但未能閱讀完計劃的數量,無論如何,我會堅持下去,因為我想改變自己,遇見更加美好的自己。



秭歸文學


這兩個目標都能達到,早在上大學之前,看過的各類雜書就過千本了,30歲之前認真閱讀的書籍(讀過幾遍,寫過筆記、思考過並進行部分實踐的)就超過千本,而且光在互聯上就輸出超過1000本的讀書筆記、讀後感。

對我來說最直接的變化,就是閱讀和筆記真正形成了習慣,變成了生活中一部分,跟刷牙、洗臉一樣必不可少。

因為現在是自由職業者,每天都會拿出固定的時間進行閱讀,在外出或出差,也會隨身攜帶一本書或Kindle , 確保自己隨時都會有書看。


分享超過1000篇讀書筆記的體驗


10年前在2007年開始寫戰隼的學習探索(www.read.org.cn),在Blog上的筆記能輸出了300、400本左右。

後來在2010年左右,開始寫第二個Blog讀書筆記( www.write.org.cn ) ,分享思維導圖方式的讀書筆記,更新了幾年,大概分享了300本左右的書籍。早期以後自己做的思維導圖為主,後期基本以投稿為主。

然後又在2012年9月份運營微信公眾號( read01) ,一直堅持更新到現在,平均每年能保證分享100本書的讀書筆記或讀後感,目前在微信公眾號就能分享了400-500本左右的讀書筆記。

除了這些,還在豆瓣、知乎或微博等平臺,也在不定期分享讀書筆記,有簡評,長文、思維導圖、PPT,還嘗試過音頻有聲書和視頻講解的讀書筆記。

同時還有很多內容沒公開分享,放到印象筆記裡做知識管理。還有寫在紙製筆記本上也有不少。雖然沒統計過具體數量,但絕對超過1000篇,應該不到2000篇讀書筆記。


長期閱讀和寫筆記的好處


20多年前就開始寫讀書筆記,但真正形成這個習慣是在十年前,開始寫BLOG 的時候,然後一直堅持到現在。

在長期堅持的過程中,有很多機會和好處,隨便說幾件事:

1、在大學剛畢業參加工作時,所在的集團每年都有定期讀書活動,然後還有讀書比賽,需要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去的第一年參加讀書筆記拿了一個三等獎,然後連續三年,每年都得獎。三等獎、二等獎、一等獎都拿過。一等獎當年500或1000年的獎金。

連續幾年都在讀書比賽上拿獎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集團的高層領導知道有我這一號人,集團的宣傳部還問過我,是否有打算過去。通過參加比賽認識了不少集團的中高層領導,有機會參加一些活動。

過了幾年,集團打算在新的領域進行嘗試和擴張時,就有領導直接點名讓我參加新公司的組建,跟其中一位領導出去創業。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來自開始寫讀書筆記。


2、後來做了好幾年的管理諮詢,需要跟多個行業的不同人群進行打交道,從高層到基層都有。最大的體會就是,能聊得下去。因為看過的雜書比較多,只要不是特別偏門的知識,都能聊上幾句。因為這一點,讓很多人高看一眼,覺得有些文化,讀過點書,言之有物。

在不抽菸、不喝酒的情況下,跟很多人都成為朋友,上上下下的關係都結交了一些。有一年做總監時,專門負責項目救急,公司項目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我飛到現場,去協調和溝通各項,把項目推進下去,順便驗收。

3、在網上寫開始BLOG的時候,因為寫讀書筆記寫的多,更新快,慢慢的建立了個人品牌。跟很多牛人打交道時,都有人跟我說,讀過我的BLOG、知乎或微信。


閱讀和寫讀書筆記,是一種長期受益的習慣,很難在短期內得到反饋或者感受到好處,但隨著時間的積累,只要你能一直堅持下去,不一定在什麼時候就能遇到新的機會和看到益處。


戰隼


作為中文系博士生、未來可能還將繼續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強行回答一下~

還記得我高考結束、錄取結果公佈,爸媽和我一起假期旅行,在機場候機的時候,我在機場書店的書架前,興奮地跟我爸媽說:“看!以後我就要以讀這些小說為生了!”對於在題山題海里苦苦掙扎多年的我來說,“天天看閒書”這個想象真是太美好了。

