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真的是一敗塗地嗎?

至良知zlz


很遺憾,確實是一敗塗地。

甲午海戰,有起初的豐島海戰,主力對決的黃海大東溝海戰,還有北洋艦隊在劉公島基地威海衛一帶抵禦日軍進攻的戰鬥,也能算得上海戰。

這幾場海戰,北洋水師全部失敗,完完全全就是一敗塗地。


豐島海戰

豐島海戰,發生於1894年7月25日,這是一場突然的遭遇戰,北洋水師濟遠、廣乙兩艦從牙山返航途中,遭遇日本第一遊擊隊巡洋艦“吉野”、“浪速”、“秋津洲”的偷襲,濟遠稍作抵抗就逃跑,反而是落後的軍艦廣乙艦奮起抵抗,無奈勢單力孤,最後負傷敗退,擱淺自毀。

這場戰鬥,北洋艦隊損失不算太大,損失了1000噸的廣乙號穹甲巡洋艦,令人痛心的是,隨後誤入戰場的兩艘運兵船:操江號和高升號,一艘被擊沉,一艘被俘虜,1000多名官兵葬身大海!

黃海大東溝海戰

重頭戲是1894年9月17日發生的黃海大東溝海戰,這也是通常意義上大家所指的甲午海戰。

這場海戰,舉世矚目,因為這是兩支當時先進的近代化艦隊的正面對決,對世界海軍發展史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戰鬥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

軍艦是艦隊賴以生存的基礎,主力艦被沉沒5艘,重傷3艘,北洋水師受到的損失,超過了艦隊一半的實力,日本艦隊無一艘軍艦被擊沉,這還不算一敗塗地,那算什麼呢?

沒有被擊沉意味著還能修,受傷的日本軍艦回到國內碼頭,經過搶修,沒多久就恢復了戰鬥力,返回黃海海域參加軍事行動。

反觀北洋水師,由於技術工人和維修港口的限制,受傷的軍艦遲遲得不到修復,無法出海,可以說,大東溝海戰後,北洋水師雖然名義上還有不少軍艦,但在日軍的步步緊逼下,已經名存實亡了。

威海衛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北洋水師最後一戰,不過此戰註定是一場失敗的戰役。進攻威海衛前,日軍已經在海陸兩線佔據了絕對的戰略優勢,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大清國都已潰不成軍,日軍已深入遼東,最重要的軍港旅順已經失陷,此時的北洋水師,出又出不去,守也守不住,已成甕中之鱉,結局早已註定,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還有說法稱,黃海海戰不算完全的失敗,因為北洋水師以沉重代價完成了自己運兵的戰略目標。日方也並沒有完成自己的全殲對手的戰略目標。

這就有點自欺欺人了,海軍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對制海權的控制,艦隊損失巨大,自然就失去了控制力,自家沿海都是日本軍艦在遊弋了,這海軍還存不存在,還有什麼區別呢?花了那麼多銀子,是指望著拉出去打仗的,不是放家裡當菩薩供著的。

制海權在手裡,想什麼時候運兵就什麼時候運兵,運到日本家門口去也沒人敢管你,失去制海權,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日本艦隊在你眼皮子底下運兵運糧,自己卻無計可施,這才是北洋水師最大的悲哀。


關於甲午戰爭,小院有專欄文章詳細講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


小院之觀


不得不承認的是,是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一敗塗地,而且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在甲午海戰中的黃海海戰戰役有可圈可點之處,到威海衛戰役時,北洋水師最後一戰,全軍覆沒。


至於為何慘敗,其實從甲午戰爭前的準備上就可以看出

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衝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艦四千多噸,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蒐集和滲透。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就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當時北洋水師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其實,當時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楨、臺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最終導致甲午慘敗!


