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處處與你作對,該怎麼辦?

用戶1328883163126


小孩子處處與你做對,該怎麼辦?

我是7姐,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小孩子處處與大人作對,反映了孩子以下幾個心理!

1:孩子有了自己的認知,喜好

2:家長與孩子溝通有問題,認為孩子和家長作對,實質是家長的問題

3:孩子模仿電視上的情緒處理方式

4:孩子用對抗的方式呼喚被愛

家長要做到改變,因為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沒有問題,完全是家長的問題。家長改變1%。,孩子改變100%!

1:家庭要和孩子多溝通,找到孩子的真正內心需求。

2:家長要尊重孩子。給予他選擇和決定的權利。

3:家長不要刻意去“”逗“”孩子,要真正關心孩子,家長經常逗孩子,讓孩子產生內心的反感。俗話說,逗疲了。一旦家長有需求的時候,孩子分不清,依然認為是家長在故意“逗”她,就會表現的很對抗!

建議家長多學習家庭教育的課程,不能用對待大人的方式對待孩子!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我是7姐,關注育兒領域,分享家庭教育心得,希望互動交流,一起成長,再見!


愛是愛自己


我有一個親戚,她每次跟兒子聊天,不出兩句話就可以吵起來,母子的溝通方式,完全可以用“暴力”來形容。

在他們每次的對話當中,我都發現,親戚完全處於“強者”狀態,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每次兒子想要解釋的時候,她都會搶先一步去反駁他。

因為這樣的溝通方式,親戚兒子也逐漸開始拒絕溝通,兩人的談話總是充滿呵斥和吵嚷聲,而親戚總是跟我們埋冤說自己的兒子多麼的不聽話。


大禹影視


小孩子處處與你作對,該怎麼辦?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因為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在對待孩子這塊,多少有點感悟。

如果經常看育兒類的,應該知道,孩子的這些叛逆舉動是和他的成長分不開的,男孩來說叛逆性更強,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

孩子的叛逆分三個時期:

2-3歲一個時期寶寶期

6-8歲一個時期兒童期

12-18歲一個時期青春期

這些時期都是他們成人必有的反應,寶寶期更多是摔東西,亂寫亂畫,這個時候更多是對身邊事情的定義模糊,自我意識的形成,這就需要父母對與他們溝通,以便他們有一個對與錯的認識。

兒童期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特性,有了自己的主見,這時候會對大人對他的要求以情緒和動作上表現出來,這個時期是快速形成是非對錯觀念的時候,對他的將來性格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記憶。

還有就是青春期了這個也是最讓父母操心的年齡,在這個時候性格和三觀的特殊時期,也是他最危險的時期。

知道這些不妨就反推應對的方法,這樣才更有助於我們做父母的幫助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能拿別人教育孩子的一套複製在自家孩子的身上,參考一下就行,所以,我就沒過多的說我該怎麼教育,這是不合理的,只能我們做父母的自己來摸索一條適合一家環境的教育方式。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希望能幫助你。😃


生活中的小銳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有人說,孩子就是上帝派下來折磨你的!這混世魔王處處與你作對,你每天為了想辦法應付搞得身體都被掏空了!值得安慰的是,萬千家庭都是這樣的!打他?罵他?不理他?講道理?在你把所有的方式用遍以後,還是沒效果。那怎麼辦呢?

1、耐心聽孩子說話

好多孩子很家長對著幹,其實是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和力量,尋求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比如孩子說“我不想吃飯”,父母不能立刻下命令說必須吃飯!而要耐心問他“為什麼不想吃飯啊?”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願意和他溝通的,他肯定會跟你解釋清楚,此時你表明態度“我知道你還想玩玩具,但是現在是時候吃飯了”,家長要用開放式的姿態讓孩子能夠有表達自己的機會,他就不會用極端的方式比如,哭鬧,打罵父母的方式了。

2、不給孩子下命令,不強迫孩子必須執行你的要求,協助他滿足自身需求

比如孩子喜歡在公園玩沙子,到最後弄的髒兮兮的,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大自然,在這個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我們安靜做一個旁觀者,保障他的健康就好

3、不要講一些孩子不懂大道理,和他做遊戲讓他理解

換個讓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角色互換,讓他設身處地的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問寶寶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媽媽,孩子總是打你。你會怎麼辦呢?

親子溝通根本問題是理解,孩子不是故意作對,而是成長而已。



陳澤心c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作對。

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大人的問題。

可以覺察一下,平時是不是很少陪伴孩子,即使陪伴孩子,也是你做你的事,他玩他的。

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高質量陪伴,自然會去尋求,這便成了我們眼中的處處作對。

孩子不是在搗亂,而是在找尋觀注點。他希望父母,把看向別處的眼睛,投射到他的身上。

你已經看到了孩子的表面問題,這是很好的。那就請再往裡多看看,看到真實的問題存在。

有事沒事,多多陪陪孩子吧!