結果,大學開學還沒一學期,我就發現自己實在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讀書”這件事,如果作為專業來做,需要達到一定的閱讀量,需要去寫讀書筆記,(像你所說的“讀完了999本書,寫完了999篇讀書筆記”,)真的就會變成不完全愉悅的一件事了。

我本碩博這幾年的閱讀情況,一般是每月2-3本書,期末為了論文,那一兩個月大概會掃蕩10本/月,假期完全憑興趣讀書,也大概會掃蕩10-15本/月。至於讀書筆記,有的是摘抄隨感,有的是寫成文章,不會每本書都做。

我的閱讀在數量和質量上,應該都還是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但是這樣算下來,其實距離題目中的兩個999,還是有很長的距離的。

但是在邁向999的過程中,我的一點體驗是:

質量比數量重要,“讀進”比“讀過”重要。在閱讀初期肯定會有一個大撒網、大掃蕩的過程,廣泛閱讀,尋找自己需求與興趣。閱讀中期,有了主線之後,就是求質不求量了,而且這條主線上的經典作品,是值得每過一段時間重讀一遍的,有了新的生活經驗,再去重讀經典,每次都會有新的感受。後期就是在主線上有意識地發展支線,聽朋友推薦,看時下流行,都有助於瞭解別人在讀什麼,多去看看這些,一來,不會自我封閉,只讀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搞得精神偏食,二來,看這些其他方向的作品,把這些文本和你已成型的思想相互對話,也能把它們編織進你的思想體系。讀書最妙的結果不是自己能讀,而是自己能說

,合上書本,能把它用自己的話講出來,這本書才算讀進去了。

我相信開卷有益,哪怕是從流行讀物、網絡小說開始。樹立999的目標是個很好的起點,不過,相信我,真正讀過999本書的人,不會再強調讀過的數量,興許大多都從未統計過,因為對於他們來講,早已經有了比數量更豐沛的東西。


薛暖暖


2016年4月-2018年6月,我已經讀完了502本書,寫完了121萬字各類文稿。雖然離999本書和999篇讀書筆記還有差距,但兩年來大量閱讀和寫作讓我收穫了三個人生至寶。

第一寶:心境更加沉穩

我把這一條放在第一位。因為兩年前我是一個比較毛躁的人,碰上一點事就心煩意亂、坐立不安,這與我自己的性格有關。

但讀了500本書、寫完120萬字筆記後,我從書裡看過並經歷了太多的人生,從古代到現代、從地球到宇宙、從貧窮到富貴,無數小說、歷史、文學裡看過了太多的家族、人生跌宕起伏。

所以,再回到自己的現實人生,反而讓心緒更加溫和,心靈慢慢靜了下來。遇事不再緊張,更多了一份淡然。連我周圍的朋友也都認為我好像“變了”,有一種書的氣質。

第二寶:謹言慎行

以前經常看新聞,一些大師總是說自己讀的越多,好像知道的越少,感覺自己越來越無知。當時還感覺這些大師很謙虛或者半開玩笑。

但當我讀完500多本書,我也發現我讀的越多,我說的越少,因為我說的每一句話好像都充滿了無知。

就拿最簡單的“二戰”來說,剛開始我只知道美英法、德意日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歷史,後來又讀到非洲、南美等其他國家也受到了影響,再後來又讀到不同國家裡不同家族、不同階級的命運轉變,再後來讀到學生、小孩、醫院等人群的人生經歷,再後來甚至讀到自然界、動物也和二戰有關聯。

於是我就發現,以前我認為自己知道的二戰歷史,那只是很細微的一個角度裡所看到的二戰。而真正的二戰還包括其他很多我沒看到的角度裡的二戰。於是,我開始不再大談特談二戰,而是用批判的思維去看待聽到和看到的二戰。

第三寶:對知識的慾望與日增長

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我開始拼命閱讀更多的書,去惡補自己的知識漏洞。這也是為什麼愛讀書的人好像都在瘋狂的閱讀。其實並不一定是閱讀充滿了樂趣,也可能是他們在填補自己的無知。
所以,我的閱讀範圍從文學、小說、實用書,開始向哲學、宗教、天文、地理、生物等更廣泛的學科拓展
。你能想到一個學管理的人竟然去看講述非洲大草原蚊子進化的書嗎?這是一種多麼有樂趣的事情啊

最後,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種體現,我想,或許一個字就夠了:爽。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在下千城