史論縱橫


小編觀點:“答案是肯定的。”小編先從北洋水師艦隊損失說起,再來分析一下北洋水師一敗塗地的原因。

鐵甲艦(定遠級).排水量,7335噸

一:定遠艦(旗艦)管帶,劉步蟾,自盡。威海衛海戰喪失戰鬥能力,自沉。

二:鎮遠艦:管帶,葉祖珪,被革職,威海衛海戰被日軍俘虜,編入日本艦隊。

裝甲防護巡洋艦(經遠級),排水量,2900噸。

一:經遠艦,管帶,林永升,戰死。黃海海戰中,中彈沉海、。

二:來遠艦,管帶,邱寶仁,革職。威海衛海戰中,被日艦擊沉。

穹甲防護巡洋艦,致遠級,排水量2300噸

一::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犧牲。黃海海戰中被魚雷擊中沉沒。


二:靖遠艦,管帶,葉祖珪,革職。威海衛海戰中被擊沉。

三: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在黃海海戰中逃跑被處死。後在威海衛海戰中被日軍俘虜,編入日本艦隊。

鋼殼撞擊巡洋艦(碰快船)英國造,(排水量,1350噸),

一:揚威艦,管帶,林永升,戰死。在黃海海戰中,,被下令逃跑,方伯謙任管帶的濟遠艦撞沉。

二:超勇艦,管帶,林履中,戰死,。在黃海海戰中,起火沉沒

岸防鐵甲艦,龍威級,福建造,排水量2100噸。

一:平遠艦,管帶,李和。在威海衛海戰中,被日軍俘虜,編入日本艦隊。

無防護巡洋艦(鐵木殼快船),威遠級,排水量430噸。

一:廣甲艦,在黃海海戰中,逃跑途中,在大連三山島被日艦擊沉。

二:威遠艦,在威海衛海戰中被擊沉。

三:康濟號,在威海衛海戰結束後,護送丁汝昌等人“靈柩”離開劉公島。

四:鏡清號,在威海衛海戰中被日軍俘虜,德法俄三國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時歸還中國,退役後,交由輪船招商局使用。

鋼殼魚雷巡洋艦(鋼脅鋼殼魚雷快船)

一:廣乙號,在1894年朝鮮水域海戰中,被迫在朝鮮海岸十八家島擱淺,被日艦擊沉。

二:廣丙號:在威海衛海戰中,被日軍俘虜,編入日本艦隊。

為什麼一敗塗地的原因:

一:腐敗的晚清政府。光緒十三年至二十年,海署剋扣南北洋水師將士薪糧和東三省練兵餉80萬兩白銀,挪用修建頤和園。光緒15年至甲年海戰前共徵收海防捐200萬兩,被挪用修建頤和園。慈禧過大壽和修建頤和園耗費多少不知,但是加上光緒大婚的500萬兩,估算1千萬是不止的,在國家積貧積弱,外憂外患之際,還如奢侈,真是令人費解。而此時的日本明治天皇卻下令日本皇室開源節流,明治天皇為了建立一個強大的海軍,節衣縮食,一天吃一頓飯。

二:軍紀渙散。,英國教習(副將),琅威裡的離去。當時在北洋水師裡流傳這樣一句話:“不怕丁軍門(海軍提督丁汝昌,中將軍銜),就怕琅副將。北洋水師在他任教習時,嚴格的治軍態度,一絲不苟的職業操守,使北洋水師軍紀嚴明,訓練有素,那時的北洋水師,在亞洲第一,排名世界前十,可不是吹出來的,那是包括日本在內世界公認的。此人不但職業道德高,還主張應利用強大的水師來提升國家的威信。並在北洋水師訪問日本,發生的鎮遠號水兵和日本浪人及巡捕的衝突事件中,感到忿忿不平的琅威裡甚至要求丁汝昌用軍艦上的重炮來炮擊長崎,來警告囂張氣焰的日本人。由於初期的北洋士官逐漸熟練上崗後,開始越來越無法容忍琅威裡的“跋扈”,二者之間開始爆發越來越嚴重的衝突,終於在艦隊南下香港避凍時,在發生的”撤旗事件”時,琅威裡不得不離職。他的離職,對北洋水師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在當時沒有人能具備琅威裡那樣的執教水平,更無人俱備他那種一絲不苟,專業的敬業精神”。在琅威裡離去後,整個艦隊很快從內部開始懈怠腐化,甚至在威海衛海戰爆發時,有的管帶還在岸上嫖妓。

