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子無限分割會不會一直到無?這樣子是不是“無中生有”思想的起源?

天意羊湯


不會,一直分割下去的話,最終會終結於一個界限:普朗克長度,也就是有意義的可測量最小長度單位,約1.6x10^-33釐米,相當於一個質子大小的10^22分之一。說白了,任何小於普朗克長度的單位都沒有意義!普朗克長度是由普朗克常數,光速和引力常數決定的!

普朗克長度的存在意味著任何物質都不可以無限分割下去,這與數學概念並不一致,純數學考慮,任何再小的數都可以被無限分割下去,一直到永遠,因為根本不存在最小的說,但現實和物理上存在最小的長度單位!

所以,物質不能無限分割,同時無中生有與“物質能不能無限分割”也沒有多大關係!我們所說的無中生有通常是指宇宙大爆炸,起源於“無中生有”!萬物起源於無,當然這裡的無並不是絕對的什麼都沒有,那裡仍舊有不斷的量子起伏上演著,各種虛粒子隨機瞬間產生消失!

而《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看起來更想是對宇宙起源的一種認知,從哲學層面的認知!


宇宙探索


物體分割到超出已知觀測的程度,或許會到達能量狀態,分割的形式類似於計算圓周率,如果它能被算盡,說明物體分割到最終就是無,但目前已經算到了10萬億位尚未到達盡頭。

另一個角度說從無到有,在道德經中,老子闡述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逆推回去,看似一可以代表有,道可以代表無,實際上萬物到了三之後才生成,在“二”時,恐怕還是個陰陽性質的抽象屬性,這個變化理論上可逆,但目前缺少方法。



觀瀾道蘊


物質不可無限分割,無限是數學概念而不是物理概念,壓縮的前提是物體內部的壓強小於物體外部的壓強

一粒沙子不管再怎麼小,它都可以被分割成比它更小的顆粒,往下還可以分割成分子,原子,電子,中子,比中子更小的單位還有夸克,假如條件是:還有比夸克更小的無數個其它單位,問題:你會認為這粒沙子可以無限地往下分割,而無止境嗎?像一個無限小數一樣嗎?

為什麼一粒沙子不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我們運用的是數學裡的反證法,假如這粒沙子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那麼它會被分割成無數的部分,那你想一下,如果讓這無數的沙子的部分重新凝聚起來,會是一個無限大的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大的沙子,而不是原來我們看到的一粒半徑可以確定的沙子。任何有限的物體都不能被無限地分割下去。

與惠施差不多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曾經認真地探討過類似的問題:把一個物體切成兩半,再切成兩半,如此反覆地切,是不是能夠沒完沒了地切下去,還是切到一定程度就無論如何切不了了?德謨克利特認為切到最後就會切到最小的組成部分,再也切不動了。

德謨克利特用另外一個思想實驗來說明這一點。

他讓我們想象在海邊漫步,問道:海里的水是不是連續的?如果一直把水分割下去會怎樣呢?他打了一個比方,沙灘遠遠地看去是連續的,走近了看則是由一粒粒沙子組成的。他設想,如果把水分割成越來越小的水滴,最終會是再也沒法分割的“水粒”。因此表面上看是連續的物體,都是由不連續的最小粒子組成的。德謨克利特把這種沒法再分割的粒子稱為原子,希臘語的意思就是“不可分割”。


國學創作


感謝,我的感受是可以到虛空,但這種虛空不是想象的虛空,而是感受到的虛空。因為你前提說無限,所以是可以到的,但是這個目前還不能用科學方法考證,但是有一個辦法,就是自己考證。通過自己感受!及至無限本源的真智慧,最後都會用感受方式直接呈現,這個就是修行的意義了。而這個即使有一天你修行到境界,感受到了虛空,也只是從有到無!無中生有會有另一套法則。但能感受到虛無,能將事物化到虛無,對有形事物就相當於“回家”,意義非常重大!到此境地,重建美好,也就指日可待了。接近本源的智慧,都需要體悟,身體力行!別人說的理,自己沒有親身感受,意義並不大。我們的《道德經》流傳千年,但我們的得道者,在社會中並沒有形成大勢。我們在此探討的初心,是祈願更美好!所以去感受那種生命,感受及至本源的智慧和美感是最重要的。什麼途徑嗎?各人緣份不同,但若是真有那份心,定會出現相合適的機緣。佛曰:佛性一出,震動十方世界。佛性,探求感受內在本源世界的心願、心意,心性。歡喜同在!🌾


靈美天下


1+1才等於二。但是,0+0始終等於零,只要是物質,就永遠不可能分隔到無,人類現知最小的物質粒子叫夸克。在質子之下。而且,科學家們始終相信,小如夸克,也是有某種更微小的粒子組成的。絕對不可能無中生有!