仔細閱讀完這個問題後,我發現描述的情況,跟以前的我好像啊。

可能我更嚴重點,除了專業的書籍以外,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年還看不到一本課外書。

長時間不讀書的人意識不到讀書的好處,也發覺不了不讀書的壞處。

2016下半年我懷孕了,通過手帳戒掉了拖延症和手機依賴症,開始讀了很多書。整個孕期,我讀了200本左右的書,並且還會認真的做讀書筆記。


題主問“讀完了999本書,寫完了999篇讀書筆記,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雖然還沒有讀到這麼多,但是讀到50本左右的時候,我就看到了明顯的變化。


1.你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輸出慾望

大家都聽過“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句話。當你書讀多了,你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表達慾望,再不輸出的話,感覺杯子裡的水都快溢出來了。只有當你不斷輸入和輸出的時候,杯子的水才能不斷的循環迭代,保持新鮮度。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從2017年1月1號開始,不斷地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所學所知的原因。

現在又開始在悟空回答問題。


2.你寫出來的東西再也不是那麼蒼白無力了

由於,平時看完書有做筆記的習慣。所以寫東西的時候,引用的素材就會特別豐富,而且你產生屬於自己的獨特觀點。

同時,邏輯思維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比如很多人都說“結婚後,一個人活成了一個隊伍”,針對這句話,我會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三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慢慢的,你會深挖出很有價值的觀點。


3.格局、眼界越來越大

最近一個朋友想邀請我跟她一起做外貿服飾,她平時在微信上賣衣服,每個月收入大概2W左右,近日還想開設一個工作室。

放在以前,她邀請我的時候,我肯定很快就答應了,但是這次我拒絕得很果斷。

因為她賣的的東西都是一些高仿,這種生意只能說是暫時的,不具有長遠價值。

還記得貝索斯說過:“所有隻能產生短期利潤的項目都不重要,無論現在賺多少錢;

能夠產生長期現金流的項目才是重要的,無論現在虧多少錢!”


4.內心越來越篤定,越來越充實。

現在不管做什麼事情,我的心態都特別好。一直都堅信“慢慢來,比較快”踏實走好每一步,所謂的急功近利其實是因為認知不夠導致的。


5.信息歸納能力越來越強

做筆記的時候,其實也就是不斷的蒐集信息,歸納信息的過程。我現在在寫拆書稿,一本書少則十幾萬字,多則幾十萬字,但是讀完後,都會將其寫成書評或者是拆書稿,講書稿,把一本書的精華濃縮成幾千字。


在這個問題裡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現象,那就是你為什麼會產生讀不進去,不想讀書的念頭呢?其實這屬於閱讀方法出了問題。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先學習一下如何閱讀。有三本書推薦給大家:

1.《高效能閱讀》

這本書將閱讀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相應的閱讀技巧。

針對於每個級別的閱讀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2.《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升級指南》

這本書是我超級喜愛的一本書,書裡介紹的便籤學習法,特別受用。


2.《如何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前兩本告訴你如何閱讀,這本書教你如何做筆記,其實筆記做得好,輸出就會非常簡單了。

書中介紹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摘抄加評論的筆記方式,為你的素材提供了非常強有力的保證。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大概感受,與大家分享一下。也歡迎你們跟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心得哦。


我是萌薇,藝術設計碩士,一個通過手帳,閱讀,寫作改變人生的小清新辣媽。

付萌薇


真正開始讀書至今差不多快3個月,

仔細想了想讀過書的,有:

《論語新解》《傳習錄》《陽明學述要》

《六祖壇經》《近思錄》《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朱子學提綱》《孟子》《大學》《中庸》

《四書釋義》《四書章句集註》(未讀完)

《人生十論》《自卑與超越》《100個基本》

《遇見未知的你》《拆掉思維裡的牆》

《生命之書》《給教室的建議》(正在讀)