三:黨爭的原因。一:以主戰清流帝派為首的翁同龢和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長期的明爭暗鬥,淮軍系列和洋務派除了聶士誠等個別人外,幾乎人人都遭受過彈劾。這其中還摻雜著李鴻章和翁同龢的個人恩怨。由於戶部的原因,導致北洋艦隊的經費大幅減少,不但沒有資金購置新艦,更是連艦船加裝速射炮的改裝都無法進行,致使海戰爆發時,北洋艦隊無論,航速,射速,火力皆落後於日本。三:翁同龢為了制衡李鴻章,在海戰即將爆發時,慫恿光緒帝,把清流中久負盛名的安徽巡撫李秉衡調任山東巡撫,以參預北洋水師,結果此人是不發援軍,見死不救,處處為難北洋水師,使日軍沒有遇到大規模的抵抗下輕鬆登陸。

四:戰略上的失誤。“一,在籌劃海防時,有大員提出了軍民兩用的概念,在所造的軍艦裡配置貨艙,用於平時運貨,以補貼軍費的不足。二,李鴻章的輕敵思想,吹噓“就渤海門戶而言,己有深固不搖之勢”。在黃海海戰失利後,又提出保船制敵,避敵保船的消極戰略,拱手讓出了制海權。三:腐朽落後的陸軍不能有效的配合海軍做戰。丁汝昌主張炸燬已經不可能守住的炮臺,以免被敵佔領時攻擊港口內的北洋艦隊。由於丁汝昌和陸軍將領戴宗騫的分岐,陸軍不顧丁汝昌的反對,執意組成突擊隊,對人數佔優勢的日軍進行突擊,結果陸軍慘敗。乘勝追擊的日軍,立刻利用佔領的炮臺巨炮,猛烈轟擊港口內的北洋艦隊。

五北洋海軍的內部矛盾。一:留學英國,職務僅次於了汝昌的劉步蟾,對於屈居丁汝昌之下十分不滿,聯合船政系的閩籍軍官,與丁汝昌明爭暗鬥,在艦隊形成“閩黨”,並逼走了北洋水師教習琅威裡。

六:戰術的原因。一:在海戰的初期,旗艦就遭受重創,丁汝昌身負重傷,不能指揮作戰。使各艦不能有效統一做戰,只好各自為戰。二:各艦之間不能協同作戰,勇敢的使勁往前衝,懼敵的畏縮不前,使突出的艦隊遭極容易遭受到敵艦的毀滅性的合圍攻擊。三:彈藥儲備不足,並出現了許多臭彈,啞彈,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艦隊實力的發揮。

在世界的戰爭史中,任何的一場戰役裡,都蘊含著決定戰爭勝負命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其中也都具有突發性的幸運與不幸。然而,最大的悲劇在於:“我們在這場決定命運結果的災難性海戰中,我們什麼都沒有擁有,也許,我們會有種種的抱怨理由,來譴責一切”。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接受失受,並承受種種屈辱的結果。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譴責與抱怨,而不能從中得到教訓和失敗後的啟發,不能做到知恥而後勇,奮起直接。只能遺憾的說:“我們的先烈不但鮮血白流,他們在天國裡的靈魂也不會安寧的”。


相忘江湖71941665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真的是一敗塗地嗎?

~紀念大東溝海戰為國捐軀的鄧世昌們

今天是甲午海戰發生123週年。事關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那場海戰已過去整整123週年,無論從哪方面說北洋水師都是失敗了,也可以說是慘敗,畢竟我們是0:5的戰績。我們艦隊被擊沉或自爆5艘,而日本聯合艦隊無一艘被擊沉。面對巨大失敗,我們痛罵清廷腐敗,北洋無能,應該也不為過。我們在聲討日本殘暴時,也把北洋艦隊批的一無是處。事情果真如此嗎?歷史往往有另外一面!

