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炮戰中,艦隊的陣型有多重要?

9eN7y_sky


這裡的“軍艦炮戰”就姑且理解為戰列艦海戰吧,在以戰列艦互射為主要作戰手段的海戰中,排出一個合適的陣型是非常重要的。

從“超級無畏艦”開始,戰列艦的多聯主炮都是沿著艦體中軸線佈置的,前後多聯主炮中間隔著高大的上層建築,所以只有向艦艇一側的目標射擊時,所有主炮才能擁有同時開火的機會。也就是說,在作戰時戰列艦需要用艦艇側面對準敵方艦艇才能發揮全部的火力優勢。

在敵我戰列艦的主炮口徑、主炮數量、艦體裝甲防護能力差距不明顯時,誰能夠用艦艇側面對準對方艦艇正面,誰就能夠擁有更多的主炮數量優勢,佔領先機。

在戰列艦艦隊大決戰中,最重要的戰術就是搶佔T字頭橫位,此時命令己方戰列艦排出一字長蛇陣,全部都用戰列艦的舷側面向敵人,可以動用全部主炮參加射擊。敵人此時迎面而來,

位於T字的豎位,只能用艏部的主炮參加射擊,兩者的火力密度將差距非常明顯,不出意外的話,搶佔T字頭橫位的一方已經是勝券在握,所以艦隊陣型對戰列艦決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海戰模式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戰列艦已經退役,艦炮互射也成為了歷史,戰列艦艦隊最酷愛的“搶佔T字頭橫位”戰術也沒有了用武之地。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現代艦隊在作戰時就不需要陣型了,在如今的艦艇編隊特別是航母編隊中,艦艇仍然是擁有一定陣型的。

在很多美國海軍的航母宣傳視頻、圖片中,經常可以看到美國航母周邊圍繞著十多艘、數十艘護衛艦艇,看起來異常威武壯觀。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好看、壯觀而特意擺拍的。在真實訓練、作戰中,航母編隊中艦艇的位置是非常鬆散的,相互距離往往在10海里以上。

航母編隊中的護航艦艇為了保護航母,一般會分為近層和外層兩個防禦圈,和航母的距離保持在10~40海里左右。負責防空、反潛的護航艦艇將部署到敵人最可能來襲的方向上,提前為航母清除隱患。航母編隊中的核潛艇更是會前出到上百海里的距離上,執行探路、偵查、預警等任務,這些艦艇都各司其職,保持在自己的陣位上,完成好自己的任務,這樣航母編隊才能發揮最大的作戰實力。所以即使是在今天,艦隊也仍需要一定的陣型。


科羅廖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分幾點來說。

第一,以往軍艦陣型是極為重要的。

以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為例,北洋水師本來採用一字陣,也就是船首對著敵人艦隊。

為啥?

北洋水師的火炮基本就是首炮和尾炮。側舷基本沒有什麼炮!

如果採用橫隊,也就是側舷對著敵人,就會大大增加中彈的面積,而火炮的火力也不會有大的增強。

但日本聯合艦隊,則採用橫隊,也就是側舷對著我們。

為啥?

日軍的側面火炮很多。

採用側面對敵,能夠發揮自己火力的優勢,即便中彈面積較大也是值得的。

相反,如果日軍也採用一字陣,正面對著北洋水師,自己的優勢就沒了。

當然,北洋水師的佈陣也沒有大錯,只是因執行失誤,最終變成了莫名其妙的人字陣。

在傳統大炮鉅艦時代,軍艦的陣型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家實力接近的情況下,採用了錯誤的陣型就可能一敗塗地。

第二,導彈、航母時代到來以後,陣型的意義降低。

導彈時代、航母時代,雙方都是在幾十公里以外對抗,互相看不到對方。

非接觸作戰,陣型相對不重要,至少不會決定生死存亡。

第三,現代軍艦也是需要陣型的。

現代的航母戰鬥群,以航母為核心,護衛力量包括6艘護衛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1~2艘戰鬥支援艦。

實戰期間,這些軍艦不是靠在一起的,往往會相距50海里甚至100海里的距離。

比如潛艇通常在戰鬥群外圍遊弋,主要任務是殲滅敵方潛艇,然而才是伺機攻擊敵方主力艦。

而因為防空和反潛的需要,其餘的驅逐艦、護衛艦也會相對分散,以航母為中心形成一個陣型。


基本上,所謂其他軍艦均要竭盡全力保護航母的安全,包括防空、反潛,也包括髮射導彈打擊敵軍主力艦。

畢竟,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


薩沙


艦隊的隊列、戰陣可以對戰鬥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分則擊之,合則擾之,有組織的力量並且運行無礙,是一合強大的推土機,一直以來我國對於海軍戰列不懈地研究,下面是隊列的基本知識

