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當前種植戶“豐產不豐收”的問題怎麼看?

十一東北大米


應邀回答問題:老農村人講,種啥研究啥。外行少說話。

當今農民種地總是按老規矩,才覺得靠譜。跟大幫隨下溜是多數,接照兔子🐰總在一個窩的傳統種植模式,所以豐收不豐產。就拿今年大米來講,創出名牌的大米加上精裝可達到五六元一斤,而新鮮米上市只有兩元左右一斤。消費者只認品牌和包裝,而無牌的卻被冷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超市裡糧店裡樣樣滿目,相信自由選擇權不會錯的。

市場行情決定價錢,種植業是消費者定的品牌。


民農歌者


物以稀為貴,供不應求才有前景,如果供過於求就會造成滯銷。果農最怕就是遇到這種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最近這幾年我在農村看到的有幾種農產品,就是造成這種現象,比如荔枝,如果過於豐產價錢就會低,甚至賣不出去,辛辛苦苦忙了半年基本工資都得不到,甚至還要倒貼人工肥料農藥等等。還有就是聖女果,這幾年很多投資商到鄉下租地大力種聖女果,這種果相當的豐收,每一顆果苗都掛到滿滿的,不斷的開花結果,每隔一兩天就可成熟了,之前聽說有很多都賣不出去,丟的到處都是,基本上沒人要。


農村草帽大叔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魯西印象,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在全國很多地區,無論是種植戶還是養殖戶,都很難逃出“豐產不豐收”的怪圈,看著滿塘的魚蝦、滿樹的果實誰不高興呢?但隨之而來的往往是“賣難”和“賤賣”的苦惱。

毫無疑問,豐產是豐收的前提,推廣種植技術,防治病蟲害就是為了實現豐產,但是任何農產品的價格都受市場供求規律的影響,供小於求時價格上揚,供大於求時價格下降,“物以稀為貴”就是以既定的市場規律而言的。

夏季正是瓜果蔬菜上市旺季,然而很多種植戶卻為銷路犯了難,這些農產品滯留地頭無人問津,但是在城裡的超市和菜市場,同類產品卻價格不菲、供不應求,如何在供求關係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打開更廣的銷路,找到更多的銷售渠道,才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

擁抱“新零售時代”,通過電商平臺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新媒體的傳播效率更高,傳播人數更廣,比自己去市場上吆喝強多了,建立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又或者通過抖音、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臺直播賣貨,打造農產品電商品牌,能夠起到實現快速銷售、豐產又豐收的目的。

其次,通過冷酷儲存不僅可以適當調整市場上農產品的投入量,也可以增加農副產品的存放時間,給農民的收入再加上一道保險。目前也有很多種植戶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增加冷藏設備投入,實現在“錯時銷售”策略上取勝。

對於廣大農戶來說,應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種植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再有就是跟上當今社會發展趨勢,及時跟進互聯網電商行業,才能做到“豐產又豐收”。


魯西印象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小柯基班長plus,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每到收穫季節,各地農產品賣難的現象時有發生,豐產不豐收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嚴重的打擊農民的積極性。要解決這個問題,生產經營者需要從產前規劃佈局、產中質量把關、產後市場營銷全產業出發。

產前,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做好產業佈局。

產中,嚴把質量關,提高產品質量。產品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品銷路。生產者一定要按照農業標準生產技術規範,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農業產品,打造優勢農產品。

產後,加強加工轉化,拓展銷售渠道,建設冷庫儲藏設施和農產品加工產線,建立銷售渠道,做好市場超市的批發零售等。

通過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農民豐產不豐收的問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爭取農業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小柯基班長plus


問對人了,關鍵點是什麼,我總結是與市場的對接。你認為呢?



服務基層2年,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有幾個例子在網上都能看到。有太多太多了。以下內容供你參考。



近期,多地農產品滯銷新聞見諸報端,引發社會關注。

農產品滯銷不僅讓農民內心感到焦灼,也給市場銷售和管理帶來新的壓力。

此輪滯銷原因有哪些?

應如何破解農產品大面積滯銷困局?

如何提高中國農產品的溢價能力?