其實,戰前英國海軍司令已經判斷出,作為中國海軍,無論在噸位、艦速、速射炮數量上都遠遜於日本聯合艦隊,勝負在戰前已經決定。大量史料已經說明這點,我們今天還有人說我們是世界第八,日本是世界第十一云云,那不是不懂就是不懂裝懂了。也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我們北洋將士們不顧對手的強大,而去做殊死一搏的。多虧有部《甲午風雲》電影,使我們記住了鄧世昌,還知道我們還有不懼生死的英雄。其實,北洋水師還有許許多多的鄧世昌,我們不應該把他們忘記!

甲午海戰發生前,陸戰已開打多時,陸軍先敗於成歡、平壤,北洋將士摩拳擦掌,戰鬥熱情極高,這從後來隨軍參戰的洋將回憶錄中可見當時情景。洋員馬吉芬:“中日啟釁之後,我艦隊員官無不銳意備戰。有鑑於豐島一役濟遠、廣乙之覆轍,各艦皆將舢板解除,意在表示~艦存與存,艦亡與亡,豈可有僥倖偷生之念!”北洋水師已做好了與艦共存亡的決心。12點50分,甲午海戰打響。敵憑藉艦速快、速射炮多向我密集開火,想想我們一門快炮都沒有,彼一分鐘打5炮,而我五分鐘打一炮,每艦都中炮無數,當時我旗艦定遠中炮起火,鄧世昌見定遠危急,便激勵將士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這是何等英雄氣概?!殺身成仁,永載史冊!經遠艦管帶林永升,率艦以一敵四,毫無畏懼,拒戰良久,終寡不敵眾,中彈犧牲!甲午海戰我方實際主帥劉步蟾,是戰後被詬病較多的將領,他曾當李鴻章之面抗論:“平時不備,一旦僨事,咎將誰屬?”戰前他立下誓言:“苟艦亡,必與亡!”他指揮進退,時刻變化,敵炮竟不能瞄準。戰至最後,日本以多打少,始終擊沉不了定遠、鎮遠艦。戰役後期,定遠擊中日本旗艦松島,並引發其甲板上彈藥爆炸,當場死傷80多人,並引發大火,隨後喪失指揮戰鬥能力並逃逸。加之前被我幾近擊沉的而後逃跑比睿、赤城號,我艦隊也重傷了其三艘艦。以上僅僅是戰役的一個縮影,並不能概括全貌。而此役我們運氣也太差,日本海軍最高統帥樺山資紀乘坐的西京丸,眼看被我魚雷擊中,樺山資紀隨口說出吾命休矣!結果魚雷穿艦而過,他竟奇蹟般生還。國運如此,還有什麼可說?

還有英勇無畏的林泰曾、楊用霖、葉祖珪等等,他們都是英雄,都應該值得我們永遠懷念!說甲午海戰一敗塗地,是不是太過簡單論斷了?並且我們的敵人日本戰後總結,並不敢說完全取勝,並說勝負不能簡單而論。從發炮的命中率上說,他們也就12%,遠低於我們的20%。他們完全靠高發射率,從而佔了上峰的。


