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作為一款非常原始的武器,是靠什麼在戰場上走過這麼多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

赤焰噠噠噠


迫擊炮堪稱武器裝備發展史上的一件完美兵器。武器不是越先進越好,裝備的性價比是非常重要的。迫擊炮最大的優點就是性價比高,廉價,可靠,超級抗干擾,方便使用。想設計出一件比迫擊炮性價比還高的步兵支援武器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迫擊炮可以簡單到只有三部分,主要是身管~由於迫擊炮絕大多數都是滑膛炮,不需要膛線,且迫擊炮膛壓小,身管強度要求不高,生產成本很低。剩下的兩部分是底板和大架,這兩部分的構造很簡單,即使在戰場的複雜環境中遭到損壞,也不會導致火炮完全不能使用。迫擊炮初速低,膛壓小,對彈藥強度要求低,炮彈可以使用鑄鐵,不但進一步降低了火炮的生產成本,而且增大了破片數量,提高了毀傷效果。

當然,迫擊炮精度差,射程近,但作為步兵伴隨火炮,根本也不需要攻擊縱深內目標,由熟練射手操作的迫擊炮,同樣可以打出令人瞠目結舌的精度來,比如紅軍時期的神炮手趙章成。電影《紅海行動》中有一段情節,是分隊轉移時被恐怖分子攔截,遭到迫擊炮攻擊,處於無裝甲防護下的分隊一度被壓制,處境相當危險。這一段處理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迫擊炮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優點,那就是伴隨步兵作戰,可以讓步兵隨時獲得炮火支援,對於穩定戰場士兵心理,保持士氣意義重大。衛星通訊設備隨時呼叫空軍支援當然好,但成本是個大問題。


葉海林



我軍“炮神”趙成章,我軍著名的戰鬥英雄!我軍強渡大渡河時17 勇士在奪取橋戰當中都到了敵機槍火力壓制,劉伯承司令員急調趙成章…在僅有一門炮、三發炮彈不允許試射的情況下,趙成章憑藉過硬的技術將炮彈隔岸打進守敵群中…為17勇士奪橋開闢了道路!圖片上是趙老建國後已經成為少將了,仍然下基層連隊對戰士們指導簡易迫擊炮射擊法。

迫擊炮最早出現在“日俄戰爭”時期,當時日軍為了炸燬俄軍修建的堡壘群,拼命的“豬突進攻”打算抵進堡壘後實施爆破,由於俄軍的堡壘群都修建在半山腰,日軍抵進山腳下就會形成射擊死角…在不能眼見日軍挖坑埋炸藥的緊急情況下,守衛堡壘群的俄軍將47毫米艦炮大仰角,幾乎到了垂直到了80度進行射擊,炮彈發射之後也幾乎是垂直度下落,對山腳下的日軍殺傷很大…這也就是迫擊炮最初的雛形,觀察“日俄戰爭”的英法國家的軍事觀察員發現了俄軍這種戰法非常有效…隨即現代迫擊炮就誕生!
迫擊炮是陸軍最主要的火炮!其地位甚至要高於榴彈炮和加農炮,主要原因就是迫擊炮製造工藝相對簡單、機動性甚佳、射擊仰角大可以打擊的點非常多,彈藥威力大…這些特點是其它炮種所不具備的,所以一支軍隊哪怕是游擊隊裡可以沒有其它炮種,唯獨不能缺乏迫擊炮,這也證明了它在陸軍中的地位!

在現代正規軍隊當中,迫擊炮的裝備數量上很大的,並且在編制上也涵蓋了:連排級分隊所屬小口徑迫擊炮到集團軍所屬超大口徑迫擊炮,編制適應性非常高,並且迫擊炮這種武器與確實實用性極高!連排級分隊裝備了它就可以進行攻堅戰,否則敵軍的幾挺機槍就會讓人動彈不得,而營團級別的步兵裝備的大口徑迫擊炮,使用現代制導炮彈(末敏彈)之後可以對抗敵軍的機械化/摩托化部隊,這在過去也是不可想象的。
俄軍的拆遷利器“鬱金香🌷”240毫米自行迫擊炮,它的炮彈威力可不是像它名字那樣“溫文爾雅”,一發下去一棟五層樓房就被炸塌了!它現在就在敘利亞戰場,敘利亞政府軍經常用它轟擊有堅固工事防護的反政府武裝,效果非常明顯!