軍艦隊列主要有三種

1、豎型

此陣型是最早最單調的陣型,優點在於側面火力集中。缺點則在前方和後方,容易被包圍,而且,受傷的船很難安全撤離。但是,這個陣型的巡航性很好,因為他可以很快轉變成為其他的陣型。所以,當代的各國艦隊在巡航時一般採用此陣型。

2、斜線。

此陣型的好處在於:機動性強,火力較為集中,防魚性好,轉換陣型方便,前後火力均衡適中,幾乎一直可以翼側炮火攻擊敵人。缺陷在於,側翼的火力還不夠強,因為射距有限撒。還有就是技術性要求很高,前後間距的保持難度高。

3、圓形

此陣型主要用以在被包圍時的最後防禦或包圍,全艦隊以圓心旋轉,一直保持翼側面齊射,轟擊來衝陣的敵人,使敵人難以瞄準和應付不斷變化的陣型,但是這對艦隊指揮官和各位艦長的駕船技術要求可以說是最高的。

航母,航母編隊和艦艇編隊的隊列如下:

一、一般艦艇編隊隊形

一般情況下,2艘及2艘以上艦艇一起在海上遂行作戰行動時,通常以編隊形式出現。編隊隊形往往作為編隊形式最直觀的表現形式。為了達到戰術目的,多艘艦艇按照一定的位置排列,便於機動、掩護、指揮以及充分發揮各種武器效能,對抗各種威脅的活動稱為“編隊”。

通常採用的隊形有人字隊、菱形對、單縱隊、雙縱隊、單橫隊、雙橫隊、梯隊、方位隊等。例如,在通過觸發雷區時,多采用單縱隊,這樣即使遭遇水雷毀傷艦艇,最多也不會超過1艘;在通過潛艇伏擊區或者非觸發水雷區時,多采用橫隊,以確保不會有2艘艦艇同時被1艘潛艇襲擊;在防空時,多采用環形隊或三角形隊等,以確保艦艇編隊任意角度都有2艘艦艇的對空活力;在實用艦炮或有固定發射角的艦艦導彈時,多采用單縱隊、梯形隊或方位隊,以確保火力最大發揮和集中;遂行掃/佈雷任務和魚雷對海攻擊任務時多采用梯形隊;通過狹窄水道及海上閱兵時,多采用單縱隊。

二、航母編隊隊形

航母編隊隊形,是以確保作為海上活動機場的航母安全和作戰使用為目的的一種護衛性質的艦隊組織形式。因此,“防禦”是航母編隊的主要特徵,編隊的核心目的是保護航母不受敵方空中、水面以及水下武器的攻擊。

航母編隊(包括攻擊核潛艇在內)多采用環形隊、菱形隊等方式配置,這樣不但使來襲目標難以接近航母,同時也便於護航艦艇之間的聯絡、觀察、協調。通常情況下,航母艦隊中護航艦艇數目通常在3-10艘(即使依照現代通信技術來看,太多護航艦艇還是會導致協調不力,故而航母編隊規模通常為3-8艘護航艦)其中潛艇通常不超過2艘,水面艦艇通常不超過8艘。在航母行駛的正前方通常部署1艘水面艦艇,同時在航母左右兩側對稱性部署相等數量的護航艦艇,護航艦艇之間通常保持等距,而潛艇通常在航母行駛方向外圍。

以美國航母戰鬥群為例,一般都以1艘航母為核心,加強前方和兩翼構成環形護航隊形。目前美國的航母編隊稱為“航母打擊大隊”,由於經常可以得到遠程陸基反潛飛機的支援,所以美國航母打擊大隊的水面護航艦艇通常為3-4艘,潛艇為1-2艘,以提高航母編隊整體的機動性。其中從航母戰鬥群調整出來的宙斯盾艦通常以3艘組成1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中的海基單元(稱為“巡航打擊大隊”),美軍共組建9個類似單元。其中2艘宙斯盾艦負責遂行大氣層外彈道導彈中段攔截任務;另一艘擔負整個作戰單元的防禦任務。而在實際作戰中,巡航打擊大隊完全可以和航母打擊大隊融合,組成同一個編隊。

為了確保航母的安全,美國海軍航母打擊大隊遠程偵查警戒線最遠可達航母艦體前方約800千米左右。

航空母艦的戰鬥力:

航空母艦突擊編隊由航空母艦多用途突擊群組成,有突擊航空母艦2-4艘,巡洋艦2-4艘,驅逐艦和護衛艦15-30艘組成,艦載航空兵飛機180-360

架,導彈核潛艇2-4艘。航空母艦突擊編隊執行任務時,可編成統一作戰隊形,也可以獨立航空母艦群行動。若在海上加油和補充彈藥,航空母艦突擊編隊可在海

上連續行動50-80晝夜,突擊縱深可達1,800公里。毀掉一個小國家沒問題


山丘佬


以前沒有火槍大炮,雙方海戰用桅杆直插敵人戰船,過幾個世紀,有火槍大炮時代,拼完大炮再拼火槍,拼完火槍直接跳上對方船上拼剌刀,進行肉搏,英雄豪傑,當時戰術戰型不成熟,不夠重視。