123年後,我來到了丹東,看到鴨綠江對岸的朝鮮,想起鴨綠江口大東溝海戰,想起為國捐軀的鄧世昌們,思緒難平。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有英雄不去紀念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英雄而肆意去詆譭的人是可恥的!任何人包括英雄,都不能拿顯微鏡去審視,近來許多研究歷史的發現北洋將士有嫖娼的,也有抽鴉片的,就得出結論北洋水師腐朽,軍跡敗壞,如果僅僅限於歷史研究本無可厚非,但不能以偏概全!近看有網友建議在大東溝甲午海戰古戰場設浮標,讓過往船隻向英雄們鳴笛致意,這是很好的建議,但我想如果我們每個國人把英雄永記心裡,這是對英雄們最好的紀念!

~~~大東溝海戰123週年祭


至良知zlz


甲午海戰未必一敗塗地。因甲午海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前者只算敗,後者則是一敗塗地。

狹義是指黃海海戰,算敗,但我方以沉重代價完成了自己的戰略目標:運兵。日方並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殲敵。

而且,黃海海戰中日方藉助自己的船快而率先離開戰場,我方戰艦後續戰艦趕到,追敵不到後只能撤退。當然,這個是否是追擊有爭論。



廣義上的甲午海戰,包括退守威海衛被日軍圍攻。這個是我方大的戰略失誤。在這次戰役中,最不能原諒的是山東榮成灣日軍登陸,3.4萬日軍從容登陸,我方竟然沒有發覺。我方海軍在實力尚存下,對海軍艦艇的分配、戰術任務指派非常失策。

雖然,甲午海戰、甲午戰爭我們一敗塗地,但它給我們的教訓極為深刻,對於現在以及未來有很重要作用。



日軍佔領威海衛

其一:必須要加強反腐力度,對權力進行抑制。晚清政府缺錢,軍費佔財政收入四成,投給北洋海軍、北洋戰區(東北、河北、山東)佔軍費投入的一成多,其總花費基本與甲午戰爭賠款相當。

結果如何?清廷和北洋腐敗、盡是淮軍近親繁殖等是失敗根本原因。

其二:戰略戰術失誤,內部不和,是失敗直接原因。

其三:海軍極為費錢,如果沒有經濟基礎那根本不行。戶部尚書為了救天下蒼生,建議請注意是建議停購海軍軍艦武器,使其挽救了幾百萬河南、山東、河北的老百姓,其功至偉。



但因為晚清沒錢,似乎使北洋喪失了發展機會。但是,因為三大原因在,北洋海軍失敗是歷史必然。

再給北洋海軍多少錢,也是進個人肚子兒。翁同龢用刮全天下有權有錢人(包括李鴻章和淮軍一干人等)的三千萬兩,救了百姓,挺值。

其四:北洋海軍內部受上述三大影響註定失敗。北洋海軍內部閩系獨大,也使海軍內部難以形成不同意見,不利於海軍發展。


坐古談今


雖不堪回首,但要承認,北洋水師完敗。

這是北洋水師護航運兵船運兵增援朝鮮,完成任務返航途中,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的海戰。對北洋水師來說是遭遇戰,對日本聯合艦隊來說,就是有預謀有準備的伏擊戰。

從中日軍艦數量(10:12)、噸位、航速、艦炮數量和發彈速率對比,日本全面佔優。

從裝備備戰水平和戰術能力,日本更高一籌。日本12艘軍艦分成4個戰術群,由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中將、海軍軍令部長樺山紀中將、海軍少將坪井航三,分別在松島號、西京丸號、吉野號上坐陣指揮,包抄、迂迴戰法張弛有度,快速靈敏。

北洋水師旗艦是定遠艦,剛開炮就露餡,由於裝備維護水平太差,艇橋竟然被震塌,信旗被毀,總指揮丁汝昌墜落甲板受傷,除了能堅守甲板鼓舞本艦鬥志,整個艦隊已失去統一指揮,變成一群無序的“鯨魚”。

海戰結果,北洋水師五艘艦被擊沉(其中一艘重傷退出海戰觸礁後沉沒):日本僅有五艦被擊傷,其中三個敵酋乘坐的旗艦松島號、西京丸、吉野號受到重創。無需掩飾了,北洋水師完敗,更大的失敗在心理上,剩餘軍艦從那以後龜縮在威海港內,把黃海制海權拱手交給日本,後來成為日本攻佔威海後的戰利品。

人們對甲午海戰有一個普遍遺憾就是:民族英雄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在最後時刻,沒能撞沉已受重創的“吉野”艦”。

其實,還有更大的、鮮為人知的遺憾!這就是,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還有四艘“小不點”魚雷艇參戰,其中“福龍號”盯住了受傷“大魚”“西京丸號”巡洋艦,在400米距離先後發射兩枚魚雷,未中:後冒著彈雨衝到“西京丸號”左舷40米處發射了第三枚,竟然因為距離太近,魚雷入海後還沒來得及浮起,就從“西京丸號”船艙底部穿過,仍未中。這運氣、這手氣、真是差到了極點!


諶人


個人以為:這個問題應當一分為二來看待,就是說我們既要看甲午海戰的最終結果,又要看具體戰役的戰果。