從香餑餑到燙手山芋:猝不及防的變化如何看

眼下雲南咖啡剛剛結束採收季,但種植戶們卻高興不起來:今年,咖啡的價格每公斤只賣十元左右,比去年跌了六七元。過去的“搖錢樹”,今年卻成了負擔。

“2012、2013年咖啡價格最好,每公斤最高可以賣到26元。但從2015年,咖啡價格開始走低。與價格形成反差的是成本,這幾年,人工從每天40元漲到70元,尿素一袋從85元漲到120元。這樣算下來,今年保本都很難。”咖啡種植戶屈勇說。

不僅僅是咖啡,今年馬鈴薯、番茄、辣椒、大蒜均出現了滯銷。

在內蒙古,馬鈴薯大量滯銷,價格跌至近十年最低谷,很多種植戶最後只能以0.3元/公斤左右的收購價賣給當地澱粉廠。在經歷了連續3年漲價後,今年大蒜價格一落千丈。

在雲南,去年最高可以賣到每公斤8.5元的大蒜,今年價格最低時僅賣每公斤0.8元;去年最高每公斤16元的獨蒜,今年的價格僅為每公斤6元。雲南省農業廳的數據顯示,大理、麗江、怒江等地大蒜滯銷量超過10萬噸。

“作為一般農產品來說,如果不能在‘特’字上做文章,很容易受到主產區的衝擊,再加之雲南的生產成本普遍高於其他省份,這樣就更容易受到全國供求關係的影響。”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室主任陳曉未說。

“去年10月,秋收後的馬鈴薯很大一部分沒賣出去,積壓了60萬噸,今年4月底才基本賣完。”內蒙古某馬鈴薯種植大縣農牧業局負責人說。

在廣東徐聞縣通達果汁加工廠的門口,裝滿菠蘿等待過磅的車輛排成長龍。當地政府倡議工廠幫助農民渡過難關,工廠以0.18元每斤的價格收購農民菠蘿用於榨汁。工廠現場負責人告訴我們,工廠每天的加工能力是300噸,但當天已收購了600噸,第二天不知道還會運來多少。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鮮活農產品受市場、信息、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加上我國農業的生產、加工、儲藏、物流和消費的全產業鏈條還不健全,產銷不對稱,農產品“賣難”時常出現。

在2017年“蒜你狠”行情的推動下,大蒜價格持續走高。然而最近正值今年新蒜上市季節,“蒜你狠”卻變成了“蒜你慘”。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4月,全國大蒜平均批發價每公斤5.44元,環比跌11.3%,同比跌59.9%,較近5年同期平均跌30%。農業農村部官網5月11日公佈的當天國內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監測的60個品種中,大蒜位居價格降幅榜首。

“豐產不豐收”“菜賤傷農”,一次滯銷也許讓農民一年的辛苦全部付諸東流。農產品的銷售問題成了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關鍵。

從品質到渠道:頗顯棘手的滯銷從何來

目前,不少地區正在組織電商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面對全國每年大量出現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京東以最快速度成立了農產品滯銷幫助中心,旨在帶動各地滯銷農產品銷售,化存量為增量,減少農民損失。

然而近日,山西臨猗縣政府發佈的一則針對“臨猗蘋果滯銷”營銷方式不當的聲明引發關注。聲明中稱,多個電商發佈“臨猗蘋果滯銷”的營銷策劃,利用打“悲情牌”營銷臨猗蘋果,給當地果業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並且營銷內容有諸多誇大失實之處。

如何科學合理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從經濟運行一般規律看,農產品市場運行出現波動十分常見,但如何合理規避農產品運行的市場風險卻值得市場和管理者深思。

實際上,滯銷對於中國農產品來說並不陌生。相比於其他行業,農產品市場具有更多的不可控性,類如自然災害、種植結構不合理、農產品信息不對稱,甚至是交通便利程度都嚴重影響著農產品銷售的情況。

一些農戶在選擇種植農產品時不按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市場需求作為種植的依據。“這種無目的、無規劃的盲目種植方式,必然導致相應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大漲大跌。”陳曉未指出。

“以徐聞菠蘿滯銷為例,除了天氣原因,主要是近百年未變的傳統種植模式帶來的結構單一、市場競爭力弱等原因。”徐聞縣菠蘿行業協會會長吳建連表示,近幾年全國各地不時出現的農產品滯銷的案例,從表面原因看無外乎都是天氣災害、產量過剩和銷售渠道不暢等。

“但深入分析發現,除了不可抗力,因為老模式種植而抗風險能力弱、品種陳舊低端無法滿足市場品質需求和經營理念模式落後等等,才是重要的深層次原因”。

與此相對應,今年徐聞本地農民種植的巴釐菠蘿大多每畝虧本千元以上,而優質品種“臺農17號”每畝利潤達8000多元。“同是種菠蘿,一樣的土地,一樣的天氣,結果卻完全不同,這是一個鮮活的樣本註解:農業,改革生,不改則死。”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周建華指出。

