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出不了門,在家寫了一萬字…《深閱讀》教我篩選優質內容


疫情肆虐出不了門,在家寫了一萬字…《深閱讀》教我篩選優質內容


寫在開頭的話


​寫字不僅僅是抒發自己的想法,現在做筆桿子要注意,如何不“踩雷”。尤其是在疫情發生期間,各種內容鋪天蓋地而來,非常考驗個人,不要傳播謠言,要傳播正能量。


昨天瀏覽完《深閱讀》,讓我又想起了日更的煩惱,這就不得不提到疫情文,驚覺對內容的篩選更重要……


疫情肆虐出不了門,在家寫了一萬字…《深閱讀》教我篩選優質內容


朋友寫日更,寫出了意外驚喜

公眾號日更對於自媒體人應該很熟悉,儘管自媒體紅利期早就過了,這成了一種寫作生活方式。我有一個朋友,堅持日更2年,成了她感覺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兒。


正如她所說的:“日更裡裹挾著寫和成長”,這就是堅持輸出的最大收穫。


現在她的公眾號也超過500粉絲了,成了一個小小KOC。作為大眾化的分享渠道,平臺會給公眾號的曝光加權,有人在微信讀書看到了她寫的文章,然後關注了她。


以後會慢慢往心理學教練發展吧,她跟我說。這也是意料之外的收穫,如果不是通過學習武志紅老師的專欄,每日輸出剖析自我的文章,她不會想到這樣的嘗試。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寫不了日更,心理包袱太大

我為日更這事兒,找她聊了不下五次,她的評價就是:“你的心理包袱太大”。


我說,日更是擠佔時間沒錯,但是質量這一關,我過不了。


她也跟我分享,很多人覺得她的文章質量不高,但其實沒那麼恐怖……日更裹挾著寫和成長。所以,現在的她,又是心理學教練,又是微商代理,有接受公眾號打賞的,誰給了她這麼大的勇氣呢?


相反,我總想寫完美的文章,難以接受負面評價。


齋藤孝先生在《深閱讀》這麼評價道:“我很喜歡日本的歌謠和J-POP,但無法忍受某些歌詞無數次地出現,例如“不要沮喪”“不要放棄”“我會永遠陪著你”之流,其出現之平凡,簡直可用“厚顏無恥”來形容。”


這種想法和我一樣,那就是對膚淺的零容忍。我這位朋友的經驗是,日更有質量不好的,也會寫出幾篇質量好的。


自我隱藏心理+謹慎心態

另外一個讓我苦惱的問題,我不好意思向身邊人公開自己寫的文章。比起寫什麼,每日讀點書還容易一些。


慶幸的是,我發現讀書時可以寫寫書評,做讀書筆記,作為一種輸出。相當於搭了一把作者的手,延展思考範圍。


“寫日記,對自己的心裡加以回顧,如果展示的是內向、真實的自我,寫作會變成一種有效的自我審視,喚起人們的情感。相反,如果不夠坦然,捏造出一個外向、代替的自我,那寫作就成了自我表現欲的幫兇。”

—《深閱讀》齋藤孝


這樣一來,自我隱藏也就迎刃而解,作為普通的自媒體人,我更多表現出一種謹慎。


多虧了閱讀,對事物的理解變得多元而深刻;只要每日輸出,就能夠讓心態往好的方面發展。


生產好內容,要輸入優質的閱讀

如何更好地輸出閱讀呢?首先,要有優質的閱讀輸入。

笛卡爾曾經說過:“閱讀好書,就像跟過去最優秀的人物對話一樣。”


在充滿智慧的“對話”中,我們的問題越來越多,而機警的作者早已備好了答案,等待被發現。既然找到了感興趣的點,不如從這裡出發。


我認識一個微軟Top Sales出身的公司CMO,他不僅為人風趣,擅於溝通,也是讀書筆記愛好者。每讀完一本書,他就記下一頁紙筆記,同時把看完的書丟到社群裡,大家都紛紛討論,延展出很多新話題。


他這樣做,成功地把書裡的大眾化視角,轉化成了自我視角,挖掘行之有效的新觀點。


其次,結合個人經驗來讀。文字是靜止的,觀點是活的。尋找自己的視角,就能夠靈活讀書,將書中的內容跟自己的生活相結合。


這兩年,育兒成了風口浪尖的話題,不僅包括教孩子,還包括家長教育,都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途徑。作為媽媽一族,關心的話題很多,例如,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有了自己獨特的疑問,就能夠找到合適的答案,這就是讀書的魅力。


只要找到共通點,將個人經驗融入書中觀點,讓閱讀輸出變得飽滿,也就鍛鍊了優質的內容產出能力。


心態不開放?書讀得太少了。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齋藤孝先生解釋道:“讀書的意義可大體分為三種,一是收集信息,二是為了打發時間,消遣讀書,三是為了鍛鍊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


01


在職場人看來,收集信息也不大從書中獲得了,比起互聯網搜索,讀書收集信息慢很多。為此,讀書要超出收集信息的範疇,獲得精神動力。


自鼠年開年,疫情話題此起彼伏,微博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話題,很多閱讀量覆蓋1-3億。這數字的背後,代表一部分人易被淺顯的文字刺激,在巨大的精神力量裹挾下,朝池塘扔出一塊石頭,漣漪向外擴散,產生自己都無法理解的連鎖效應。


面對鋪天蓋地的疫情文章,呼籲理性解讀,“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我們不能成為謠言的幫兇。

疫情肆虐出不了門,在家寫了一萬字…《深閱讀》教我篩選優質內容

一線的防疫戰士

02


閱讀必然有多個視角,掌握多個角度看同一個問題,就不會說出有失偏頗的觀點。當閱讀量變大,視角也會增多,就能形成多視角思維,思維也變得靈活,不再容易“踩坑”。


疫情期間,醫院出現了物資短缺,開始向外求助,除了民間志願者的募捐行為,也有企業的募捐行為。這時候,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這莫不是公關營銷?企業是盈利機構,做好事也留名,所以容易被誤讀。


企業募捐,考慮的是當下的需要,而做到被需要而不虛,這就更有考驗了,所以《不做公關營銷》。


人人皆可傳播,這時候,不同的視角會影響你的解讀,如果思考能力不足,就容易被人忽悠,喚醒很多的負面能量,造成內心恐慌。


03


建立良好心態,讀書能增長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心靈也需要塑造。如果讀名人自傳,找到人生的啟迪,也就不那麼容易驚慌失措了。說到這,我總是想到蘋果手機的創始人史蒂夫,他擁有極其敏銳的頭腦以及開創的勇氣,“智能手機之父”當之無愧。但是,英雄的成名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讀了他的自傳,我們也能看到他經歷很多人生的起伏,甚至走入絕望的境地——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趕出門。


與其看到人前風光,更要知道背後經歷的艱辛,向上的精神動力,正是讀了書所感受到的。


好書讀多了,會更加理解別人,這樣在寫作的時候,自然會有正面聯想……

多閱讀精華,學會篩選好的內容,寫出的感覺自然不同。


疫情肆虐出不了門,在家寫了一萬字…《深閱讀》教我篩選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