總共17本書,真正比較難讀的書,

是論語記得應該讀了16天,

傳習錄也讀了十多天,

近思錄也是半個月的時候,

因為文言文要做筆記摘抄也寫了5個大本子,

真正費勁漲智慧的還是古書文言文,

當我讀了兩個月的文言文,再讀現代文,

300字的書大概就是3.4小時,

當然像《生命之書》比較羞澀難懂讀了7小時,

基本上閱讀現代文沒有太多的難度,

除非專業性較強。

讀書的收穫是非常大,

真正的讀書是會上癮的,

無可救藥的那種,

每天都必須讀書,不讀書睡不著的那種。

當然讀書也給自己帶來很多很多歡樂,

這種精神上的享受是物質或者其他東西所給予不了的,

自己也非常享受,活到老學到老。

在讀書之餘,也堅持每天寫日記,

有連續一百多天了,

都是寫給自己看的,是和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

也是思考的過程,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

讀書和寫作肯定會堅持下去的,

能讀書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都讀進去是幸福的事情,

繼續努力向前。


東方北


讀完了999本書,寫完了999篇讀書筆記。這是一個看上去並不是很大的數據,但我想能做到這一點的,無疑都是牛人,不管其直接的成就有多高,我想都是了不起的。

其實,讀完999本書,在頭條有不少人是做到了的。我就知道有些愛讀書的頭條大咖,一年讀書百本,而且堅持數十年,還有部分閱讀狂人,大學期間就能完成甚至超越這個閱讀量。後來,這些人都至少在一些領域有所小成。或者以這個積累來頭條混,也都能混得還不錯。


但談到寫讀書筆,而且寫出近千篇讀書筆記,那就挑戰很大了,我想哪怕閱讀了數千本書的人,也未必能寫到這麼多筆記。千篇筆記,以每篇千字算,那加起來得百萬字以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實不說萬卷,縱使能破千卷,已是稀有難得了。而且以這個寫作的積累和勤快勁,來寫點小文章,必然是小菜一碟。


就我個人而言,雖然每天都讀上幾頁,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家中藏書千多冊,讀完的不過四分之一,開頭後只讀了一半的,也是五六百本。但寫了讀書筆記的,則實在很少了,恐怕也就三四十篇。


但,我也憑著這些小的積累,竟然也號稱以寫文字吃飯,靠分享一些知識和觀點來混生活混工作。這是很悲哀,也是思來極為羞愧之事。


李藝泓


對於我來說,已經讀完了兩個999,正在往第三個999走。聽我聊一聊,你不會後悔的。

從小我就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家裡都是書,記得讀到的時候,是小學四年級。

真正爆發始於初中時候讀武俠小說開始,可以達到一天一本的速度,到高中結束,興趣已經拓展到各種類型的小說(古今中外),各種雜誌,古文。熟悉縣裡的每一個書店的每一排書架。得益於此,從初中到高中,我的作文都是拿到課堂上來唸的。

高中畢業生,一麻袋的書都賣了。這是第一個999。

上大學以後,課程急劇減少,有一種徹底釋放的感覺,由於見識面的擴展,閱讀開始涉及社會學,心裡學,經濟學,歷史,我酷愛電子產品,看了無數雜誌。

這是第二個999。

那時候開始接管一個300多人的社團,全校第一社團,深刻體會了(盡信書不如無書),即便讀了很多書,還是無法解決管人,策劃,人際交往。完全不理解一些灰色操作。


大三開始,開始了長達四五年的[不讀書]過程,每年看書不到10本。去掉書生氣,對於我這樣出身的人,其中心路歷程實在曲折。

最近幾年又開始看書了,雖然還是一看就沉浸進去了,但再沒有那種如飢似渴的感覺。我違背了家裡的意願投身商場,不後悔。

現在讀書,多是經濟管理,開了頭條號,業餘寫寫東西,但心底仍然有個夢:要寫出對大家有用的東西,並希望得到廣泛傳播。


7分視角


我每天都看書,這麼堅持了有十幾年吧,看的書肯定沒有999本,做的筆記也肯定沒有999篇,我覺得,看書這件小事,沒必要拿出來炫耀,因為看書是本分,人生在世,不學習就失去了很多的樂趣。

我看書比較雜,小說、散文、經營管理、電影劇本、人物傳記什麼的,都看,看後,也不是說每本書都做筆記,我覺得那樣沒啥意思,有時候,看完一本小說,我就模仿作者的思路寫篇小說,看完一本散文,感覺裡面有個點比較觸動我,我就用那個點延展開,寫一篇散文,用模仿致敬一下作者,也算做個筆記,所以,這十幾年來,寫了不少小說和散文,也在報紙雜誌上發表過一些,當然,看了不少關於影視劇劇本和影視劇寫作方法, 也寫了不少劇本,其中還拍成過微電影,雖然稿費不多,但覺得蠻有趣的。再有就是寫些書評,發到公號上和網上,閱讀量不怎麼高,但我內心還是喜歡這麼做的,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命理八字,然後找來很多古籍來看,竟然也能有所小成,然後我就加入一些社群,跟人探討八字,讀了很多關於命理的書,有時候覺得,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我們能做的,只是多讀書,努力改善命運。看好,是改善,不是改變。然後,我在我的頭條號上寫了不少關於命理的文字,居然也能博得不少人的關注。