第一次世界大戰,人們看重戰術戰型,深度研究,對手用術戰型,能得到破解。


海戰主要陣型有寶塔型(稱燕型)、豎型、橫型、斜線、圓形。還有新創的T型。

寶塔型稱為燕型,此陣型主要是戰艦本身速度優勢與高超駕駛技術,全艦隊以寶塔型高速前進,直接衝入對方陣中,進入過程不亂開炮,有90%把握可以開炮,一旦開火將對方往死裡揍,一招致命,對方艦隊陣型亂套,可以做到全殲敵人。

豎型,此陣型各國海軍通用,回航或出航經常用此陣型,雖看簡單,但實用,敵方艦隊在對面,用豎型優勢是側面火力集,頭和尾是弱點,用豎型途中遇到包圍,別亂,短時間知道對位置調換隊型,馬上回擊,被包餃子,能安全脫險是萬幸。


橫型,此陣型是捱揍陣型,美軍在西太平洋常用,他們想自家後花園沒人耍流氓,此陣型沒戰略可言,在遊戈中被襲擊,變陣型就難上加難,魚雷戰還好,要是炮戰往那躲。

斜線,此陣型比較強大,弱點是側面火力小,用此陣型機動性強,正面和後面火力集中,變換陣型快,限於技術好,此陣型要求駕駛熟練,此陣型受當代海軍重用。

圓形,能用此陣型已傷亡過半,被敵艦包圍用此陣,必須艦長有強大心理素質,不怕犧牲精神,直到突破重圍,邊打邊轉換陣型,在敵艦無法集中精神逃離,撤離中有機會反擊,全殲敵艦,離不開高超駕駛,時機成熟艦炮魚雷一起上。


軍艦炮戰,艦隊陣型可以起回生,軍艦數量和對手相稱,沒陣型,打贏是徒勞無功,兩敗俱傷。精通陣型指揮官,在戰鬥以少勝多案例少,沒有陣型開戰後想重新調整,是非常困難。現代戰爭也講究陣型,能當艦長是材實料,培養海軍人才各國海軍非常重視,戰型重要,先進軍艦不可缺少,平時刻苦鑽研戰術,重要戰時能臨危不亂運用陣型,成為出色指揮官。


森林狼6


現代海戰雖然已經告別了鉅艦大炮的時代,但陣型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視。海戰的陣型其實和陸戰的陣型有異曲同工之妙,使用得當則能發揮整體優勢,找到對手的弱點,實現戰局的突破。如果陣型使用不當,則可能陷入重圍,損兵折將。海戰常用的基本陣型大概是三四種,有雁形陣,縱陣,斜陣,橫陣,圓形陣。然後在此基礎上推演出各種豐富的變化,接下來具體解讀。

雁形陣是很常見的陣型,在戰列艦時代經常出現。這種陣型像遷徙的大雁一樣,主力戰艦在中心,較弱的戰艦在側翼,可以發揮艦首主炮的潛力。執行雁形陣戰術的關鍵是要擁有速度較快的艦船。在甲午海戰中,日本就利用其吉野號和浪速號的速度,打亂了北洋水師的戰陣節奏。

縱陣也很常見,尤其是在一戰時期經常使用。這種陣型非常實用,而且不容易出現漏洞。優點是可以發揮側面火炮的優勢,憑藉密集的攻勢守住戰線。如果艦隊的側面火炮數量較多,採用該戰術可以實現面殺傷。缺點是首艦和尾艦容易被攻擊,在實戰中需要變陣。常見的變化是錯位陣型,分成兩到三個縱列,交錯前行的同時互相掩護射擊。

橫陣用的比較少,美軍在太平洋上曾經多次使用。使用橫陣最好是擁有航空母艦,擴大攻擊範圍。在現代海戰中,使用橫陣容易過早的暴露主力戰艦的位置,進入對方攻擊圈的戰艦比較多。萬一遭到飽和打擊,損失較大。

圓形陣是典型的防守陣型,在交戰中如果形勢不妙,有被敵方包圍的可能。則通過圓形陣來尋求突圍機會。陸軍中也有類似的戰陣,思路差不多。

斜陣是一種攻擊陣型,機動性比較好,變化豐富。能夠強化主力戰艦的優勢,同時側翼暴露的也不明顯。如果指揮員水平普遍較高,則可以實現攻守平衡。但如果配合不默契,反而容易出現防守漏洞。

現代海戰普遍用導彈和飛機,火炮的作用不再那麼重要了。但陣型的安排和演練依然是重中之重,如何能夠最大程度規避被擊沉的風險,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培養。因此就有了百年海軍的說法。


