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換糧記實

甘肅換糧記實

自古道,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裡不慌。這是人類經歷大饑荒後的精闢總結。回想起祖輩父輩過去經常說的民國十八年年饉(公元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關中三年久旱無雨,旱塬地區莊稼顆粒無收,餓屍遍野,慘不忍睹。建國後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國家遭受了三年自然災害,農作物歉收,糧食短缺,人們最深刻的慼受就是兩個字,飢餓。為了度過暫時困難,維繫人的生命,除國家釆取調劑餘缺,提倡瓜菜代,開墾十邊地等措施外,群眾也自發地外出換糧,揹糧,以解燃眉之急。為了讓全家人不忍飢挨餓,當時十九歲的我也義無反顧地加入到換糧揹糧的行列。

那是一九六四年春節後,陽曆三月底四月初,村裡各家都無囗糧度春荒。於是我就跟著村裡一夥人前往甘肅隴南地區換糧,據說那裡先年得了偏雨,玉米收成好,社員有餘糧。為了節幾毛錢的火車票錢,我們一行10人步行至眉縣常興火車站,買了去甘肅鴛鴦鎮車站的車票,這是西安至蘭州(441)大小站都停的特慢客運列車,下午6點上車,第二天上午9點多才到站,下車以後,我帶上母親手工織的6丈土布和幾件舊衣服,走村串戶,先把土布和舊衣服賣了換成錢才能買玉米,共花費5天時間跑了30多里跑幾十個村孑,到第6天才把糧食買好,我一共買了250斤玉米,裝了兩裝子(長條口袋)每口袋120斤,剩餘30斤用小袋子裝完。然後聯繫送糧人,要等生產隊下午散工後才能把糧食一同送到火車站,送一趟一塊錢,大約10多里路,中途要過一道河,水深沒過膝蓋。我聯繫了一個送糧人,我倆各揹一口袋,我懷裡還抱著一小袋。在同行人中,我年齡最小,體重不到100斤,瘦弱的身體承載150斤的負荷,艱難吃力地前行,到達火車站已大汗淋漓,溼透衣衫。東去列車到站後,只停2分鐘,站臺上人山人海,車門車窗全部大開,糧食裝子像箭一樣從窗囗竄入車廂內,列車員同情群眾,大開方便之門,讓糧食儘量上完。第二天中午我們一行人順利到達普集鎮車站,完成了一項與飢餓抗爭的使命。

回首往昔,光陰消逝了半個多世紀,歷盡滄桑,坎坷路上披荊斬棘度難關。活在當下,適逢盛世,衣食無憂,築夢路上實現宏偉藍圖。

一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於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