迫擊炮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的完善了,並且開始往自動化、自性化方向發展,這樣更能提高機動性、高射速和增強火力覆蓋面,圖片上就是我軍車載82毫米射速迫擊炮,它才用彈匣後膛供彈方式,自動射擊射速提高到了60發/分鐘,一個排三門炮可在一分鐘內往5000米外的敵人陣地發射120~180發榴彈,完全可以覆蓋敵一個連防禦陣地表面!火力打擊密度是非常高的。

採用彈匣供彈,基本上解脫了手工裝填的工作強度,更加適合火力急襲。



同時,自行迫擊炮也可以直瞄射擊,對敵較堅固的工事可以進行逐一摧毀,“大炮上刺刀”的戰法在現代戰爭中仍然非常管用。

總之,迫擊炮這種較為“古老”的武器通過現代科技的改造,可以稱作“老幹新枝”!依然發揮出它高戰場適應性的優勢。


皇家橡樹1972


為什麼要淘汰?迫擊炮的作用在現代戰場上仍然很大好吧,題主是不是以為今天已經有了各種先進的火炮就不需要迫擊炮了?那你為什麼不想想今天有那麼多先進的槍械,為什麼還需要手槍?因為手槍有它自己的優勢啊,比如便攜、隱蔽、輕便等,迫擊炮也同樣是這道理,相比於今天的各種榴彈炮、加農炮等,迫擊炮更加的輕便,可單兵攜帶,適應戰場的能力更強,這些優勢都是迫擊炮獨有的,同口徑下,你帶兵攜帶榴彈炮試試?

除此之外,迫擊炮獨特的彈道性能才是其在戰場上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大家要知道,火炮是有一個射擊死區的(也就是火炮的不可射擊區),一般火炮的彈道越低平,延伸度越大,那麼其射擊死區也就同樣越大,跟彈道是更加彎曲的拋物線的迫擊炮相比,今天的各種榴彈炮、加農炮的死區太大了,至於什麼是火炮的射擊死區,先來看一張草圖,如下,從圖中我們可以可以看到,榴彈炮的不可射擊範圍是遠遠大於迫擊炮的,也就是說榴彈炮死區要比迫擊炮的大,如果你想要給障礙物後面的目標送去真理,而這個目標又剛好在你的榴彈炮死區之內,那麼,此時你就需要一門迫擊炮來進行火力打擊了!


除此之外,迫擊炮的炮彈的殺傷界面跟傳統的火炮又有所不同,前面說到迫擊炮的彈道死更加彎曲的拋物線,所以,迫擊炮的炮彈落地時的角度是接近垂直的,這種角度的炮彈在爆炸的時候有一個好處就是殺傷界面比起傳統的火炮炮彈會更加大,因為傳統的炮彈通常都是斜著落地的,這樣一來,炮彈爆炸的時候,有一部分的爆炸方向是向著地面的,所以,衝擊波以及碎片也會向著地面釋放,浪費一部分威力,不像迫擊炮的炮彈那樣均勻的向著四周飛射,大概如以下草圖所示:


因此,迫擊炮本身就具備其他火炮沒有的優勢,又為什麼會被淘汰呢?傳統火炮能打幾十公里,而迫擊炮的射程通常是在10公里之內,但是迫擊炮能對付一兩公里外的目標,換成同口徑的榴彈炮,你給我打1公里試試?什麼你可以直瞄?那麼如果有障礙物阻擋呢?還能不能直瞄?所以,一種武器還能存在,就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今天的迫擊炮也在與時俱進,比如直瞄、自動裝彈、使用複合材料減輕重量、數字化等!


