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有學問】1、叛逆是孩子的錯還是家長的錯?

從一部有蘇大強這個名字的電視劇聽來了一個詞,叫原生家庭,為此,還特意搜索了一下,什麼叫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而後,便見有朋友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說說,原生家庭讓我難過,可能是源於自己的過往經歷吧,個人還是很有感觸的。

今年過年迫於疫情原因,在老丈人家裡多住了幾天,家裡有個外甥,15歲了,現在成了家裡的“老大難”,說起外甥這個事兒,有些年頭了,早在結婚頭兩年只聽說這孩子有抽動症,所謂抽動就是不自覺地手會抖動,嗓子發出異響,時不時地總想製造點動靜,為此,哥嫂沒少找大夫諮詢診斷,大部分的大夫也只能判斷為神經系統的問題,看一些藥吃吃,不經意間的變化應該是從孩子轉學到鄭州開始吧,自從他轉校到鄭州,應該是沒過多久,聽說症狀越來越重,有個小半年沒見吧,再見的時候,哇……個頭竄到了1米7以上,更嚇人的是體重,整個人像一個小大人,擋不住的鬍鬚,膨脹的身體,一問體重都超過了我,得有180斤,想想看一個大人的模樣初中生的臉,怎麼看都感覺不協調,去年一度因為這個病,都送去了精神病醫院治療,然而也沒什麼效果,真的是四處求醫。

要說這孩子呢,也確實是有問題的,舉兩個例子,一次學校老師打電話過來說讓把孩子接回去,原來這孩子褲子爛了,也沒打鬥痕跡,問他也不說,後來家長接回去瞭解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他自己撕爛的。還有這次過年在家,他非要我陪他去貼手機膜,回來路上還給我說,我控制不住自己,老想摸這兒摸那兒,想掰手機,結果晚上到家,玩手機呢,咔嚓一下又把手機屏掰裂了,他自己都認為自己就是有點強迫症的感覺。

還有一點,就是這孩子喜歡玩遊戲。

按說這樣的情況出現,大家都會認為這孩子真是不行啊,怎麼這個樣子,可能是從事管理工作的緣由吧,我倒是有了點不同的想法,我記得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你是什麼樣的,他就會刻畫出什麼樣子,父母我倒是第一次當,我也有自己的孩子,可能沒有更多話語權去評價,但是管理我倒是幹了幾年,尤其是看到自己下面的團隊經理管理自己員工的時候,懂得管理的團隊經理,可以說是張弛有度,恩威並施,而不會管理的呢,則是歇斯底里,一籌莫展,他們的言行過於激烈,根本不會理會成員的感受,盲目發號施令,沒有做到讓員工心悅誠服的坦然接受,反而是強行灌輸,弄得怨聲載道。所以,當我看著這個孩子的時候,我真的在想,父母究竟給予了他什麼?

當我們在家裡聊起來這孩子從小到大的經歷時候,我認為找到了些許端倪,這孩子父母早早的就在外打工,將孩子交給了老人帶著,但是由於小孩從小比較“叛逆”,還有家庭搬遷的原因,從小到大換了四五個學校,有的學校甚至連半年都沒待夠,老人呢,本身也是性子比較剛直的人,一輩子掙錢養家,比較執念於拿錢哄孩子,並沒更好的辦法,和更好的耐心。瞭解到這些,我便想起了我自己小時候,考大學的時候,我特意要考到外省,就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個強烈的聲音在告訴我,擺脫他們,獨自成長,就是因為從小到大家庭條件的“不允許”,父母沒有那麼多關愛,甚至一雙運動鞋,都不捨得給我買,儘管我很想,但是我會拿父母那一套“這麼貴也並沒有好到哪兒”的理由來搪塞自己,總覺得一輩子很憋屈,並且還要背上父母期許的目光,要懂事,感覺活在他們的要求裡,後來也是自己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隨著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還有讀書明理之後,才逐漸自我“修正”了童年裡面這些傷痕與不理解,所以當我得知這個孩子的過往經歷,尤其是學校換了四五個,我便在想,那這個孩子內心深處得有多麼得不安,多麼沒有安全感,應該也是這原因,難怪他會故意發出抖動(可能本身有一點抽動症,但是後來肯定是加劇了)來故意引起他人的關注,更何況,這孩子從小和父母離得這麼遠,缺少父母的關懷,到今天直接敢於和父母頂撞。

有的孩子可能天生比較安靜,有的比較活潑,安靜的孩子可能會內在吸收,或消化,或掩藏這些情感,活潑的孩子呢,可能在父母的刺激下更加逆反,比如哥嫂這邊也不容易,一直在外打工拼搏,看到孩子不如意,也會大吼大叫,可畢竟孩子就是孩子,有些人,雖然你看著他身體已經是大人的模樣,可能心理年齡可能還是孩童,就像一個詞語說的“巨嬰症”,就是指得這些心智未開化的人。

記得之前學習心理諮詢的時候,曾經講過,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和情感處理有關,和生活的環境有關,記得那時候老師講過一個例子,一箇中年女人,沒有孩子,每次她老公出差在外,她都生病,暈倒,但是每次到醫院檢查,都沒有什麼問題,她老公只要回來了就沒事,後來的後來,也是很久以後才在心理醫生的治療下得知原來,這個女人潛意識裡極度缺乏安全感,一旦老公離開,沒了安全感,身體機能就出現了問題,聽起來很不思議,但是因為自己也曾受困於心理問題,以前是個很內向的人,不喜歡錶達自己,沒事喜歡生悶氣,惹得身邊的人莫名其妙,後來,直到自己思想打開,才解開了很多困惑,我才逐步意識到,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疾病,尤其是受到家庭影響而隱性化的很多情感問題,排解得不到位,是很難化解的,這大概就是原生家庭之怨,而這又是很普遍的問題,好比婆媳問題,師生問題,等等,都是很常見的問題。

之所以現在這個問題很難解決,我相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為人父母習慣於用自己的思維經驗去教化子女,卻難於自我成長,因為很多人一輩子不會當管理者,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或第二次,經驗有限,再不讀書學習鍛鍊,真的是很難有養兒育兒的好方法,所謂的幸福的家庭一樣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抵就是這個原因吧,所以分享這個出來,其實沒有什麼精確的答案,只是拋個磚,引個玉,希望引發大家的思考,共同學習進步,期待自己不要成為製造原生家庭之怨之人,希望自己的家庭一樣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