兵說


Aircraft Carriers (CVA) 航空母艦 Battleship (BB) 戰鬥艦 (戰列艦) Heavy Cruiser (CA) 重巡洋艦 Light Cruiser (CL) 輕巡洋艦 Destroyer (DD) 驅逐艦 Destroyer epot ship (DDH) 直升機驅逐艦 Destroyer Escort (DE) 護航驅逐艦 High Speed Transport (APD) 快速人員運輸艦 Frigate (FF) 巡防艦 (護衛艦) Corvette 小型護衛艦 Submarine (SS) 潛艦 (潛水艇) Patrol Escort (PCE) 巡邏艦 Patrol Craft (PC) 巡邏艇 (護衛艇)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並作為艦載機編隊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是海軍水面戰鬥艦種之一。按其所擔負的任務和艦載機性能分,有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現在已經基本不這麼分了);按噸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6——9萬噸以上)中型航空母艦(3-6萬噸)和小型航空母艦(3 萬噸以下);按動力分,有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目前公認的第一艘航母是日本人建造的鳳翔號。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是美國的“企業”號,目前最大的航母是美國尼米茲級。目前最小的一艘是泰國的“查克里”號。戰列艦: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又稱戰鬥艦。戰列艦是一種主要在遠洋活動、裝備有強大的艦炮武器、裝甲防護與防雷艙的大型戰鬥艦艇。戰列艦在歷史上曾作為艦隊的主力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大噸位、大活動半徑、最大口徑火炮、最強裝甲防護是戰列艦的四大特點。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林立的艦炮群,最大口徑艦炮達460毫米,最大裝甲厚度與主炮的口徑相同或更大,,噸位達5萬--6萬噸,續航距離可為1萬-1.5萬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武器、導彈的出現,國際上出現了"大型軍艦已經過時"的議論。在這種情況下,各戰列艦擁有國從50年代紛紛使其退役,一部分報廢,另一部分被封存。然而,美國曾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三次重新啟用已封存的戰列艦,且三次戰爭均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戰列艦實際又可分為: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區別在於,戰列巡洋艦航速較戰列艦高,而裝甲也較薄,主炮口徑也較小。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的大和級,其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大口徑主、副炮20餘門,航速27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2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鬥,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其主炮為三座三聯460毫米口徑主炮。副炮有3聯裝155毫米炮4座,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面及艦的兩舷。這些副炮本是巡洋艦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還好。此外,還裝有127毫米高炮24門,25毫米機關炮113門。整個軍艦像個奮起自衛的刺蝟,全身豎起了各種武器。最晚退役的美國依阿華級,衣阿華級戰列艦是二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該級艦首艦從1943年始建,到翌年共建造了4艘,舷號分別是衣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和威斯康星號(BB-64)。衣阿華級戰列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l1.6米;標準排水量4.5萬噸,滿載排水量5.8萬噸;艦體最厚裝甲達430毫米。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戰列艦最初裝有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149門各種口徑的副炮和高炮,還載有3架水上飛機。艦上動力裝置由8座鍋爐和4臺汽輪機組成,採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15.6萬千瓦,最大航速33節,當航速12節時續航力為l—5萬海里。全艦通體有裝甲防護,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達400毫米,是戰後世界上裝甲最厚的水面戰艦。它的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飛魚”導彈轟擊到戰列艦的裝甲鋼板上也會被彈射回來,爆炸衝擊波只能劃傷裝甲。巡洋艦:巡洋艦是一類與驅逐相比、其排水量更大、武備更強的大型軍艦。主要用於遠洋作戰。它除能擔負驅逐艦的各項任務外,並且有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指揮職能。具體說它可完成以下各項任務:⑴與航空母艦一起組成航空母艦突擊群。它可用於保證突擊群的作戰活動,在劃定的方向上擔負防空、反潛任務和攻擊敵水面艦艇;也可由航空母艦上艦載機擔負空中偵察,發現水面艦艇後,由巡洋艦實施導彈攻擊,艦載機進行空中支援。⑵以導彈巡洋艦為核心,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作為護衛兵力組成編隊。此時,導彈巡洋艦作為編隊的主力,平時可在重要海區和交通要道執行警戒巡邏任務;戰則用於襲擊敵方的戰鬥艦艇編隊或運輸船隊,以保衛已方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區和海上交通線的安全。⑶為已方主要突擊兵力、運輸船隊或登陸部隊擔任護航任務,為被護衛的編隊提供空中、水面和水下保護。⑷掩護部隊登陸。利用火炮、導彈壓制和破壞敵方岸上的火力及工事,為登陸部隊掃清灘頭障礙,以保證順利登陸。攻擊敵沿岸的海軍基地、港口和其他軍事目標,或與陸上部隊配合,對已方瀕海部隊突施火力支援。巡洋艦根據其排水量大小和武備強弱而有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之分;另外,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稱導彈巡洋艦。巡洋艦的排水量通常在6,000-15,000噸之間,最大的高達32,000噸,航速為30-34節。動力裝置一般採用全燃氣輪機或燃氣輪機與柴油機的聯合裝置;也有采用核動力裝置,惟因造價昂貴,難於被廣泛採用。巡洋艦的武備過去以大口徑火炮為主要武器,並輔以各類付炮和魚雷。現代巡洋艦都裝有導彈和各種先進的電子設備,在艦尾通常還帶有1-2架直升飛機。