哨兵ZH


主要是便於攜帶,這玩意兒重量輕,是步兵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的重火力。迫擊炮屬於壓發炮,這種炮威力相對小,對炮管要求低,一門炮也就十斤十來斤重,比一挺機槍還輕,這使得迫擊炮手一個人就可以攜帶一門迫擊炮;炮彈也輕,也就2~4斤重,口袋塞兩發炮彈不是問題,一個迫擊炮班就可以攜帶百多發炮彈。現在在步兵武器中,迫擊炮跟火箭彈是最佳拍檔。

其次,迫擊炮的射界比較大,盲區小。這玩意兒甚至可以攻擊50~3000米遠的目標。這是打仗的時候攻堅的唯一重武器,在步兵進攻中,射界一直都是大問題,50米~100米的地方直射火力太猛,一露頭就捱打,這時候一發曲射的迫擊炮炮彈就可以解決;機槍陣地的射程遠,根本近不來身,這時候迫擊炮是唯一能在機槍射程外發起攻擊的武器。打碉堡,重機槍陣地,還有狙擊手陣地都離不開迫擊炮。

第三,費用便宜。60迫擊炮炮彈的價格只要大約50美元左右,跟一枚23艦炮的價格差不多,這是一種可以大量裝備的廉價武器。因為裝備的多,使用頻率就高。


優己


那時中國人窮困交加,小米加步槍的時代迫擊炮算不錯了,迫擊炮的優點主要是重量輕便於攜帶,其次是彈道高伸,可以攻擊障礙物後的目標,打一炮換個地方比較方便,迫擊炮有優秀武器的很多特徵:簡單可靠、輕便容易機動、精度高、火力強大。目前,仍然有國家在使用,也就是說現在迫擊炮仍然有用。老美裝備就有三種口徑的炮擊炮,分別是M224 60mm迫擊炮、M252 81mm迫擊炮和M120/121 120mm迫擊炮,中國的迫擊炮發展到現在種類更多,口徑有60mm、82mm、100mm和120mm,而且分自行式和非自行式。

對於一些山地作戰和地形複雜的戰鬥來非常適合,而且隨著現如今科技水平的不斷髮展,現如今的迫擊炮已經不單單是投擲類武器,甚至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都相繼問世了,就比如法國的12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更是一炮能夠比肩榴彈炮的威力了。

當然,這一類迫擊炮都不是輕量化的了,而是重型迫擊炮,所以基本上都是採用了汽車拉或者馬來拉了,而不是人扛,就好比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就研製過一款12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該迫擊炮的重量就達到了170左右千克,射程更是高達5000多米,這種射程已經跟輕型榴彈炮有一拼了。


大風起兮偶飛揚


迫擊炮是典型的曲射爆破武器,主要是攻擊步兵,和防禦工事。不同於坦克及大口徑火炮需要專門的兵種,迫擊炮可下發到連,排級,甚至班為單位也可配備簡化版的擲彈筒。

根據任務的不同,迫擊炮也分口徑,不過依然只用於反各防禦程度的工事,其裝藥量不足以反重裝甲武器,可以說迫擊炮是步兵支援步兵的有力武器。

比方說山地作戰時,假如不能或限制了導彈的使用,(特殊情況)坦克的火炮平射不能打擊在反斜坡的反步兵武器時,在一公里以內要想摧毀其就要用到短距曲射武器了,迫擊炮無可替代。

迫擊炮操作簡單,不需要使用大型載具運輸,設立特殊兵種完全沒有必要。當然在我國,我軍出建時,擁有迫擊炮就算是炮兵了,直到現在炮兵的武器逐漸強化,也分出不少重武器炮兵部隊,迫擊炮雖屬炮種,但輕,火力夠用,價格低廉,不僅不會退役,而且會逐漸現代化改造繼續發展。

例如榴彈槍就是目前最輕型化的“迫擊炮”,還有坦克上已經出現了車載自動迫擊炮,可百度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