從具體戰役來看北洋水師很難稱得上是完敗。就以鄧世昌殉國的最著名的黃海大東溝海戰為例: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總體上看北洋水師被擊沉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而日本聯合艦隊無一艦沉沒,死傷官兵600餘人,很明顯北洋水師的損失高於日方。但日方的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雖未被擊沉,但因受重創退出了後續戰鬥,基本上也接近於報廢狀態。所以日方的損失只是略低於北洋水師,而且此時北洋水師主力尚存,如果堅持抗戰也不能說一定就沒有翻盤的機會。

遺憾的是經歷過黃海大東溝海戰後的北洋水師選擇龜縮避戰,把制海權拱手送給日方;反觀日方嚴格封鎖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的損傷情況,把黃海海戰宣揚為日本的大勝,而中方官員大多不明真相信以為真,從此出現了嚴重的恐日心理。最終龜縮威海衛基地的北洋海軍沒能逃脫被日軍全殲的命運,所以從整個甲午海戰的最終結局而論北洋水師的確是全軍覆沒一敗塗地。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國際上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戰後雙方於戰後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揹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加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因獲得鉅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盛,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

寫到此處,腦海幀幀畫面馬上滾動——"遼寧號",095,056,DF 系列,HQ 系列,殲10,殲20,殲31,彩虹,等等。甲午海戰這一課,教給了中國人什麼是"改革",什麼是"開放",什麼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什麼是"沒有一個強大的人民軍隊,就沒有人民一切"。

時隔一百多年後再談甲午海戰,我腦子裡的畫面又滾動到了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沒有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就沒有今天的太平祥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民族英雄不可詆譭,歷史虛無要不得。


閒看秋風999


一提到甲午戰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黃海大戰,威海衛之戰,總之都是北洋水師的海戰。但是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戰場,其激烈程度完全不亞於海戰,但是卻被人遺忘了。那就是甲午中日戰爭的陸戰。

牛莊戰役是甲午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戰,牛莊位於鞍山的西南,這個地方對於清軍作戰部隊來說可謂是至關重要,因為這是從中國向朝鮮前線運送軍用物資的重要補給戰。日本人也瞭解到了這一點,於是在1895年3月,日軍出動1萬3餘人,攜帶著60多門火炮來到了牛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切斷這條清軍的補給線。而當時駐守在這個要地的只有湘軍一部和其他清軍部隊共計5000餘人,裝備有8門火炮。

由於人數和火力的巨大劣勢,日軍第一天的進攻作戰就攻破了牛莊外圍陣地。日軍包圍了牛莊,並在城外大肆搶劫人民物資,以滿足自己的軍需。隨後日軍炮兵向城內轟炸,並和清軍炮兵發生了炮戰。隨後日軍以密集隊形在空曠地上發動進攻,清軍士兵依靠建築物進行射擊,給予日軍以重大殺傷。


猴子軍師


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一敗塗地來形容並不為過。雖然整過海戰過程與日本也有過一些你來我往。正是由於甲午海戰的失敗,才有了最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甲午戰爭的失敗最主要原因是日本有備而來,企圖心強。而清廷耗費大量的軍費和銀兩在的頤和園的修建以及皇帝的大婚上。讓北洋水師未能有足夠的軍費來填補,維修軍艦和武器,也未能積極備戰。在整個戰鬥過程中,毫無疑問有眾多的將士是英勇無畏抗敵,為國捐軀的。然而還是無濟於事,以失敗告終。此次戰爭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政府要清廉,要給軍隊足夠的經費來建設軍隊。而軍隊要無時不刻備戰,不能鬆懈,隨時可以抗擊來犯之敵,保家衛國。以下是整個甲午之戰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又執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九千五百餘人,日軍也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崑奮勇抗敵。