國風1974


一粒砂子無限分割永遠不會到無,只是越來越小,當然這也不是無中生有的起源,無中生有來源於道德經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中生有是指憑空捏造,胡說八道。


桃林居土


朋友們好,我是試說紅樓,致力於原創答題,希望朋友們關注支持。

一粒沙子無限分割會不會一直到無?

一沙一世界,一念一天堂。一粒沙子無限分割,不會一直到無,而是無窮無盡的存在。在我們人肉眼所看到的是把一個物體切成兩半,再切成兩半,如此反覆地切,切到一定程度,就無論如何也切不了的,最後就一直到無。但是在肉眼看不到的,卻能夠沒完沒了地切下去,在分子、原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這些粒子中,無限分割,無限延伸。雖然外面肉眼看不到,但是不能否認其真實存在性。

因為物體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論是從無到有,還是從有到無,一直是在變化或者被變化著, 這並不矛盾。舉例說明:地球是運動的,但是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感覺不到它的運動,難道就因為我們感覺不到,就否認地球的運動性嗎?

所以,我認為不可見的物質粒子,永恆地存在於無限的虛空之中,既能被從無中創造,也能被無限的分割。

這樣子是不是“無中生有”思想的起源?

“無中生有”,是指沒有的東西卻硬說有,類似於憑空捏造、無事生非、信口雌黃的意思。如果按照現在的字面意思,那一粒沙子無限分割會不會一直到無,不是無中生有的起源。但是如果按照道家的哲學思想,對“無中生有”的解釋,我認為這應該是無中生有的起源。


試說紅樓


已故物理學家霍金,2009年在北京作過一次名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其中提到了著名的“弦論”,算是對這個問題前半部分的回答。

我們從物質的微細結構分子入手,然後可以依次分析到原子,電子,甚至夸克(1964年美國科學家提出),夸克者何?它表示剎那剎那生滅。

是的,剎那剎那生滅。只有意識到這個夸克,才可以明白弦論的美妙解釋:一粒物質分析到它的夸克級,會發現現實的物質世界並沒有實有不變的存在,它只是宇宙弦上的不同的振動模式,它只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此之謂“弦論”。

怎麼樣?顛覆了你的世界觀麼?

實際上核裂變、鏈式反應的原理,正是破除了物質實有的觀念,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公式:能量=質量×光速的平方,即昭示著~物質是閉鎖了的能量,能量是釋放了的物質。

剩下的事情全靠你們發揮想象了。。《西遊記》的悟空吹一撮毫毛,成千上萬的悟空就出現了,心念原來是一種能量,心能一發出,能量轉物質。

這就是將一粒沙分析到無的所有闡述。(在此聲明,這些闡述援引了某位大咖幾年前之文章,可惜姓名已不記。或有本人臆斷,權作一笑耳。)

一粒沙,可以“有還作無”,更可以“無中生有

”,後頭這個“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相反,它啥都具備,它另一個名稱就叫“妙有”。


華雨堂堂主


物質能不能無限分割?物理學和哲學領域辨析了幾千年,每次突破都是人類的大進步。

做物質分割前,首先要確認物質的組成,進而來判斷可分不可分。

1905年,愛因斯坦驚豔的論文,無可辯駁地宣告了原子的客觀存在,將物質的組成推進一大步。

接下來的量子力學,用實驗證明,物質不能無限分割,低於普朗克長度的值,沒有任何物理意義…

問題結束了嗎?並沒有!

弦理論認為組成世界的其實是一條條震動的弦,分割物質的邏輯又變了……

當科學走到極限的時,如何解釋世界,就是哲學的王國了。

古典哲學觀點,多是反對原子論,支持無限分割的,典型代表是莊周和亞里士多德。“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既是哲學,也是數學。

一粒沙能否分割?推進下去分解成兩個問題,一是識別能力,二是物質構成。

藉助再多的外部條件,人類的識別能力總是有極限的,從檢測的角度,小到測量門限之下就沒有了實際意義,也沒有所謂的無限分割。

物質構成更重要的問題並不是什麼組成了沙粒,而是這些組成物質最初是從哪裡來?是創世神的賜予,還是大爆炸理論的從0到1?

無論哪一種,物質的本質都超越了我們今天的理解,去分割,去逼近極限的過程也是從內部來了解世界的過程。

我期望繼續去分割那粒沙,總有一天我們會完整認識到它的構成,它的由來。通過它認識了整個世界,去回答那個終極問題,“是不是無中生出的有”!


海上小導演


任何物質無限分解下去它始終存在,只不過是人的肉眼不可見,或者是量的變化引起質變,原本這種東西由於某種條件加持,變成另一種東西了。

所以說不是不存在了,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道德經裡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我的理解是這個”有“就是老子認為組成世界萬物的基礎物質,按照道的規律來生出萬物。

為什麼又說”有生於無“,就是我上面說的質變的觀點。基礎物質,可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通過變化,變成我們能看見能理解的物質。

道德經有些內容說的有點玄,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以上是我的拙見,供參考,也期待大神更精彩的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