迫擊炮作為武器系統的一環,到現在是處於高低搭配的“低端”,是戰爭體系不可缺少的一條科技樹,簡單一點就是敵人沒有的我們一定要有,體系多一分完善,戰爭就能多一分勝算。

可代替高射機槍或加裝於載具的榴彈槍

坐地式傳統迫擊炮


大口徑迫擊炮

現代化可車載迫擊炮


單兵特種榴彈槍

組合式自動迫擊炮


客矢解


首先說關於迫擊炮至今還在爭論不休。

法國人說他們首先發明的,俄國人說是首先是他們發明的。

首先是誰發明的無法考證,但如果說到是誰先使用的應該是有出處的。

那就是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俄國人為了射擊堅固掩體後面的死角,靈機一動把野戰炮的仰角拉大,使炮彈具備了垂直打擊的作用,自此以後迫擊炮便得以在戰場上廣泛使用。

飛機與大炮分屬兩種不同的兵器,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紅軍神炮手趙章成

一般來說,大炮的仰角越大射程就會越遠,飛機的仰角越大升力也越大。

但是大炮的仰角在超過45º度之後,射程就會越來越近,飛機在超過45º度角以後升力反而越仰越小!

但反觀迫擊炮的射角,基本情況之下都在45º度角以上。

特殊情況之下,它也可以平射。

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以曲射為主,也就是說本身就是專門為曲射而設計的一種小型火炮,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打擊大型火炮無法打擊的敵人掩體後面的死角。

它的口徑從66毫米到88毫米,再到120毫米不等,射程從幾百米再到幾千米甚至一萬米以上。

它的用途非常廣泛,幾乎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在用。

紅軍長征時,著名的紅軍神炮手趙章成在炮彈有限、要求發射零失誤的情況之下,用僅有的三發炮彈,第一炮打掉了敵人火力點,第二炮幹掉了敵人的指揮官,從而保證了紅軍十八勇士完成了強渡大渡河的行動!

迫擊炮雖說是炮,但它做工簡單、工藝流程簡單易行,一個炮管、一個底盤、三根支架即可完成。

它雖屬重火器,但是它的生產製造工藝比槍還要簡單容易,它最大的好處是在戰爭激烈緊張時,便於大量生產。

蘇德戰爭爆發後,由於德軍推進速度太快,蘇聯許多的工業設備有很大部分根本就來不及轉移,在災難性的一九四二年,蘇聯的國防工業跌至崩潰的邊緣,飛機和坦克一時之間生產不出來,在臨時應急之下,便集中力量生產炮擊炮。

蘇軍指揮員要不到其它重火器,迫擊炮是要多少給多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迫擊炮也是蘇軍贏得衛國戰爭的一個保證!

其實迫擊炮所裝備的不僅僅是中等軍事國家,就算是軍事異常發達的美國,它的陸軍也裝備有數量不等的迫擊炮。



它是伴隨步兵進行攻擊的最好火力支援武器,不僅僅是二戰,後來的對越自衛反擊戰、蘇聯的阿富汗戰爭、都有它的身影!

世界上只要有戰爭,就會有陸軍,只要有陸軍參戰就一定會有步兵,只要有步兵就一定會有迫擊炮!


東方評史


迫擊炮誕生於1904年,至今也只有百年而已。然而這麼多的年,除了重型迫擊炮,它的發展卻一直不明顯,其模式幾乎沒有變過,可以說是非常原始的武器,但是它至今各國也一直在使用,那它究竟靠什麼在戰場走過這麼多年,一直不被拋棄呢?這離不開它的獨特的優勢,成本低還便利,一款適合於複雜作戰的大威力武器。