同時農曆八月十八日(陽曆9月17日)海軍聯合艦隊進入黃海鴨綠江出海口西「大東溝」合擊北洋水師艦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現代鋼鐵軍艦海戰。售出軍艦給清日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注此場海戰。

海戰在中午時分開始,雙方皆在11時15分和11時30分發現敵方。由於清艦是從朝鮮運兵回來,加上未裝舷側速射炮,側面火力貧弱,而定遠級的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艦隊以一字形排開,日艦則是尋戰而來,由坪井航三率第一遊擊隊的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艦為前鋒,伊東祐亨帶領的本隊慢速六艦在後成一字陣。12時清軍下令變陣,排成尖峰形。13時開始炮擊:時間不久,艦隊中央成凹陷形。面對清軍鐵甲艦攻勢,日艦被迫後退。

此時日艦包抄清軍右側,由於日艦較快加上清軍指揮不當,右側艦隊被殲滅;丁汝昌之座艦也被炮擊,炮震力導致正在持雙筒望遠鏡觀看海面戰局的丁汝昌從二樓高炸飛摔落甲板,左手臂骨摔斷重傷(戰後左手臂打石膏直到次年2月右手拔槍自裁)。

定遠號艦長接手指揮,下令全部艦隻集中重炮攻擊日本旗艦松島號,14時松島號即中彈,甚至是艦長室中彈,但因為炮彈火藥不足,沒有爆炸(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回憶)沒有沉沒,日艦後退,伊東中將司令且即更換座艦(當松島號由友艦拉回日本時,全艦千瘡百孔卻未沉沒,日軍頻呼:「不可思議!」)。

戰鬥中,致遠艦衝出隊列,試圖撞擊日艦吉野號,卻傷勢過重而沉沒,管帶鄧世昌落水後拒絕救援,以身殉國(致遠252人中245陣亡)。16時清軍左側艦艇中彈,背靠荒島,一邊滅火一邊攻擊日艦。滅火成功,日艦在沒有優勢下撤退。另一方面,日艦所有火炮皆無法擊穿定遠號等清軍鐵甲艦,清左側艦隊回救運送重炮彈予兩艦,因此反而日艦多被重炮所傷。

伊東祐亨認為暫時無法擊沉定、鎮兩艦,下令撤退。裴利曼特說:“日軍不能全掃乎華軍者,則以有巍巍鐵甲艦兩大艘也。”靖遠升旗召集各艦追擊,17時30分日艦遠去,清軍下令停止追擊;日方的說法是清軍遁去,伊東的旗艦松島號由於損壞嚴重,升起不再履行旗艦職務的旗號,日艦紛紛迴護松島,反失去全殲北洋水師的機會。

此大東溝海戰清軍傷亡600餘人,經遠管帶林永昇戰死,經遠沉沒,致遠管帶鄧世昌與艦同沉殉國;日軍傷亡亦達300餘人。濟遠和廣甲逃離戰場,濟遠管帶方伯謙因此被處決,雖是罪有應得,但廣甲艦長吳敬榮由於隸屬廣東水師,僅以革職論處。

激戰5小時後,北洋艦隊損失巡洋艦5艘,包括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和廣甲,受傷4艘,但成功完成護航運載清劉銘傳淮軍12營陸軍登陸鴨綠江岸。日艦僅傷5艘,先行撤離戰場。戰後北洋艦隊未敢主動出擊,日本聯合艦隊達到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

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為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陣亡,隨後玄武門失守,葉志超下令撤退,六日內狂洩五百餘裡,透露清陸軍內部湘軍、淮軍嚴重對立;26日清軍直抵鴨綠江以北。朝鮮全境為日本所控。9月23日李上折要求提取從1888年起打著海軍名義籌備,實際一直被中央扣在手裡生息以建頤和園的260萬兩銀,獲得150萬兩緊急軍費。

第二階段

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9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日軍攻陷虎山。山縣有朋即將第一軍司令部移於虎山。鴨綠江防線決戰剛要打響前光緒帝拿問平壤之戰逃跑主將衛汝貴。聖旨到,造成清軍全軍崩潰。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莊河花園口登陸,10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25日旅順陷落,日軍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大批平民死亡。李鴻章曾經提出“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堅決反對,從而使得北洋水師繼續困守在港內。旅順口的防禦工事,經營10餘年,耗費白銀數千萬兩,駐守兵力達14700人,日軍僅用不到一天時間,付出426人的傷亡,就拿下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

第三階段