後來,工作實在太忙了,看完一本書,我就寫個便籤放進去,大約幾十字的感悟,還有就是寫上是否推薦看這本書,我想著,以後死掉了,我的這些書留給子孫,讓他們能快速知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然後作出決定是否要讀,或者讀時注意哪些細節和情節。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無法回答,因為我沒有做到,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毫無意義,經驗無法感同身受,別人讀了那麼多書記了那麼多筆記,和你絲毫沒有關係,他們的經驗,你也借鑑不了。

想知道什麼體驗,就自己去做,從今天,從現在,否則,你永遠不知道。


共進塾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何況是999本。另外,一週寫一篇讀書筆記,一年52本,都會讓一個人的寫作水平提高不少,何況是999本?讀書,寫讀書筆記,一個是輸入,一個是輸出,在實現兩個999次數的同時,你不僅經歷了數量上的巨大變化,同時讓自己鍛鍊了一項本領,那就是經過刻意練習後,有可能成為了一個領域的專家。

刻意練習有什麼好處?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作者就向我們介紹了它的好處。

第一:它讓我們對一件事情慢慢產生了興趣。

有時候我們對一件事情不感興趣的原因是知之甚少,因為不懂得,不知道,就會產生抗拒感,而這種抗拒排斥正是阻礙我們通向成功的關鍵,假如我們在這個階段堅持下來,就會慢慢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也越來越喜歡上了一件事。

讀書就是這個道理,一開始我們沒有基礎,看見晦澀難懂的知識問題就會自動選擇屏蔽或者逃避,讓我們總是停留在了接收知識的基礎階段,對知識只知道三瓜兩棗。但是你如果能一鼓作氣,持之以恆的閱讀999本,那我相信你一定不僅僅是做到了專業,你也從此走向了大師級的人生,會很快讓你擁有很多人生機會,走向成功。

第二: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認真。

因為閱讀了999本書,在這個過程中你就熟能生巧,逐漸掌握了很多方法和閱讀技巧,你也知道了把事情做細緻可以讓我們在同水平的人中脫穎而出。這樣舉一反三,在慢慢的習慣的改變和閱讀的練習中,你就培養了對事情認真的態度,不再是馬馬虎虎,做事情鼠頭蛇尾,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專注。

又因為你一直堅持做讀書筆記,在這999本讀書筆記的基礎練習中,你不僅可以掌握很多知識,內化到自己的大腦裡,也讓自己學會了耐心,認真和細心。

這是一種心理表徵的逐漸建立。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提到,建立心理表徵,可以讓我們欣賞自己,欣賞自己學習和得到的技能,然後增強我們做事的動機,然後又反過來影響增強我們做事的態度,促進我們成功的可能。

第三:它讓我們對一件事情全力投入。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自己做事情的投入程度,比如情緒、時間、家庭等。出現這些情況和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被拉到了這些問題的裡面,而無法再專注自己的重要工作,比如閱讀或者工作。而當你刻意練習閱讀999本書,做999本讀書筆記的時候,你就慢慢會習得一項技能—全力投入,因為你做到了刻意練習,養成了刻意專注的習慣。

天才是怎樣煉成的,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經過了刻意練習的訓練,在這個訓練的過程中走出了舒適區,擁有了無限的適應能力,然後提高了自己的技能高度,讓別人無法趕超。

而他們也是因為嚐到了成功的甜頭,最後做事情會更全神投入,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最終可以成就我們。

在閱讀中,我們全身投入,就會有可能成為學者,在專注寫讀書筆記中,我們全身投入,就有可能把自己變成一個作家。


所以,大量的去花時間去做讀書和寫讀書筆記這件事,是一件看起來慢,實際則是量變達到質變的快的過程。

當然刻意練習有方法,它並不等同於只是一味的追求數量的練習,不是追求1萬小時定律,而是要做到有技巧的練習,有技巧的閱讀999本書和有方法的寫999個閱讀筆記,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