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

若夢聆聽


小孩子應該以教育為主。1.小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性,大人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表率。2.培養小孩子的定力和專注力,讓小孩子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事倍功半的學習。3.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的興趣。


lcy881029


牛不喝水末強按頭。把學習打扮的好吃好看好聞一些,緊箍咒做的好看些,他自己會帶上的。


正能量和真能量


你的孩子很聽話,是一匹溫順的馬兒,但人們常常這麼說“能夠把馬帶到河邊去,卻不能讓馬兒喝水”。的確,除非馬兒很渴,不然,即使能夠把它帶到水邊去,也不能讓他主動喝水。

第一招,做作業的時間不宜過長。

第二招,放大孩子的優點。

第三招,學習不可操之過急。

第四招,讓他把喜歡的女孩帶回家 。

第五招,先讓孩子玩個夠

第六招,刺激她,使他全力以赴。

第七招,正話反說。

第八招,經常改變學習環境。

第九招,列一個功課計劃表。

第十招,先讓孩子做擅長的功課。

第十一招,讓孩子自己抽籤決定。

第十二招,別在孩子面前評判老師



天使到人間


孩子愛玩兒是天性,想要孩子愛上學習,更多地要從孩子對學習的認知和習慣上進行改變。

1.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小的時候總會對身邊的事物展現出濃烈的興趣,可能是音樂藝術,也可能是某種生活技能,但上學以後孩子們的興趣多半被學習所代替,這時候父母應該做好興趣學習的引導。首先,興趣和鼓勵脫不開關係,讓孩子感覺到你的鼓勵和理解,不要因為一次考試分數不理想就批評責罵,這樣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在每次考完試後,多給予正向的刺激,表揚孩子學會了哪些新知識和新技能,要讓孩子認為學習也一樣是有趣的。

2.建立學習自信

自信心與學習興趣是相輔相成的,樂於學習有信心的孩子往往都可以做到主動學習。對孩子來說,成就感是激發他們自信心最直接的方式,平時無論是作業還是老師佈置的生活技能類任務,一定要讓他們獨立完成,當一件完整的作品擺在眼前的時候,也是他們最容易體會到成就感和自信心高漲的時候。如果孩子做的特別好,家長在誇獎的同時也要樹立新的目標和挑戰;假如孩子做的不成功,要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並給予鼓勵,讓孩子相信自己鼓起再試一次的勇氣。

3.樹立學習榜樣

玩兒是所有人的天性,不分成人還是幼兒,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熱愛學習的人,你首先要身體力行地做到熱愛學習。如果你的業餘時間是在打遊戲、玩手機或者刷劇,那在孩子面前你是沒有說服力的,迫於家長的威嚴而不得不做的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我的孩子從小就不愛學習,我付出了了不少努力才有很大進步!加油!




來萌


這是現代父母普遍感到頭疼的問題。孩子不愛學習、不喜歡學習,其實是一個學習心態的問題,是受到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中一些不良因素所導致。

比如說孩子某學科沒有考好,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指責,心裡受到挫折,導致討厭某一學科。然後陷入沒學好---不想學---不學---“更不好”的惡性循環模式。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形成了對自己學習某一學科的消極認識。

他就會在內心對自己說一些消極的暗示語。“我不適合學數學”、“我對語文沒興趣”、“我沒同桌聰明”等等。一旦消極暗示形成後,再好的老師也很難讓孩子很快進行改觀。

大家對大禹治水的故事,都應該都有所瞭解。治人如此水,大禹的父親鯀(gun滾),用堵的方法治水,一直都沒有什麼好的效果。到了禹手上,禹總結了前人經驗,改堵為疏,終於把水患根除。

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曾用過這麼一個課堂教案,抱來一隻公雞,課桌上擺了些米,然後把雞頭按到米上。公雞被“按著的頭”扭來扭去,就是不吃。但是,把米放地上,人走開後一會,雞就自己跑過去啄米了。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呢?