你看花兒在微笑


我看見你提到孩子處處和你作對,會無緣無故地打你,不給你看電視。 想問問你,他這些行為,你是否也對他說過,會打他也不讓他去看電視呢? 作為小孩子他是不理解這些是跟你做對的行為,也許他潛移默化學在父母上,家裡長輩上,或者早期養育者上學會了這些行為,也許是他經歷過,感受過的,覺得這是大家連接溝通的方式。



這是個很好的開始,他這些行為表現在你身上,讓你感受不舒服了。也許他經歷過這些感受,他讓你感受了他的感受。



因此趁現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你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會他怎麼去愛人。首先你要讓他感受到你對他足夠的愛,讓他全身心感受到他擁有大家足夠的愛,尊重和界限。被愛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懂得如何愛一個人。


遇儀


孩子有這種表現不一定是處處和你作對

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當他打你是,你可以用比較平和的語氣問他,你為什麼打我,他跑開的話,你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這是你可以陪他玩一會,慢慢的孩子會喜歡上你,

從這以後你想做自己的工作時就可以跟他說:我想看一會電視,你可以和我一起看嘛,或者我有些工作要忙你先在待一會,我忙完就和你玩

小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討厭誰,都很單純的,他只是想和你玩就是不會表達而已


晴晴玩具


寶寶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麼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範相牴觸。如果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脾氣就會越來越大,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想嘗試周圍的世界,發現自己的能力,可家長媽媽不僅不理解和支持,還總是想方設法阻止他的“破壞行為”,懲罰他的“不聽話”。這不僅會加劇寶寶的脾氣,嚴重時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

寶寶發脾氣也是有原因的,比如寶寶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寶寶好奇心強,對什麼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脾氣就由此而生了。

可見,寶寶早期的“不聽話”發脾氣和兒童時期的不聽話,任性,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你不能簡單地阻止他,而要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對待成長中的寶寶。你該怎麼做?

1 給予理解和尊重

寶寶開始不聽話的時候,就是他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這麼做無非是想獲得成長空間,要求和你有一樣的平等地位,此時對他的行動不要輕易干涉。在寶寶最初要自己做什麼的時候,不妨滿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指導。這樣,會使寶寶覺得你尊重他,自尊得到了維護的寶寶會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自然會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2 及時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當寶寶對某些物品感興趣時,他會不顧一切地想得到,還會提出一些無理要求,這時你不能粗暴地制止,而是提出一些他更感興趣的建議以轉移他的注意力並及時帶他離開目標物品的出現地。比如當寶寶非要拿桌上的水晶球扔著玩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皮球。並帶他到另一個房間,陪他一起扔著玩。

3 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在確保寶寶遠離危險品的情況下給他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為了讓寶寶遠離危險的東西,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便是為他提供其他的替代品,同時給他設立一定的規則,對他的探索進行一定限制,因為此時的寶寶對可觸摸與不可觸摸的東西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

主動提供一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有效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使他把精力集中於可滿足探索需要的活動中。試著給他多提供結構性玩具,讓他拼拼拆拆;引導他創新舊玩具新玩法或把廢棄物當玩具,如把舊報紙揉成球當足球踢,既滿足了他的好奇心又滿足了他渴望動手操作的願望,他一定大為開心。

當寶寶提出合理的要求,特別是當他遇到自己能力範圍可以解決的事情時,如要求自己穿衣服、洗臉等,請及時放手讓寶寶自己去做,這會使他體驗到成就感和愉悅感,也能避免“不聽話”行為的產生。

4 用正確的語言與寶寶交流

用何種方式與寶寶交流,直接影響他的行為表現。建議多用正面而積極的話語。比如不要對寶寶說“不要把花捏碎了”,而說“這花朵多嫩呀,寶寶要用手指輕輕地碰它”。不要使用“不”字,因為“不”字會吸引他的好奇心,加劇他想嘗試的慾望。

用寶寶能聽得懂的話語。比如他在超市看到了一個和家裡一模一樣的玩具時,他非認為那個就是他的,非要拿回家去,這時你如果對他說,“寶寶,小汽車現在想媽媽了,它想趁著你不玩的時候,回家來看看媽媽。可是當我們回家時,媽媽保證,它肯定也會回家的!”這樣和寶寶交流,他就不會賴著不走了。



巧克力一枚


看什麼事情和你作對吧,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幾個叛逆期,不要約束得太厲害。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孩子任性點就讓他去唄,你越是氣急敗壞的吼他或者這不準那不準,他會反彈更大,自己也會累的。



雙胎媽媽的百味人生


從我的視角來看,孩子是處於高峰叛逆時期。1~2歲的孩子開始學會說不,3~4歲的孩子學會了抵抗,5~6歲的孩子就已經會給你鬧彆扭,更別說那些已經上小學的孩子了。

所以孩子在作對時不要打罵,儘量有善對待。對孩子講道理。

在孩子的曰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交流,在學習上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對孩子的學習也要多些關注!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