由於巡洋艦存在目標大、造價高、航速受到限制等原因,因此有些國家海軍對它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持懷疑態度,而蘇聯目前仍在建造新的巡洋艦。(在二戰中,按主炮口徑劃分,口徑大於6英寸即152毫米的稱重巡洋艦,小於或等於6英寸大於或等於5英寸即127毫米的為輕巡洋艦)。二戰中最為著名的德國希佩爾級重巡洋艦。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提康得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目前最大的巡洋艦,俄羅斯基洛夫級驅逐艦: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後,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二戰期間,按口徑劃分是主炮口徑大於或等於3英寸76毫米小於或等於5英寸127毫米的)。目前最先進的驅逐艦,美國阿利伯克級。護衛艦:護衛艦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護衛艦是一種古老的艦種,早在16世紀時,人們就把一種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到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潛艇肆行海上,對協約國艦艇威脅極大,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協約國一方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當時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已達1000噸,航速達16節,具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故技重演,採用“狼群”戰術打擊同盟國的艦船,損失很大。作為對應策略,同盟國又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了多達2000艘的護衛艦。排水量達1500多噸,航速提高到18—20節,護航中的防空、防潛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衛艦除為大型艦艇護航外,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艦上裝備也逐漸現代化。70年代後,導彈和直升機開始裝備上艦,出現了導彈護衛艦等新的概念。現代護衛艦已經是一種能夠在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滿載排水量一般為2000—4000噸,航速30—35節,續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為噸位在600噸以上各類艦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艦艇。艦艇通常區分為戰鬥艦艇和勤務艦船兩大類。戰鬥艦艇 分為水面戰鬥艦艇和潛艇。按其基本任務的不同,又區分為不同的艦種。水面戰鬥艦艇有: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護衛艇、魚雷艇、導彈艇、獵潛艇、佈雷艦、反水雷艦艇和登陸艦艇等。潛艇有:戰略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等。在同一艦種中,按其排水量、武器裝備的不同,又區分為不同的艦級,如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蘇聯的“卡拉”級導彈巡洋艦等。在同一艦級中,按其外型、構造和戰術技術性能的不同,又區分為不同的艦型。水面戰鬥艦艇,標準排水量在500噸以上的,通常稱為艦;500噸以下的,通常稱為艇。潛艇,則不論排水量大小,統稱為艇。戰鬥艦艇的船體線型都是適於航行的流線型。水面戰鬥艦艇,按其航行原理的不同,區分為排水型、滑行型、水翼型和氣墊型。潛艇通常為水滴型或“雪茄”型。 性能 水面戰鬥艦艇的滿載排水量,最小的只有十幾噸,最大的近10萬噸,航速15~60節,續航力300~8000海里(核動力航空母艦可達70萬海里),自給力3~30晝夜,耐波力為3~6級海況下能有效地使用武器、4~9級海況下能安全航行。潛艇的水下排水量500~30000噸,水下航速15~42節,續航力4000~20000海里(核動力潛艇可達10~40萬海里),自給力10~90晝夜,下潛深度200~500米。 船體結構 水面艦艇的船體結構一般包括甲板以下的主船體和上層建築。大部分採用鋼材和縱式構架,部分掃雷艦艇和快艇採用木材、鋁合金或玻璃鋼和橫式構架。主船體結構最堅固,由1~10層甲板、5~25道水密橫隔壁和若干輕隔壁將船體內部分隔成若干艙室,並承受各種外力,以保證艦艇的強度、穩性、浮性、抗沉性和滿足艙室佈置的要求。上層建築1~10層,只承受局部外力。潛艇一般包括耐壓艇體和非耐壓艇體,採用高強度鋼材結構;耐壓艇體由1~4層甲板、4~11道耐壓艇壁分隔成若干艙室。 動力裝置 航空母艦、巡洋艦多數採用蒸汽輪機,少數採用核動力裝置,有的巡洋艦採用燃氣輪機或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驅逐艦、護衛艦一般採用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或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登陸艦艇一般採用蒸汽輪機、柴油機或燃氣輪機。反水雷艦艇一般採用柴油機。小型艦艇一般採用柴油機、燃氣輪機或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潛艇採用柴油機-電動機動力裝置或核動力裝置。戰鬥艦艇動力裝置的總功率,最小的為數百千瓦,最大的達220500千瓦(30萬馬力)。推進系統多數採用水螺旋槳推進器,少數採用噴水推進器或空氣螺旋槳推進器,槳和軸各為1~4個,發電機總功率為數千瓦至數萬千瓦。 武器系統 現代戰鬥艦艇的武器裝備有:艦載機,導彈,艦炮,魚雷,水雷,掃雷具和獵雷設備;電子對抗系統;防核、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系統。戰鬥艦艇按其戰鬥使命,裝備一至數種武器,多以一種武器為主,其餘武器為輔。 現代艦艇多裝有各種武器的射擊指揮控制系統和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 觀察、通信和導航系統 現代戰鬥艦艇裝備有各種雷達(見艦載雷達)、聲納、光學器材等觀察設備,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各種導航設備,組成較完善的觀察、通信和導航系統以及艦艇內部通信系統。 船舶裝置和船舶系統 現代戰鬥艦艇有錨、舵、小艇和繫泊、拖曳、減搖等裝置,消防、洗消、空調、淡水、排水、汙水、疏水、噴注和灌注等系統。 勤務艦船 亦稱輔助艦船或軍輔船。用於海上戰鬥保障、技術保障和後勤保障等勤務。船體多為排水型,鋼材結構,採用柴油機或蒸汽輪機動力裝置。滿載排水量,小的只有十幾噸,大的達數萬噸。航速30節以下。勤務艦船裝備有適應其用途的裝置和設備,有的裝備有自衛武器,按用途區分為:①偵察船,用於海上偵察。有電子偵察船、海洋監視船等。②通信船,用於海上通信。有通信中繼船、衛星通信船等。③海道測量船,用於海區和航道測量。④海洋調查船,用於對海洋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進行調查。⑤防險救生船。⑥工程船。⑦破冰船。⑧試驗船,用於武器裝備的試驗。有武器試驗船和設備試驗船等。⑨訓練艦船,用於海上訓練或訓練保障。有練習艦(艇)、靶船等。⑩供應艦船。運輸艦船。修理船,用於對海上艦艇及其武器裝備的修理。醫院船。基地勤務船,用於基地、港口內部勤務。有港內運輸艇、供應艇、交通艇、港口拖船、燈標(浮標)船、帶纜艇、消防艇和廢油回收艇等。