一、點燃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有著密切的關係。孩子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父母長期的教育影響和他自己社會實踐中不斷髮展起來的。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自然會全心全意的努力學習。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是培養孩子學習的動力,他們有了動力才能在學習中奮勇直前,遊刃有餘。

父母只有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強孩子的求知慾,才能讓孩子保持最好的學習狀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實踐中。很多父母儘管每天對孩子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可是自家孩子對學習就是表現不出興趣。

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是高標準嚴要求。曾經有這一個這麼一個故事,有個孩子在一次數學考試中得了九十分。於是放學後,他一改平時不喜歡數學的習慣,興致勃勃地做起數學作業,然後興高采烈的向父母彙報自己數學考試成績。不料父母卻是這樣說:“班裡有幾個人考了一百分?九十分是第幾名?”結果孩子那原來極為舒暢的心情,傾刻間被完全破壞了,他拿在手裡的那張數學試卷,自然也不會再對他有任何的吸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感是建立學習興趣相當重要的基礎。哪怕只有一點小小的成功,也能使學習者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從而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習的熱情。同時繼續學習並爭取獲得更大的成功的一種動力。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陽性強化。陽性強化的意思:一個行為的發生持續,一定是得到了結果的強化。請家長們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即時強化正向、積極的行為,莫視淡化消極的行為

二、接下來我們說一下紀律

自律,就像修好的水管。水管修好了,自來水就可以源源不斷。但是如果沒有修好水管之前,家長們的準備儲水桶、缸等工具,還要抬水挑水。而且還不保證隨時可以供應水,事倍功半。

自律,需要訂立規則並且讓孩子堅持下去。我們也需要寬容,但是寬容而不縱容,建立規則,言傳身教比說教更有效。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與次序。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父母言行不一致,孩子也不能遵守。只有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會遵守規則。要建立“能與不能,可以與不可以的概念”。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長不要幫忙。對待孩子,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還有一點, 需要看到自己的規則個要求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可以被普遍孩子能夠接受的。

教育孩子獨立,不能捨不得。培養好習慣,就能培養好性格。從小教起,從小事入手,告訴孩子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教孩子學會寬容。禮貌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沒有人會因為表現的有禮貌而出錯。

“鼓勵”與“肯定”是成長必要的雨露和陽光,培養自我意識,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如果孩子大聲說不,應該為他開心,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用於拒絕大人的要求。不要將謙虛與表現自我混為一談,讓孩子學會表現自我、傳達熱情,教孩子敢於站出來、敢於唱出來、敢於說出來。

給孩子獨立空間,發展才會無限大。孩子要放養,不要圈養。在德國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既不附屬於家長,也不依賴家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具備獨立的思維。所以,德國的孩子多以自我獨立發展為成長目標。而身為父母,只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即可。

看到自己孩子的特點,也要看到別人孩子的特點,切記!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將兩個孩子的優缺點做比較,會讓孩子失去自我。不要把孩子的缺點與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貶低孩子,會讓孩子的自信歸零!不要貶低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向他人學習。多給孩子自由空間,學會對自己負責,家長偷看孩子的日記,等於侵犯孩子的自由!親近大自然,放養的孩子,眼界更開闊!避開父母主導的教育方式,避免比較式的教育方法,順著個性養,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強迫是興趣的大忌,如果學習某門功課時,心情不好,自然就學不進去,學習的效率就不會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厭煩。所以,以下幾點必須改:1,疲勞的時候不要去學習;2,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去學習;3、飯後不要馬上看書;4、劇烈運動後別看不喜歡的書。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要講方法的,必竟強扭的瓜不甜麼。以下是幾點方法:

1.懸念法。

有時候孩子只對“玩”感興趣,而一說到看書卻提不起勁兒來。

希望孩子讀的課外書,我自己先看一遍,再給孩子講書裡面的故事,待孩子聽得入迷時就故意停了下來,告訴他,這故事在某本書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必定會繼續讀下去。到了這時再和他討論書中的話題,引導他認真思考,深入理解。想要孩子博覽全書,就是提起他的興趣。

