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出不了门,在家写了一万字…《深阅读》教我筛选优质内容


疫情肆虐出不了门,在家写了一万字…《深阅读》教我筛选优质内容


写在开头的话


​写字不仅仅是抒发自己的想法,现在做笔杆子要注意,如何不“踩雷”。尤其是在疫情发生期间,各种内容铺天盖地而来,非常考验个人,不要传播谣言,要传播正能量。


昨天浏览完《深阅读》,让我又想起了日更的烦恼,这就不得不提到疫情文,惊觉对内容的筛选更重要……


疫情肆虐出不了门,在家写了一万字…《深阅读》教我筛选优质内容


朋友写日更,写出了意外惊喜

公众号日更对于自媒体人应该很熟悉,尽管自媒体红利期早就过了,这成了一种写作生活方式。我有一个朋友,坚持日更2年,成了她感觉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儿。


正如她所说的:“日更里裹挟着写和成长”,这就是坚持输出的最大收获。


现在她的公众号也超过500粉丝了,成了一个小小KOC。作为大众化的分享渠道,平台会给公众号的曝光加权,有人在微信读书看到了她写的文章,然后关注了她。


以后会慢慢往心理学教练发展吧,她跟我说。这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不是通过学习武志红老师的专栏,每日输出剖析自我的文章,她不会想到这样的尝试。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写不了日更,心理包袱太大

我为日更这事儿,找她聊了不下五次,她的评价就是:“你的心理包袱太大”。


我说,日更是挤占时间没错,但是质量这一关,我过不了。


她也跟我分享,很多人觉得她的文章质量不高,但其实没那么恐怖……日更裹挟着写和成长。所以,现在的她,又是心理学教练,又是微商代理,有接受公众号打赏的,谁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呢?


相反,我总想写完美的文章,难以接受负面评价。


斋藤孝先生在《深阅读》这么评价道:“我很喜欢日本的歌谣和J-POP,但无法忍受某些歌词无数次地出现,例如“不要沮丧”“不要放弃”“我会永远陪着你”之流,其出现之平凡,简直可用“厚颜无耻”来形容。”


这种想法和我一样,那就是对肤浅的零容忍。我这位朋友的经验是,日更有质量不好的,也会写出几篇质量好的。


自我隐藏心理+谨慎心态

另外一个让我苦恼的问题,我不好意思向身边人公开自己写的文章。比起写什么,每日读点书还容易一些。


庆幸的是,我发现读书时可以写写书评,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输出。相当于搭了一把作者的手,延展思考范围。


“写日记,对自己的心里加以回顾,如果展示的是内向、真实的自我,写作会变成一种有效的自我审视,唤起人们的情感。相反,如果不够坦然,捏造出一个外向、代替的自我,那写作就成了自我表现欲的帮凶。”

—《深阅读》斋藤孝


这样一来,自我隐藏也就迎刃而解,作为普通的自媒体人,我更多表现出一种谨慎。


多亏了阅读,对事物的理解变得多元而深刻;只要每日输出,就能够让心态往好的方面发展。


生产好内容,要输入优质的阅读

如何更好地输出阅读呢?首先,要有优质的阅读输入。

笛卡尔曾经说过:“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


在充满智慧的“对话”中,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机警的作者早已备好了答案,等待被发现。既然找到了感兴趣的点,不如从这里出发。


我认识一个微软Top Sales出身的公司CMO,他不仅为人风趣,擅于沟通,也是读书笔记爱好者。每读完一本书,他就记下一页纸笔记,同时把看完的书丢到社群里,大家都纷纷讨论,延展出很多新话题。


他这样做,成功地把书里的大众化视角,转化成了自我视角,挖掘行之有效的新观点。


其次,结合个人经验来读。文字是静止的,观点是活的。寻找自己的视角,就能够灵活读书,将书中的内容跟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这两年,育儿成了风口浪尖的话题,不仅包括教孩子,还包括家长教育,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作为妈妈一族,关心的话题很多,例如,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有了自己独特的疑问,就能够找到合适的答案,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只要找到共通点,将个人经验融入书中观点,让阅读输出变得饱满,也就锻炼了优质的内容产出能力。


心态不开放?书读得太少了。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斋藤孝先生解释道:“读书的意义可大体分为三种,一是收集信息,二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读书,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01


在职场人看来,收集信息也不大从书中获得了,比起互联网搜索,读书收集信息慢很多。为此,读书要超出收集信息的范畴,获得精神动力。


自鼠年开年,疫情话题此起彼伏,微博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话题,很多阅读量覆盖1-3亿。这数字的背后,代表一部分人易被浅显的文字刺激,在巨大的精神力量裹挟下,朝池塘扔出一块石头,涟漪向外扩散,产生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连锁效应。


面对铺天盖地的疫情文章,呼吁理性解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们不能成为谣言的帮凶。

疫情肆虐出不了门,在家写了一万字…《深阅读》教我筛选优质内容

一线的防疫战士

02


阅读必然有多个视角,掌握多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就不会说出有失偏颇的观点。当阅读量变大,视角也会增多,就能形成多视角思维,思维也变得灵活,不再容易“踩坑”。


疫情期间,医院出现了物资短缺,开始向外求助,除了民间志愿者的募捐行为,也有企业的募捐行为。这时候,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这莫不是公关营销?企业是盈利机构,做好事也留名,所以容易被误读。


企业募捐,考虑的是当下的需要,而做到被需要而不虚,这就更有考验了,所以《不做公关营销》。


人人皆可传播,这时候,不同的视角会影响你的解读,如果思考能力不足,就容易被人忽悠,唤醒很多的负面能量,造成内心恐慌。


03


建立良好心态,读书能增长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灵也需要塑造。如果读名人自传,找到人生的启迪,也就不那么容易惊慌失措了。说到这,我总是想到苹果手机的创始人史蒂夫,他拥有极其敏锐的头脑以及开创的勇气,“智能手机之父”当之无愧。但是,英雄的成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读了他的自传,我们也能看到他经历很多人生的起伏,甚至走入绝望的境地——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门。


与其看到人前风光,更要知道背后经历的艰辛,向上的精神动力,正是读了书所感受到的。


好书读多了,会更加理解别人,这样在写作的时候,自然会有正面联想……

多阅读精华,学会筛选好的内容,写出的感觉自然不同。


疫情肆虐出不了门,在家写了一万字…《深阅读》教我筛选优质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