由於我國的農業信息化水平不高,農民無法獲得精確的市場需求信息,另外,在我國當前小農經濟下,農民對於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每年在決定種植品種時,更多地受當前價格的引導,形成了“小生產—大市場”的供需矛盾。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農產品滯銷地區的加工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產能低,精深加工鏈條短,而且大都面臨環保不達標而停產的困境,從而無法支撐農產品供大於求的加工生產需要。

專家指出,農產品滯銷,既有傳統生產方式或產品本身的問題,又有傳統營銷模式的問題。而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更為系統化、體系化的解決機制。

從理念到行動:農業發展保障機制怎麼建

夏至,江西省定南縣歷市鎮車步村的千畝茭白種植基地。“前幾年茭白市場行情不好,每斤低至幾毛錢,好多茭白爛在田裡。

為解決銷售難題,我們從浙江餘姚引進優質茭白品種,與郵政部門合作建立電商營銷網絡,籌劃興建茭白冷鏈倉庫以解決集中上市時價格低廉的問題,同時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引導茭農在安全生產和監管上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使車步茭白逐漸在市場打響了無公害品牌。”車步村黨支部書記鐘有良說。

車步村的探索,也經歷了痛苦和轉型。“這可以說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痛定思痛我們做轉型,實踐證明,這條路子是走對了。”鐘有良說。發展新農業,創新和探索不可缺少,要基於互聯網思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產品品質,提升銷售效率。

面對市場風雲變化,滯銷在所難免,而藉助營銷手段,只是解一時之急,卻是治標不治本。如何避免農產品滯銷,還得從農業發展上找到解決辦法。

專家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部分農產品供需失衡、價格大起大落的問題,還得依靠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儘快改變大而不強、低端同質競爭的現狀。

“要加快推進小農生產融入現代農業。”河南省安陽市滑縣農業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羅俊麗表示,可以通過按區域種植、規模化生產、訂單銷售,建立大宗農產品的穩定銷售渠道;通過龍頭帶動建基地,建立和農民的利益鏈接機制,形成農業產業聯合體。

為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農業農村部日前主辦了2018全國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首場對接活動現場簽約超過54億元,總採購額達到127億元,採購量約為252.6萬噸。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貧困地區產銷對接是實現農民脫貧增收的“牛鼻子”、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要聚焦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優質特色農產品,通過採取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倉儲冷鏈設施、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品牌建設、暢通營銷渠道等措施,讓貧困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不僅產得出、產得好,還能賣得出去、賣上好價錢。

為破解農產品滯銷難題,內蒙古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李志平建議,應加快發展產地精深加工,擴大初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合理佈局加工企業,支持中小型加工企業兼併重組,科學設立加工產業園區。

“政府還須加強產業監測和信息發佈,做好預警預報,適當調控規模和價格,規避集中上市風險。”海南熱帶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院院長柯佑鵬說,此外,建議推廣農產品價格保險機制,減輕種植戶的經濟損失。



淺析我縣當前農產品滯銷造成豐產不豐收問題的原因及對策作者

案例:我縣趙家店數百畝楊梅集中成熟,因無老闆組織收購,形成了滯銷的局面。

近日,大姚網傳出趙家店數百畝楊梅集中成熟上市,600噸楊梅嚴重滯銷的信息,這是近幾年我縣辣椒、大蒜、豇豆等大宗農產品滯銷形成豐產不豐收的又一個縮影。隨著一次次農產品的滯銷,必然給廣大農民造成大的損失,也挫傷了通過發展經濟作物增收致富的積極性。

為何滯銷?縱觀歷年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時有發生。不管是以前政府引導大規模種植的大蒜、豇豆、小米辣,還是現在市場引導的大蒜、洋蔥和楊梅,都大多難逃“滯銷”的厄運。農業管“豐產”,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則管“豐收”,造成農民“豐產不豐收”主要原因在於生產與需求錯位,信息與市場嚴重脫節導致農產品滯銷。

農產品滯銷原因分析:

分析近期楊梅滯銷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我縣農產品滯銷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農產品生產落後,缺乏專業化指導。農產品不同於工業品,農民作為一個生產單位既是一個家庭又是一個企業,他們的勞動力主要來自家庭成員,保留著一些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專業知識嚴重欠缺,又缺乏專業化指導,難以應對病蟲害及其他自然原因造成的減產或意外,致使生產率不高,農產品質量不夠高。