2.引導法。

就像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樣,模仿能力強也是絕大多數孩子與生俱來的特點。他們會模仿電視裡的偶像、模仿別的小朋友,父母更是孩子模仿的首選對象。如果父母利用這個特點進行引導,很多事情就簡單了。

3.扶持法。

發現孩子的正當興趣時儘量滿足並加以引導。比如發現孩子對製作軍事模型很感興趣,就將模型作為生日、節日禮物或學習進步時的獎品送給他,再幫他找來有關書刊,讓他了解該戰機或艦船參戰的歷史和時代背景。

我們說在家長心裡有一顆希望: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什麼什麼什麼,在我們的意識裡面我們就會去強化希望這孩子去學畫畫,學鋼琴,但是這不是你的孩子他自己喜歡的,誰當我們發現孩子他自己自發愛好某樣東西后,我們需要想一想,我們以為他喜歡的東西是不是真的是他喜歡的,他真的喜歡的東西我們是否能給他更多的支持,讓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調動更多的積極性。

4.合作法。

現在的孩子不僅是學習,還有生活的自理能力,獨立能力。現在的孩子是比較被寵愛的。在家庭生活中,遇到比較輕體力的或者小困難的活,可以邀請孩子和我們一起來完成。比如說在花盆裡種花,或者是傢俱的一個小螺絲鬆了,可以讓孩子一起來修補修補。當一個孩子動手能力強了之後,會有更強的創造意識。


繪本館裡的小獅子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操碎了心,很多家長(往往是母親)白天操勞,晚上還督導孩子學習,但孩子就是不怎麼愛學習,

心力疲憊啊。

作為教過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的老師,也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可以很負責任的講,“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家長)”。

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這個“學習”是聽話複習、完成作業、考個好成績嗎?請問這樣的學習可愛嗎?

真實的情況是,不僅你的孩子可能不愛這樣的學習,就是大家眼中的那些好孩子,也不愛這樣的學習,只不過那些“好”孩子為了成績、升學等,努力控制自己去學罷了,他們並不喜愛學習(真正喜歡這種學習的鳳毛麟角)。也就是說,孩子不愛學習才是正常的,不用過於指責、批評,那無濟於事。

那該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

①如果孩子能管住,我們又不願意想花樣(或者不會弄花樣),那可以督促、監督、監管、強制他學習(大多數中國家長都是這樣做的),這樣雖然不太健康,但比較直接,一定程度上滿足應試要求。

②如果你有心,或者第一種辦法失敗了,那我建議你想辦法讓學習變得有意思一些,具體方式要根據你孩子的興趣和實際情況而定。

講兩個我的親身實例。第一個,有個孩子特別不喜歡作文,上小學五年級了,竟然還發生考試時作文交白卷的情況。家長讓他背了幾篇萬用作文留考試抄寫,但他就是寫不出來。後來家長想辦法讓我指導,我發現他比較喜歡談《復仇者聯盟》等科幻片,我便引導他進行創作,但不同於手機上的玄幻小說,而是讓他合乎邏輯又詩情畫意的創作,幾個月後,他以學校為背景的小說在同學中爭相傳閱,曾經絕望的作文變成了他的興趣和驕傲。

第二個,現在中小學要背大量的古詩文,有些人硬著頭皮背,很煩,耗時間,效果也不好。我便設置遊戲比賽,每週都趣味比賽,還有獎品,一個月就把幾年的古詩

詞全背完了,關鍵這過程對孩子們來說並不痛苦,反而很有趣,爭先恐後的去學習,一點都不累。

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也都是精力旺盛的,而知識本來就是新鮮的、有趣的、有用的東西,孩子的天性是喜歡新知識的。

是我們將有趣的知識變成了無聊的應試,加上手機遊戲等的吸引,才造成孩子不愛學習。

那隻要我們用心將學習的趣味發掘出來,加上適當的引導、管控,你的孩子會喜歡學習的。

這不容易,但這條路走的通,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關鍵是,我們有這個看法、有這個決心、有這種條件堅持走下去嗎?