pzugf1036


在艦隊炮戰中編隊的陣型是非常重要,就好比在陸上滑膛槍排隊槍斃一樣,有序的編隊可以充分發揮編隊的整體戰鬥力。而炮戰最為理想的敵我陣型就是"T"字型,就是將己方軍艦所有的火炮全部指向一邊,發揮軍艦的全部艦炮的火力。而這時敵軍還是在以艦首航行的話就只能發揮艦首的火炮,能發揮的火力估計都在50%以下。所以這就是所謂的二戰時期戰列艦炮戰時為什麼要搶"T"字陣頭的原因,就是在敵人還沒有完全將火力發揮出來前集中全艦的火力打擊敵方軍艦。



而二戰時期的日本之所以崇尚炮戰能力是因為在甲午海戰以及日俄海戰當中日本艦隊就充分發揮了搶"T"字陣型的優勢,特別在日俄戰爭中為搶T字陣頭攔住俄國艦隊的去向在陣前進行U型大轉彎,在轉彎的過程中遭到了俄國艦隊的集火,得虧英國製造的艦船質量夠硬,日本艦隊硬是扛住了傷害,在之後炮戰中痛擊俄國艦隊。而如果戰列艦編隊在很遠之前就發現了對方並在接觸前進行陣型變換,雙方都將軍艦全部火力集中在一側,雙方陣型就有點類似"二"可同向航行也可逆向航行,這樣被稱為線性炮戰,這個時候就得拼技術和運氣了,而日德蘭海戰就是這個陣型的對戰。




而戰後各國海軍相繼進入導彈時代,火炮不再成為海戰的主場,而且導彈的特點就是超視距攻擊,在幾十甚至一百都公里的時候用雷達搜索目標併發射導彈,這樣的話就沒啥陣型可言,軍艦怎麼舒適怎麼擺。而以前軍艦依靠陣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艦的通信手段較少、設備相對落後的情況下,編隊航行的話不容易丟失,命令傳達也方便,而現在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但如果是編隊遠洋航行時則會根據實際需求安排位置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大家好,我是兵武堂,感謝收看本期文章

在工業革命之後,軍艦就成了熱兵器時代一種必不可少的戰爭武器,在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便是現在,軍艦在戰爭中的作用不減當年,甚至還扮演著更重要角色的作用。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陸戰是需要陣型做擔保的,有的時候,交戰雙方在數量上未必對等,但是人數少的一方卻可以戰勝存在優勢的一方,很多時候這是陣型的功勞。

在二戰時甚至二戰之前,軍艦的扮演的這強大武器的角色,一個國家軍事力量是否強大,軍艦的先進程度是主要衡量這一標準的武器之一。而這個時候的海戰,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軍艦大炮為主,軍艦炮戰時海戰中主要交戰方式。當然了,這樣的交戰方式也受到了軍艦一身的影響,哪一方的軍艦更先進,噸位更大,哪一方獲勝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過就算是在那個時代,存在一方比另一方優勢大的多的情況,也不能忽視艦隊陣型的保持。以前的海戰基本上都是以密集陣型為主,而這種陣型會讓具有優勢的一方,優勢更加突出,這樣的艦隊在密集陣型的保證下,可以盡最大可能對敵方輸出火力,給對方最大程度的火力打擊。