二是市場信息不對稱,盲目跟風。農民的生產行為,基本上都是被動的盲目行為,他們忽略了農產品是需要一定的生產週期的,只知道某一年價格好便跟風種植,根本對市場信息沒有把握,不去考慮未來價格走勢以及市場前景,不知道產品的市場在何處。只是以價格為風向標,當年價格可觀便大量種植,價格低廉便放棄種植。

三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不夠完善,銷售方式落後。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地方政府部門在大力鼓勵農民種植的同時,輕視了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的重要性,各政府部門重生產卻無力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當前我們也缺乏專門的農產品流通市場,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夠完善,流通環節太多,致使農產品流通兩端延遲加大。

四是加工、冷藏儲存能力不足。當前農產品一般直接銷售,無任何深加工,且冷藏儲存能力薄弱,不能滿足大量農產品集中上市的需要。農產品大量集中上市的時候,不能及時運銷的農產品由於不能得到有效的加工和冷儲,從而腐爛在田地裡或者倉庫。

農產品滯銷解決對策:

一是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從農產品生產種植環節入手,規範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生產保證農產品質量,質量有了保證再談銷售,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就無法提高銷售水平;另外要加強專業化生產,這可由政府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對農民進行專門知識普及或實地指導,農業部門組織知識講座,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化水平,進而提高農產品生產率和質量

二是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共享體系。農產品滯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信息不對稱,所以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共享體系很有必要,可以由鄉鎮政府部門或者專業協會通過互聯網建立專門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中心,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信息共享體系,使農民把握市場信息,理性地選擇農產品種植,理性地考量種植規模,減少農產品種植盲目性。

三是完善農產品流通渠道,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的銷售要多方開拓流通渠道,農產品電子商務是一個大趨勢,可借鑑我縣以核桃為主的農產品取得的網絡銷售經驗,加強農村網絡信息化基礎建設,使農民接觸網絡營銷,接受網絡營銷,主動開展網絡營銷,實現生產基地與消費者的對接,縮短農產品流通延遲,利用網絡做好農產品宣傳,打造出地方品牌產品特色。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生鮮品物流與儲藏,延長水果、蔬菜等的耐儲藏耐運輸力,使農產品走得更遠。

四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產銷一體化。可以在鄉鎮建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加工後的農產品更加耐儲存和耐運輸,不僅可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還可以增加當地就業,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而且企業可以就地取材,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企業將加工品投放市場實現產銷一體化,不僅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還極大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五是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實行品牌營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可以考慮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將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融合到一起,要重視品牌的力量,當某一種農產品種植達到一定規模,可與當地其他名優特聯合打造地方品牌,發展地方特色旅遊,通過觀光旅遊在休閒中做好宣傳,促進農產品的營銷,從而帶動當地交通、餐飲、旅遊等產業的全面發展。


夢農人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去看:

首先,一方面當在供大於求的時候“豐產不豐收”是正常、合理的。畢竟“物以稀為貴”。不管農民種什麼,只要是大豐,價格肯定就上不去,農民自然掙不上錢。也就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的問題。這種情況是符合經濟規律,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其次,另一方面當出現農民“豐產不豐收”,其他人又吃不起的時候,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我們所說的農民“豐產不豐收”,往往也是針對這種現象。那麼問題出在哪兒了?怎麼樣應對呢?

“豐產不豐收”原因一:第一農民從種植到銷售的各種成本太高,導致利潤太小,要提升利潤那麼只能退稿市場終端售價。老百姓吃不起,需求少了,就很容易出現農產品滯銷。

“豐產不豐收”原因二:農民也就是種植戶在銷售鏈上往往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遇到為牟取暴利強行壓價中間商,農產品自然就賣不上價錢。

解決方法一:改變農村原始的生產方式,逐步的往規模化生產上靠,首先做到降低成本。

解決方法二:減少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拋棄傳統的中間商。電商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農二代的精神家園


你對當前種植戶“豐產不豐收”的問題怎麼看?