外灘文化


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確實是個令家長、老師頭疼的大問題。

我在工作單位是一位有著二十多年教齡的老師,在家裡,我是孩子的家長,談談我的做法和感受。

孩子不愛學習,一種原因是有的孩子智力開發較晚,早期學習會出現困難的情況,成為學困生,有一些孩子會選擇放棄努力。

第二種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業負擔過重,學習吃力,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從而造成厭學或是對學習上敷衍塞責。

第三種原因由於生活環境的影響,從小就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成為問題孩子。

孩子出現不愛學習的現象,要分情況對待。

第一種原因和第三種原因比較特殊,第二種原因更普遍一些。

我就從第二種原因說一說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

孩子學習吃力,找不到學習的樂趣,沒有學習的動力,從而厭學。這是最普遍的現象。

1、 讓孩子體驗成功時的喜悅。

孩子能愛上學習,是因為孩子能從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端正學習的態度,愛上學習。

比如讓孩子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當他經過一定的努力後完滿地完成,他就會獲得一種成功的喜悅感。這種喜悅感是他繼續做下去的精神動力。是任何外力也不能替代的。孩子的變化是一種積少成多的過程,家長、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逐漸培養,由量變逐漸轉化為質變。

2、 家長陪伴,和孩子一起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家長需要更多的付出,來改變這種情況。

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

家長的陪伴不是監督更不是在旁邊的嘮叨。

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可以陪著旁邊和孩子一起看書、寫字、做研究等等,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好學,從而受到感染。

試想一下,當孩子學習時,家長在旁邊打著麻將,邊打麻將,邊訓導孩子趕快好好學習,這樣的孩子怎麼會能安下心來學習呢?

3、 走出去,開闊眼界,獲得激勵,從而獲得學習的動力。

走出去,開闊眼界是端正孩子學習態度的一種良法。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孩子走出去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感受大都市的繁華,走進著名學府參觀遊覽等等這些,對孩子的影響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好多孩子會由此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有了奮鬥的目標,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辦公自動化E課堂


對孩子的教育我不主張太施壓了,孩子給他她一個快樂的童年很🈶️必🈶️,想讓孩子爰上學習我認為能培養孩子的趣味學習小朋友一定會❤️上學習的,父母引導孩子自己找些感興趣的東西學習。教小朋友學習一些知識時也🉑️以展發孩子智商教給孩子如何舉一反三。


天堂之吻3225264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沒有興趣可言的學習,甚至比不上一局王者榮耀。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我們才會繼續把一件事持續不斷地做下去。也許多花點錢就能請到名校的老師為孩子補習,但如何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是父母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在父母的強壓下,現在的孩子很難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仔細想來,我們現在的很多愛好,也都是在“高壓”下悄悄發展出來的。

迴歸到產生興趣本身,多是來源於初次完成某事的體驗感。這個過程的體驗好壞決定了對此事的興趣多少。

喜歡看書也好,喜歡遊戲也罷,在孩子不斷重複完成以上行為時一定獲得大量的快樂與愉悅;而無法對學習提起興趣,大都是因為付出太多太多時間和精力,中途受挫,無法順利獲得好成績導致的。

除去其中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問題,父母的積極引導對於孩子學習興趣的養成至關重要。而孩子的情況各異,面對不同類型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引導。

人的大腦是一部天生的學習機器。

  1. 仿效遊戲,建立迅捷的反饋機制

借鑑遊戲設計的模式,嘗試打開孩子“主動學習”的按鈕。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學習也像玩遊戲一樣“上癮”呢?爸爸媽媽不妨試試借鑑遊戲設計者的智慧,為孩子打造一套“越學越上癮”的學習套路。