當然了這是針對出現的最多的海上遭遇戰而言,如果遇上局部海戰,就是另一種情況了,這種海戰就需要更加複雜的陣型做擔保了,縱隊、橫隊、方位隊都非常實用,另外還不能去世交戰時戰術的使用,陣型配合合適的戰術,在減少己方損失的同時儘可能帶給敵方更大的打擊,這樣的海戰效果相比是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想得到的結果了。

在二戰之前,形容軍艦炮戰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鉅艦大炮,但是在二戰之後,這種思想劉備打消了,因為另一個大傢伙問世——航母,問世了。隨著航母的問世,航母逐漸成為了軍艦海戰的主導,之前鉅艦大炮密集陣型都不再是最實用的了。

航母的出現極大的帶動了遠程超視距攻擊,讓這種攻擊方式成為了當前最主要的攻擊方式,而軍艦海戰的陣型也出了巨大改變,變成了以作戰單元為主的陣型,每個作戰單元都都不僅僅只有一種軍艦,而是各種軍艦聯合工作,各自起到各自的作用。

雖然我國現在已經擁有了航母,但是在軍艦作戰的陣型上面並不是最成熟的,世界上這種作陣型最成熟的還要屬美國。美國的航母非常多,而且每一個航母都是一個軍艦作戰編隊的主體,而且航母的打擊力也是不容忽視的,艦載機的殺傷力非常大,這是有目共睹的。

而除了航母之外的各種艦艇,他們的任務非常單一,就是要保障中間這艘航母的安全,以保證航母持續不斷地為地方軍艦甚至航母造成打擊。當然了這種軍艦陣型的打擊力之大是無法形容的,航母安全得到保障會成為一次海戰完勝的關鍵,所以目前軍艦陣型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


兵武堂


在一支優秀的海軍中,良好的指揮戰術和先進的艦艇,訓練有素的海員一樣式衡量一隻艦隊是否優秀的標準。在陸戰中會根據不同兵種的作用來排兵佈陣,在海戰中艦船也會根據船隻的戰鬥特點來佈置陣型。正因為如此,陣型的佈置對於艦隊的火力輸出至關重要,也影響著艦隊整體的戰鬥水平。

要想了解艦隊陣型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在不同時代陣型相對於海戰的重要性,我們先要了解最早火炮是如何應用在海戰中的。

被稱為“划槳時代的落幕曲”的1571年勒班陀海戰是早期火炮運用的經典例案,在勒班陀海戰中,聯軍的炮艦大發光彩,在接敵之際就首發擊沉了一艘奧斯曼艦船。我們可以注意到,此時的炮艦“加萊”船和“加利斯”船的火炮都置放在船艏和船艉,船室中佈滿了划槳手,無法放置火炮。同樣這個時期的火炮也是小型的射石炮,無法像今天的戰列艦一樣進行橫向的大型火力輸出,這個時期的火炮不方便移動,往往是在接敵前削弱敵軍,然後進入這個時代的作戰方式:接舷戰。

戰鬥的技術決定了戰鬥方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戰鬥陣型就是將軍艦橫展開來,向前進發並在行進途中開炮射擊。接近敵軍後接舷作戰。由於時代相對靠前,此時的作戰中火炮的定位是一種“輔助位”,一艘大型威尼斯重型“加利斯”划槳帆船也大約能配備16門火炮。而且火炮的種類繁多,一般是作為提前打擊敵方或者在混戰中火力輸出,並不是作為戰鬥的決定因素。戰鬥中決定勝負的依然是龐大數量的船載軍隊和殘酷的海上接舷戰。

勒班陀海戰的全景圖,可以注意到圖中的白煙就是火炮射擊後留下的痕跡。

在海軍技術不斷進步後,風帆代替了數量龐大的划槳手,風力可以讓海軍在曠闊的大洋中作戰,也讓船艙和甲板可以騰出空間放置火炮。放置在船側弦的火炮數量漸漸超過的狹窄船艏船艉放置的火炮,船的炮甲板從一層到了兩層,三層,甚至四層,桅杆的數量也為龐大噸位的船隻提供動力,在風帆時代的鼎盛時期,一艘“一級艦”擁有著大約120門炮左右的火力。