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2月24日,鎮遠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臺。營官周家恩陣亡,炮臺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11日,丁汝昌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在英國籍海軍軍事顧問建議下,由最年輕管帶、日後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向伊東中將獻降,濟遠,廣丙,鎮中,鎮東等10艦為日軍所俘。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薩鎮冰駕駛康濟艦並載著丁汝昌等六人靈柩離開劉公島。北線日軍與清軍滿洲部隊主力進行的戰役有五復海城,與湘軍、淮軍、毅軍進行的戰役有牛莊之戰(又名佯攻遼陽,實取牛莊之戰)。日軍佯攻遼陽,光緒帝中計,親自下令圍攻海城的清軍主力救援遼陽,結果日軍迅速調動進攻清軍交通樞紐牛莊,圍殲孤立在牛莊湘軍主力。最終雙方主力爆發田莊臺決戰,宋慶在清軍主力被圍殲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議和。

1895年4月17日,大清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甲午之戰以後的一些後續事件:

甲午戰爭後期,身處海外的孫中山開始革命嘗試。1895年2月抵達香港後,孫中山開始在日本商人梅屋莊吉幫助下,與日本駐香港領事館領事中川恆次郎聯絡,請求武器及資金援助,並與同儕策劃在廣州起義。

曾在北洋海軍擔任過學堂教習、軍艦大副等官職,參加過甲午大東溝海戰的美國人馬吉芬在1894年末因為大東溝海戰中的戰傷歸國。由於美國社會輿論和當時的西方輿論一樣,分辨不太清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委,只看到最後的結果,因此他在美國報刊上撰文並各處演講,將他所親見親歷的北洋海軍的戰鬥情況介紹給大眾,但被輿論當作瘋子、狂人,認為是他頭部的戰傷使得他精神錯亂。1897年2月12日,馬吉芬自殺,留下“主啊,請你不要小看我”的臨終懺悔詞,穿著一身北洋海軍軍服,盛殮在鋪蓋著黃龍旗的棺柩中下葬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開始崩壞的中華朝貢體系,在簽訂馬關條約後,幾乎徹底崩解。此戰的結果不僅對當時的東亞局勢做成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中日韓這三個國家於近現代的發展。

日本軍隊登陸澎湖群島

自鴉片戰爭至英法聯軍之役為十五年,自英法聯軍之役至日軍初次侵臺為十五年,自日軍初次侵臺,中經馬嘉理事件、伊犂交涉以至中法戰爭約九年,自中法戰爭至中日戰爭亦為九年,其間中國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中日戰後,情勢急轉直下,外來的兇猛壓力,跟蹤而至,片刻未弛,直可謂危急存亡之秋。

清國戰敗,只得向日本求和,簽下《馬關條約》。1895年間,清廷派李鴻章前往日本簽約。條約指明,清方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撤出朝鮮半島。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條約又要求清方向日本開放多個清國內陸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賠款,日本便獲得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國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還規定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個通商口。日本貨物在清國內地必須免去內地稅。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改變東亞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後所簽訂的《馬關條約》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來對清國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簽訂後,臺灣和澎湖淪為日本殖民地,鉅額賠款亦加重清國人民負擔及增強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力量。允許在華設廠、增闢通商口岸便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大大加深清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