如果要那迫擊炮和其它火炮(如榴彈炮等)相比,無論是威力和射程自然都抵不過,並且它的精度也不及後者。但是如果要從其它方面來看的話,那它的優勢就很大了。從設計之初,它就是一種便攜式小口徑火炮,並且它的製作十分簡單,只有炮身、炮架、座板及瞄具四大部分組成,成本低,與其他火炮相比它的體積小、重量輕。因此它的優勢也十分明顯,非常適合士兵攜帶(2-3個士兵即可),打了目標就趕緊揹著它轉移陣地。

另外,它是一種大角度曲射武器,非常適合用於打擊反斜面目標。如果在複雜的山地地形和叢林作戰,像是大型武器根本沒有進入,而槍榴彈這種威力又過於小,而迫擊炮的威力相對來說就挺不錯的,在這些複雜地勢其發揮的作用就大了,尤其在越南戰爭中就體現的非常明顯了。同時,與火箭炮相比,它的射速相對來說就快很多,火力持續相對久,它就是因為它獨特的優勢使得它一直使用到現在。


霹靂火防務


迫擊炮還真稱不上是多麼原始的武器,其從誕生到現在,其實也不過100多年,還算是一款比較年輕的武器的。而且迫擊炮輕便容易攜帶,火力強,能夠有效彌補補兵班組的火力不足的問題,所以才會至今依然使用。

迫擊炮誕生自日俄戰爭中,當時雙方在旅順要塞鏖戰。而為了殺傷山地背後的日軍,俄軍利用艦炮等改裝出來了一些高射角的迫擊炮,攻擊效果很好,日軍甚至看不到俄軍火炮在哪兒部署。

於是迫擊炮開始得到發展,各國相繼研發了專門的迫擊炮,裝備步兵部隊使用。迫擊炮雖然和步兵炮、榴彈炮等這些大傢伙比不了,但是也是有自己的優勢的。迫擊炮一般比較輕,便於步兵部隊攜帶(大口徑重型迫擊炮是個例外),尤其適合機械化水平不高的部隊。而且迫擊炮彈道高拋,非常適合打擊山背後等這些看不到的目標。同時迫擊炮畢竟是炮,對於步兵部隊而言是一個有力的火力補充。

所以即使到了現在,迫擊炮依然是步兵部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兵器。即使是一貫以武器裝備先進著稱的美軍,也裝備有M224迫擊炮、M327重型迫擊炮等武器。


用戶5770541302


《亮劍》中李雲龍曾經說過:能拔膿的膏藥就是好膏藥。迫擊炮作為便攜式火炮,所起的作用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被取代的。現代意義的迫擊炮的確有上百年的歷史,最早出現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迫擊炮的出現使日本人吃盡苦頭,數萬日本兵倒在他的炮口下。

迫擊炮最大的特點是能對遮蔽目標實施曲射攻擊,就是可以隔山打牛,看過電影《紅海行動》的觀眾應該有印象,二門反政府武裝的迫擊炮,隱藏在岩石後面攻擊政府軍車隊,政府軍車隊被炸得人仰馬翻,幾乎全軍覆沒,雖然有點誇張。但其在戰場上的作用真不容小覷。迫擊炮多作為步兵營以下分隊的壓制武器。其最大本領是殺傷近距離或在山丘等障礙物後面的敵人,用來摧毀輕型工事或橋樑等,也可用於施放煙幕彈和照明彈。在海戰中也被用來作為深水炸彈投擲器使用。

迫擊炮的名稱源於兩方面:一是操作簡便,彈道彎曲,可迫近目標射擊,幾乎不存在射擊死角;二是炮彈從炮口裝填後,依靠自身質量下滑而強迫擊發,使炮彈發射出去。

最為關鍵的是迫擊炮是一種小個頭的輕型火炮,操作簡單,重量很輕,身管、座鈑、炮架可分解,行軍的時候,三名士兵就可以扛起來就走,翻山越嶺指哪打哪,幾乎沒有死角。還可以配備多種炮彈。如殺傷爆破彈,用於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等障礙物;還可配用煙幕彈和照明彈等特種炮彈。

這麼好用的武器,造價還便宜,連土豪的美軍都捨不得放棄他,迫擊炮怎麼能過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