於是“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概念產生了。由於火炮都被佈置在了戰艦的側舷,所以輸出火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船隻從敵艦側翼開過,並宣洩戰艦上的龐大火力。“戰列線”概念是建立在單船作戰方式上的宏觀理念。戰列線中的船隻被稱為“戰列艦”戰鬥開始後,艦隊排成一條豎線,朝著敵軍行進,並且在側舷經過敵軍後戰列艦依次輸出火力。一支沒有陣型的散亂艦隊在敵軍戰列線開過並宣洩火力後往往面目全非。所以雙方的戰鬥陣型就變成了,以戰列線對陣戰列線。雙方的船隻排成線並對著開過,在途中相互射擊,直到其中一方承受不住或者陣型混亂後進入混戰。

很多國家都頒佈了航海條例來規定戰鬥的作戰方式,英國的航海條例就要求在海戰中必須用戰列線進行作戰。在海戰中,沒有穩固的陣型的艦隊就是一團散沙。例如在聖文森特角海戰中,小科爾多瓦因為判斷失誤,沒有形成戰鬥陣型,導致他的西班牙艦隊葬沉海底。有一些海軍將領也曾因為沒有使用陣型作戰在戰後被送上了軍事法庭。可見這個時代維持戰列線陣型的重要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風帆時代因為風力的影響,並沒有太多機會給艦隊擺出類似後世“T字陣型”的狀況,參戰的雙方往往都是搶奪上風位和下風位,然後相向開出,搶奪上下風位是當時的艦長會進行的戰術選擇。直到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西軍弄巧成拙,擺出月牙陣型,給了T字陣第一次登場的機會。

在拿破崙時代之後,蒸汽鐵甲艦的產生代替風帆船,蒸汽機的動力就讓船隻可以不用再依靠風力行駛,隨著鐵甲艦的產生,艦船被布上了鋼板,讓傳統的實心前膛炮走下了歷史舞臺,新的火炮的船型的替代代表著維多利亞時代和工業革命巨大的生產力爆發,也代表著快速的軍事改革,新的海戰方式在南北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中實踐了出來。在新式戰列艦(Battleship,之前的風帆時代的戰列艦被稱為“ship of the line”)和大口徑主炮誕生後,大炮鉅艦時代主導了海洋,這個時代也有著他們獨特的陣型和戰鬥方法。

在沒有風力的影響後,T字陣型的重要性也就顯現出來。因為戰列艦和鐵甲艦在側翼攻擊能夠發揮最大火力,所以用本方的側翼面對敵方的戰線首部是最好的作戰方法。不但己方的火力能最大化輸出,敵軍的火力也因為前艦阻擋而無法充分發揮。著名的對馬海戰中,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指揮的艦隊為了獲得優勢陣型,打出來被史詩記錄的“U字轉彎”,儘管在轉彎中幾艘軍艦被擊中,但接下來在優勢T頭憑藉著T頭戰術,打出了完美的一場戰役,俄軍損失三分之二,太平洋艦隊盡數被摧毀。

在接下來的“大炮鉅艦”時代,在海戰炮戰中爭搶T頭也是一個必要的環節了,T頭相對劣勢T有著巨大的優勢。

正所謂戰爭技術決定戰鬥方式,在航空母艦時代來臨後,T字位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海戰的陣型向圍繞著航空母艦的多位一體發展。航母編隊也讓艦隊更加的靈活。從火炮應用到海戰的時代以來,海軍史發生了巨大的質的改變。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首先,陣型對於海戰有著巨大的影響,良好的陣型往往能夠影響著一場戰役的走向。而海軍陣型的變化來自於海軍武器的發展和作戰理念的改變。當新的武器和船隻出現之後,就會在實踐中產生適合這種艦船發揮火力的陣型。


雷姐的機械空間


從古至今,陸戰有陣型,海戰當然也需要排兵佈陣。

一部美國拍的電影超級戰艦,真實的告訴了我們大艦巨炮在海戰中的威力。可想而知,二戰中各海軍強國瘋狂的造艦,就是用大艦巨炮作為開路先鋒。偷襲珍珠港,這部影片更加形象得向我們展示了,海戰中軍艦陣型的巨大作用,通過對軍艦的排兵佈陣,能最大化發揮出各艦之間的火力,達到化分散為整體殲敵的效果。

二戰結束後,海軍建設邁進了航母時代。航母作為海中巨無霸,海上的移動機場。不提航母自身的武力防禦,航母身邊還跟著驅逐艦,護衛艦,潛艇等作戰艦艇。他們時常以航母為艦隊的核心佈陣,常見的就是把航母圍在中間,形成裡三層外三層的防禦系統,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好航母。

現如今海戰早已告別了,軍艦密集為主的作戰思維。美國海軍的作戰編組模式,以航母打擊大隊為主要的海戰手段,一個航母打擊大隊,包涵了驅逐艦,護衛艦,潛艇,補給艦等作戰支援艦船,都充當航母的護衛,驅逐艦,護衛艦擔負著防空,反潛。艦載機擔負著火力打擊任務。大家從電視上都能看到,航母出征的壯闊畫面,還有航母訓練時各艦之間協同配合的畫面。所以,不管陸戰還是海戰陣型都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