我們都玩過遊戲,肯定都有被遊戲深深吸引的經歷,你有思考遊戲為啥那麼吸引你嗎?其實遊戲很簡單,遊戲就是一整套反饋機制,你任何一個動作,都會給你及時準確的反饋,這個反饋包括畫面,聲音,獎勵,遊戲幣,虛擬榮譽,等級等等。

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相信大家都嗑過瓜子。嗑瓜子每嗑開一個瓜子,你咀嚼瓜子之後散發的香味瞬間進入你的大腦,你的大腦得到迅捷的反饋,然後指導你一顆一顆的繼續嗑下去,你每一份小小的辛苦都得到一份小小的及時獎勵。就是這樣一個反饋過程,讓你不知不覺嗑完一斤瓜子,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我們要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製造一些迅捷的反饋。羅胖舉了一個例子,張靈泉老師的作文課,讓孩子看圖寫作文,通過讓孩子思考四個問題:畫中是誰?他在哪?他在幹嘛?如果你是他,你會說些什麼?讓孩子回答完這四個問題,這篇作文也就寫得差不多了。通過四個問題,將孩子寫作文的過程切割成四個階段,並通過回答問題得到及時反饋,讓孩子寫作文效率得到提升。

2.設置有邊界的獎勵,不給懲罰性的限制

大家玩遊戲都知道,遊戲從來不懲罰人。從來不會因為你這一關沒打過,從而將你法寶箱裡的裝備搶走一些。當你這一關沒有打過,這個過程本身就讓你難受了,學習也一樣,當孩子考試沒考好,這個沒考好的過程就已經讓孩子難受了,懲罰了孩子,所以不要另外的懲罰孩子。“不愛學習的孩子一定是懲罰出來的”,是因為“你以為你懲罰的是某個錯誤的點,但結果呢,你懲罰的是整個行為”,你讓孩子整個的學習過程都獲得懲罰,從而降低他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當孩子有些行為一定需要管教時,有個詞語叫“和善且堅定”,這個詞語來自於一本書叫《正面管教》,裡面有相當多的正面管教的工具卡,這本書也在我們的父母陪伴閱讀計劃書單中,有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加入我們的親子社群一起閱讀。

還有一個非常智慧的育兒的例子,王爍給他的一雙兒女每年有一千塊錢的基金,基金怎麼花在孩子,但是每次花要向爸爸媽媽商量。比如購買計劃外的玩具,可以但是從基金里扣,當你給弟弟講了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可以往這基金里加50元。當獎勵有了邊界的時候,他的行為就不會脫出控制,而是對良好行為的一個反饋。

3.保持在線狀態

我們今天的學習,經常掛在嘴邊的是啥,作業獨立完成,要獨立思考等。這是學習從在線狀態變成了離線狀態,缺乏跟真實的人互動的一種學習狀態。要想你的孩子學習從離線變成在線,你希望他愛上學習,你自己也應該保持在線狀態,要互相在線。我們倡導的父母陪伴閱讀計劃就是為了給父母和孩子在線學習創造機會和環境,當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進入閱讀狀態,這就是在線的標誌,這本身就是言傳身教。


玖樂


第一,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孩子只有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有可能愛上學習。多方面、多渠道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過程變成更有情趣、更豐富多彩的過程。如有意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圖書館,帶孩子走入大自然去郊遊、旅遊,引起他認識事物、研究事物的興趣,讓他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趣和熱愛,渴望獲得知識。

同時,也可採用多種形式如講故事、做遊戲、猜謎語、閱讀課外書等,幫助孩子掌握和積累知識。

第二,多給孩子信心。給孩子信心就必須不斷給學生以正確的評價、肯定與鼓勵,以正面教育為主要手段,多表揚、鼓勵孩子,使他們有成功感,愉悅感,看到自己的發光點。

再者,父母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父母需要營造一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境。孩子能夠保持良好的注意習慣,周圍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書桌上,只能放有書本等相應的學習用品,不可擺放玩具、食品,更不能有電視機、電話等聲音干擾。父母也儘可能不在孩子學習時進進出出,大聲干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