種植業長期都是處於“豐產不豐收”的局面,過去種植農產品有供銷社負責收購,年初將收購的農產品標準、價格公佈,農民就根據各人的特點進行種植,基本是豐產就豐收。現在只有烤煙是有種植合同,別的都是隨行就市了。在貴州幾家烤酒企業與農民簽訂種植高粱的協議也是很好的,我感覺能夠賺錢我就簽訂協議,按照協議種植,協議種植就能保證豐產又豐收。


但是現在的種植業“豐產不豐收”現象特別嚴重,種植不難銷售難,當某些農作物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收購商就壓低價格收購,這種現象是經常發生的,市場銷售價格高,有的甚至缺貨。就是從農田到餐桌這一段沒有處理好,導致消費者用高價購買農產品,種植農民以低價格銷售產品,利潤是中間商賺取了。如魚腥草收購價格每公斤在4元左右,到消費者的手中就是20元左右。

過去有的縣級農業部門除了幫助指導農民種植蔬菜外,還利用農業部門的關係聯繫蔬菜的銷售,使種植蔬菜的農民豐產又豐收。


要使種植戶“豐產不豐收”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必須解決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要有牽線搭橋的機構,目前只有供銷社和農業農村局才能勝任。供銷社是有經驗的和網絡齊全,輕車熟路。另一個是農村農業局,這個局有種植技術,有農村經濟部門,既要在種植技術上指導,又要在銷售方面給予協助。利用網絡指導農民種植適銷對路的農產品,避免種植戶跟風種植,造成“豐產不豐收”的狀況。實行協議種植,減少豐產後銷售不出去的後顧之憂。


老周說三農


一是市場難把握。廣大農民對市場行情不瞭解,種多種少心中無數,往往盲目跟著市場跑。加上近年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絕大多數農民對有關政策瞭解少,市場難把握,特別是涉及出口貿易的農產品,受國際市場和經濟形勢影響更大,價格起伏不定。

二是行政干預多。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政績,發展專業村、專業鄉鎮,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下指令、定計劃,搞"特色"農業,使農戶沒有跟市場連起來,造成與市場脫節。

三是經紀不規範。農村經紀機構法制觀念和信譽意識差,與農民簽訂的購銷合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也有的雖然履行,但標的表述不清,利用農民合同知識少,法律意識淡薄的弱點,在收購時壓級壓價。

四是假貨難提防。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假農膜、假柴油機、假農機、假信息在一些地方充斥市場,農民高價買進,卻身受其害,由此造成的絕產、減產現象時有發生。

五是入市環節多。因運輸、銷售等方面的困難,一家一戶的農民到市場銷售的極少,絕大多數都是通過中介人倒賣入市。入市環節多,層層壓價、剝利,出現了倒(跑運輸、搞販運)的比種的賺錢多的 "倒掛"現象。

六是結構不合理。城鄉居民生活和出口貿易對農產品的消費提出了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而當前種植業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使農產品品種雷同,供大於求,又不注重產品更新換代,濫用催熟劑和禁用農藥的現象也大量存在,造成農產品質量不高,數量結構不優,市場競爭力不強。




看遍人生百態


豐產不豐收,是因為對市場沒有足夠了解,國家或者地方政府要建立大數據庫,引導農民搞種植或養殖。

數據庫應有各區縣種植各種作物的具體面積,評估產量,以及往年銷售水平和價格,讓農民瞭解其中週期及風險,規避豐產不豐收的困惑。

數據庫應對一些種植少的作推廣,每年都有理有據的種植,雖然不會有暴利,也不會產生風險!


清清泉水l


農民栽田種地,期望的就是風調雨順,豐產又要豐收。“豐產不豐收”“菜賤傷農”,一次滯銷也許讓農民一年的辛苦全部付諸東流。農產品的銷售問題成了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關鍵。

究其農產品滯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市場信息反饋不及時,不具備規模化產業化的能力,這導致在品質把控、物流運輸等方面的成本高,從而讓農商在農產品銷售鏈上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另外,傳統線下代理為牟取暴利強行壓價,打擊了農商的積極性,導致農商資金無法回攏,進而使農商生產技能低下,產品質量下降,最終導致產品滯銷,嚴重影響農商收入,久而久之,特產人越來越少,特產也就越來越貧瘠。

對於農產品在農村無人要,而在城市卻抱怨吃不起的怪圈,關鍵是要打通從原產地到城市餐桌上中間的信任通道。經過“地溝油、蘇丹紅以及瘦肉精”等事件,現代人更加註重食品安全,農商戶可以依託當下農村電商平臺進行網上銷售,也是當下最重要的銷售渠道。未來農村電商的道路會走的越來越穩,農民的日子也會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